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只眼观人]李敖这老东西
作者:胡 翦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敖在凤凰卫视开讲《李敖有话说》,已“咆哮”近两月。观众们的反应从最初的鼓掌喝彩渐渐走到了冷淡甚至厌烦。就像李敖对胡适的认知一样:胡适早年很令其景仰,但晚年的胡适却给他深深的失望。李敖其实也走在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之中,有点类似莎士比亚在《安东尼与克利奥佩拉特》中所说的:人们对于他所敬畏的人,日久以后往往会心怀怒恨。也难怪那些当年手捧盗版《李敖千秋评论》夜不能寐的毛头小子,。现在逐渐的有点不待见李敖这个老头子了。
       于是乎,就有了两个显而易见令人爱憎分明的李敖。一个是令人敬畏钦佩著作等身的学者李敖,一个是令人厌倦反感喋喋不休的八卦李敖。前一个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后一个自然是从90年代延续到今。李敖的转变多少会让广些铁杆的“敖迷”失望,但这些略微有些思想的“敖迷”们忘记了自己脑中最要不得的思想:迷信和造神。因为这两种令人掩鼻的思想作祟,所以他们今天在和李敖“神交”时,就会感到深深的失望。李敖先是被推上供桌,然后又被掀翻,在这一迎一撵的过程中,可以反观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心路历程。
       我想李敖总算还留下了东西。这“东西”的核心,我以为是在于对中国千古以来知识分子人格重塑的一个示例。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如何严谨地学、潇洒地活、狡猾地争、决绝地恨,自始至终,义无返顾。无论严谨、潇洒、狡猾、决绝,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相反,古典式的知识分子,往往喜欢走极端,洋洋二十五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同流合污的奴才,就是寄居郊野的隐士;不是育不由衷的乡愿,就是宁鸣而死的诤士。至于像范蘸、晏子、东方朔、纪晓岚这样的智慧、人格并举的“士大夫”实在少之又少,,而且多半流于神话。所以,笼统一算,古典式的知识分子竟多是寄幽情于诗词的消极主义者。
       李敖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李敖始终坚信“悬崖理论”。即你认为你的言行可能已触线反弹,实际未必,还是可以“得尺进寸”的。自由是在博弈中争取的,不是别人赐予的,可当这自由寄存在别人手中时,不能等人良心发现返还,而是要自己去巧取或者豪夺。李敖本人的抗争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总是抱怨没有天然的、完美的自由的人,是消极的、懦弱的,甚至是虚伪的。如果说李敖会给世人留下思想,那么他的这种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思想。
       截至笔者落笔之时,《李敖有话说》还在继续。尽管很多人已经对这个老头不耐烦,可我认为《李敖有话说》还是李敖“步”人娱乐圈以来最好的节目。而李敖这个人呢,大体来说,还是个蛮可爱的小老头,神气活现,“流气”十足,还喜欢漂亮小情人,让人一想就忍俊不禁,继而回味再三,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