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艺术]建筑界女先锋扎哈·哈迪德
作者:沈 文

《天涯》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最近纽约著名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做了一期专题为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展览。扎哈是古根汉姆展览史上,享此殊荣的第二位建筑师,还有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富兰克·盖瑞!
       古根汉姆的整个展馆,从大厅赫然醒目的几个大字ZAHA HADID开始,几层展馆全是扎哈的作品,包括了她的建筑、绘画、家具、汽车、雕塑,甚至日用品设计等等。除了绘画,其它基本都是扎哈一贯的黑白银主调。所有展品放在纯白的背景衬托下,格外清爽脱俗。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鬼才的灵感和气韵。
       为了配合这次展览,古根汉姆还举办了专题论坛,对扎哈的建筑风格和成就做了思辩性的解读。这次的四位主讲分别是古根汉姆的馆长Germano Celant,来自扎哈建筑师事务所、英国建筑联盟AA的教授Patrik Schumacher,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建筑教授Sara Whiting和Peter Eisenman。通过他们的导航,人们对扎哈的建筑更能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2004年是建筑界的扎哈年,普林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chitecture Prize),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众望所归地授予了扎哈·哈迪德。 那一年她五十三岁,不仅在历届得主中年纪最轻,而且是唯一一位女性。
       在传统视建筑为男人一统天下的领域,这位英籍伊拉克中东血统的哈迪德,仿佛横空出世,但是她的设计风格、个性魅力和成长背景,又能让人从一开始就嗅出她能脱颖而出并成为明星建筑大师这冥冥之中的宿命!AA——英国建筑联盟,是当今世界顶级的建筑学校,被称为建筑大师的摇篮。当年在AA,扎哈师从著名的建筑大师酷哈斯(Rem Koolhaas),酷哈斯早就慧眼识人,对这个种子选手格外偏心,也早早预言在那个班里,最终当属扎哈最有成就。尽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扎哈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纸上”建筑,那些抽象、夸张的设计,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为有相当工程难度,难以付诸实施。她在所有普林兹克建筑奖的得主中,也是建成作品最少的一位,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当代建筑史上的响当当的地位。
       扎哈,在当今建筑界,仿佛被男性众星捧月,可是她的建筑风格又甚至比男性建筑师有更飞扬跋扈的份量!她的霸气、不羁、幽默、超脱、执着,让身边的人无不对她既爱又恨!
       扎哈诞生在伊拉克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早年毕业于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曾是伊拉克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任伊拉克工业部长,积极推行石油工业国有化的主张。扎哈本人曾在瑞士一所女子贵族学校念中学,后进入黎巴嫩著名的贝鲁特美国大学AUB学数学,这样的成长经历,使扎哈从小就耳濡目染激进开放的西方思想,具有桀骜不驯又野心勃勃的反叛性格。十几岁时就自作主张把自己巴格达的房间设计出十分怪异的风格,并背着父母,带领工人进行大胆“改造”。在瑞士念中学的时候,又认为自己不是基督徒,拒绝像所有同学一样做例行的上帝祷告。扎哈的哥哥还戏言她本该被塑造成伊拉克第一个女宇航员,最后扎哈的职业生涯从天上落到地上,干起了稳扎稳打的建筑设计。
       一说建筑,我们都有对于建筑的形象定势,如果你说一个设计看起来就像一幢建筑,基本上就不是扎哈的风格。扎哈打破传统思维,她的建筑是用无拘无束的线条,追求变幻无常又彼此呼应的“奇形怪状”。古根汉姆的馆长Germano Celant说,扎哈的建筑是巨型抽象雕塑,仿佛把她的现代抽象主义油画,赋予了三维概念,总是能带来强有力的视觉震撼。
       扎哈突破了建筑设计中传统的线面概念,为什么线一定要是直的?——扎哈的线可以是曲滑的,流动的,舞蹈的;谁说面一定要是平的?——扎哈的面可以成波浪似的延伸,这样的线和面才能构成更趣味无穷的空间。谁说空间又一定要是四壁?谁说四壁一定要垂直,平行,对称?扎哈的设计被称为冲破地心引力,创造了飞动的空间。她可以把每一个结构做成横空出世,仿佛克服了自由落体的下坠,每一个空间结构之间交叉、错位、重叠,外伸内引。她的建筑强调各个形体和结构间的组合,连动不断,找不出开始和结束,成妙不可言的整体! 所谓前厅、正门、 侧面、后院……各种概念都可以被颠覆,她要用自由的设计为穿行于建筑中的人提供功能上的灵活性。扎哈把点线面玩弄于指掌之间,所有自然天成的图形结构都可以成为扎哈的建筑,她的有形创造于无限的选择和狂放的想象!
       尽管在形式上有挣脱地心引力的飞动空间感,那些线、面既优美又流畅,但是来自普林斯顿的建筑教授Sara指出,扎哈的作品整体上又相当霸气、稳固、墩实,有份量。她的出位不是靠玩弄光线和眩酷的建筑材质,靠一些轻飘飘的技巧。比如:德国Wolfsburg科学博物馆,BMW的新工厂,在外墙的效果处理上都未经粉饰,直接保留水泥最朴实的本色和质感,非常大气、粗犷。扎哈的不少设计,具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大桥、水闸、铁路等的特征。她的作品体现出厚重、坚固和力量。
       扎哈更开创性地创立了连动变化的总体规划概念。Patrik Schumacher教授写过一本书叫《数字哈迪德》。他强调,电脑技术的运用,对扎哈设计理想的实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的总体规划,往往是单一的复制,一个社区里,立着一模一样的一群建筑,枯燥乏味,即使有变化,也难掩突兀的匠心,变化之间缺乏顺畅的过渡。 而扎哈的设计则不同,利用电脑的超大制图功能,以一个模型为本,通过对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拉伸、反转、缩放,可以变化出一系列手绘难成的,形式不同,又相互关联,有逻辑交代的建筑群。它们是彼此相似连贯,又绝不雷同的个体。关于这一点,也有学术界人士质疑说,这样随意的设计构思打破了城市的方位感,我们需要更清晰的城市布局。Patrik Schumacher解释说,扎哈从来都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城市中行走,扎哈的设计追求建筑和景观在自然呈现中显示其规律:起始,发展,高潮,平静,密集,稀疏……这样的规律就能为行人导航。中心和外围,不同的行政和功能分区,以自然的语言在说话。Patrik Schumacher打了一个比方:进入森林,越走越密集的地方,该是深处的丛林;如果阳光乍现,树林稀疏,该是到了丛林的边缘,或者从河流的走向,路径的宽窄都能辅助方位的判断。并不需要刻意规划出东西南北,泾渭分明。简单乏味的克隆不是扎哈所要做的总体规划。生物的自然遗传规律很好地诠释了扎哈的规划理念,每一个个体遗传共性,又有微妙变化,正如遗传学上基因型和显型的关系(Genotype.Phenotype)。立足于一个主体,或者主调,然后在继承和变异中呈现无比的生动。
       同时扎哈还一贯坚持不一味追求和环境的和谐,她主张如果周围缺乏良性的参照,她就要摈弃和周围的统一,创造环境,即使异军突起。这样才能在改造中保证环境的总体提升。扎哈不仅为当下设计,她要在一定程度上昭示未来。
       建筑是可以体现意识形态的,古根汉姆博物馆的论坛上有来宾质疑,扎哈的风格自由随意,似乎基本不考虑意识层面的反映。Patrik Schumacher用BMW项目做了很明白的解释,其实扎哈的设计正是在客户和设计师的双向沟通中,在建筑设计中强烈地体现了意识层面的创意和导向。比如BMW的新工厂,看过的人无不认为扎哈的建筑体现的是未来世界的景观。这里面摈弃了传统的部门格局,没有设立所谓高层主管在这个空间里不可替代的位置,基本上整个区域采用全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这正好顺应了厂方意欲表达的理念:在办公布局上弱化一个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同时强调各部门和人员间的交流互动和参与性。他们还主张功能上的灵活性,比如员工并不一定要有固定的办公室,现代化的办公基本上是无纸办公,既然办公就是一台电脑、一条线、一些打印设备可以实现的事情,固定空间就成了限制和束缚等等……在扎哈的这种设计里正传达了现代化的办公和管理理念。
       来自哈佛的Peter Eisenman,是扎哈的老朋友,他指出扎哈在1980年代的风格最鲜明,新近的作品开始缺乏新鲜感,不过是简单重复以往的风格。也有人说扎哈的成功,越来越被主流认可,是否意味着她也正在失去她的先锋派特色呢?Patrik Schumacher教授回答说,如果说扎哈的风格是被主流接受的话,正说明了她风格的可实践性。扎哈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借鉴和学习。每一个新项目都给我们新的机会,这是研究和实践双向的机会。同时扎哈事务所有大批创造力旺盛的年轻建筑师,他们大都毕业于AA、耶鲁、哥伦比亚等处于建筑学科前沿的学校,他们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平均年龄在三十岁以下,在这一点上,扎哈从来都坚持只把关总体构思,所以我们能保证设计灵感来自丰富的人力资源,让每个建筑师的创造力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接手的项目实际上也从当初比较单一的文化建筑,比如博物馆,歌剧院等向大型写字楼、住宅楼延伸;室内设计也更多元化,包括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店堂设计等等。事实上项目的日趋多元化也使我们的设计具有更多大胆尝试的机会。比如在接手的城市规划中,新近的新加坡、伊斯坦布尔和西班牙的毕尔鄂市,我敢保证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并非简单的重复,探索和实践一直是扎哈建筑事务所贯穿始终的工作。当越来越多的人步扎哈后尘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通常意义的成功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新项目实践,更多的实践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又意味着推动更多的创造。扎哈二十多年的坚持和耕耘,迎来的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当下。
       无论如何,即使扎哈被当作明星大师被追捧——如Peter Eisenman开玩笑地说,如今他在哈佛的学生总是开口即问:我们如何能成为扎哈?AA也有学生说,不想成为扎哈,就不来AA。甚至扎哈手下的一位设计师把办公室轶闻写进个人博客,都引来了黄蜂般的点击率,吓得他赶紧关博——但是关于扎哈风格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她的成功和被质疑总是相伴相生,评论照样尖锐。有业内人士称:扎哈的奇形怪状和飞扬跋扈的规划,把城市的格局弄得乱七八糟,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设计和整齐的布局。关于这一点,扎哈坚持她是在看似无序里创造妙趣和规律!也不可否认她的设计确实有施工难度,需要电脑、工程等诸多技术的紧密支撑,对于发展商而言,有成本控制和操作难度等问题……讨论总在继续。
       有的人喜欢静止规整,有的人喜欢流动变化,这是品位的不同,无所谓优劣。此外,任何一种创意,当被群体认同之后,都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觉悟,仿佛前人的成就并无多少玄奥可言,所以继扎哈之后,后来者甚至可以把同样的风格发挥得更好,这都不足为奇。但这些不能动摇扎哈存在的意义。
       AA的建筑教授Patrik Schumacher,对于扎哈的贡献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说,所有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们的名字能被收入史册的,一开始都是激进的先锋派,而后对建筑设计的发展进步起了深远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建筑发展有更快的进程。如果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建筑发展最本质的突破,其中有一半都是在近一百多年来发生的,每一次突破都为后来的设计革命奠定了新的平台,扎哈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她综合了所有既成的建筑学成果,同时又开创性地发展了它们。她跳出传统思维的樊篱,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新的表现语言成就了独立的风格,她创了此特色之先河,这就是扎哈!
       扎哈的特色一直是先锋前卫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她就在挑战主流,正如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教授Sara Whiting 所言,扎哈有无畏的探索和坚持的精神,所以她的风格才没有在传统的口诛笔伐里被淹没,并最终脱颖而出!
       沈文,编辑,现居伦敦,曾发表随笔、评论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