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往事]回忆参加首都民兵师国庆大阅兵
作者:宋宪龄

《文史精华》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每当听到这铿镪有力的《解放军进行曲》(现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就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我们首都民兵师迈着雄壮的步伐,行进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1962年,我考入了北京铁道学院(今北方交通大学)。第二年9月1日开学,刚一报到,就接到通知,全体同学到大礼堂听动员报告。院长说:“从今年开始,将由北京高等院校基干民兵组成首都民兵师10个方队,进行民兵训练,国庆节到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我们铁道学院担当火箭筒、冲锋枪方队,要立即挑!1200多名基干民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正规训练,完成阅兵任务。”院长还特别强调了大阅兵的重要意义。是啊,我们那一代人不会忘记,国家和人民已渡过了难关,伟大的中国仍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在首都北京进行大阅兵,是落实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是向世界显示我们军队、我们民兵的力量。
       全院的动员大会之后,经过各系挑!,短短的几天就把方队组建成了。除了1200名“正规部队”外,还有近百名的预备队。
       当时学校提出了“一切服从练兵”的口号,总指挥部专门请了部队的军官当我们的教练,来了一个排。我们这个方队安排是:一排火箭筒,两排冲锋枪,3个排算一个连,每个连还有指导员。训练先以班为单位,由教练示范走正步,讲了要领后,单个教练,分班徒手训练,然后一排训练。因为都是年轻人,学得也快,一个班的正步训练很快达到了要求。但一个排50人,要求从侧面看像一个人一样就不容易了。每排的正步走,就搞了一个多星期。为了加快进度,开展了评比竞赛活动。训练一休息,大伙都围着黑板看每天的评比结果。
       北京的9月,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还是火辣辣的。从1个排到24个排的方队,由徒手到全副武装,训练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副武装训练,光火箭筒就10多公斤,扛起走正步,而且要求火箭筒一条线,冲锋枪一条线,50人一条线,步伐一条线,确实不容易。男同学的肩膀都扛肿了,没有人吭声;女同学端冲锋枪胳膊都酸了,没有人叫苦。30来天,我们流了多少汗,谁也说不清。现在想起来,除了没像电影《大阅兵》那样当场晕倒几个,还是有几个同学中暑,被架到卫生所去的。可每当我们随着广播喇叭里的《解放军进行曲》,昂首挺胸,挎着冲锋枪,踏着正步行进在训练场时,我们都感到光荣和自豪,谁还顾得天热和那上千人队伍行进时扬起的灰尘呢!
       基干民兵的训练是辛苦的,后勤组的工作也不轻松。训练场上的凉开水是后勤组的同学们从两公里以外的食堂,两个人抬一个保温桶,一桶一桶地提前送来的。上千人训练要喝的水,从未间断,他们走的路、吃的苦并不比我们少。
       训练了近半个月,有天下午,各排民兵正在就地休息,学生会军体部部长跟体育老师到各排来挑!旗手和护旗兵。他们先到我们排挑!,我和梁月荣同学一块儿被!中参加护旗兵训练。我俩都是东北姑娘,个头都是1.7米,胖瘦又都差不多,真像姊妹俩(谁也没想到20年后我们又在同一个铁路局工作)。他们又从其他系挑!了两位女同学,参加护旗兵训练。在电信系!了一名男同学和军体部长一起参加旗手训练。教官把我们6个人集中到一起,对我们说:我们这个方队最前面是旗手护旗兵,然后是两名总指挥,后面就是由24排(每排50人)组成的1200人的方队。整个方队能否步伐整齐,旗手和护旗兵十分关键。因考虑到是女同学,故护旗兵安排4人训练。其中两人是候补。
       我同梁月荣一组。年轻人都有个好强劲儿,我俩暗下决心一定要训练好。争取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我们的训练十分刻苦,除4人一起训练外,还要同旗手配合,步调一致。快到八宝山预演前几天,教官确定由电信系的那位男同学当旗手,军体部长做候补。我和梁月荣参加预演,其中两名女同学为候补。说实在的,我们心里非常高兴。我同梁月荣就这样通过训练,两年都作为护旗兵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检阅。现在想起来,没点韧劲,是不可能的。我也更敬佩默默无闻和我们一起刻苦训练而当两年候补护旗兵的两位女同学,和整个方队的预备队以及那些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地担任后勤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
       为了赶上首都民兵师其他方队的进度,达到规定标准,10个院校的基干民兵训练虽然各在一方,但谁也不甘落在别人后面,有的同学怕影响一个班,一个排,晚上还互教互学,掌握要领。我记不清我们在操场上走了多少公里,只记得教官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天安门前东西华表90米距离的检阅,我们要付出100倍、1000倍的努力。”仅一个月的训练,我的一双解放胶鞋鞋底就磨平了。我们的训练正如标语牌写的那样,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每当休息,各排各连拉歌是很热闹的“我是一个兵……”、“铁道兵志在四方……”此起彼落。我当时是第二排的宣传委员,少不了喊号拉歌打拍子。每天下午5点左右,大家肩扛火箭筒,手持冲锋枪,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结束了一天的训练。
       到训练后期,我们两位总指挥的嗓子都哑了。平时训练是广播喇叭播送《解放军进行曲》,但按规定,要求方队通过天安门东西华表时,全方队要呼口令、向右看,接受毛主席检阅。为了达到要求,总指挥要在乐曲声中呼口令,让24排的民兵全听到,从而达到步调一致。两位指挥真是竭尽了全力。
       国庆节前几天,首都民兵师全部集中到八宝山进行预演。总指挥部要求所有受检阅民兵装是白衫衣、蓝裤子,要求我们护旗兵穿黑皮鞋。那时候,学生穿一双皮鞋不大容易,我们为了整个阵容,不少同学还借服装。我穿的那条蓝裤子,还是1962年考上大学时,姨父母熬更守夜用缝纫机赶制出来的。上大学后,我一直舍不得穿。1963年和1964年的大阅兵,我都是穿这条蓝裤子通过天安门的。
        9月27日早晨9点,我们全部步行出发,学校为每个同学带了干粮,每方位的千余名基干民兵和预备队以及后勤人员,按时赶到了八宝山。兄弟方队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等也赶来了。那天,八宝山集聚首都民兵师民兵达万余人,由于指挥部指挥得力,预演场地秩序井然。北京市的领导亲自审查,整个民兵师的预演半天就审查通过。那天,不知哪位记者还为我们方队照了像。事后,转给一张黑白照片作为纪念,我一直珍藏着。
       国庆14周年到了。凌晨3时,学校钟声响了,同学们动作迅速地集合吃早饭。为了不影响交通,不到4点钟,我们全副武装从学校大门出发,一路步行从西直门直奔天安门。天还没全亮,路又不宽,我们是25人一排出发的,一路上只听到脚步声,没有人吱声;时而因前面速度快,教官对后面的队伍小声喊着:“跟上!”行进中听到的是跑步声,我们只想尽快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检阅。不到一小时,队伍就到达了指定地点(离天安门广场起码有1公里的街道)。
       北京秋天的早晨,有点寒意。虽然我们只穿白衬衣,但是因为挎着冲锋枪,扛着火箭筒,走走跑跑,一点儿也不觉得凉,还跑得满头大汗。快到9时,听到广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首都民兵师过来了!”大家都兴奋起来,不少人踮起脚看着天安门,但因离得太远,看见的是我们前面清华大学重机枪方队。他们是3个人抬1挺重机枪(前排一人,后排两人),再前面是邮电学院报话器装置,支得很高。前面方队开始整队,我们方队的总指挥也吹哨子让大家做好准备。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就为今天的检阅,大家又激动又紧张。
       我们旗手、护旗兵离总指挥前后要保持10米距离,总指挥与方队还有10米,当前面方队已齐步时,我们3人就保持距离踏步,指挥旗一动,我们就齐步走。一个方队接着一个方队,口令声此起彼伏,喊声震天。广播喇叭放送的《解放军进行曲》的声音也显得很小了。我们3人的步子关系到全方队,为了保持一致,快到东华表了,只听到后面总指挥高呼:“向右——看!”我正迈在左脚上,我们本能地高呼:“一—二—三!”1205人的头一齐向右看,威武雄壮地迈着正步行走在天安门前。这时只听到刷刷的脚步声。我靠天安门一侧,就百十米远,我看见毛主席了,他正向我们招手!时间太短了,后面又呼:“向前——看!”又一阵“一—二—三!”1205人的头又一齐向前看,眼睛正视前方。我们过了西华表,圆满地完成了大阅兵任务。后来我从一本画报的封面上,看到了我们火箭筒、冲锋枪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大幅照片。
       想当年,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有过这段严格训练并接受毛主席检阅的难忘经历。看现在,我们虽已退休,但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确实有那3年大阅兵的功劳。
       责任编辑 杨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