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海存真]我所知道的河北省会三次搬迁
作者:王德彰

《文史精华》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2月3日,是石家庄市成为河北省会40周年的纪念日。40年,从时间看并不算很短,但石家庄作为省会。与其他省的省会相比,却是很晚的。在全国所有的省中,成为省会城市最晚的是海南省的海口市,其次便是石家庄。
       不仅是河北省的省会建在石家庄时间较晚。而且河北省会自1949年诞生后。短短的19年的时间历经3次搬迁,这在全国的“省会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作为“过来人”,我经历了河北省会的3次搬迁,在石家庄市成为省会40周年之际,脑海中不由得翻腾出以下回忆。
       1949年7月:省会建在古城保定
       从国家行政区划来说。“省”是我国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域单位,省会城市应是这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说。省会建在本省哪个城市,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大有学问的。
       在解放战争中,河北省境内实行的是根据地性质的区划,计有冀东、冀中、冀南3个行政区。经过了3年的解放战争。1949年7月12日全省解放。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安定群众生活,恢复发展生产,并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这3个区的党委,组建中共河北省委。16天之后的7月28日,华北人民政府也发布命令:决定重新恢复河北省行政区,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撤销原来各根据地性质的行政区划。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和华北人民政府的命令,1949年7月12日和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继在古城保定成立,保定即成为解放后的第一个省会。
       解放后的省会选在保定,应该说是最合适的。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保定居河北省中部,交通也方便;因为作为省会,如果在全省版图中位置太偏,那显然是不方便的。二是保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具备作为省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在此就人所共知的一些情况,说说保定。早在宋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定就升为保州。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又升为顺天路(路为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保定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保定府。至清代,成为直隶省治。保定市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众多。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108处。建于明代的现存全国最完整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即建在保定市中心。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在直隶设总督,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凡187年间在保定直隶总督署任职的总督前后共74人、99任次,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如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保定还有建于元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建于金代的大慈阁……在我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始建于保定东郊:至于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育德中学和“红二师”的革命传统,更是闻名遐迩。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发达,大专院校数量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居全国中等城市之冠;市区千人科技人员。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这些,均彰显着保定政治、军事、文化的深厚积淀。保定的近现代工业发达,商业老字号、名字号也很多:建国后50年代建立的电影胶片厂、化纤厂等西郊八大厂,至今还多是河北的龙头企业。
       可以说,当年选定保定作为河北省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众望所归。
       我于1957年考入保定一中,也算过上了“省会生活”。当然,作为一名中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力争考上大学,至于所在地是不是省会,与之并无直接干系。不过,身在省会,也有许多优越性和方便之处,比如可以及时看到省级和省会的报纸,参加省直有关部门的活动。当时的报纸极少,且都是4版,如《河北日报》(对开4版)、《河北青年报》(4开4版)、《保定日报》(4开4版),一大早就贴在一中校园的报栏上,早晨即可看到。那时的中学生没有多少课外读物。除少量图书外,就是读党报。
       记得1958年春日的一天,《河北日报》上刊登一则消息,说是某日(星期日)上午10时,河北省文联的作家们在裕华路新华书店前与读者见面,还举办“买刊签名”活动。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看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星期日9时早饭(当时学校时兴星期日两顿饭,上午9时,下午4时)后,我和十几名同学早早来到书店前,那里早已挤满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百号人。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其场面不亚于现在的“粉丝”追“超女”。诸位知名作家到场后,人群一片欢呼。记得刚担任省文联主席不久的著名作家康濯穿着一件呢子大衣站在凳子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讲了许多话,现在基本上都忘了,但有一句我终生难忘,他大声说道:“我们的《蜜蜂》成了马蜂了……”(1957年1月至1960年6月,省文联文学刊物叫《蜜蜂》;反右时,以文联主席刘艺亭为首的许多作家被打成了右派。)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右前文学刊物《蜜蜂》被右派分子把持,像马蜂一样放毒蜇人。
       康濯讲完,人们拥挤着争购当月出版的《蜜蜂》杂志,随后由康濯、张庆田、李满天、张朴等著名作家在刊物封面上签名。我挤了一身汗才买到刊物,并由作家们签了大名。后多年保存着这本刊物。可惜,文革中在保定被“造反派”洗劫单身宿舍时,连同所藏几百册书籍被掠走。
       省会在保定时间并不长,不到9年,即迁往天津。
       1958年4月:省会由保定迁驻天津
       1958年2月7日,国务院第七十次会议决定,将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决议。4月18日,第一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决定将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当时,正值“大跃进”的启动阶段,生产上的“跃进”已显露出新的态势。为适应“跃进”形势,省委就省会迁津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大家认为省会由保迁津好处多多,如天津是大工业城市,而河北工业落后,省里仅依靠中央调拨和本省现有工业,不能解决生产“大跃进”之需。事实上也是如此,自1956年春天河北省农业合作化后,已经感到没有大城市做依靠,发展是很困难的。而天津成为河北省会后,有了这样一个大工业城市作为依托。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大有好处。现在,农业“大跃进”,工业也要“大跃进”。省会搬津后,工农业就可以“同时并举”了……
       有了以上这些共识,全省上下很快行动起来,并成立了搬迁委员会,对省会搬迁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从1958年三四月份始,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及各局(委)开始搬迁。
       1960年7月,我在已不是省会的保定的一中毕业,考入已成为省会的天津的南开大学中文系。9月1日入学,学业5年于1965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了驻天津的河北省戏曲研究室(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做戏剧刊物编辑。由于我自此凡28年一直在省直文艺单位供职。自然就有了随省会由天津再搬回保定、又由保定搬到石家庄两次
       大搬迁的切身经历。虽然对省会的整个搬迁工作不甚了了。但对省直文艺界的搬迁情况却比较清楚。
       1958年省会由保定迁天津时,自然涉及到省直文艺单位的搬迁问题。1958年7月8日,河北省文化局(即今河北省文化厅)发出《关于改进文化工作体制的一些意见》,决定将省话剧团、省梆子剧团、省歌舞团、戏曲研究室、曲艺工作室、河北画报社、河北电影制片厂等迁往省会天津。迁津后,省话剧团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并,河北画报社与天津画报社合并,由天津市领导。同时,将省京剧团、评剧团、豫剧团、曲艺队、戏曲学校及河北剧场,分别下放到承德、张家口、邯郸、保定,由各专署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意见绝大多数并没有落实,不仅省话剧团、歌舞团、戏曲学校、群众艺术馆、河北文化学院、河北文化干部训练班等许多单位,一直留驻保定,而且话剧、歌舞还南团改院。只是省京剧团1958年下放到承德,1960年7月又归省,与省昆曲剧团合并,更名为省京昆剧团;1959年9月省评剧团支援了广西,1975年1月调回河北,与石家庄市评剧团合并;河北梆子剧团归入1959年1月在天津成立的河北省青年跃进河北梆子剧团,不久又改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也就是说,省文化局下属的艺术单位,绝大多数并没有随省会迁津,而仍留驻保定,直至1968年之后才直接从保定搬迁至石家庄。
       这些文艺单位没有迁津,我认为是明智之举,一来留在保定可继续坚守着古城的文化底蕴,也更便于在冀中深入农村、深入生活;二来天津的艺术团体不仅比河北多,而且名气大、水平高,人家的京剧团、小百花河北梆子团、歌舞剧院、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院)、评剧团、戏校等,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河北的艺术团体迁去了反倒重叠:三来少搬一次家,可以节省大量开支。
       虽然省会已搬到天津,但文艺界许多全省和全国性的会议、活动仍在保定举办。我所知道或参加过的即有1958年6月举办的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大会、8月国家文化部召开的七省(市)文化工作座谈会;1959年3月举办的河北省工农兵文艺会演大会:1965年12月召开的全省剧团“三好”(上山下乡好、演出现代戏好、勤俭办团好)经验交流会等等。对于省直文化部门来说,保定仍有挥之不去的“省会情结”。
       平心而论,省会设在天津,依托大工业城市,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大有裨益;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并非十分理想之地。一来作为省会,地理位置处于河北东北部,较偏,各地市赴省城办事不方便;二来天津作为中国的数一数二的临海大工业城市,作为中央直辖市非常得体,而不宜做省会,这就像江苏省的省会设在六朝古都南京而不设在大工业城市上海一样;再从生活习惯上看,过去天津是许多国家的“租界”。历史的原因使天津人的生活做派与生活习惯与省直干部不大协调,当年的省直干部大都是农村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土改,朴实厚道,在生活习惯上很难做到“随乡入俗”。我在天津工作时。就常听人们说:省直干部和天津市的干部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凡是身着中山装、足蹬布鞋的,准是省直干部。说来不怕大家笑话。1965年秋日的一天,作为省直干部的我到省委宣传部办事。宣传部在七楼,楼内本来有电梯,但时年已27岁的我竟不会开电梯,只好一层层爬楼梯。
       我在天津读书和工作共6年的时间,始终分不清东西南北,一上街就转向,所以很少上街,也很少逛商场,至今对天津的街道头脑里还是一团乱麻。
       河北省会在天津的时间并不长,8年后又搬回保定。
       1966年4月:省会由津门打道回府
       1966年1月,天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鉴于天津市隶属关系的变化。同年1月25日河北省委决定:省会由天津搬回保定,4月24日发出正式搬迁通知。
       对于这次省会复回保定的原因,我当时作为一名普通干部,不明就里。搬回保定后,才听一些领导同志说,省会之所以又搬回古城,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省直机关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实行精简,改进领导作风,促进省直机关进一步实现革命化。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面向农村,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以便执行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的方针。又言,通过这次搬迁,可以使省委、省人委逐步成为亦工亦农的机关。从而扎扎实实地领导好“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运动……
       这些,当然可成为搬回保定的理由。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什么主要原因,因为仅是这些,当初不从保定迁往天津也就是了。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天津已成为了中央直辖市,直辖市焉能再做省会?
       省直机关在天津8个春秋,机构扩大,人员增多,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逐渐健全,基本建设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这样一搬。对河北来说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其他方面我不清楚,仅从艺术团体而言,河北省于1958年10月在天津建立的河北音乐学院(后改名天津音乐学院)及音院附中、河北美术学院两所大学一所中专,皆留归天津市,致使从此至今42年来河北一直没有自己音乐、美术方面的高等本科院校,仅有一所1970从保定搬来的河北省戏剧学校更名为河北省艺术学校(中专)。直到前几年,才有了一所由中专升格的大专——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且包揽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省会迂回保定的方案既定,各路人马很快行动。浩浩荡荡的省直大军大搬家可不是件小事。彼时的保定也在发展,住房很紧,难以全部容纳省直单位。所以,这次搬迁制定了一个“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即省委的几个部、省人委的几个委(办)和省军区首脑机关驻保定市,部分厅(局)搬到保定市周围各县,还有一些厅(局)搬到所属的事业单位一起公办。如后来我在工作中打过交道的省商业厅驻定县(今定州市)、团省委驻清苑县北大冉村等。
       搬迁时间从1966年4月份开始,省委、省人委、省军区等领导机关先搬,其他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搬迁,5月份之后,省委、省人委及省直各机关先后搬回保定。我所在的单位河北省戏曲研究室,隶属省文化局,于5月底搬到新北街北口的一栋大楼,与省新华书店各占一半。北邻隔一小桥是省文化局,西邻是省统计局。
       至今我还一直在想,就是一家住户乔迁也得折腾好长时间,而涉及这么多单位的省会大搬迁,竟然没有搞一处基建,保定市把房子都给腾出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搬清了。这不能不说是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大局观念和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没有这种精神,省会搬迁绝不会如此顺利。记得我们搬回保定驻地时。那栋大楼已腾空,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位老同志在楼内专门看护着。我们进驻后,老同志领我们看房,一间房一间房地交接,让人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心里热乎乎的。因我在保定曾读书3年,对保定较熟,也有感情,所以安顿好之后,抽暇游览了保定一中、古莲花池、大慈阁、马号,旧貌依然,浓浓乡情油然而生。搬到保定不
       久,即赶上了夏收,省文化局组织下属单位去北郊农村参加夏收劳动。又勾起我在保定读书时到满城江城和清苑南大再参加劳动的亲切回忆。
       只是,这次省会在保定的时间非常短,仅一年多的时间。又迁来石家庄。
       1968年2月:省会由保定迁来石家庄
       众所周知,省会自津迁保后不久,各路人马刚刚在古城落脚,甚至可以说征尘未洗,便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保定形势之乱闻名全国。
       1967年1月,省委、省人委被省会“造反派”非法夺权,再加上“砸烂公检法”,各地方政权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随之武斗步步升级,“造反派”持枪在古城横行。武斗一起接一起,昼夜处处闻枪声,至今想起来还令人不寒而栗。为了减少混乱,形成一个有权威的、全省统一的领导核心,1968年1月16日至28日,北京军区在京召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会议认为,“石家庄市的‘文化大革命’走在了全省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此。建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
       1968年1月28日筹备会议结束时,郑维山、李雪峰署名向中央呈报《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情示报告》,第二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即批准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并同意河北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市。4天之后的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即在石家庄市成立,石家庄从这一天起遂成为河北省会。省革委的成立和省会的确定,自申请到批准,再到完成,前后仅用7天时间,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是相当惊人的!
       河北省会为何从刚刚落脚的保定搬到石家庄,而且从申请到落实时间这样短促?近见某报有文章称,当时的“客观因素”有两个:“一是省会刚从天津搬回保定才一年多,各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容易继续搬迁;二是到1967年底,保定两派造反组织矛盾激化,冲突四起。社会环境极其混乱,严重影响了作为省会领导全省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这两个“客观因素”中,第一个难以说是“因素”,因为“容易继续搬迁”,不论多么“容易”,总还是比不搬迁要麻烦;第二个“客观因素”说得贴题,但没说到点上。实际情况是,当时各地都分为两派群众组织,都是“冲突四起”,相互厮杀,这种情况不唯保定;但保定的两派特殊,各有支持者,所以腰杆都很硬,斗起来势均力敌,难解难分。而在石家庄,虽然也分两派,但其中一派势力较小,更无支持者,而另一派人多,有支撑者,即“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全市形不成“两军对垒”,所以势力既小又无支持者的一派,一打即垮。1968年春天,我从保定来石家庄办事,切身感到这里比保定大有安全感,出口气都舒畅。说白了,在保定那样混乱而危机的情势下,要想成立革委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甚至连会也开不成,所以只好在石家庄成立。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他都不能称之为“理由”。从文革中过来的人。对这种情况都一清二楚。笔者认为。当年保定若不是因为那种特殊情况,省会不会搬迁石家庄;至于以后搬不搬,那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自1968年2月起石家庄成为河北省会,但从当时的河北领导人到普通干部职工,一直有“再搬回去”的念头。就在石家庄作为省会两年多之后的1970年下半年,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就有了迁回保定的动议。这年9月29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途经石家庄,找省革委负责人李雪峰等人谈话,问及“河北省会设在石家庄好,还是设在保定或天津好”时,李雪峰从战略角度出发。回答说石家庄离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认为还是石家庄好。
       但问题并没到此为止,保定的“省会情结”仍在继续。1971年,我已在省直一事业单位工作。记得这年春天,一些已分配到省直部门工作且已在石家庄安了家的同志,议论纷纷,想调到石家庄市有关部门。问之“何故”?答曰:“听说省会又要搬回保定,刚有了窝,可别再折腾了!”坊间的“小道消息”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不久即从正道消息得知,1971年1月,省革委领导人曾向中央请示。认为河北省会还是搬回保定为好。中央政治局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周恩来总理批示,“河北省省会不要再迁”。
       这样,自1968年2月起河北省会便一直设在石家庄,至今已整整40年矣。
       从理论上说,1968年2月省会搬来石家庄,但实际上,当时除省革委和必不可少的一些省直职能部门在石家庄开展工作外,省直机关大批干部职工并未来石家庄,其户籍关系、家属依然在保定或天津。到1968年10月,省直机关于部才开始从保定来石家庄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两派实行“大联合”,半年后又先后分赴各个“五七干校”和农村搞斗、批、改,一直到70年代初期,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才陆续抽到省城工作,还有不少人或继续留在干校,或到农村插队落户,或转到汉沽农场。我所经历的是:省直文艺界1968年10月从保定到石家庄某部队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9年6月到栾城农村参加劳动,9月进隆尧县唐庄农场“五七干校”(河北隆尧监狱)。几年后一些同志才陆续在省直有了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同志去了保定、邢台、天津等地。如著名作家梁斌和诗人田间。1969年9月进唐庄农场“五七干校”;1971年冬初二人到根治海河工地劳动,不久又回唐庄:1973年冬初二人又被转移到汉沽农场,在这里梁斌偷偷写《翻身纪事》。1975年夏天,梁斌到省委党校学习班,是年底回天津养病。直到1976年夏天。梁斌来石家庄例行“检查”程序后,才被宣布“解放”,随后他去了天津,河北又少了一位文学大家。
       省会这次由保定搬石家庄。损失惨重,许多单位的财产文革武斗时已被“造反派”洗劫,搬家时连办公桌椅也没有,来石家庄后一切重置。我所知道的省话剧院刚竣工的剧场、省歌舞剧院的排练场、河北戏校的剧场和专用练功场地,都留给了保定的非艺术单位,来石家庄后一切重建……有些同志叹曰:“搬吧!家底都折腾空了!”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40年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一个市区人口已达230万的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城市正在燕赵大地上崛起。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我想,如果从1958年起,省会不搞这3次大搬迁,保定也会有很大发展。
       责任编辑 齐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