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民心与天下
作者:陈 仓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民心,也叫人心,包含群众基础、群众满意、群众拥护、群众支持率等涵义或因素。天下,即政权。古人说:天下大根本惟“人心”二字;古人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刘欢主唱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风靡海内外,再次强化了人们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古训的认同。纵观古今中外政权更替的历史事实,得民心是得天下的基础,但不是惟一的、绝对的条件。与体制、时势,以及执政者的理想信念、方针政策、执政基础、资源、环境等重要因素具有相关性。
       在“禅让制”下,首先要得“帝王心”,否则,舜、禹的“群众基础”再好都无法“得天下”;其次,禅让者不能破坏“禅让制”。大禹破坏了“禅让制”,建立了“嫡长继承制”,禹的子孙要“得天下”首先要生的好,为长子者“得天下”。皇予们“学的好不如干的好,干的好不如生的好”。
       “嫡长继承制”作为中国古代正宗的道统、法统、体制、习俗,它延续了2000多年,然而,这一金书铁券般的“法度”经常被实力派人物破坏。实力派贵族、外戚、宦官、将相经常依靠实力“登大宝”而有“天下”。“成者王侯,败者贼”,老百姓根本没有发言权。圣贤也罢,神仙也罢,没有实力,仅有“民心”有什么用?“道理长不如拳头硬”。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克服“嫡长继承制”的弊端,创设了“秘密立储制度”,其立法宗旨是“立贤能者”。谁是“贤能者”呢?皇帝老爹说了算,得爹心者“得天下”,与民心无关。在中国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上,除过偶尔出现过的几次“比较不坏”的所谓“盛世”外,“民心”仅仅是饥寒交迫时的“可(利)用”,或“丰衣足食”时的“不可(利)用”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民心”的真实状态和准确表述。
       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临时约法》、《建国方略》、《六法全书》、《宪法》,建立了共和制和“国会”,实行了选举。但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虽然有思想、有方针政策,但无组织,无纪律,无阶级基础,无基层政权,也没有一支强大军队,所以,名义上“得民心民意”,而最终没有“得天下”。不仅如此,“得民心”的孙中山还不得不向袁世凯之流不“得民心”的大军阀妥协、让“天下”。历届国民政府的权力始终掌握在大小军阀和财阀手中。这种现象被毛泽东一语道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确如此,从大禹成功地破坏“禅让制”到国民党的失败,“枪杆子”在每次“得天下”活动中均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民心”仅仅或向或背而已,不起决定作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既“民心可用”,又手握“枪杆子”也未必绝对能“得天下”。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这种类型的农民起义领袖有“民心”可用,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时势,但是,没文化,没思想,没纲领,没政策,没政党,无英才,无理想,无信仰,无组织,无纪律,没有必要的执政方略、基础、能力和基本的执政资源,一群乌合之众岂能“得天下”?
       汉朝“五斗米道”、明清“白莲教”,以及洪秀全“拜上帝会”领导的“太平天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证明,全盘否定、打倒、放弃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根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争权夺利,腐化堕落,编造谎言,传播邪教,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做法最终要“露马脚”、失人心,绝不可能“得天下”。错误的信仰、理论、思想、政策体系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
       放眼世界和世界史,有些国家的执政者的“得民心”和他们统治一时的“天下”是依赖高压、镇压、欺骗、谎言、颠倒黑白来强行维持的。如已经被历史和民众抛弃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萨达姆、阿明、博卡萨等臭名昭著的政权。垮台前,萨达姆曾多次获得“100%的支持率”;现在,连当年“坚决支持”他的副总理们都要指控他。
       在经济技术飞速发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资讯传媒日益发达,公民素质全面提高的现代社会,“得民心”与“得天下”之间的逻辑性成为可能性,“失民心者失天下”则由规律性成为必然性。因此,爱民、为民、利民是世界各国政党政权得民心,得天下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