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遥望诺曼底
作者:邵燕祥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6月6日,在法国的诺曼底海滩,盛典纪念了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对远在东方的中国读者,这是一次回顾二战往事的机会。在历史面前,在成百上千万二战牺牲者面前,所有良知的弦都为人类的和平而颤动,这时夹杂着一声两声不谐和音,却让我又想起冷战时期的宣传。
       战后不久,就听说一则谜语:问什么是打败日本的决定因素?打一人名,谜底却有两个,一是“屈原”,指美国投掷原子弹;一是“苏武”,就是说苏联红军出兵参战。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非此即彼的单线思维,使猜谜的人各执一词。但为什么不设想,在各国军民抗战的最后一刻,是这两者双管齐下,给予日本侵略者致命的一击,促令日皇要求无条件投降呢?
       这则谜语带着中国特色。在随后的冷战格局中,涉及二战历史时,对诺曼底登陆这一战役的评价,就往往以更具学术化的面目出现了,那就是:举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贬低诺曼底登陆的意义,从而宣传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最为惨重,贡献最为巨大,是反法西斯的“头功”,是世界的解放者,而别的国家好像都只是被解放者, 美国则不过是伺机在战争中大捞好处罢了。
       这样的观点,在我们这儿曾经占统治地位。
       战后出生的人会觉得那一页历史过于遥远了,除非应付考试,不想深究。我并没有亲历战争,但毕竟保持着童年的记忆:那时在沦陷区,似懂非懂地跟着长辈念道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对在远方为反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而浴血奋战,而献出生命的各国军民,充满了感激之情,跟对国内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军民的感情完全一样。
       后来多少涉猎历史教科书,知道苏联在 1941年夏天以前,盲目认定希特勒会信守互不侵犯条约,而对西线战事采静观态度;待遭受纳粹德国突然袭击,深陷困境,当年秋天便呼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但因日本在东线发动太平洋战争,大大牵掣了盟军的兵力,第二战场迟迟来能开辟。1942年夏,纳粹德国在苏联发动新的攻势,集中主力进攻伏尔加河畔名城斯大林格勒,企图由此南下高加索,掠夺石油资源,同时北上包抄莫斯科。德军在城内巷战中遭到逐屋的抵抗,同时遭到红军重兵的包围,1943年春,33万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全部被歼。最终阻止了德军的东进。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经过长期准备,“只准胜,不准败”的背水一战,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陆两栖登陆战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共歼敌45万;此役开辟了从西线长驱直入结束战争的胜利道路。这就是历史。但苏联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二战的转折点;却不承认诺曼底登陆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而认为仅仅是一个局部性的行动。这不能不说是意识形态遮蔽下的偏见。
       这种偏见的影响,不能说已经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完全澄清了。
       卡昂纪念馆历史学家斯特凡·西莫内认为:苏联以前一直认为盟军是“故意”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认为苏联在对法西斯“单独作战”中取得的胜利已决定了战争进程,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没有多大意义了,他说,“两年前,卡昂纪念馆在莫斯科举办诺曼底登陆展,我们发现莫斯科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牺牲了900多万,仅斯大林格勒一役就死了50万平民!”斯特凡,西莫内博士以平常心说,“不可否认,诺曼底登陆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但它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只是‘一滴水’。”(按:说是“一滴水”又未免过谦了吧。)
       有一个传说,在十年前,法国纪念诺曼底登陆50周年时,曾拟邀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最终却由于上述的歧见而取消了。
       法国这次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盛典,普京欣然前来,意味着俄罗斯对诺曼底登陆意义的肯定;而东道主的姿态也表明,欧洲同样看重二战中苏联军民的贡献和牺牲。
       这是对冷战思维的告别。
       偏偏就在这时,我国的个别专家不是在学术争鸣的讲坛,而是在大众传媒上,面对多数缺少二战史常识的受众,说什么从诺曼底登陆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倒是难以排除‘出场打死老虎’、‘抢夺胜利果实’的嫌疑”。这样的老调,是应该由历史学者来重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