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语义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作者:孟玉红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21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打开了新的篇章。如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钥匙开启的新型时代业已形成。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各种数字数据越来越精细和准确。使人们认为在语言研究领域也应以精确为前提。诚然,语言中的某些领域如:文字的书写应准确无误,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一方面要求语义的表达能力是准确的,另一方面又要求语义的表达能力是模糊的。特别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有时语义的模糊性更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高”和“矮”这一对词我们就无法以一个准确的数据规定其内涵,我们不能说人的身高170厘米属于高,还是169厘米属于矮,“高”和“矮”只是相对而言。正是语义的模糊性,才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更为随意。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基于模糊理论,它一反传统的一味追求精确的倾向,为实际语用中存在的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一、语义的准确
       语言中虽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是如此。有不少词语的词义是精确的。即它们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是明确的,不同词语所指范围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如:“一、二、三、四”等数字,“米、厘米、毫米、小时、分、秒”等度量单位,“太阳、月亮、黄河、鲁迅”等专名,就是精确的。如科学术语一般都是精确的,就要求有准确的含义。比如:语言学中的“元音、辅音、音位”等,物理学中的“电荷、电子、压强”等,生物学中的“细胞、基因、染色体”等术语就是如此。比如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所说的“大雨”和“小雨”是模糊的,但气象学为了气象研究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规定24小时内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为“小雨”,10—25毫米的为“中雨”,25—50毫米的为“大雨”,这又是非常精确的。
       二、语义的模糊
       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概括的范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限,即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
       语义的模糊性并不是语言中的消极因素,相反,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交流思想的时候。能够把这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区别开,明确这个词所包含的大致的范围就可以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作出精确的测定。正是语义具有模糊性,才使人们能够灵活地根据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情景来选择词语,表达思想。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作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那么社会的交际活动将难以进行。比如:在谈论一个人的身高的时候,由于语义的模糊性,我们才可能在不知道他身高的确切尺寸的情况下,说他个子高还是不高。所以模糊性使语言成为人们方便而又灵活的交际工具。
       语义的模糊性在实际的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妨碍交际,相反,却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只需要模糊语就可以满足交际的需要,过分强调语义的准确性,反而使语言显得枯燥干涩,影响交际的进行。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里,语义的模糊性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诱发人们的表象思维,从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无须准确或不能精确的情况,例如:“青年”,《团章》上规定:14岁以上就是青年。《新华词典》上解释:“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辞海》上解释:“青年:指18-25岁由少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在很多时候却无法界定,如: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规定的参赛的年龄下限为21岁,而在1985年评选的青年语言学家的年龄下限为45岁,那么可以这样想象:父亲45岁被评为青年语言学家,儿子22岁被取消参加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的比赛资格。所以,语义的模糊性是指没有清晰的界定,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其外缘还是清晰的。也正是由于语义的模糊性,才使我们的交流更为顺捷,便利。
       三、语义的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一)提高语言表达的委婉性、生动性
       在语言的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环境、背景的影响,切忌把话说的太绝。因此,说话人往往用模糊语来表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从而使语言更委婉。例如:郑板桥有一次和他的老师出去,看到桥下有一具女尸,他的老师随口吟诵:
       二八多娇女,风吹小桥小桥。三魂随波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问他的老师:“你怎么知道她的年龄,又何以判断她落桥的原因。不如这样写: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波转,粉面泛波涛。
       他的老师使用了准确语才让人不可信,而郑板桥使用了模糊语才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如:一位老工人因医药费不能解决去找厂长,厂长说“老师傅,像您这样的老工人,厂里再难也得想办法解决,容我们再研究研究好吗?”像上面对话中的“研究研究”就是模糊的言语,其功能就是给交际的双方留下一个缓和的余地,而且语言听起来也十分顺耳,便于听话人接受。
       (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准确的语言才能使表义准确、清晰。而模糊语应表义含混,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却不是如此。由于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用模糊语表达才更准确。这就体现了准确与模糊的辩证统一。例如:一个外地人向当地人问路,当地人说往前走200米,有个小桥,过了桥就是。这个外地人刚走了几步,当地人就跑过来说:“是300米,不是200米。我害怕你到200米就拐 弯会掉到河里。”这是个笑话,可见语言表达不必如此精确。
       (三)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文学语言离不开语义的模糊性。运用语义的模糊性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翻阅文学作品不难看出。如:文学大师钱钟书在《围城》中对苏文纨的形象描写:
       “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涩。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画成的。”
       只用几个简单的模糊语言,苏文纨的文雅、清高、虚伪的旧式大家闺秀的风范就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深刻的记忆,使人获得美感享受。如果应要把苏文纨的形象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她皮肤不太白,像我们平时喝的果奶,属于雅白,身高1米几几,体重多少公斤,都描写得清清楚楚,定会使这部文坛佳作显得晦涩难懂,语言生硬,失去了品位的价值。这种例子在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受到语境、说话人的素质、经验、阅历、文化层次的影响,语义的模糊性是在所难免的。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语义模糊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高”和“矮”、“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类人等等。在我们的交际活动中,只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没有必要把语言精确到“数字化”。正因为如此,才使语义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孟玉红,女,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