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民国传奇人物张灵甫
作者:朱守云

《文史精华》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提起孟良崮战役,世人都会知道该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是整编七十四师,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该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少年“奇才”
       张灵甫,名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后以字行,陕西长安人,1903年出生在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父亲张鸿恩,憨厚朴实,是个种庄稼的能手,被乡里群众称为“种庄稼的状元”。母亲靖秀英,料理家务,哺育儿女。张宗灵幼年时,在东大村村南私塾启蒙,读四书五经。10岁那年,进入小学念书。1921年,考入了古城著名的长安中学。历史名城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这位聪明好学的农村青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文庙(即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1000多块碑帖,使他叹为观止,常常一边抚摸,一边细细品味,流连忘返。
       张宗灵后来改名为张灵甫,当上了将军。在许多人心目中,操枪弄炮的军人多数仅粗通文墨,充其量不过一介武夫。但张灵甫则不然。他自幼熟读经书,爱好古文,对旧体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后又迷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平时,他经常临摹何绍基字帖。每逢假日,便带着毛笔墨砚,到文庙去临摹唐代各著名书法家碑帖,有时误了吃中饭,就买一块烧饼充饥。时任西安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慕名到学校看他运笔挥毫后,连称:“奇才、奇才,后生可畏!”后来,张灵甫因犯有杀妻罪(此事后面详述),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将他押解到首都南京。胡宗南视张灵甫为心腹干将,既没有绑,也没有派人押送,由他独自到南京去,一路上经过洛阳、郑州、徐州等地,因带的路费少,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就囊空如洗。张灵甫不甘为乞,便以卖字来摆脱困境。到南京后,许多商家都要他书写店名,南京街头张灵甫书写的招牌店名多如牛毛。后人评价:虽然20岁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但不一定成为历史学家,如果生逢盛世,张灵甫很可能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张灵甫对历史十分爱好,常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谈古道今,指点江山,评论中外。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时,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但他也深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加了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
       后来,黄埔军校在开封秘密招生。张灵甫经友人介绍,通过考试被录取,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军校毕业后,正好赶上了北伐开始,张灵甫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营当了一名排长。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江西德安县南浔铁路附近与孙传芳的主力卢香亭部作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张灵甫向营长建议,由他带领一支敢死队乘黑夜偷袭敌营。营长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张灵甫带领他那个排夜袭敌营,卢香亭部毫无防备,被张灵甫的偷袭打得乱成一团,主力部队乘势发起进攻,一举转败为胜。在混战中,张灵甫的右腿负伤,但他一声未吭,咬着牙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伤愈后,张灵甫被提升为连长,他的右腿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在此后的几年中,张灵甫参加过蒋介石与各派系军阀之间的混战,也参加过对工农红军的“围剿”,其凶悍勇猛、骁勇善战的名声也一天比一天大,仅几年工夫就被提升为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团长。
       古城杀妻案
       官场的得意却并不能使张灵甫情场得意。张灵甫在求学期间,其父就为他包办了婚事,迎娶了邻村的姑娘邢凤英,这是一桩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在黄埔毕业官至团长之后,张灵甫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四川妹子吴海兰。吴海兰年轻漂亮,又知书识礼,生性通达,一见面就使张灵甫十分喜爱,很快堕入爱河,与吴海兰结了婚。
       吴海兰性情贤淑,对张灵甫温柔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还能陪他外出交际,同事们都夸他娶上了一位好太太。但在1936年的冬天,张却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对这件事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张听信谣言,怀疑妻子有外遇所以杀之;二是据说其妻吴海兰拿了张的机密文件,张怀疑妻子通共而大义灭亲。
       
       首先,来看第一种说法。1936年9月,时任七十四师一一三团团长张灵甫率团随胡宗南进攻陕北苏区,他的家眷留在西安。一天,张的朋友、另一团长回西安探亲返队后,张灵甫问他:“见没见到我的太太?”朋友跟他开玩笑说;“见到她跟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一起,而且很亲热。”张灵甫个性内向,脾气暴躁,一听此言,不禁火冒三丈,心想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哪能戴上顶“绿帽子”,让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妻子不贞,背着自己与人偷偷摸摸,如此奇耻大辱,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气,遂请假回到西安找吴海兰“算账”。
       吴海兰见到久别的丈夫十分高兴,精心梳洗打扮,愈发光彩照人。张灵甫对她说:“我有好长时间没吃饺子了,你给我包一顿吧。”贤惠的妻子一向对张灵甫百依百顺,马上拎起菜篮,亲自到自家的菜地里去割韭菜。张灵甫尾随在妻子身后,乘妻子弯腰割菜之机,掏出手枪,冲着妻子的后脑就是一枪,将吴海兰杀死在菜地里。
       然而,刘光宇(当时在张的手下任职)讲述的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杀妻内幕。
       原来,张灵甫当年并非因为怀疑吴海兰有外遇而打翻醋罐子,而是发现她擅自拿走了军事文件,却交代不出理由,因而怀疑妻子可能受共产党利用而怒火中烧。
       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一直在川陕一带与红军激战,当地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张灵甫疑神疑鬼,担心妻子可能沾了共产党的边,但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又不便声张,于是就暗地里向妻子盘查。不料吴海兰对此保持沉默,惹得他气急败坏,越发怀疑妻子背着他做了不可告人之事。此事若是换了别人,或许还有回转的余地,偏偏是刚从血肉横飞的前线回家的张灵甫,他的性格又容不得“背叛”二字,于是吴海兰死在了丈夫的枪下。因为事涉通共之嫌,张灵甫怕传出去有口难辩,便推说是感情纠葛。这是关于张灵甫杀妻案的另一版本。联系到后来张灵甫被轻判的事实,以及刘光宇和他的密切关系,此说似也不像空穴来风。
       不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一点大致是可以确定的,张灵甫对吴海兰的怀疑并没有寻获确凿的证据,从中也可以看出张灵甫暴躁、多疑的性格。
       张灵甫无辜枪杀妻子,激起了社会公愤,尤其是妇女界,对张灵甫更是群起声讨,她们把状纸直接递到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手中。在宋美龄的干预下,蒋介石下令第一师师长胡宗南把张灵甫押送到南京,交军事法庭严办。蒋介石虽下令要对张灵甫严惩,但在胡宗南等人的庇护下,张灵甫只被判了10年监禁。
       浴血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来军衔。王耀武便向蒋介石求情:“张宗灵这个人作战很有本事,现在抗战需要干部,莫不如让他出来戴罪立功。”蒋介石本来也不忍心惩办自己这个学生,便说:“那就交给你,要好好教育他,让他重新做人。”随即,张灵甫被秘密释放了,在第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的手下任上校候差员。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整个战争期间,张灵甫经历无数次战役,有勇有谋。仅举几例:
       1.淞沪保卫战。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到一五三旅三○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后来,由于日军在金山卫登陆而被抄了后路,淞沪战场的国军不得不转入了总撤退。第七十四军奉命担任苏州到吴江防线的防守,并展开一翼沿太湖警戒,防止日军由太湖登陆,以掩护淞沪战场撤退的30万大军的侧翼。军长俞济时认为位于水陆要冲的望亭镇将是日军必取之地,便命令王耀武派一个团前去配署在望亭。王耀武叫来第一五一旅旅长周志道,并把张灵甫团配属给他,交代周志道指挥第一五一旅与第三○五团突出阵线,负责固守望亭,迟滞追击的日军。指挥官们不顾日军剧烈的枪炮扫射轰炸,操起枪杆亲临前线督战。士兵们见团长和旅长都冒着枪林弹雨并肩上阵,士气大振,一次又一次将日军打了回去。足足3天,日寇眼巴巴对着近在咫尺的太湖,无法前进。第三○五团在张灵甫的沉着指挥下,就像一根坚固的铁栓,把日军第九师团牢牢地卡在望亭,一步也前进不得。
       
       西撤的数十万国军,此时正争先恐后向西奔突,真正是兵败如山倒。在这种绝望的战况下,留下阻击的小部队往往处于绝境,只能以血肉之躯与追击的日军拼命。张灵甫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死守!”这是上级的命令。作为职业军人,张灵甫执行战斗命令向来是不含糊的,在望亭,他与全团官兵抱着必死的勇气,承受着敌人的狂轰滥炸,舍命抵挡日军的猛攻,击毙日军千余人,为在混乱中溃退的大部队争取到了3天宝贵的喘息时间。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从上海撤退到南京的第五十一师奉命守备南京城防从方山至淳化镇的一部分外围防线。王耀武向各团团长下达了作战部署:张灵甫第三○五团负责第二线阵地,把守从高桥门到河定桥一线;第一线是由第三○一团和三○二团构成,主要防守淳化镇一线。面对战场的随时死亡,张灵甫对部下的诠释是典型的铁血军人式的训示:“作战须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团长的训话斩钉截铁,接下来的宣誓仪式,更将全团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张灵甫肃立队前,面向紫金山,亲率全团官兵向中山陵方向遥拜,官兵们挺枪举拳向孙中山寝陵同声宣誓;誓与首都共存亡!
       12月8日,淳化镇失守,日军开始进攻第二防线,张灵甫率第三○五团主力半路截杀而出,力阻强敌。冲杀中,张灵甫的左臂中弹受重伤,他匆匆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部下力劝团长随伤兵撤过长江到后方就医,张灵甫勃然大怒道:“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团长负伤不退,裹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第三○五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师长王耀武要求他离队就医,张灵甫不受“军令”,拒绝在激战的危急时刻扔下官兵自己离开部队,自顾带领第三○五团向雨花台的新阵地转移。后来,雨花台南面被敌军突破,张灵甫在日军的两面夹攻之下,渐感吃力,但是,他依然坚守在阵地前沿,率部力战不退。
       将近5天的奔波激战,第三○五团的伤亡触目惊心,张灵甫清点人数时,全团12名连长5人伤亡,官兵折损近千人。负伤多日的张灵甫,在连日的激战中几乎不眠不休、失血、伤痛加上极度的疲劳,与总部会合时,他面色苍白,力渐不支。军长俞济时一见到张灵甫这副模样,不容分说当面强令张灵甫暂时离职,即刻去江北治伤,迫于军长的命令,张灵甫不得不黯然离队。
       3.万家岭战役。这个战役是张灵甫的另一次战斗杰作,也显示他有谋的一面。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张古山是万家岭战场的制高点,地势陡峭,其得失关系到围歼日军一○六师团的成败。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和成都。我们也可以依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王耀武说:“不可,张古山后乃千年老林,山陡林密,千里无鸡鸣 ,谁人能涉之?”张灵甫答:“灵甫愿往,若此计不成,愿军法毙之!”于是,张灵甫率一支突击队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乱炸,几乎将张古山夷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5天5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前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阵地。后来,在友军的协同下,左右两翼突破了日军一○六师团,乘胜追击,收获了九江以南的全部失地,阻滞了敌人南进,时称为“德安大捷”。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话剧《德安大捷》在长沙公演,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为旅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
       4.上高和常德会战。1941年3月,张灵甫以代师长身份率五十八师参加上高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张灵甫的脚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纸上看到:在有战争的时候,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就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于是,伤未愈提前归队,从此留下残疾,走路一跛一拐,有人送外号“跛腿将军”。张灵甫曾曰:“吾张某人腿虽废,无以站立,然中华民族得以站立,不为倭贼所欺,吾之腿值也!”
       1943年11月,日军集10万兵力进攻常德。张灵甫率五十八师在常德以北阻击来犯之敌。开始,五十八师部分士兵面对强敌,产生怯战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张灵甫召集全师官兵进行动员释疑。他说:“我们和日本鬼子作战不仅要斗勇,而且还要斗智。敌人武器精良,火力比我们强,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是进行一场侵略战争,粮少弹缺,要求速战速决,不能持久,这又是他们的弱点。我们虽然基本上是轻武器,但是人多势众,国土辽阔。……我们应该以自己的优势对付日本鬼子的弱点!”经过一昼夜战斗,日军寸土未进。张灵甫见官兵十分疲劳,便将部队换下来休息。但他没有休息,考虑日军正面进攻未能得逞,可能夜晚会来“劫寨”。于是,命令作为预备队调拨一个营埋伏起来,防止敌人“偷营”。半夜,日军果然来偷营,被哨兵识破后,该营立即歼灭其大部。就这样,张灵甫指挥第五十八师阻止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有力地支援了常德的正面防御作战。战后获国民政府授予的四等云麾勋章,后来被擢升为副军长。
       按国民党有关部门的规定,少将进陆军大学深造,只能进乙级班。张灵甫1944年下半年选调到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时,是少将级副军长,本来只能进乙级班,经申报蒋介石批准,进入甲级班,成为该班唯一的少将级军官。他经常以此为自豪。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已把张灵甫视为自己的爱将。
       “御林军”军长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期间又有过一次婚姻,但同样以悲剧性的分手而告结束。第三任妻子芳名高艳玉,据说出身于名门望族。经人介绍,双方相识,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有了前两次婚姻失败、家庭破裂的沉痛教训,张灵甫这次下决心好好对待妻子。他在戎马倥偬中一有机会便请假回家,高艳玉也为他生下了两男一女。可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张灵甫与高艳玉的婚姻又走到了尽头。两男一女先后夭折,张、高两人也于抗战胜利前宣告离异。
       张灵甫在长沙驻扎的时侯,一天,经友人介绍:认识了长沙福湘女校的“校花”王玉龄,她出身书香世家,貌若天仙,谁见了都喜欢。不过,当时,张灵甫已经42岁了,而王玉龄只有17岁,年龄相差25岁!相识之后,张灵甫即以军人的快速作风向王玉龄发动了强大的“爱情攻势”。由于张灵甫在长沙驻军多年,结识了不少当地头面人物,他通过各种“关系”,调动各路“兵马”,从四面八方向王家发动“求婚”攻势。一时间,说客盈门,为张灵甫做媒的人踏破了王家大门。在张灵甫强大的连续的“爱情攻势”下,17岁的“小妹妹”终于如愿以偿地投进了他的怀抱。
       1946年6月,张灵甫出任第七十四军军长,并兼任南京首都警备司令。第七十四军组建于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第一任军长是俞济时,其后是王耀武、施中城。这个军清一色的美械装备,长期受美国顾问训练,时称为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中之主力,宋美龄经常代表蒋介石到该部视察、抚慰官兵。这时,该军驻在孝陵卫,卫戍京畿,被称为“御林军”。
       
       国民党整军会议后,第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仍有3万多人,被蒋介石、陈诚捧为“国军模范”。当时,蒋介石在遴选这个王牌师的师长时,有好几个人艳羡这个肥缺。其中李天霞(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军队李军长的原型)依仗钱大钧作后台,争夺这个位置。但是,王耀武、俞济时却力保张灵甫师长。为此,李一直怀恨在心。
       事业上、爱情上“双赢”的张灵甫,雄姿勃发,如日中天,处在他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紫金山麓的花前月下,秦淮河上的灯光桨影,都有着他和王玉龄的身影。然而,仅仅一年多以后,他们手挽着手漫步的玄武湖畔,竟矗立起了张灵甫的一座坟茔……
       孟良崮“成仁”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一声令下,中国大地上又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全国性的内战爆发了。张灵甫率他的整编七十四师浩浩荡荡杀向苏北解放区。淮安、淮阴时称“两淮”,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考虑把中央机关从延安迁到两淮,足见它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张灵甫经过一番血战,重创了华野主力第6纵队,攻占了两淮,接着又攻占了泗阳、宿迁、涟水等地。他洋洋得意地给友人写信说:“我孤军深入匪区,扫荡数百里,血战淮阴,耀兵淮安,匪巢既破,匪胆已寒,国军苟能乘胜长驱,则立马中原,直捣延安,可计日而待也。”这时,他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不可一世,还夸口说:“有10个七十四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他向蒋介石夸下海口:“委座,把新四军交给我吧!有我们七十四师,就无新四军的葬身之地。”
       1947年4月初,国民党集中华东第一线的13个整编师,34个旅,25万人,组成3个机动兵团,由顾祝同坐镇徐州指挥,沿临沂至泰安一线,齐头北进,企图一举摧毁华东野战军主力于沂蒙山区。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在临沂指挥7个整编师分3路纵队北进。张灵甫率七十四师居中,担任主攻任务,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居右,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居左,向坦埠进攻,拟从侧面围击华东野战军主力。
       这时,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共有10个纵队,东临大海,北靠黄河,西隔津浦铁路和运河。面临敌人大军压境,陈毅司令员兼政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3点指示——“一、要有极大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过早惊动敌人后方”,果断地提出:“要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并指示部队准备啃“硬核桃”(指张灵甫的七十四师)。
       张灵甫自恃自己兵强马壮,为抢头功,率部突出冒进,与友军相距15公里。在遭到华东野战军迎头痛击后,以为坦埠附近集结有解放军的重兵,便立即部署向南面的孟良崮、垛庄方面撤退。一路上,又受到解放军的追击和侧面袭击,伤亡很大,当撤至孟良崮地区时,他看地形复杂,便想在此固守。其参谋长魏振钺不同意,建议说:“此乃孤山,为兵家之大忌,不易固守。”而副参谋长李运良建议说:“军座,此虽孤山,但地形险要,我们要置于死地而后生,临险境而逢生。”一向过于自信的张灵甫接受了副参谋长的建议,立即命部队在四周层峦叠嶂的孟良崮安营固守。
       孟良崮在山东中部的沂蒙山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七十二崮装点其间。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所占领的阵地,虽地势险要,但都是岩石山地,无法构筑工事,人员、马匹、辎重等密集在各个山头和山谷里。华东野战军的领导看到张灵甫已成“翁中之鳖”,认为全歼整编七十四师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以5个纵队将该师团团围困在孟良崮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同时分割两翼,待机歼之;还以4个纵队和鲁南地方武装分别阻击增援的国民党部队。
       5月15日夜,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以强大的炮火向孟良崮群山轰击。七十四师虽只剩下几个山头,仍在负隅顽抗。第二天下午2时,全线崩溃,师、旅、团、营全部失去通信联络。张灵甫见败局已定,便先用无线电台向蒋介石报告,诉说友军见死不救,尤其是李天霞没有遵照命令派出部队掩护右侧安全,乃为失败的主因。还将指挥所副师长以下、团长以上的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说要“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育之恩”。这时,解放军已经冲到了洞口。洞里的卫士负隅顽抗,解放军用冲锋枪、手榴弹还击,顺势冲了进去。至此,整编七十四师全部被歼,山洞里尸首狼藉,好不容易从死尸里找到了张灵甫的尸首。
       “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丧身的消息,像晴天霹雳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竖碑,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
       死因之谜
       关于张灵甫的死亡,坊间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中共这方面,通过人证和物证来证明张灵甫是在激战中被华东野战军所击毙身亡,而并非自杀成仁;而国民党方面为了稳定军心,曾大张旗鼓地宣扬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为党国尽忠”。几十年来其死因沸沸扬扬说法不一。
       不管张灵甫如何死法,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张灵甫指挥无能,而是有其他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原来,当张灵甫孤军深入孟良崮吸引我军主力时,汤恩伯已令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派出一个旅东进沂水,掩护张灵甫右翼。但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私怨,阳奉阴违,只令十九旅五十七团副团长王寿衡率兵一连,携带报话机一部,冒充旅部番号,进出沂水两岸游击。战争犹如围棋,一子之差常常决定全盘胜负, 如果李天霞一开始便真正派出一个旅掩护七十四师右翼,很可能张灵甫就不至那么惨败。而解放军则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张灵甫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
       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全面进攻解放区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张灵甫其人个性豪爽酣直,沉默寡言,不擅交际,对部下约束甚严但经济上颇慷慨,平时不嗜烟酒女色,爱好骑马、书法、古玩、摄影。如果他战死在抗日战场上,将是一位比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谢晋元等功勋更为显赫的国民党抗日民族英雄。 可悲的是,他充当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结果在孟良崮全军覆灭,自己也死于该役,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责任编辑 杨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