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非常讲述]谁来为我作证
作者:孙玉良

《今古传奇》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由于他的神勇而得以化解;一封等不来的感谢信,竟使他背上“撒谎者”的恶名,半辈子缩头做人。85条鲜活人命,27年凄风苦雨!他是英雄还是骗子,谁来作证?
       一 一次惊险的旅行
       事故发生在1978年1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到碾子山的公路上。
       那天上午,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双节”老式长途大客车,在这条穿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公路上缓缓行驶。正值春节前夕,回家过年、探亲访友、外出采买年货的人特别多,结果,核载54人的车竟然挤上了86人。林区的气温低达零下三十五六摄氏度,车窗被冰霜冻得严严实实,闷罐似的车厢里,乘客们都在昏昏欲睡。
       “起火了!起火了!”当大客车行至龙江县龙兴镇文化村附近时,昏睡着的乘客突然被一阵大叫声惊醒。大家发现,驾驶室里有烟冒出,之后通红的火苗直往外蹿。
       大客车紧急刹车。
       车停下之后,惊慌失措的司机和乘务员,不是先打开气动门让乘客们逃生,而是忙着跳车躲避。跳下车后,司机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伸手去拔发动机的输油管,想切断油路,控制火势,但高度紧张的他,却一把将输油管扯断了,喷涌而出的汽油,瞬间燃成熊熊烈火。烈火迅速往车厢蔓延。这时,司机再想上车去开车厢的气动门为时已晚,驾驶室被烈火封住,根本进不去了。
       前边的乘客拥到一起,死命地撬车门,但车门像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后面的人都举起拳头,拼命地敲打车窗,企图破窗逃生。但被冰霜冻住的钢化玻璃既打不开也砸不碎。86名乘客就这样陷入了绝境,车厢内一片哭号声。
       在这危急关头,后边靠窗位置的一位年轻人,猛地想起自己的工具袋里有一把做木工用的斧头,便迅速取出,朝车窗挥去。这一击奏效了,随着“哗”的一声响,窗扇洞开,一股清新的寒风顿时灌了进来。
       若这时逃生,这位年轻人将是第一个脱离危险的人,但余下的85名乘客就很可能要多数葬身火海了。于是,他不仅没跳车,反而举着斧头向人群挤去,他要砸开更多的窗玻璃,砸开更多的逃生之路。可是急于求生的人群已经失去了理智,向这个唯一被砸开的窗口蜂拥而来。
       年轻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命推开压在他身上的人群,奋力站起来,举着斧头高喊:“都给我让开!都给我让开!我给你们砸窗——快,我要砸玻璃!”
       人们终于清醒了,纷纷把车厢过道让给他。有了施展的空间,年轻人挥舞着斧头,对着车窗从后往前砰砰砰一路猛砸。当他砸碎全部窗玻璃时,车厢内早已烟雾弥漫,火势逼人。见乘客们都已逃到了车外,他这才纵身跳了出去。
       这个年轻人叫宋凤河,年方21岁,是吉林市乌拉街镇公拉玛村的一个农民,会木工手艺,这趟出门,是准备到林区打工挣点儿钱过年的,却没想到遇到了这样一场灾祸。
       虽然年轻,但经过在火场里的一番拼搏,再加上高度紧张,宋凤河也已气喘吁吁了。就在他刚松一口气的时候,却听到车内传来几声有气无力的呼救声和一个婴儿的啼哭声,他一怔:“怎么,车上还有人?”正疑惑间,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奔了过来,在宋凤河面前哭着跪下:“恩人,快救救我的孩子,快救救我的孩子,我是被人推下来的,我的孩子还在车里,快救救他……”
       一听车上还有人,宋凤河没有犹豫,转身又向大客车冲去。这时的大客车已经被熊熊烈火包围了。吓得手足无措的客车司机,在一边喊叫:“都躲开、躲开!谁也不准上车!汽车马上要爆炸了!”
       宋凤河不顾司机的警告,冲到车前,双手搭上窗框就要往里跳,却感到双手触电般一阵灼痛,他将手本能地缩回,这才发现窗框已经被大火烧红了。他急忙脱下身穿的那件短大衣,垫到窗框上,手按大衣跳进车内。先循声找到了那位呼救的老者: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刚才,他被混乱的人群挤到了车座底下,腿被别住,加上年老体弱,自己已无逃生之力。宋凤河一把将老人从车座底下拽出来,从窗口送出车外,让外面的人接了下去。这时,车内的烟火已经呛得他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他憋着一口气,从后面摸索着前进,终于从靠前的一个车座上,摸到了那个包裹在厚厚棉被里的婴儿。宋凤河是一个胆大而又心细的人,当他抱起婴儿准备往外跳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抱着孩子正面往外跳,落地时肯定要身体前倾扑倒在地。以他一百六七十斤的体重,加上从车里往外跳的冲力,孩子就有被他压伤甚至压死的危险。孩子没被大火烧死,却被他压死,岂不是更大的罪过?于是他选择了一种类似“背越式”跳高那样的动作,面朝里背朝外,脚下猛地一蹬,越窗而出。宋凤河选择这种动作的后果,在落地那一刻显现出来了:仰面朝天落地的宋凤河,后腰跌落在一道凸起的车辙上,冻得坚硬如铁的车辙,硌得他一阵剧痛,但他还是挣扎着坐起,把怀中被救的婴儿毫发无损地交给了那位年轻的母亲。
       在大火中几进几出的宋凤河,在这短短几分钟里形象就被彻底地改变了。
       离家的时候,他上穿一件青呢子短大衣,下穿一条崭新的涤卡裤子,头戴一顶烟紫色的羊剪绒皮帽,脚蹬全牛皮靴。这套行头,本是他的婚礼装,也是那个年代男人最时尚的服装,加上他一米七六的壮硕身材,显得英武而潇洒。可现在,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他的帽子不知去向,头发、眉毛几乎被大火燎光,青呢子短大衣烧成了烂布片,涤卡裤子千疮百孔,手脸满是黑灰和血泡,惨不忍睹,狼狈不堪。
       一个感人的场面出现了:被救的乘客们纷纷围拢过来,齐刷刷地在宋凤河面前跪倒,他们以这种古老而至诚的方式感谢宋凤河的救命之恩。
       这时候,已经被大火烧成铁框框的大客车,接连不断地发生爆炸。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劫后余生的乘客们既庆幸又后怕。
       下午三点钟,客运公司派来另一辆大客车,把乘客们拉到碾子山客运站。
       齐齐哈尔市交通安全局派来一个由七八个人组成的调查组,来现场对事故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司机擦车后,把一条浸透了汽油的抹布遗忘到发动机上,抹布受高温起火。八十多位被救乘客,纷纷向调查组反映宋凤河英勇救人的事迹,他们指着宋凤河说:“没有这位大恩人,我们就都得烧死在车里,还回什么家、过什么年啊?你们可得好好表扬表扬人家啊!”
       调查组带队的是一位老干部,他紧紧握住宋凤河的手说:“谢谢你啊小同志,太感谢你了,今天若没你,我们公司的损失可就太大了,我们这些人谁也过不成这个年了。走,先到卫生所看看伤,上点儿药去。”
       宋凤河被领到当地卫生所,对身上的伤进行处理。接着,他们把宋凤河领到附近一家小饭店,请他吃饭,四个炒菜全都带肉,五十度的老白干随便喝。饭后,客运公司给宋凤河送来一件羊皮大衣和一条乘务员穿的那种工装裤,算是对他被烧毁衣物的补偿。
       因为紧张和兴奋,宋凤河在白天还没觉得怎么样,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伤处就火烧火燎地疼痛起来,折腾得他几乎一夜没睡。
       因为手脸都被烧伤了,木匠活儿是没法再干了,第二天,他向客运公司领导提出要回家过年。
       依然是那位调查组的领导问他:“小同志,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尽量满足你。”
       宋凤河想也没想就说:“没什么要求,不就是救了几个人嘛,还提什么要求啊?”说完这话之后,他又突然想起来,自己不是一直想加入共青团吗?但申请了多次,人家一直都不批准,总说他还得进一步接受组织的考验。于是他向那位领导说:“哦,想起来了,我还真有一个要求。”
       “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宋凤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哦……请你们给我们家乡的团支部写封感谢信,让他们知道我救人这事……”
       “感谢信?”那位公司领导感到很意外,他原本以为宋凤河会索要钱物之类的奖赏呢,没想到他要的仅仅是一封感谢信。
       “我想入团,可人家老说我不够格……”
       那位领导乐了,他觉得眼前这个棒小伙子挺好玩儿的:“小同志你放心,三天之内就让你家乡的团组织收到感谢信;五天之内,我们还要亲自到你家登门拜谢,给你送奖状、送锦旗。怎么样?”
       宋凤河一听,满心欢喜,就把自家的地址告诉了那位领导,那位领导拔出钢笔,把他的地址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
       那天上午,公司用一辆军用吉普车,把宋凤河送到齐齐哈尔火车站,给他买了返程车票,还把他送上了火车。
       到家以后,宋凤河把他救人的事情给家人述说了一遍。
       父亲宋阁文听完,非常高兴,连连夸奖说:“好样儿的,儿子!当年我救人,现在我儿子又救人,而且一下子救了这么多人,比我这个当爹的还强!儿子,你为咱们老宋家争光了!”
       当晚,宋凤河的母亲特意炒了两个菜给爷俩下酒。那时候生活都困难,一碟豆腐干儿、一盘白菜片儿就算不错的下酒菜了。饭桌上,宋阁文为儿子亲手斟了一碗酒,一为儿子压惊,二为儿子庆功。
       宋凤河家有着行善积德的好传统。
       父亲宋阁文,豪爽正直,他常年在松花江哨口撑篙渡人,水性甚好。哨口位于松花江水深湍急之处,常有人落水遇险,宋阁文见险必救。1946年7月,苏联红军在哨口附近修建双吉军用机场,因为天气炎热,一些不知深浅的军人就跳到松花江里游泳。一天,有三名军人在游泳时同时溺水。宋阁文发现后,立即跳入水中,将三名遇险军人一一救起。上岸后,三位被救者激动得将宋阁文紧紧抱住,啃他的脸,咬他的肩膀,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感谢宋阁文的救命之恩。那天,宋阁文的半边脸都被他们给咬破了,肩膀也被他们给咬肿了。1957年11月末,松花江刚封江的季节,一位三十来岁的孕妇在松花江薄薄的冰面上行走,不想冰面破裂,她一闪身掉进了冰窟窿。宋阁文正巧发现了,他冒死跳进冰窟窿将落水的妇女救起,自己却几乎被冻僵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逢年过节,总有人提着几瓶酒到家里来感谢他。
       祖父宋玉顺,解放前也是乌拉街的一位名人。那时候,宋玉顺租种着别人的土地,家境贫寒却乐善好施,在当地有相当的声望,因而被群众推选为乌拉街镇的慈善会长。每逢灾年,他都要召集当地的富商、乡绅开会募捐,发钱粮、设粥棚,赈济灾民。吉林市修建松花江大桥——德印石桥,宋玉顺一人就捐了两千石小米,赞助修桥。宋玉顺的名字至今还铭刻在德印石桥上。
       祖辈熏陶,几代相传,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在宋家蔚成家风。
       二 一封等不来的感谢信
       乌拉街是满族之乡,在金代,曾是金兀术的妹妹百花公主的封地,这里至今保存着百花公主点将台的遗址。由于历史的传承,乌拉街人形成了诚实豪爽、崇拜英雄的纯朴民风。
       宋凤河火中救人的事迹在乌拉街传开后,村民们——尤其是跟宋凤河同龄的小青年们,纷纷前来看望宋凤河,听他讲述火中救人的惊险故事。那时的宋凤河毕竟年轻,有着强烈的表现和炫耀的欲望,他得意地让同伴们看他手上和脸上的烧伤,又拿出客运公司送给他的羊皮大衣展示。
       “看,这可不是一般的羊皮大衣,这叫麦穗羊皮,是奖品,人家客运公司奖励的。还请我吃了饭,喝了酒呢。那家伙,四个菜全都带肉!”
       同伴们轻轻地抚摸着大衣上那柔软的羊毛,一脸钦慕。
       “等着瞧吧,不出三天,客运公司就有感谢信寄给团支部;五天之内,公司领导还要派人专程过来送奖状和锦旗。这一遭,我入团是肯定没问题了——”
       宋凤河说得眉飞色舞,听的人赞叹连声。这时的宋凤河,心里的滋味真是比蜜还甜。他设想着,等感谢信和奖状、锦旗送来之后,在乌拉街肯定会引起一场轰动,然后,当地团组织就会找他谈话,然后是入团宣誓……
       那时候,宋凤河入团的愿望相当强烈,但动机却很单纯,甚至还掺杂着一定成分的“私心杂念”:比如,他看到团员们可以参加业余宣传队,晚上在大队部排练节目,在舞台上蹦蹦跳跳、说说唱唱,很光彩,很有意思,这让他非常羡慕;团员还可以开一般青年无权参加的小会,尽管这种小会未必有什么重大的事情研究,但人家还是要搞得神神秘秘,非团员不许靠边,这也让他非常羡慕;另外,他非常想拥有团员们胸前佩带的团徽。宋凤河的二姐就是共青团员,当二姐的衣服挂在墙上的时候,他瞅身边没人,就会偷偷地将团徽取下来,戴一会儿过过瘾。自己入团了,不就用不着偷偷摸摸地去戴二姐的团徽了吗?
       等待感谢信的那几天,是宋凤河有生以来心情最好的几天。
       团小组长果然找他谈话了,让他写入团申请书,并表示愿意当他的入团介绍人。一切都按照他设想的程序发展,宋凤河想,入团的事,这回可是板上钉钉绝无疑问的了。
       那几天,也是宋家人最自豪的几天。没事的时候,他们都会翘首以待,等着邮递员给送感谢信来。乡邮递员大家都熟悉,他穿一套绿色的工作服,骑一辆绿色的28飞鸽牌自行车,车架上驮两个鼓鼓囊囊的绿邮袋。现在,他是宋家每天最盼望的人。
       三天过去了,宋凤河没收到感谢信,他认为可能是路途遥远,晚两天收到也是正常的。又三天过去,感谢信仍然没有来。宋凤河坐不住了,见到乡邮递员就问:“哎,有没有我的信来?”
       乡邮递员开始还客气地回答说没有,时间长了就有些不耐烦了:“没有没有,有的话,不就给你送去了吗?”
       宋凤河不信:“不对,我的信早该到了,你是不是给我落哪儿啦?”就伸手去翻人家的邮袋,把邮袋里面的信件翻个底朝天,一封封地查看,却的确没有。
       三天过去了,三十天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宋凤河既没有收到客运公司的感谢信,更不见公司派人来送奖状、锦旗。
       父亲的脸色变得疑惑而阴郁起来,家里也少了欢声笑语。宋凤河既焦虑又惶恐,他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是邮路上出了问题,还是客运公司根本就没给他写呢?
       村里人也开始用疑惑的眼神看宋凤河了,那意思分明是:这小子说他救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吹牛皮啊?
       宋凤河再也不敢到处显摆了,没事的时候就躲在家里,即使出去干活儿,也尽量躲着熟人,因为大家对他的尊敬和羡慕,现在已经变成了嘲笑和奚落。好事者见着他就问:“宋凤河,你那事到底有影没影啊?”再不就问:“宋凤河,你的奖状和锦旗呢?拿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啊。”
       宋凤河的朋友们渐渐不上门了,他明显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冷淡和鄙视。在满族之乡,大家最看不起的,就是说谎的骗子。在那段时间,不但宋凤河,就连家里人,都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一天,母亲警告他说:“以后在外面,可千万别提你那丢人现眼的事儿了,没听见那些闲话有多难听啊?”
       一天,团小组长又来找他谈话了,团小组长严肃地说:“宋凤河同志,你想加入团组织,愿望是好的,但是动机可要端正啊!你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不能用撒谎和虚报成绩的方式,来欺骗组织……”听了小组长的话,宋凤河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入团的事儿,这下子是彻底没戏了。
       宋凤河成了乌拉街人所共知的“撒谎者”,成了团组织眼里的“问题青年”,成了大家不屑与之为伍的人。
       那家客运公司食言了,那位领导食言了。他当时对宋凤河的许诺,是那么郑重,那么言之凿凿,那么让人确信不疑,难道转眼之间就忘到脑后了吗?他们的失信,会带给自己尴尬,难道他们想不到?
       一向活泼开朗的宋凤河,变得沉默寡言、寝食难安了。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他就回想整个事件的每一个细节,他把那一车人救了,可是带给他的是什么?他的命运将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一天晚上,父亲把宋凤河叫到跟前,一脸凝重:“孩子,救人的事情,你到底做了没有?你没撒谎吧?”
       宋凤河肯定地回答:“爸您放心,我绝对没撒谎!”
       “既然是真的,你就再到那家客运公司去一趟,让他们给你补一张感谢信吧。不写感谢信,写几个字给证明一下也可以啊。奖不奖励是小事,但人言可畏,咱们宋家顶不起‘吹牛撒谎’这顶帽子啊。”
       跑一千多里路去跟人家索要一封感谢信?宋凤河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个时代讲究“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再说了,去黑龙江跑一个来回,需要好几十元的路费,这对于一个农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宋凤河还真有点儿舍不得。他想了想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爸您放心,您儿子没撒谎,他们爱说啥就让他们说去吧。”
       宋凤河没听父亲的话,放过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避免跟村里人见面,宋凤河就经常外出干木匠活儿。每当他回来的时候,公拉玛村的人就会笑嘻嘻地问他:“哎,宋凤河,这趟出去又哪儿烧伤啦?又奖励你什么东西啦?这回你莫不是该入党了吧?”
       听到这些奚落的话,宋凤河羞得满脸通红,像自己做下了什么亏心事了似的,尴尬一笑便赶紧逃之夭夭。
       1992年6月,父亲宋阁文病重了。临终前的几天,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把宋凤河叫到跟前。宋凤河本以为老人要向他交代后事呢,没想到父亲问的还是他14年前火中救人的那件事。老人问得很策略,他咳了几声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便吃力地回顾自己光明磊落、毫无瑕疵的一生。铺垫过后,老人问宋凤河:“孩子,有件事,这些年总在我心里头画圈儿。你能不能跟爸爸讲句实话:那年你救了85人的那件事儿,到底是真是假啊?”
       父亲的话语和殷殷期待的眼神,让宋凤河心如刀绞。父亲一生急公好义,他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贫穷可以,却不能容忍自己家族的声誉受到玷污。
       “那时候你说,客运公司会来感谢信,会登门拜谢、送奖状什么的,可都等了多少年了,人家为什么没来啊?”看到儿子那有口难言的样子,宋阁文老人再次追问。
       宋凤河“扑通”跪倒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地说:“爸,您放心,儿子绝对没说谎,我真的救人了,我那次救了85个人,我对老天爷发誓!”
       “人家那么大一个国营公司,能骗咱们老百姓吗?”父亲显然不相信他的话。
       “爸,我没撒谎,我真的没撒谎……可是……”宋凤河哭得说不出话来了。
       父亲无奈地看着儿子,长叹一口气,背转身去。
       在父亲弥留的那几天里,宋凤河盼望感谢信的心情,就像伤者苦盼救护车一样急切,就连做梦都是感谢信的事。一天晚上,他梦见客运公司敲锣打鼓给他送感谢信来了,他接过信就往父亲房间跑,他边跑边喊:“爸,感谢信来了!感谢信来了!”他被身边的妻子推醒了:“哎,你乱喊什么啊?”他这才知道又空欢喜一场,收到感谢信的事儿不过是南柯一梦。
       父亲最终抱憾而去。宋凤河不吃不喝,神色恍惚地在父亲的坟前坐了一天一夜。
       三 一连串的人生灾祸
       宋凤河的厄运是从1997年1月份开始的。农历过小年的第二天,他开着农用三轮车,拉着四千多斤大白菜到辉南县城去卖——春节前蔬菜可以卖个好价钱。
       当车行至朝阳山地段的时候,已接近午夜时分,宋凤河小心谨慎地驾着车。这时,一辆大卡车高速开过来,雪亮的车灯晃得宋凤河睁不开眼,他赶紧将农用三轮开到路边躲避。但那辆横冲直闯的大卡车毫不减速,在交错的一刹那,将宋凤河的车猛地撞翻。宋凤河连人带车,翻到道下十多米深的深沟里。更可气的是,肇事后,那辆卡车停也没停就逃离了现场。
       车毁了,四千多斤白菜扔了不说,宋凤河右臂肱骨粉碎性骨折,人也摔得晕了过去。深夜,又是荒郊野外,无人报信无人救助,苏醒过来的宋凤河,吃力地从白菜堆里拱出来,爬上公路,徒步向数十里外的辉南县城晃晃悠悠地走去,一直走到天亮,才来到县医院急诊室。稳定了一下伤情后,他又住进吉林一家医院……
       那时候,宋凤河的大儿子宋斌在吉林某专科学校读书。寒假开学后的一天,宋凤河正躺在病床上输液,宋斌来了。
       “哎,怎么今天没上课啊?”宋凤河问儿子。
       宋斌笑笑说:“来看看您……”
       看着儿子的笑容有些勉强,就问:“不对吧,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宋斌终于犹犹豫豫地说:“爸,学校让我交学费……”
       “多少?”
       “2400元……”
       宋凤河一听,就问站在一旁陪护的妻子李美香:“美香,咱手头还有多少钱啊?”
       李美香低声说:“就剩2300了……”
       宋凤河一听,翻身坐起来,把输液针头一下子拔掉:“不治了,美香,你马上去办出院手续,把钱留给宋斌交学费,儿子上学要紧!”
       一边是儿子的前途,一边是丈夫的伤痛,李美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主治医生过来了,他对宋凤河说:“老宋,你如果现在终止治疗,有得骨髓炎的风险,那样,你的这条胳膊就可能彻底报废了。”
       儿子一听这话也急了,连忙说:“爸爸,我不念书了,你治病要紧,让我退学吧。”
       宋凤河坚决地说:“我停止治疗,顶多搭上一条胳膊,但你要是退学,可就要搭上你一辈子!听我的,办出院手续回家!”
       在宋凤河的坚持下,李美香只得给他办了出院手续。宋凤河端着断臂回家了。
       1996年7月,李美香随丈夫去永吉县红旗镇贩运豆角。途中,宋凤河驾驶的农用小三轮右后胎爆裂,车跑偏翻进沟里。在这次事故中,李美香的右手腕摔成骨折,去医院接骨又没接正,吃不上力,一干重活儿就疼。半年后,宋凤河去辉南卖菜又遭遇翻车事故,再次摔断了右臂,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
       2002年9月18日,宋凤河开始感到双腿疼痛难忍,从骨头到皮肉都痛,这是股骨头坏死的先兆。他右臂摔折时,医院从他的髋骨处取骨接他的右臂,结果手术失败,右臂肱骨不但没接上,反而给股骨头坏死留下了隐患。开始的时候,他仅吃一点儿激素类药止痛,还坚持搞科学实验,培育大豆新品种。但他的病情恶化得很快,疼痛感越来越剧烈,双腿僵直得就像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缚住,分不开,也不能打弯,整日只能直挺挺地躺着。不久,他的后腰也开始疼了起来,这是那次在大客车上救人时摔坏的腰伤在发作。
       接不上的断臂,股骨头坏死,还有腰伤,三病齐发,生生将宋凤河这条硬汉撂倒了。
       这年,宋凤河家种了4亩地的大白菜,大白菜长势良好,总产不低于十万斤。可是既运不回家也卖不出去,结果全部烂在了地里,一年的辛劳就这样付诸东流。
       一座空荡荡的院落,一间红砖筒子房,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一个苦苦支撑这个家庭的女人,家徒四壁的贫寒,还有八九万元的债务……这些,都让人想起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天,李美香要下田干农活儿,田地离家挺远,有时候为了多干一点儿,中午就不能回家。家里只剩下宋凤河一个人,她又不放心,走的时候就尽量把吃的、喝的、用的都安排得周到一些。为了给丈夫解除一点儿寂寞,她又花300元买了一台旧电视。
       傍晚干完活儿,她就匆匆忙忙地往家赶。等到她拉开那扇糊着塑料布的木板门的时候,就会听到丈夫一句充满喜悦的问候:“美香,你回来啦――”
       听到这话,李美香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知道丈夫又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天。她一边回答着“我回来啦——”一边快步走到丈夫跟前,给僵卧了一天的丈夫做做按摩,活动活动胳膊腿,一边问她最关心的那几个问题:“哎,今天怎么样?”“药吃了没有?午饭吃了没有?”
       一天傍晚回来,她又例行地问丈夫:“哎,午饭吃了没有?”
       “还没吃呢……”宋凤河笑着说。
       “饭不是在电饭煲里吗?”妻子感到奇怪,电饭煲就放在宋凤河身边不远的地方。
       “嘿嘿,我……够不着……”宋凤河依然一脸的微笑。
       听了这话,看着丈夫憔悴的笑脸,李美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责怪自己的粗心。那段时间宋凤河病情特别严重,他连挪动一寸都十分困难。自己为什么连这一点儿就没想到呢?
       宋凤河不愧为一条硬汉,平日里,不管怎样疼痛难忍,不管精神如何沮丧,在妻子和孩子面前,在亲朋好友面前,他从不唉声叹气,也从不喊痛叫苦,总是示人以微笑,仿佛他不是个缠绵病榻的重病号,而是个心情愉快的健康人。李美香知道,丈夫的笑容,是为了减轻她的精神压力而硬装出来的。这让李美香既感佩又伤感。
       一天,宋凤河对妻子说:“美香,我腿疼得睡不着觉,你给我买点儿安眠药吧,睡着了就不知道疼了。”
       他腿痛得厉害的时候,一晚上只能睡上一两个小时。李美香知道这个,就到医院买了几片安定给他。
       他看了看嫌少:“美香,再多给我买一点儿。”
       她告诉他,这种药是限量的,一次不能多买。
       “一次不能多买,你就多买几回。”
       李美香在地里侍弄庄稼,心里想的却总是丈夫,从过去到现在,从得病到治病,桩桩件件地想。她想起今天又该给丈夫买药了,买药就得借钱,但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了,怎么办?而这些天,丈夫总要她给买安眠药……李美香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是不是起了什么坏念头?
       她扔下手里的锄头就往家跑,气喘吁吁地跑进家门后,宋凤河觉得挺意外的:“今天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早啊?”
       李美香什么也不说,径直走过去,伸手到宋凤河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药瓶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半瓶安眠药。这说明,她给开的安定,丈夫平时根本就没吃,他在积攒着,积攒到够量的时候好一块儿吃下去。
       “你想干什么?”李美香举着药瓶质问。
       “不……不干什么啊……”宋凤河有些心虚。
       “有这么多的安眠药,你为什么还要我给你买?你是不是想走绝路啊?”
       宋凤河这个硬汉终于流下了泪水:“对不起,美香,我不能再拖累你了,也不能再拖累这个家了,我都成了这样子,再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走后,你带着孩子好好过,有合适的,再找一个好人家……”
       “宋凤河,亏得你还是个男人!你太自私了你!以前你不顾这个家,现在你还不考虑这个家,你走了倒是轻松,让我和孩子还有老人怎么去承受啊?”李美香劈头盖脸地训了宋凤河一顿之后,又抱住他恳求,“凤河,你不要这样,有你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有病咱慢慢治,我会好好侍候你的,侍候你一辈子……”
       这对患难夫妻抱头痛哭了一场,宋凤河向妻子道了歉,保证今后不会再生寻短见的念头了。
       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默默地付出。为成功男人付出的女人,相对说,她不会那么艰难,她头上会有光环,丈夫的成功就是对她的回报。但是,像李美香这样,为一个失败男人默默付出的女人,一个跟病重的丈夫相濡以沫的女人,一个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女人,她是不是更令人敬重、更令人感动呢?
       四 一把沉默的斧子
       阴差阳错,转眼27年过去了。公拉玛村的乡邮递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骑的28飞鸽牌自行车也换成了摩托车,但宋凤河期待的感谢信却依然杳无音信。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都怀疑起来:我当年真的救过人吗?莫非是自己想当英雄想得走火入魔了,便做了那样一个英雄梦?如果是梦,那么,他珍藏至今的青呢子短大衣和涤卡裤子,是怎么烧成布片片的?如果是梦,那件挂在墙上的麦穗羊皮大衣又是哪里来的?还有那把做木工活儿的扁斧……
       他从炕柜底下把扁斧摸了出来,轻轻地抚摸着。面对这把救人的斧头,宋凤河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感觉。在宋凤河的眼里,这把扁斧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工具了,而成为他最知心的朋友和伙伴,是他的救命恩人!斧柄的末端,黑色的烧痕仍在;斧头上,那烟熏火燎的感觉仍在。面对扁斧,27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又历历重现了……他凝视着扁斧喃喃自语:“斧子啊斧子,要是没有你,我们那一车人都得烧死在烈火当中;那天要是没有你,有多少个家庭将要支离破碎?所以斧子啊,你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你就是我心目中的功臣。别人不承认你我承认,我要给你披红戴花,我要给你立功授奖……”他把一块红绸布条呈十字花形系在斧把上,算是给它授勋、记功、颁奖了。
       有一天,宋凤河终于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一定要设法证明自己火中救人这件事,他要让死去的老父亲闭上眼睛,他要在有生之年为自己讨还清白,洗刷掉“骗子”的名声,他还要为后代树立一个诚信和见义勇为的榜样,把宋家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2005年2月5日那天,宋凤河强撑着身子坐了起来,开始写求证信。这封信写得十分艰难,由于右上臂肱骨骨折,致使他整条右胳膊都无法抬起,他只好用左手托着右手腕来写。在一本横格旧笔记本上,宋凤河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写下了这封题为《为一封等待了27年的感谢信和一把救了86人生命的斧子》的长信,信写了满满6页纸。在信中,他详述了1978年1月发生的那起大客车失火事故,以及自己救人的经过,要求给予证明。他把信分别寄给了齐齐哈尔公路客运公司和碾子山客运公司。
       那两封信寄走之后,宋凤河又想起来,可以证明自己救人的,除了客运公司,还有那些在失火大客车上被救的乘客。他非常想能跟他们联系上,除了请他们作证外,他还想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但萍水相逢对面不识,加上27年的漫长岁月,要想找到他们,肯定比大海捞针还难。
       一天,宋凤河从电视上看到媒体帮助寻找失散亲人的故事,心中豁然一亮,自己不是也可以请求媒体帮助吗?他又把求证信复印了12份,用挂号信分别寄给了省内的12家媒体。
       2005年2月下旬,先后有两家报纸刊出了宋凤河《我救了八十五条命,我没撒谎》的求证信,其中有一家报纸还在文章结尾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您是否就是当年事故中的乘客?您是否记得有人冒死救过您?您忍心看着您的救命恩人委屈一生吗?如果您是知情者,希望您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作证——”
       求证信的刊出,让宋凤河看到了希望之光,也开始了焦虑的等待。他几次跟报社沟通,回答都是暂无反响,这让宋凤河的心直往下沉。
       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事情还得从一位叫于柏清的中年农民说起。2005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家住内蒙古扎兰屯哈拉苏镇的于柏清,来到吉林省松源市探亲访友。巧的是,他去的那家亲戚订了一份刊有那封求证信的报纸,没事的时候,于柏清拿起报纸随意翻阅。无意间,他被一篇题为《我救了八十五条命,我没撒谎》的文章吸引住了,就细细地读了起来。读完后他大吃一惊:这故事里讲的,不正是妻子和岳母经历过的那场劫难吗?
       于柏清的妻子戴桂芬和岳母杨秀婷,都是当年那辆失火大客车上的乘客,杨秀婷当时56岁,而戴桂芬还是个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事后在家里,她们多次回忆起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每次回忆,杨秀婷都要念念不忘地说:“那回,多亏了那个砸开车窗的小伙子啊,不然咱们都得死在车里。也不知道这小伙子他现在在哪儿、怎么样了,要是能找到他,咱一定要好好感谢一下人家的救命之恩。”这样,于柏清尽管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但对那次事件也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一看报纸,马上对上了号。
       临走的时候,他跟那家亲戚索要了这份报纸带回去,先给妻子看了,又给岳母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杨秀婷听完之后连声说:“没错没错,在大客车上救咱们的就是这个人,就是他!这些年我到处打听他,就是没消息,这下可总算是找到了!没想到,他还为这事受了那么大的委屈!赶快给他写信,咱们来给他当证明人!”
       3月11日这天,于柏清代表全家,给宋凤河写了一封至关重要的感谢信,信里一口一个“恩人”地称呼宋凤河,情真意切。随后,他又给宋凤河寄去了200元钱表示感谢。
       收到于柏清的信后,宋凤河浑身颤抖,喜泪横流。他像中了大奖似的,挥动着那张薄薄的信纸:“看,有人证明我救人了,有人证明我了,我没撒谎!我没撒谎——”
       宋凤河把于柏清寄的钱退回,却拿着那封几百字的短信,和家人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仿佛能从信里挖出多少金银财宝似的。要在过去,他会让妻子把这封信复印几百份,到公拉玛村每家每户的大门前广为张贴,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没有撒谎。但现在,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急于入团的小青年了,痛苦的磨难让他变得冷静而成熟。
       他拄着双拐来到父亲的坟前,给父亲敬了一杯酒,哽咽着说:“爸,儿子救人的事情没有撒谎,看,有人给我证明了,您现在可以闭上眼睛了——”
       不久,宋凤河又收到几封证明信,他们是文化村村民,也是事故的现场目击者。
       碾子山客运公司给宋凤河的回信,是2005年5月12日发出的。碾子山客运公司在回信中承认,二十多年前,该公司的一辆大客车确曾发生过起火事故,但“因年代久远,虽经努力,实难找到别的当事者,唯一的一名司机已经病故,当时的乘务员因车辆起火已被吓得什么都记不清了……其他详请一无所知……望您能够理解、原谅……”
       碾子山客运公司的回信,给满怀热望的宋凤河浇了一盆冷水。同车旅客的证明,是民间的,只能算是“旁证”,只有当事者——碾子山客运公司的证明,才是“官方”的,才具有权威的效力。但他们给宋凤河的这封回信,却充满了推诿之词,言下之意,拒绝为宋凤河火中救人的事迹作证。
       五 一份珍藏已久的入党申请书
       2005年5月下旬,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来到了乌拉街镇公拉玛村,他们要对宋凤河的故事进行跟踪采访,当然也带有对事情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性质。这次采访,给宋凤河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那几天,是宋凤河家二十多年来最欢乐的日子,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大家都为他救人的事得到证明而高兴。一个叫董艳波的朋友,是二人转演员,他在酒桌上即兴编了一个唱段表演起来:“有位木匠打工到他乡,他的名字本姓宋,姓宋名凤河跟我是同乡。听他说他坐的客车,半路出了事儿,半路起火在路上……”
       经过两天的奔波,宋凤河和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一行,来到了内蒙古扎兰屯哈拉苏镇。
       就要跟杨秀婷老人等几位证人见面了,宋凤河心潮澎湃,尽管此前他跟于柏清通过几次电话,但想象不出他们都长什么样儿。
       于柏清骑摩托来接他们。宋凤河终于看到了这个知恩图报的人了:一个质朴憨厚的中年农民。
       在于柏清家里,宋凤河见到了戴桂芬。在刚见到宋凤河的一刹那,戴桂芬有些惊愕。当初,在失火的大客车上,宋凤河挥动着不知是锤子还是斧子的东西,冲着车窗砰砰砰一顿砸,给大家砸出一条逃生之路,那时的他,是那样的年轻壮硕,是那样的神勇;而眼前的这人,却架着双拐步履艰难,腰弓背驼,苍老憔悴,跟她记忆中的那个青年判若两人,一点儿都对不上号。
       难怪一见面,戴桂芬就连声说:“不像,一点儿都不像。”
       记者一听她说不像,就追问:“你现在能不能肯定,老宋就是当年救你们的那个人?”
       戴桂芬说:“我看了那个报纸后就肯定,是这个人!”她敢肯定的原因,主要是报纸上讲述的救火时的细节,跟她所经历的完全一致。她拿起电话,给住在几十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妈,您日思夜想的那个救命恩人来了!您能过来吗?”
       杨秀婷老人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都到家门口了,我说什么也要过来看望他,当面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杨秀婷老人被接过来了。
       她一眼就认出了宋凤河。
       “对,一点儿没错,就是他!”她激动地抱住宋凤河,老泪横流。憋屈了多少年的宋凤河,这一刻也让他的眼泪恣意流淌。
       经过多方打听,碾子山客运公司现在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中通公交公司。第二天,宋凤河一行来到这家公司,公司办公室主任接待了他们。
       此前,由于宋凤河寄来的求证信,以及后来多家媒体的报道,已引起了公司对此事的重视,他们查阅了安全科的有关资料,认定了那起大客车失火事故。宋凤河这次来,不但带来了杨秀婷和几位目击者的证实材料,还带来了物证:当初碾子山客运公司奖励给宋凤河的羊皮大衣和工装裤。经过公司老职工辨认,这种麦穗羊皮短大衣和工装裤子,正是那个年代发给乘务人员的工作服,其他人不会有的。
       中通公司终于确认了宋凤河当年火中救人的事实。
       宋凤河感慨地说:“这27年来,我多少次梦见你们公司领导帮我证明,今天,我终于梦想成真了!”
       那位主任说:“老宋啊,你为我们公司帮了这么大的忙,救了那么多的人,实质上当时就该去感谢你,结果可能是种种原因吧——当时我还没参加工作,再详细的事情我就不太清楚了……老宋,你还有什么要求?”
       宋凤河说:“我也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你们能把这件事调查清楚。”
       这次的北行,对于宋凤河来说,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他见到了当年被救的杨秀婷母女俩,也见到了齐齐哈尔市中通公交公司的有关领导,他救人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口头证实;遗憾的是,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公交公司依然没给他写那封他企盼了27年的感谢信。
       宋凤河的事迹传到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他们责成有关部门迅速查清宋凤河的情况:他究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还是个撒谎的骗子?
       2005年6月9日,吉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北上内蒙古扎兰屯找了杨秀婷、戴桂芬母女,又到齐齐哈尔找了中通公交公司,以及龙江县文化村的事故现场目击者,大家都给宋凤河作了证。调查的结论是:宋凤河见义勇为的事迹属实。
       2005年7月18日上午11点,乌拉街镇公拉玛村出现了罕见的热闹景象:宋凤河家附近的大小街巷里,停满了大小车辆,宋凤河那间狭小的屋子里更是挤满了人。这是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吉林省公安厅政治部、吉林省暨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等部门的相关领导来看望宋凤河,给他送慰问金来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给宋凤河颁发了一尊用水晶石精制的奖杯,奖杯上镌有“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八个字。
       等了27年也没等到感谢信的宋凤河,这次捧上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的奖杯,真的梦想成真了!
       “宋凤河同志,你还有什么困难,还有什么要求?说吧,我们尽量为你解决。”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握着宋凤河的手问。
       宋凤河没提任何困难,而是找出他10年前写的一份入党申请书,双手递给那位领导,郑重地说:“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请组织审查我!”
       六 好人终有好报
       2005年8月12日,躺在炕上的宋凤河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我介绍说:“我是北京东辰医院院长朱启慈。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后,我非常感动。我们东辰医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门医院,愿意为你免费治疗。”
       宋凤河一听对方要免费为他治病,既高兴又不安,他说:“谢谢你们的好意,谢谢!不过朱院长,免费治疗,会给你们带来很大的负担吧?”
       朱启慈院长诚恳地说:“凤河同志,当年,你为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我们现在有义务帮助你解脱困境,让你重新站起来。我们要让英雄流血不流泪。”
       宋凤河接受了东辰医院的邀请。8月18日,他在爱人李美香的陪伴下去了北京,朱启慈院长和主治医生张华国亲自到车站迎接。
       在东辰医院里,宋凤河接受了精心治疗,终于扔下拄了几年的双拐,拄根手杖就能行走了。之后,朱启慈院长又把宋凤河转到位于青岛的东辰医院总院,对他当年救人时摔成的腰伤,进行复位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他的腰痛症状也减轻了许多。
       在这两次住院期间,许多人慕名到病房探望宋凤河。有一位女企业家,在病床边跟宋凤河交谈了一会儿,她感到,宋凤河虽然是个仅仅读过4年书的农民,但思维敏捷、谈吐不俗,言语中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她非常敬佩,从挎包里取出一沓银行卡对宋凤河说:“老宋,这些卡最少的是二十万,你随便挑一张。我知道你需要钱。”
       宋凤河说:“你来看望我,我就很感谢了,但钱我不能要,这样拿你的钱,我心中不安。”
       “怕什么?我有钱,就算你帮我花吧,怎么样?”
       宋凤河说:“我在这里治病是免费的,回家后,过的也是很简单的生活。现在这样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有钱,你可以帮助更需要的人去。”
       女企业家听了宋凤河的话后,感慨地说:“我还没见到过,在金钱面前这么不动心的人。老宋,你是真正的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