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积极性驱动阅读品质的培养
作者:程挺毅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代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认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积极性驱动阅读品质,就是阅读主体积极主动地独立地领受和驾驭客体(文本)的进取心理、主人意识,即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读书为乐事。
       积极性驱动品质是有效阅读品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属于阅读行为的动力系统,一是指对阅读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即阅读目的和阅读态度;一是指阅读兴趣。这两方面均属于非智力因素,乃是阅读品质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性阅读品质培养的始动环节,也就在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
       “一使需之切”,即引导学生增进对阅读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达到强化阅读目的和端正阅读态度的目的。要使学生感到眼前阅读的内容是迫切需要的,犹如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人类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概括为7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与理解的需要;(6)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中生有效阅读品质的培养必须提升并满足其求知、求美、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学生感到需要才愿意读,感到有迫切需要才会积极主动去认真读,才会真正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当前“新概念阅读教学”阅读目的观认为,不仅为个人而且为人类的生存而阅读,即为自己更为社会的发展而阅读。这种观点正是着眼于提升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为使学生“需之切”,树立生存发展的阅读目的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沟通学生的心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让学生从内心感到阅读是自己的迫切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年来,在每一届高中生入学第一学期,我便努力使他们明确“做一个现代中学生,就要身处神州,胸怀世界”;使他们领会“书本小世界,世界大书本”的内涵,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还要会读“无字之书”,真正受教于书内,得益于书外;着力引导他们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阅读理念——“为改造中国和世界而读书”,使他们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来认识阅读的意义,意识到“真正的生活从阅读开始”、“创造性的生活从创造性阅读开始”。不断强化学生阅读的“需之切”,强化其生存发展阅读目的观,提高其通过阅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促进其强烈的进取心理、主人意识。
       “一使乐其业”,就是让学生感到阅读有乐趣,越读越爱读,竟至欲停不能、欲罢不忍的境界。“乐读”是阅读的最佳境界,人们把变苦学为乐学当作教育改革的使命,我们也可以把变苦读为乐读当作阅读教学改革的使命。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左脑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脑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过去的阅读教学活动,只注意左脑的开发利用,而右脑则处于瘫痪或停滞状态;只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乐读”能使学生右脑半球积极参与阅读,协调左、右脑的整体功能,带来积极的阅读效果,更利于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为使学生“乐其业”,教师要启其蒙而引其趣,让学生感到越读越美,满足审美需要,乐在其中。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通过介绍作者引发阅读兴趣。教学中经常要介绍作者,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其作品。例如:苏轼被贬的经历与雄奇豪放的“大江东去”,孙犁的“白洋淀派”与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朱自清的民族傲骨与清新流丽的“荷塘月色”。这些无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增强阅读兴趣。善于理解课文的学生,会努力把课文内容“个人化”,使课文成为自己个人经验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自然笔记》时,学生对“小女人散文”一说提出异议,认为有性别歧视之嫌,于是引发争论,导出了要写“大家闺秀”文章的认识,正如《自然笔记》的“大气”一样。再次,融情于课堂教学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先导。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知识,还需要诗人般的激情。在教学袁鹰的《筏子》和赵丽宏的《三峡船夫曲》时,我充分发挥自己擅长朗读的优势,运用准确、形象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到黄河激流的滚滚滔滔、长江三峡的惊涛骇浪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生命之舟——“筏子”的伟大,感受到三峡船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与文相融,得到美的享受。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加主动。”因而,教师一旦将感情渗入教学之中,讲台就不再是一方淡而无味的三尺之地,它是师生心灵相通、师生与作者情感相融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蹊径。生动的充满激情的教学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作品所体味到的美,为有效阅读品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努力开掘课外阅读的渠道,逐渐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非常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感兴趣,即强调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美国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在充分利用阅览课的前提下,我注重课内外教学与写作的结合,让学生作文《由〈前赤壁赋〉看苏轼》、《由〈愚溪诗序〉看柳宗元》、《由〈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去阅读相关作品。此外,我还利用视听材料,让学生每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大家”节目,使学生在领略大家们怎样“经历了风雨无偿的冷暖人生,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时,逐步形成求知的中心兴趣,更深一步去汲取某一领域的知识,提高文章的“含金量”,写出人生的大气。
       程挺毅,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