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与批评]环球笔记(5则)
作者:佚名

《天涯》 2001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经典多劫难
       美国现代图书馆所评选的二十世纪一百种最佳小说中,有三十四种被禁或在出版时受到种种阻挠(前面的序号是在一百佳中的排位):
       1,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2,F.斯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5,阿尔多斯·赫胥黎《勇敢的新世界》
       7,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9,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10,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13,乔治·奥威尔《1984》
       14,罗伯特·克莱夫斯《我,克劳丢斯》
       16,德莱塞《美国悲剧》
       18,库特·冯尼古特《屠宰场五号>
       19,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
       20,里查德·赖特《土著的儿子》
       22,约翰·奥哈拉《在萨马拉的约会》
       29,詹姆斯·T.法瑞尔《大头罗尼甘》
       33,德莱塞《嘉丽妹妹》
       35,威廉·福克纳《当我躺倒死去》
       36,罗伯特·彭尼·瓦伦《所有国王的人》
       39,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
       41,戈尔丁《蝇王>
       42,詹姆斯·迪克《释放》
       44,阿尔多斯·赫胥黎《盯着筹码点数》
       45,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48。D.H.劳伦斯《虹》
       49。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
       50,亨利·米勒《北回归线》
       5l,诺曼·梅勒《裸者和死者》
       52,菲利普·罗斯《波特诺的怨诉》
       62,詹姆斯·琼斯《从今到永远》
       64,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65,安东尼·伯格斯《准时的柑橘》
       74,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88,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96,威廉·斯迪容《索菲的选择》
       (王 清 辑译)
       美国政治与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可称得上是美国民主政体的先知。他几乎预言了一切,比如说内战,托克维尔说:“如果说美国会经历任何革命的话,那么它们一定是由联邦土地上的黑奴所引发的。”再比如法西斯主义,托克维尔说:“要想建立一种绝对和专制的政府,在一切平等的人们当中要比在任何其他人群中来得更容易。”甚至还有冷战、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等等,都被他所言中。多亏有这位先知,才使新版的《美国的民主》永远都生逢其时。
       继1945年和1975年的两个译本之后,2000年总统选举期间,又一个新译本问世了,曼斯菲尔德和温斯罗普的译本中又藏有什么玄机?很难说。在引言中,译者以谨慎公正的口吻说:“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左派和右派都在用《美国的民主》来支持他们相互对立的政策。”他们还说,从艾森豪威尔开始的所有美国总统都引用过这本书。
       对后来的保守主义者最有吸引力的其实还是托克维尔关于温和专制的说法。托克维尔认为,如果一个民主政体变坏了,那么,它对公民自由的剥夺很有可能不是通过恐吓而是通过欺瞒来得以实现的。一个温和的专制政府会“愿意为公民的幸福而工作;但是它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代理人和唯一的仲裁者;它为公民提供安全,预见和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对快乐的享受,教诲他们怎样处理重要事务,指导他们的工业,规范他们的农庄,分割他们的遗产;难道说这样的政府还不能为他们免除所有思考的麻烦和生存的痛苦吗?”
       在许多保守主义者看来,这正是我们已知最早的对那种包办一切的、民主党所宣扬的福利国家的描写。他们最喜欢托克维尔所开出的对症药方:“联合”,这是一个在十九世纪包罗万象的范畴,从禁酒俱乐部到营利公司都涵盖在内。但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使戈尔真能上台重整政府,就能出现一个像托克维尔所描写的那种精明敏锐、没有摩擦、富有魅力的政府吗?你可以在书中读到托克维尔所描写的那么一种组织机构一一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愿望之前它就已经让你得到满足了,它是一个始终在旋转着的网络,包涵着一些微小、复杂、煞费苦心而又统一均衡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即使那些最具原创力和活力的灵魂也迷失方向。这时你会想:他不是在说微软吧?一位现代的托克维尔可能会迷惑:与市场分析家们相比,在那些古板的议员和整天拉着脸的官僚们身上,自主精神该不会更容易保存下来吧?毕竟,对那些没有被托克维尔不幸言中的民主故事,总会有些想不到的变通。
       (开 钧 辑译)
       各怀鬼胎的亲密盟友
       二次大战中罗斯福和邱吉尔的伟大联盟一直是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表面热情友好并不等于毫无保留地以诚相待,事实上,他们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不惜编造迷惑盟友的假情报,而且还想方设法刺探对方的消息。由戴维·斯塔夫所著的新书《罗斯福和邱吉尔》(Roosevelt and Churchill by David Stafford 359pp.New York,The Overlook Press),给读者提供了了解这一内幕的大量资料,值得关心二战历史特别是英美关系的人一读。
       近年来,邱吉尔过去的光辉形象受到英国保守党分子的攻击,他们认为.德国的重新统一,美国在世界上的独霸地位,与英国二十世纪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衰落有很大关系:在二战期间邱吉尔总是过多地依赖了美国盟友,而没有发挥英国应有的作用。戴维的书为邱吉尔作了有力辩护。他认为邱吉尔极为坚定地捍卫了英国的利益,即使在与罗斯福交往中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显示了两个领袖如何巧妙利用情报来维系巩固联盟。对于处于弱势一方的邱吉尔来说,这样的情报至关重要。也许他在保持平衡上起的是杠杆作用。
       美国最近出版了许多有关在美国的英国间谍的历史著作,本书作者披露的是为双方领袖提供特殊情报的非正规间谍网。偶尔这些网络也会重叠,比如在纽约,英国的间谍与这个城市的某些人保持联系,而后者也独自给罗斯福总统提供情报,如文森特·阿斯特。当时有些人建议邱吉尔和罗斯福从官僚体制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取情报,而且邱吉尔也用每一个可能的通道,通过选择情报给罗斯福施加影响。在1940年末,邱吉尔提供给罗斯福无懈可击的情报,证明希特勒失去了进攻英国的兴趣,这样他就能继续压迫华盛顿增加军事援助。邱吉尔明白,谍报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枚硬币。在1941年初,他就一直在敦促他的情报官员与美国人分享密码破译技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和英国军队一度在北非并肩作战。在此期间邱吉尔非常热衷于一个窃听和密码破译计划。到1943年夏,他和罗斯福都能看到同
       样的截获情报。
       邱吉尔在这件事上起的作用很清楚,罗斯福则大致是逃避责任。罗斯福没有帮助他的盟友。他常常故意以含糊其词来操纵局势,而这一点只有在他留下的情报档案中才能看得出来。英国人对邱吉尔的卷宗可以做大胆的注释——这是什么?那是谁?但罗斯福最终都保持沉默。在他1945年春天最后一次出访所用的公文包中发现了大量报告,这些由他的下属提供的情报表明,给罗斯福送情报,正像其他美国情报部门首脑所做的一样,在战前就开始了。但总统注意这些材料了吗?作者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其他人。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神圣同盟实际上有多么复杂。
       (杨 清 编译)
       卢蒙巴“与妻书”
       1961年,刚果首任总理、人民英雄卢蒙巴于1月17日被害,这个日子也是2001年他的追随者卡比拉总统被刺杀的日子。这似乎是历史的巧合。
       卢蒙巴追求民族独立的运动失败以后,卡比拉进入丛林打游击,曾与前去支援非洲革命的格瓦拉并肩战斗,经过数十年艰辛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在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时代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然而,胜利尚未巩固,2001年1月17日,卡比拉不幸遇难,随他的导师、先驱者卢蒙巴而去。这一天似乎成了非洲人民独立解放的受难日。
       四十年以前,卢蒙巴在遇难前几日,曾经给他亲爱的妻子留下了告别信:
       爱妻:
       当我书写此信时,不知道这信是否有一天能辗转到你的手中,更不知道当你抚读此信时我是否还活在人世。
       在我为祖国争取独立的整个斗争生涯中,我丝毫没有怀疑过,我与战友们为之献身的神圣事业最终将会取得胜利。我衷心地希望我的祖国赢得高贵的生命、充分的尊严、完全的独立。而这正是比利时帝国主义者及其西方盟友所永远不愿看到的。
       我们曾对联合国抱以完全的信任,请求他们给予帮助,但联合国的某些高官却有意无意地、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我们的敌人。他们诱骗腐蚀我们的同胞,对部分人进行收买。他们出谋划策、歪曲事实真相,使我们伟大的独立事业蒙受耻辱。对于联合国的所作所为,我真是不知该说什么。
       是判我生还是处我死,是给我自由还是罚我将牢底坐穿,不论帝国主义者怎样判决,我自己都不会在乎。但对于刚果,对于我们依然贫穷的人民来说,独立似乎已经变成一个牢笼,透过牢笼,外面的世界在看着我们,他们有些人带着善意的同情,有些人则是在幸灾乐祸。
       但我的信仰不会动摇。我知道而且从我的内心里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人民迟早会消灭所有的、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敌人,而且,他们最终会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站起来,对殖民主义给我们造成的堕落和留下的耻辱说“不”。我们将在晴朗的阳光下重新获得尊严……
       至于那些我可能再也见不到面的孩子们,我想让他们知道,我所做的牺牲正是为了他们,是为了每一个刚果人,去完成重建我们的自由和主权这一神圣使命:因为没有尊严就没有自由,没有正义就没有尊严,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的人民。
       无论是残忍、严酷还是折磨,都不会让我请求怜悯。我是宁愿死也不会低头、不会动摇信仰。我将宁愿带着对祖国命运的全部信任去死,也不会在屈从和抛弃神圣原则下苟且偷生。
       历史自有公论,但这公论不会出现在布鲁塞尔、巴黎、华盛顿或联合国所讲授的历史中,它只会出现在从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统治下获得自由解放国家所讲授的历史中。非洲会书写她自己的历史,对撒哈拉北部和南部来说,那将是一段光荣而有尊严的历史。
       不要为我哭泣,我的爱妻。我知道我那正受苦受难的祖国最终会知道该如何保卫她的独立和自由。
       刚果万岁!非洲万岁!
       (刘 强)
       麦当劳进军印度遇挫
       据刊于天涯之声(www.tianya.com.cn)网站的一篇文章介绍:西式快餐对于亚洲的“入侵”,最初是从日本开始的。早在三十年前,麦当劳就已经进军日本,目前日本有大约三千家麦当劳分店,麦当劳已成为许多年轻人与白领上班族日常饮食的一部分。麦当劳在中国的业绩也相当喜人。但是,在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麦当劳打人新德里和孟买已有四年时间,却只开设了二十四家分店。
       文章说:麦当劳是在快餐业的另一个巨头肯德基黯然退出后,才进军印度的。五年前,肯德基家乡鸡在印度城市班加罗尔开了一家分店,但是来光顾的客人却少得可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快餐食品价格过于昂贵,更要命的是还填不饱肚子。五年前的一天,一大群激进分子将这家分店夷为平地。事后虽然有约一百名闹事者被捕,但肯德基却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印度在饮食方面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肯德基根本没有办法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食品是好吃而有营养的,自然什么钱也赚不到,所以只有退出。
       分析起来,麦当劳进军印度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价格问题,另一个障碍,也是最主要的障碍,则是印度的传统饮食文化很浓,普通人不会轻易接受来自美国的消费模式。
       为了打进印度市场,麦当劳费尽心机,牛肉汉堡是其招牌食品。但为了争取更多的顾客,麦当劳一改其独特的市场经营战略,决定在印度不出售牛肉制品。因为几千年来,印度这个南亚次大陆国家一直对牛这种动物充满敬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在餐桌上没有牛,其他地方都有牛的存在。麦当劳在世界各地均开有分店,但是唯有在印度开的分店里不出售牛肉制品。此外,猪肉食品在菜单上也消失殆尽。这样,就只剩下鸡肉和羊肉了,用这两种肉做出来的食品是麦当劳印度分店“汉堡王”的招牌产品。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为了迎合素食主义者,麦当劳在印度的所有食品都按照素食主义者和非素食主义者的要求分别严格生产。
       (姚 多)
       海南岛远离中土——这是我们旧时的印象,但读古书,却知道它也曾一度文风鼎盛。到了近代,海外移民的海南岛人极多,有些外国报道曾特别提到过。而今有《天涯》杂志,可称异数。但愿你们的努力能对大陆内地造成影响。
       ——台湾《新新闻》周刊
       总主笔 南方朔
       贵刊在深圳较受欢迎——证据便是图书馆中心的贵刊全被偷走了。今年第一期很好,有点“文学社会学”的意味。不过,在关注底层人民的同时也应袒露知识分子个人的心灵状态,否则,不仅“人民”的外延会变得残缺,而且关注本身也多有“俯视”和“怜悯”的倾向。据我个人的体验,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卑微、猥琐、黑暗的心灵状态,而诸如海子、胡河清、戈麦之死,很有可能是由某些很小
       的事件引起的。
       ——深圳大学副教授
       王晓华
       中国社会的变化,进入九十年代后的确是惊人的,不过人们大多注意的是经济的发展,却可能忽视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变革。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不可否认的是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的“新富人”或者称之为“成功人士”的这个群体,而大众传媒也已从无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讴歌到有意识地为其文化消费服务并引导大众向他们看齐——当然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方面。对此,著名学者王晓明有极为深刻的论述与分析,他在2000年第6期的《天涯》上发表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九十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主要论述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我也想讨论一下:大众传媒究竟该给受众提供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制造”什么样的节日?一段时期以来,充斥于各类传媒的不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宫廷绯闻,就是当今大款或者说企业家发迹以及发迹后的风流韵事。当然,这些节目都不会忘记加上一些道德告诫,诸如“作恶者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之类,所谓“寓教于乐”似乎贯彻得很不错。但这些节目的真正用意似乎并不仅仅在此,你在观看这些节目时总会隐隐约约觉得,人生一世,似乎还是当大官——最好是当皇帝,或者至少是一个大敖比较好,那种被人前呼后拥、美女如云或者挥金如土的感觉的确令人兴奋和舒服。而且,这些节目特别是那些以表现当今企业家发迹历史为主要内容的,还都在暗示观众,他们能够做到的,你也可以,你的才华不比他们差!关键是要奋斗、要抓住机遇!于是,你在看完节目后,大概也会暗自发誓:从今天开始,要发奋学习,提高自己,然后等待机遇的降临。这样的节目看多了,你大概就不会想到,其实这些企业家的成功,很少是因为他们个人的才华出众。说他们懂得机遇的重要倒是真的,但他们利用的手段却是一般人绝对不会想到或者即使想到也无法做到的。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奥秘,可惜从这些节目中你是看不到的。生活中当然不乏例证,但你是一介平民,即使知道一些又能怎样呢!当初你与他们的起点就不一样,今天就差得更多了。因此,你最好的自我安慰也无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此而已。最后,“当不成皇帝就看看别人怎么当,成不了大款就看看大款怎样生活”,也就成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最让人同情的愿望——对此我们的大众传媒又怎能不给以满足呢!
       显然。借助于某些能够吸引观众的手段,例如有奖竞赛、请名人主持和反过来请老百姓上台等,电视可以最大限度地宣扬自己确定的某些思想观念,有意识地对观众进行洗脑,以强化某种意识形态,维护现有体制和权力机制。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刘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