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白吃师范”能否借用?
作者:舒 乙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师范,师范,白吃饭”。
       这是从前的人对当时师范制度的一种有趣的描述,绝无贬意,倒有不少赞许的意思。一句话,当时上师范是不要花钱的,故日白吃。
       “白吃”到什么程度,是现今的人绝对想不到的。
       据非常可靠的档案记载,这种“白吃”,譬如,在1912—1921年期间,包括:一不要学费,二不要课本费,三不要住宿费,四不要饭费,还要发呢子制服、帽子,和皮靴。总之,国家把学子整个儿养起来,让他们一心一意上学读书。
       那时的师范是一种洋学堂,以北京师范学校为例,公开招生始自1912年。学制五年,一年预科,四年本科,相当于职业中等学校,以培养小学师资为目的。学习内容除古文外(当时还没有白话文),还有教育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博物学,军事课,英文,学校里有钢琴室,有管弦乐队,第三届毕业实习是全班开赴日本!
       北京师范学校第一年录取新生是采用公开向社会招生的方式,以考试定优劣,择优录取。结果报名1000多人,仅录取50名。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舒庆春,北京人,即日后的作家老舍。据他回忆,他的同学中,北京人绝少,大部分是北京周边乡间的优秀子弟,都各自说一口乡音很重的地方话。
       众所周知,老舍先生自己是个城市贫民出身的孩子,他的命运,如果不是碰上这种可爱的“白吃师范”制度,是断然不能成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极可能要成为挎一个小篮子绕街卖花生米的小贩,或者在商铺当个小学徒。
       “白吃”救了无数穷孩子,也成就了一批杰出人材,各行各业的。我看过一套记载师范制度培养的杰出人材的传记丛书,里面已载的名人之多,名气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包括毛泽东。他们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出身都不大富裕,甚至根本就是乡间的穷子弟。
       这就是“白吃师范”的启示。
       我提这些老事,绝不是要恢复那样的师范学校。我看中的是免费为贫穷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的思路,这个顶重要。
       眼下,教育乱收费横行,据 2003年的统计,全国竟查出21.4亿元的教育乱收费。其中有两大新动向最为可怕,最为恶劣:一是将公办中小学以改革的名义,改为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换块牌子,开始高收费;二是借联合办学的名义,公办学校找企业或民校签订联合办校协议,然后提高收费标准。收费名堂之多,也同样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的课本费形同摊派和强拉强卖,名实不等价。凡此等等,第一个大祸就是将成千上万农村的贫儿拒之于校门以外。
       从长远来看,如此下去,不仅达不到实行全面义务教育的目的,永远消灭不了文盲,无法实现提高全民族文明水平的长远目标,而且,还会大量埋没优秀农村人材的浮出,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将会带来极其深重的损失。
       想一想,那样的话,可能会有多少个未来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被彻底断送。
       归根到底,是教育投入不足啊,教育乱收费倒是不能全怪下面的学校。
       什么都可以省,惟独教育投入不可省;非但不可省,还要大幅度提高。
       盼着可爱的“白吃师范”式的学校收费模式的归来吧,帮帮乡间的贫苦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