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绘画立体派对斯泰因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潘 蕾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格特鲁德·斯泰因,旅居巴黎的美国才女,对当代西方文学艺术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她对年轻一代作家,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安德森等的创作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迷惘一代”的领头人海明威把她视作“精神上的领袖”。除此之外,在创作上,斯泰因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创新也鲜少有人能超越。她在创作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思想和变革意识,甚至遮盖住了她作品自身的光芒。
       斯泰因的一生充满了反传统和叛逆的调子,她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她曾狂傲地说: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她则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她的作品永远不会为迎合大众而存在,而是要直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斯泰因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文字的变革,她抛弃了文字的字面意义,而把它们当成积木一样,把文字筑成一个立体的建筑。她的这种革新思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毕加索等几个绘画立体派的人物及他们思想的影响,而她的创作受到的立体派思想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在她的散文中。
       一、斯泰因的创作与绘画立体派的渊源
       立体派也称立体主义,是1907-1914年出现于法国画坛的现代美术流派。起初是受塞尚绘画思想的启示,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发起的绘画运动,后来广泛影响到建筑、雕刻、工艺、舞台美术等领域。斯泰因喜爱绘画,与绘画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保持了近40年的友谊,与勃拉克、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也是挚友。在斯泰因的自传体作品《爱丽斯自传》中都有很多有关她与这些画家交往的描述。
       斯泰因和她的哥哥利奥是当时立体派绘画和其他一些实验性画家的最早收集者。她所受到的影响就是慢慢的从了解绘画到结识画家的过程中产生的。1902年,斯泰因放弃了她在约翰霍普金斯的人脑解剖学的学业,同哥哥利奥去了欧洲,利奥是一位艺术爱好者,酷爱东方绘画。而斯泰因和他自小意气相投,两人一起出入画廊,首先开始了对塞尚的画作的收买,并从此与艺术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1909年,斯泰因在观赏塞尚画作时创作发表了《三个女人》,获得热烈的反响,语言朴实、准确、简明,确立了她作家的地位。其中的第二篇《梅兰克莎》被美国黑人作家查理赖特称赞,认为斯泰因是“第一个认真的以文学形式表现美国黑人生活的人”。在斯泰因的自传小说《爱丽斯自传》的第三章《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巴黎1903-1907》里面,有大篇幅描写利奥和斯泰因到巴黎惟一一家出售塞尚的画的书商处看画,买画的事,最后买了一幅女子肖像画。“买此画很是重要,因为格特鲁德·斯泰因就是在用心观赏仔细揣摩此画的同时写出了《三个女人》的。”(格特鲁德·斯泰因:60)在这个章节中也有不少关于斯泰因与画家马蒂斯和毕加索交往的描述。他们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斯泰因也收集了很多他们的画作。其中还提到,斯泰因在买了毕加索的第一幅画之后,毕加索便开始给她画肖像。而斯泰因也在她的立体派试验性作品《软钮扣》中给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三位画家用语言文字各作了一幅特殊的画像,创作手法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她与画家们经常互相讨论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这个过程不仅让斯泰因加深了对绘画的了解,更给了她很多文学创作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毕加索和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通过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她哥哥而认识的,后来德兰和勃拉克成为毕加索的追随者,继续发展立体主义的绘画。马蒂斯向毕加索介绍了黑人雕塑,而毕加索正是由于受到黑人雕塑和塞尚画风的影响,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着手探索,画出一批接近抽象方法处理的形式全新的油画,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亚威农少女》,这便成了立体主义绘画的开端。由此可见,立体主义的产生与斯泰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立体主义的绘画技巧和风格也同时受到这位女作家的影响。
       格特鲁德·斯泰因在《爱丽斯自传》中提到:
       立体主义是一种纯西班牙观念而且西班牙人才能成为立体主义是而且惟一的真实立体主义是毕加索和胡安·格里斯的立体主义,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而格里斯使立体主义充满着他的爽朗与振奋。…… 而毕加索和格里斯都是西班牙人都是她的亲密朋友。(格特鲁德·斯泰因: 130-131)
       斯泰因用旁观的第三者的态度来描述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一切,说明她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说明她与立体主义确实紧密相连。
       二、绘画立体派与斯泰因的散文诗集《软钮扣》
       新时代的生活是机械化、工业化、和理性化的。电影院取代了剧院,照片使绘画变得过时。毕加索和勃拉克要摧毁绘画中的陈规陋习,摒弃传统的形象。他们一反过去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原则,即远处的物体随距离而缩小,明暗对比及立体描绘法,而是以多视点、多角度,表现一个崭新的现实境界。画家们把一切物象破坏和解体,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不但把自然形体分解成块面结构,并且互相重叠。他们把主题表现在一个平面上,把从人们眼中掠过的每一件物体都表现出来。整个世界支离破碎才是人们所见之物的映像。立体主义绘画画面粗糙,光线也不柔和。后来还发展成为用贴纸等实物粘贴手法构成支离破碎的画面,更富有装饰性。
       斯泰因的《软钮扣》虽篇幅不长,却因其立体主义的艺术主张而闻名于世。其中她对语言所进行的独特试验与表现,自其问世80年以来仍无人能及。虽然很难读懂,但是斯泰因的语言功力和敏锐深刻的艺术观念,还是令人折服的。《软钮扣》是部实验之作,它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而它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静物写生”这一文字实验。斯泰因在《软钮扣》中的描述往往会给人带来立体主义绘画的效果:似是非是,朦朦胧胧,让人品味出她对某一物体的独特感受是由物而生发出的感触和联想。(申惠辉:13)
       再此,取文中一小段描述来观之:
       米尔德里德的伞
       一个根源却没有曲线,一个根源真够显眼,一个根源和额外事端砰的一声响大篷车一辆,一种特别的标记,一个囊一个小小的囊一种固定的花色和花招,一种淡淡的灰色却没有丝带,这意味着一种损失一种大损失一种补偿。
       (格特鲁德·斯泰因:30 )
       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并没有对所谓的伞的大小和颜色等进行详细的描述,文字看起来很虚幻,很朦胧。但是读者通过标题和对文字的联想与想象,又仿佛觉得这确实是在描述一把伞,以及伞突然撑开时给人的感受。这种似是非是的描述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对于语言的运用,将一把普通的伞以动态而含蓄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斯泰因对伞的描述就好像立体派画家绘画一样,她把伞的各个部分与其他的部分独立开来,把整个伞进行解体,再通过主观上的感受将不同的部分放在一起,运用夸张、重复、比喻等修辞试图再现人在看到伞时那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
       斯泰因对于名词的看法在接触到绘画立体主义之后也有很大的改变。她曾经认为,名词不能像动词那样表现人的经验的流动和变化,而且名词的关联性较强,总会给读者某些不必要的联想,并因此破坏了阅读中应有的完整的意识流动。但是在创作和在立体派绘画技艺的影响下,她逐渐认识到名词实际上是可以变通的,它们同绘画中的物象一样,也可以分解重组。“它们具备更多成为其它什么的可能性”。(申惠辉:12)
       她将这一思想实践在《软钮扣》的创作上。在斯泰因眼里,语言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永远是创作的主题。从事语言实验和表现语言特点是她创作的根本目的。当她发现名词具有意义含糊的特性后,她便开始让名词在作品中扮演主角,试图通过表现名词引起的误读等形式,揭示人的思维特征。有一些句子似乎与被描写的物体无关,但是却非常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比如:
       一幅新杯碟
       热烈的伤害一个阴云笼罩的黄色叶芽和茶碟,热烈的伤害就是缎带上的叮咬。
       (格特鲁德·斯泰因:38)
       标题和内容似乎毫无关系,但是读者如果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毫无关联的名词联系起来,“杯碟”、“热烈的伤害”、“黄色叶芽”、“缎带上的叮咬”,将它们带给人的相关感受作一番比较就可得知,斯泰因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生动的。虽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使作品过于虚幻,但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带给读者的是全新感觉,从而印象更加深刻。
       立体主义绘画试探以动点透视多方向去观察和表现物体,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几何切面,然后再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组合,从而彻底摒弃了自然物体的轮廓、体积、明暗与统一的形象。立体主义的雕塑中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为了创造出立体,而是创造出对象“本质”的形。如上文中的例子《米尔德里德的伞》,斯泰因对自然伞的状态的避而不谈,而依据伞给人带来的主观感受塑造出伞的“本质的形”。
       又如,在《软钮扣》中,斯泰因给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用文字作了三幅画像。在毕加索的画像中,第一段是这样的:
       一个人一些人肯定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一个一些人肯定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一些人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一个一些人在追随的人肯定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
       (格特鲁德·斯泰因:105)
       在这个段落中,斯泰因用到了大量的重复的字眼。而且在这幅“画像”的后文中还有很多此类的重复。她将这些更似绕口令的句子不断的重复,使这些文字带有了无法解释清晰的抽象性。她对毕加索的外貌丝毫不作描写,也没有描述他的日常生活,而是通过在各个不同的段落不断的重复这样饶舌的句式和句子,不断地给读者的大脑输送她自己对于毕加索的态度和观念,实际上是对毕加索的高度的赞扬。毕加索的“本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泰因的风格就是运用单词的发音和他们的联想意义,而不是靠他们的字面意思。她通过单词的各种形式的重复和变异来表现作品的主题。而且就上文的三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斯泰因完全不理会传统的标点和句法,也没有情节,而是强调不断地展现人的感想和内心感受。她的这种风格有点类似意识流的方法,但是大多意识流作品具体句子还是合理、合法而易懂的。而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创作则是将句子的意思,词的意义统统拆散,再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将它们重新组合,比意识流的方法更晦涩难懂。
       斯泰因所做的是通过文学创作去研究语言本身、表现语言的内在特性,并且试图对其传统的基础加以批判甚至颠覆。(申惠辉:9)她创作手法大胆而新颖,代表了后现代作家的某些特征,在创作上的个人化倾向可见一斑。
       三、结语
       斯泰因的实验性创作目的“是检验某些对语言、感知和现实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假设”(申惠辉:14)。她在《软纽扣》中大量地利用语言的特性来表现她所强调的对语言的误解与不应有的联想。她所做出的种种创新的尝试,正如上文所述,与绘画立体主义紧密相连。立体主义的画家影响了斯泰因,立体主义的思想则激发了她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创新,并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她的文学创作中来,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同时她与立体派画家的切磋与联系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画家的思想和立体主义的发展。
       引用文献:
       国家教委体卫艺司编.《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申惠辉.《现代主义的文学巨人,语言魅力的实验大师》[A]. 申惠辉,主编《斯泰因文集》[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斯泰因《爱丽斯自传》[M].张禹九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斯泰因《软纽扣》[M].蒲隆,王义国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潘蕾,女,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