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平台
作者:胡 芳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想读”的内在需要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阅读兴趣。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读越想读、越爱读,有兴趣的阅读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阅读,阅读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中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巧妙的开始,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的、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八年级(鄂教版下册)课文《最后一课》时,就以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用中文发言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面的课程中,学生们讨论、发言积极踊跃。真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语,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表现的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领悟文章内蕴。
       2、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上课应注意“灵活结构性”和“动态生成性”,即注重一个“活”字。确实,单一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运用新颖多样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五四制六年级过渡教材(鄂教版)《犟龟》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自己登台表演小乌龟参加狮子王婚礼的过程。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课堂上表演得惟妙惟肖。上鲁彦的《听潮》时,我用了舒伯特的《摇篮曲》、施特劳斯的《拉特茨基进行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三首曲子,要求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到与这三首曲子相匹配的段落。文字、音乐同时欣赏,感受大海的平静与汹涌。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自己配乐录音,在课堂上展放、点评。灵活多样的形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领会。
       二、明确责任、督促阅读
       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 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需求后,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读”呢?
       一、学会质疑,培养自主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许比教师设计十个问题更具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掘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初始阶段,允许学生提“两类问题”:有疑而问;无疑而问。并对此组织大家讨论“问题的优劣”,来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能力。在执教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注意文中是否有和我们生活中的情形不同之处?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时,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抱下来,而要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父亲是想让我自己面对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有的学生说:“如果直接把我抱下来,那以后在生活中,再次遇到困难,还是要依靠父母。”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的父母,他一定会先训斥我,然后把我抱下来,那样的话,在56年后,我绝对不会记得这件事。”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调动了思维。
       当然,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并不是教学任务,而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学生具有一定质疑能力之后,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提问必须提到核心处和点子上。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主性,教师上课时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展开质疑讨论。总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乐于问、敢于问、善于问,是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意识与能力的基础。
       二、传授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掌握好的阅读学习方法。语文的学习,一般包括预习、赏析、拓展等常规程序。预习时一般按“读——查——思——写”四个步骤进行自学;赏析则要求学生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理解,欣赏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技巧,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拓展,则要求学生从拓展的途径、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有意识地丰富知识,提高辨析、比较能力。只有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上都呈结构状,学生掌握了结构,才具备解决不熟悉领域新问题的工具。教育活动中体现结构性,还能促使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真正要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意识与能力,仅仅局限在小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然后扩展开来,让学生由课本联系生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相渗透、相补充,以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活动促进学习。
       总之,进行自主性阅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遵循“自主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德国第斯多惠语)而教师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应当有许多自觉的“放弃”,有意的“无为”。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改变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学生们真正展开思想的翅膀,他们就会产生许多令老师也自愧弗如的见解,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余文森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核心期刊,2004年第12期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胡芳,中学语文资深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