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是我军一员著名战将,为革命立下大功。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战战役,也是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指挥过的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粟裕后来称它为其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豫东战役中解放的开封,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省城。豫东战役共歼敌9.4万人,这场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后规模更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之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豫东战役直接源于粟裕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跃进东南的战略部署
经过半年的战略进攻作战,到1948年初,解放战争的整个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在中原战场的全面防御体系被打破,战争主要地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为迫使国民党改变中原的战略部署,调动和分散国民党在中原的优势兵力,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1月底2月初,决定组织以陈毅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东南野战军,继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之后,遂行第二个战略跃进。由粟裕任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率第1、第4、第6纵队经充分休整后,先行渡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区,以吸引中原国民党军80多个旅中的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同时,毛泽东还打算在1949年初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2兵团,继续渡江南进。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1兵团第1、第4、第6纵队,于1948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转移到黄河以北濮阳地区进行整训,为执行渡江南进的战略任务做准备。
为贯彻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朱德总司令亲临濮阳进行慰问并作战前动员。濮阳整训,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以来进行时间最长的一次思想、政治、作风和军事上的整训。粟裕一面督促各部队加紧完成南渡长江的各项准备,一面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军的战略进攻问题,形成了对尔后战争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战略构想。
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战场的敌我情况,尤其是1948年春中原战局的发展情况,审慎地权衡挺进江南这一战略行动的利弊得失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粟裕认为,中央军委决定以3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直插敌军的深远后方,实行“第二次战略跃进”,固然是一着大胆有力的妙棋,但在执行中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和不利条件,主要是最终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不易统一。因为调动中原的敌人是不容易的,我军的力量分散了,而敌军在中原地区将处于明显的优势,因此不如把南下的3个纵队暂留中原,协同刘邓、陈谢及陈(士榘)唐(亮)等部,下决心集中力量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几个大仗,更多地歼灭敌人,这样在战略全局上更为有利。
而我渡江部队长途转战,有许多不利条件,而且估计蒋介石不会将中原地区重装备的主力兵团,如第五军、第十八军等部调往江南,因此对减轻中原地区我军的压力,效果不会太明显。粟裕认为,如果将这支部队长距离转战的伤亡代价,直接付出于中原战场,则可能消灭中原敌军的几个整编师,通过若干次这样的歼灭战,就一定能改变该地区敌我力量的对比,改变整个形势。
那些日子,处于深思中的粟裕常常工作到深夜。当张震去汇报、请示工作时,就看见他手拿中央军委的电报,默默沉思,有时则站在地图前比来划去,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还突然发问,征询张震的意见。
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深入分析了中原地区敌我双方的态势,筹算了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利弊得失,向中央军委发电。与苏中七战七捷前夕给中央军委的建议所不同的是,这次在粟裕的建议中出现了“斗胆直陈”的用词。
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中原我军主力,背靠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的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对敌近后方及深远后方分别派队进击。粟裕在申明南渡准备“决不松懈”的同时,提出:“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第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次歼灭战。”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这个建议报告后非常重视,毛泽东亲拟电文,要粟裕与陈毅共同北上,去中央“商量行动问题”。

4月28日,陈毅、粟裕一起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亲自迎出门来,这在毛泽东的交往经历中是很少见的。中央书记处的成员毛、刘、周、朱、任都出席会议,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同时,还请了陈毅、薄一波、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参加研究。
粟裕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根据,并补充了许多电报上没有的情况,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数字、特点、态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粟裕讲完后,毛泽东等又就有关事宜提出了一些问题,粟裕一一作了圆满的回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即进行研究,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作出了华野3个纵队暂缓渡江,准备歼击敌第五军的重大决定。这为日后豫东战役的胜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央还立即把这个战略思考通知到了各个战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作风,使粟裕深受教育和感动。他也从中感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自己的高度信任,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只有以更大的胜利才能报答中央和领袖们的殷切期望。
豫东战役的胜利及此后中原战场以至全国战场的形势发展,证明粟裕所提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又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直陈己见、承担风险,难能可贵。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已决定以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组成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中原地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央调陈毅、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任中原局第二、第三书记,并分别兼任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陈毅在华野的职务由粟裕代理,此后华野的工作就由粟裕主持。
在阜平期间,毛泽东当面对粟裕说:“陈毅同志因工作需要,要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去工作,华东野战军的军政领导工作由你来搞。”在粟裕挽留陈毅的请求下,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陈毅同志仍兼华东的职务,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他在华东的工作就由你代理吧。”陈毅在中原工作期间,华野一切行动,粟裕都—一向陈毅请承报告,充分表明了对陈毅的尊重。
粟裕先寻歼国民党邱清泉整编第五军,因形势变化而改攻开封
从“斗胆直陈”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后,粟裕总觉得自己是向军委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以战场上的胜利回答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在作战地图前,粟裕把目光投向中原北部的三角地区——鲁西南。上一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前,曾在这里发起鲁西南战役,此时粟裕把选择预定战场的目光也瞄向了这里。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五军这条“大鱼”,就随其兵团逗留在这个地区的定陶、城武(今成武)一带。这时,国民党方面除保安队外,在中原战场有白崇禧、顾祝同分别指挥的正规军25个整编师57个旅,担任重要点线守备的有13个整编师30个旅。其意图是控制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开封、商丘、蚌埠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寻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决战,同时监视和堵击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渡黄河南下。在中原战场,国共双方军队犬牙交错,都在窥测方向,调整部署,寻找战机。

可以说,粟裕发起豫东战役的目标,就是寻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军。第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也是国民党军中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曾打过多次硬仗,著名的昆仑关之战和参加中国远征军浴血缅甸战场,使得该军名声大震,而军长邱清泉也非等闲之辈。邱清泉,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还在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过,从少尉排长一步步爬到中将兵团司令,深受蒋介石的宠信,曾得过宝鼎勋章。他曾手书条幅“头经刀砍始为贵,尸不泥封方为香”,是一员难对付的骁将。自蒋介石发动内战以来,邱清泉率第五军在进攻华东解放区以及在中原作战时,常打头阵。与华野多次交手,虽未捞到便宜,但也没受过重创,气焰十分嚣张,国民党方面更是煞有介事地宣扬共产党有“逢邱不打”之说。濮阳整训期间,在华野一兵团团以上干部大会上,朱德说:“如果把国民党的这张王牌干掉了,就等于砍掉了蒋介石的一个臂膀……”朱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5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中原战场的近期作战任务。5月22日,中央军委还指示刘、邓:“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中原野战军的具体任务是寻歼平汉路南段的国民党军,钳制胡链兵团等部。
为执行中央军委的夏季作战计划,5月20日,经过深思熟虑的粟裕,拟定了以歼灭邱清泉兵团于鲁西南为目标的作战方案,并上报中央军委。
根据粟裕的作战计划,1948年5月24日,陈(士榘)唐(亮)兵团第三、第八纵队在宛西战役中再克许昌,歼守敌第二十一旅后,由许昌东进。邱清泉果然率第五军并指挥整编第七十五师,由定陶、城武地区向太康、淮阳方向行动。为策应华野一兵团南渡黄河,钳制位于临颖地区的国民党胡链整编第十八军,中原野战军于5月25日发起宛东战役。中野以一部佯攻确山,主力歼击由南阳东援确山的张轸兵团。陈唐兵团第三、第八纵队根据中野刘邓首长的命令,于28日晚折转漯河地区,阻击胡链兵团的南援,将其抑留于漯河以南地区。
在有利的形势下,粟裕指挥黄河北岸的华野第一兵团等部乘机于5月30日、31日南渡,并前出至菏泽、巨野之线,与中野第11纵会合。江南游击纵队随主力南渡黄河,待机渡江南进。粟裕率华野一兵团强渡黄河,拉开了豫东战役的序幕。
华野第一兵团南渡黄河,使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慌。他们估计解放军在陇海路北有10个纵队(含山东兵团)兵力,很可能分东西两路向徐州进迫,先解决外围,进而夺取徐州,尔后直逼江南。为保徐州,阻止华野主力南下,蒋介石一面令鲁西南第四绥靖区刘汝明等部收缩固守菏泽、曹县、金乡等地,一面急令邱清泉兵团并指挥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堵击,并令整编第八十三、第二十五、第七十二师及整编第六十三师1个旅等,分别自平汉路南段和苏北地区向鲁西南急进,企图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
同时,毛泽东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粟裕大军的行动。6月3日,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要粟裕等人一定要有耐心,坚忍沉着,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随时保持主动。
6月5日,邱清泉率领第五军主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进抵曹县、单县以后,不再向北前进,而是徘徊于定陶、城武一带。敌整编第七十五师进至定陶地区,整编第八十三师正向金乡开进,整编第二十五、七十二师及六十三师一个旅已从苏北地区赶运徐州。粟裕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与敌在鲁西南地区形成对峙。
敌情有变,粟裕和新任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参谋长陈士榘不在华野指挥部)商议后认为,我军在鲁西南及徐州以北、以东的行动,已使敌感到很大的威胁,定会调集兵力寻找主力决战;陈唐兵团已结束宛东战役,开始向鲁西南地区转移,我如兵力集中,敌兵力也会集中,这样仍然不易歼敌。再加我军背靠黄河,机动不便,战场条件也不好。
鉴于此,6月9日,粟裕和张震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5个方案,以调动敌第五军等部驰援,寻机歼敌于运动中。在报告中央军委的同时,粟裕、张震还给陈士榘、唐亮发电,征询他们的意见。在粟裕的5个方案中,第二方案是以陈、唐指挥的第三、第八纵队一部“佯攻开封,吸引其增援”。
鉴于敌在鲁西南地区集结了如此庞大的兵力,我军与之决战的条件尚不成熟,万一打成胶着状态,则于我军不利,而陈唐兵团正由临颖地区向通许、杞县开进,第八纵队距开封只一日行程。粟裕当机立断,临时改变了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定下了“攻取开封,调敌西援”,“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针和部署。
6月16日,粟裕、张震联名向中央军委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以及华东局发电,说明攻打开封的考虑。

在向上呈报的同时,粟裕给各纵队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以陈唐兵团第3、8两纵队组成攻城集团;另用主力担任阻援和牵制任务,其中以中野9纵秦基伟部插入郑、汴之间,阻击孙元良部整编第四十七军东援开封,以中野11纵王秉璋部和冀鲁豫军区的一个旅于巨野地区,从侧后牵制邱兵团;以华野第1、第4、第6纵队迅速楔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用运动防御,阻击邱清泉兵团西援开封;以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分兵力相机攻占东明、兰封(今兰考),破袭陇海路兰封至野鸡岗段铁路。
为了加强战略上的配合,粟裕又令华野山东兵团在攻歼泰安、大汉口、曲阜、邹县等地守敌后,继续扩展津浦路济(南)徐(州)段攻势,围攻兖州;令华野苏北兵团(辖2、11、12纵队)在陇海路新安镇海州段发动攻势,以牵制敌人。至此,豫东战役“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决心部署最终形成。
各部队接到上述命令后,都感到非常突然,尤其是待机于郓城地区粟裕兵团的几个纵队,眼看马上就能与邱清泉第五军决一雌雄,实现中央军委先歼敌第五军的首战意图,可现在却要改变初衷去阻击援敌,思想一时很难转过弯儿来。更令粟裕焦急的是,电报发出后一天多的时间,中央军委和刘邓陈邓(子恢)迟迟未见复电。
粟裕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什么时候好歼敌就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歼敌就在哪里打,哪部分敌好歼就打哪部分,核心是积极歼敌。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认定的理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粟裕决意承担一切责任,只要眼下敌情没有大的变化,就一定要实现“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首战方针。
6月17日9时,中央军委的复电终于到了,电报完全同意粟裕的应变部署,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另注意文物保护,开封是古都”。同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复电也到了,指出:豫东战役第一步以保障攻开封为主,第二步打谁视情而定。决定以仍归中野指挥的华野十纵进至上蔡地区,与中野1、2、3、4纵阻击胡琏兵团北援。刘、邓、陈并嘱粟裕放心大胆地集中力量攻取开封,南面援敌有中野阻击,不必顾虑。
粟裕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终于有了打好这一战役的“尚方宝剑”。粟裕及时传达了上级的电报精神,使各纵领导吃了“定心丸”,统一了部队思想。
经过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在关内攻克首座省会城市开封
开封是河南省省会,中原重镇,政治、军事地位重要。担任开封防守的有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部和第十三旅。师部位于龙亭,第十三旅驻城区和曹关、西关。还有河南省保安第一、第二旅和另外3个保安团,1个团守卫省府,其余担任南关和宋关的防御。总指挥是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实际上由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指挥。开封城墙周长达20多公里,有6门4关,即大南门、新南门(小南门)、宋门、曹门、西门、北门和城外的南关、宋关、曹关、西关。守敌依托高大城垣构成主阵地;城外挖有深、宽丈余的外壕,以子母堡群组成独立支撑点;城内以龙亭、教养院、华北运动场和省政府为核心阵地。各阵地均构筑有明暗火力点、堑壕和交通壕,设置有多道混合障碍,整个开封城如同一座大兵营。

开封国民党守军虽有3万余人,但指挥不统一,内部有矛盾,战斗力不强,且处境孤立,援军主力集团在距开封100公里以外,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的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相对靠拢,且战斗力较强。
国民党方面,邱清泉是第一个看出粟裕要打开封的人。他频频出动飞机实施空中侦察,还专门派遣谍报人员潜入解放军所在区域侦听、收集情报。当他察觉华野、中野部队机动迹象时,忙向蒋介石呈电:“………未来作战可能在开封,望总统早作决定。”奇怪的是,南京政府国防部和徐州“剿总”、华中“剿总”却坚持认为“在开封无真正战斗”,因为他们见解放军呈南北对进之势,进一步认定共产党军队要在鲁西南夹击邱清泉兵团。当华野3、8纵抵近开封时,他们认为是共军“声东击西”的“故伎重演”。
6月15日中午,陈士榘、唐亮在围镇地区接到了攻打开封的命令。他们虽从粟裕征求战役发展意见起,就预感到下一个目标是开封,但正式受领这一重大任务,还是感到异常兴奋。他们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待命。随后召集3、8纵队司令和政委到兵团部开会,传达命令,研究作战部署和打法。决定参照攻克洛阳的打法和经验,以奔袭手段强占开封四关,尔后立即组织攻城,力求速战速决。
6月16日晚,第3、第8纵队隐蔽向开封急进,17日晨突然兵临城下,对四关守军发起猛烈攻击。18日黄昏,袭占宋关。守军放火烧关后撤至城内固守。当夜,攻城部队分东、南两面攻城。19日凌晨,攻城部队突入城内,投入巷战。战至20日深夜,守军残部退据城西北之龙亭、运动场核心阵地。
我军围攻开封期间,蒋介石飞临开封上空督战。他一面令空军大力配合地面守军作战,一面督令多路增援。蒋介石还下令国民党空军对开封城进行残酷轰炸。成千吨的炸弹、燃烧弹倾泻在开封的街道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相国寺、河南大学和许多建筑物、古迹、商店都在大火中燃烧。困兽犹斗的国民党守军为阻挡攻城部队的发展,还在城内商业繁华的街区及机关区域到处纵火焚烧,构成一道道火障。退守省政府的刘茂恩,为防解放军夜间偷袭,竟下令放火燃烧省政府周围的几所学校,用以照明。
国民党军的暴行,给开封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激起了我攻城将士的无比义愤。攻城各部把仇恨化为力量,发起了一轮轮潮水般的攻击。
国民党援军方面,在蒋介石的严厉督令下,邱清泉兵团由城武、曹县西援,被我华野第1、第4、第6纵队、两广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阻于兰封以东的内黄、红庙一线,无法前进。敌孙元良兵团由郑州东援,被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第五军分区部队阻于中牟地区。南面的胡链兵团,被我中野第1、第3纵队和华野第10纵队抑留于上蔡以北地区。与此同时,华野山东兵团围攻兖州,苏北兵团攻克海州以西墩尚、阿湖、房山等地,有力地保障和策应了开封作战。
6月20日黄昏,开封战役接近尾声,敌人困守的阵地只剩下龙亭核心工事了。龙亭是屹立在一座由青砖砌成的13米高的台基上,雄踞全城最高点,土厚墙坚,上有工事密布的建筑物,下有巨大的地下室,上下连通,有5层火力网。以龙亭为中心,四周是地堡和炮兵阵地。龙亭的西、北、东三面有大片的开阔地。守敌虽已成瓮中之鳖,但仍凭借这一有利地形进行顽抗。突击部队为了肃清残敌,于6月20日夜至21日晨,以龙亭主阵地进行了两次试探性攻击,均未能成功。
6月21日,华野前委在开封南街开会,研究下一步作战问题。听完陈、唐汇报,粟裕当即作出3点决定:一、部分伤亡较大的部队,立即撤离开封,及时休整;二、龙亭之敌,不必用大部队,要少量部队即可,但要加强炮兵火力,把能够调集过来的各类火炮,全部集中起来,轰击龙亭的各军事目标;三、其余部队开展救火、救护开封居民工作。有参谋担心地问:“龙亭迟迟拿不下来,会不会影响战役进程?”粟裕笑着说:“龙亭是要打下来的,但不要急,迟一点不要紧,有点残敌正可作为钓邱清泉兵团这条大鱼的钩子。你马上打下龙亭,他增援就不积极了。”
粟裕在陈士榘和3纵首长的陪同下登上城内制高点——教堂钟楼,观察龙亭敌情。研究既能解决敌人,又能保护古迹的攻击方案。炮兵指挥员提出:将火炮推进到前沿,进行近距离抵近射击,虽然炮兵有生命危险,但可保证准确命中敌军堡垒工事。
粟裕、陈士榘批准这个方案。21日,经过重新调整部署后,解放军对龙亭发起了最后攻击。激战5个小时,龙亭被攻克,歼敌近万。至22日晨,开封守敌全部肃清。开封战役歼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部及所属第十三旅、河南省两个保安旅等部3万人,加上阻援歼敌共近4万人,其中俘2.3万余人。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中将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少将师参谋长游凌云被俘,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化装潜逃。
开封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城市攻坚战,丰富了人民解放军的攻城经验。开封是人民解放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省城,政治意义重大。6月23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东、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庆祝你们解放开封省城及歼敌三万余人的伟大胜利。尚望继续努力,为消灭落敌、解放全中原人民而战。”

中央军委同时又提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你们两大集团今后或者分开行动,每次歼敌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或者集中行动。一次歼敌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之仗,那怕歼敌一个旅也是好的……”开封战役的胜利,不仅在于攻克了国民党一座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打乱了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使华野进一步取得了中原战场的主动权。
敌重兵逼近开封,粟裕果断地决定主动放弃开封,发起睢杞战役
粟裕发起开封战役,一是为了攻歼守敌,解放开封;二是攻其必救,诱敌来援,各个歼敌于运动中。他在亲临开封城下指挥作战的同时,就在密切注视着各路援敌的动向,精心筹划着下一阶段的歼敌作战方案。
果不出粟裕所料,开封的解放,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开封被解放军攻占时,国民党“国大”正开会,“国大”代表在南京又吵又闹,要求蒋介石限期收复开封。留在南京的河南“国大”代表、河南籍参议员听到开封陷落的消息,吵吵闹闹,闯入总统府。蒋介石不见,但传出话:“五天之内收复开封,届时再见。”
为挽回败局以安人心,蒋介石令邱清泉兵团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兰封、菏泽地区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同时以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区寿年率新组成的第七兵团(辖整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二师和归整编第七十五师指挥的新编第二十一旅),由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以图重占开封,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主力决战。
我3纵、8纵经宛西、宛东、开封等战役,伤亡已近万人;其余各纵行军作战也有月余,也相当疲劳。在6月21日的华野前委会议上,大家对于攻克开封以后的局势进行了讨论,出现了继续打和休整后再战的两种观点。
面对敌重兵集团两路来援,粟裕冷静地考虑着。这时,敌兵力很集中,邱清泉兵团十分狡猾,沿着老黄河河堤驰援开封,不易分割速歼。而区寿年兵团仓促编成,战力较弱,区寿年缺少对我作战经验,比较好打。如能设法诱引邱、区两兵团拉开距离,则可以出现歼敌的战机。粟裕认为,3、8纵队取得了开封战役的胜利,人员、武器、弹药都得到了补充;其余各纵虽然疲劳,但减员不大,且全军士气高昂,仍保持了坚强的战斗力,只要部署指挥得当,诱使邱、区两兵团分开距离,分割围歼区兵团是可以实现的。

华野副参谋长张震组织司令部研究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案,利用现态势阻击邱清泉兵团,掩护处理战利品与转运伤员,将邱兵团诱进开封,扩大其与区寿年兵团的距离,尔后在运动中歼灭较弱的区兵团。第二案,阻击增援开封之敌,争取一周时间,搬运缴获物资,尔后撤至黄泛区,整理组织,休整待机。粟裕赞成第一方案。
但究竟打还是不打,事关重大,必须请示中央军委和刘、陈、邓首长。粟裕将作战预案报告中央军委并刘、陈、邓首长。
2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第一方案,并指出:区寿年与我军作战经验较少,且处于犹豫徘徊、主意未定之时,正是我军歼击之良机,要力争歼其两个整编师,当然,能解决其一个整编师也很好。接着,刘、陈、邓也来电同意军委决定,坚决打下去,集中兵力歼灭区寿年兵团,中野负责阻击由南面北援之胡涟兵团。
当时,粟裕的部署是:以3、8纵向通许方向行进,吸引邱兵团南进,使邱、区两兵团之间出现空隙,然后以4个纵队组成突击集团,围歼区寿年兵团;继之调10纵队北返,以5个纵队阻援。
睢杞战役大捷,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
接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后,27日,粟裕即下令部队投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当晚及次日,我攻歼集团及阻援集团均与敌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在粟裕决定发起睢杞战役的同时,中原野战军正在襄城西北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中野首长中,除政委邓小平留在皂角树村的野战指挥部外,刘、陈、邓(子恢)、张(际春)等负责同志都参加了会议。接到中央军委批准粟裕发起攻歼区寿年兵团并望中野配合作战的电报时,刘陈邓张等首长当即决定将报告会变成战斗动员会,会后即令全体干部各回部队。刘陈邓张首长返回皂角树村,与邓小平连夜研究作战方案。
最后,中野首长电告粟裕:“为保障你们歼区部,我们决以一部监视十八军,主力主动攻击北进之吴(绍周)兵团,吸十八军回援。”刘陈邓立即命令中野第1、2、4纵队于当夜分由襄城南北向指定地区开进,并于29日晨发布了《战字第一号命令》。随即,中野组成了一个百余人的前进指挥部,由刘陈邓亲自率领,于当日17时半冒雨出发,连夜开赴前线,指挥平汉路方面的阻援作决战。
鉴于开封守军已被歼,国民党援军正多路逼近,粟裕便决定由攻城阻援改为弃城打援。在占领开封的第三天即6月26日晨,粟裕下令我军主动撤出开封。这一行动,利用了邱清泉急于西进的急功近利心理,又给多疑的区寿年造成了错觉和犹豫。邱清泉兵团以1个旅配合刘汝明部重占开封,主力尾随我第3、第8纵队向通许方向开进。区寿年兵团于26日进抵睢县西北铁佛寺、龙王店、榆厢铺地区后,开始徘徊不前。这样,邱、区两兵团之间,形成了40公里的间隔。
为不失战机,粟裕在对敌具体部署尚未搞清之前,即果断下定决心。他按战前拟订的方案,于27日晚命令位于睢县以南、由叶飞指挥第1、第4、第6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的突击集团,以尹店集、龙塔岗、榆厢铺地区为目标,实行南北夹击,围歼区寿年兵团;令第3、第8纵队于邱清泉兵团进入开封后,即由通许掉头向东,会同17日由上蔡地区北上归建的第10纵队和位于睢县的两广纵队,组成阻援集团,由陈士榘、唐亮指挥,在睢县以西构筑阻援阵地,隔离邱、区两兵团,阻止邱清泉兵团东援。
同时,中野9纵进至郑州东南地区,阻击孙元良兵团东援,并从侧后牵制邱清泉兵团。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兵力破袭陇海路徐州至民权段,直接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山东兵团继续包围兖州,吸引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北援。苏北兵团主力向淮海地区展开攻势,威逼徐州。通过这一系列部署,粟裕把握了稍纵即逝的战机,运用战役第一阶段攻城打援的效果,选择以睢县、杞县一带的区寿年兵团为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
区寿年兵团被围后,27日,蒋介石由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陪同,乘飞机到睢县、杞县上空督战。当天下午6时,蒋介石在徐州写下手令,严令邱清泉迅速攻击前进,与区寿年、黄伯韬会合。
邱清泉在蒋介石的严令催逼下,倾全力驰援,遭华野西线兵团阻援部队节节阻击。7月1日,邱清泉兵团进至距区寿年兵团约10公里的过庄、官庄、屈寨、张阁一线。胡链兵团也被阻于上蔡以北地区。蒋介石不得不将进至滕县北援兖州的整编第二十五师调回商丘,与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总队组成西援兵团,以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为司令,星夜兼程西援。在中野11纵和两广纵队各一部阻击下,黄伯韬兵团于7月1日抵达睢县东北方帝丘店。这里距整编第七十二师驻地铁佛寺只有10公里,但仍然无法与其会合。
在东面担负阻援任务的我中野11纵等部队力量单薄,但粟裕此时手中已无兵可调,于是立即致电中央军委请令华北军区的冀鲁豫独立第1、第3旅参战。周恩来于7月1日中午得报后,立即代中央军委指示华北军区首长,下达了命令,并强调粟裕的部署“极为重要,望速转令坚决执行此令,不得延误”。于是,独1、3旅南下参战。
这样,除中野主力在平汉路方向阻援,和华野山东、苏北两兵团实行战略支援配合外,直接参加豫东战役的我军计有华野8个纵队,中野两个纵队,和豫皖苏、冀鲁豫军区部队各一部,共达20万人,与国民党军先后有12个整编师、快速纵队及其他特种部队等共25万余人,进行了艰苦激烈的较量和厮杀。
这时,敌徐州“剿总”企图以区寿年兵团固守待援,吸住我军主力,以邱清泉兵团与刚刚组成的黄伯韬兵团东西对进,在睢杞地区与我决战。邱清泉兵团虽全力东进,但始终未能突破我方防线,被我3、8纵等部节节抗击,进展迟缓。特别是宋时轮率领的10纵,在杞县以东,占领了作为杞县至太康、睢县两条公路要冲的桃林岗地区,与敌反复争夺,苦战5个昼夜,死守阵地,堵住了敌人东援的道路。邱、区两兵团仅距10多公里,但却无可奈何。
面对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7月2日早晨,粟裕再次召集张震等野司同志开会。粟裕认为,现在是战役的关键时刻,全军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从战场情况看,龙王店的敌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第七十五师主力已被歼,残部不足一个旅,缩据榆厢铺、何旗屯,攻歼该部已不需很多兵力。但敌整编第七十二师构筑工事固守,一时难下,且黄伯韬兵团增援已近,我军难以迅速达成原定的阻援与攻坚任务。而黄伯韬兵团虽为新锐之师,但临时组成,长途跋涉,又处于运动之中,可以围歼之。邱清泉兵团在我军阻击下伤亡较大,进攻正面缩小,可从阻援集团中抽出一部兵力来加强突击集团。
鉴于此,粟裕决心调整部署,改变原来的突击重心,并从阻援集团中抽调兵力加强突击集团,集中力量先歼黄伯韬兵团于帝丘店地区,然后再歼整编第七十二师。粟裕决定以三、十纵及八纵一个师继续阻援;以八纵主力、六纵十七师围歼榆厢铺、何旗屯之七十五师残部;以中野十一纵监视整编第七十二师,并为战役预备队;以一、四、六纵(欠十七师)、两广纵队东移合围歼击黄兵团。
从7月3日中午至7月4日早晨,黄伯韬兵团被我压缩于帝丘店及其外围的10余个村庄内,并歼其两个团。7月5日晚,我军向黄兵团发动总攻,又歼其一个多团,使黄伯韬余部只好固守待援,而失去救援区兵团残部之力,从而确保我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这时,东援的邱清泉兵团已进抵龙王店以北地区,西援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已从商丘进到宁陵及其以西地区,胡链兵团先遣队从平汉线向太康以北急进中。半个月的时间内,开封、睢杞连战连捷,可眼前的敌情仍然越来越严峻,蒋介石在豫东战场决意与粟裕一决高低,先后督令数个重兵集团向睢杞地区合围过来。

形势越来越严峻,是与重兵的敌人拼消耗战,还是见好就收,保存实力。在7月6日的华野作战会议上,粟裕作出了决定:“一定要在敌重兵靠拢之前,结束豫东战役!”粟裕将铅笔重重地掷在作战地图上,然后转脸对身旁的陈士榘、唐亮、张震等人说:“我看,我们现在已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组织部队胜利撤出战斗,转入休整。”
7月7日,粟裕、陈毅、唐亮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场形势,并提出“北撤民权、考城、菏、曹、定地区,争取休整”的建议。7月8日毛泽东复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
至此,包括开封战役、睢杞战役两个阶段的豫东战役,历经2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胜利结束。睢杞战役从6月27日起到7月7日结束止。在这极度紧张激烈的10天交战中,我方先歼灭区寿年兵团主力,又给予黄伯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计歼敌区寿年兵团部、整七十五师师部,第六、第十六、新编二十一旅全部;整编第五、七十、八十三、二十五、七十二师,第三快纵和交警二总各一部,共5万余人。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和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均被俘。
俘虏区寿年的过程颇具戏剧意味。战场上,一辆墨绿色全新美制坦克左冲右撞寻找着逃生的缝隙,如同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兽。解放军排长印永鑫飞身跃上坦克,举起一颗拉出弦的手榴弹大声喝道:“投降不投降?不投降就炸死你们!”“投降……投降,不要扔手榴弹。”一个低沉嘶哑的声音回答。话音未落,两个将官爬出来,其中高个子说:“快送我们到你们粟裕司令那里去,我和他是朋友。”
自称是“粟裕的朋友”的高个子,便是名噪一时的第七兵团司令区寿年。与在坦克内同被我军俘获的,还有兵团参谋长林曦祥和区寿年的副官、第七十五师中将师长沈澄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区寿年被俘后,口袋里仍然装着一张国民党国防部统一印制的战地通缉令,上面就有粟裕的名字及其照片。
战后,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开军事检讨会议,表彰黄伯韬努力前进、顽强抵抗的功绩,并亲自为他佩戴青天白日勋章。而邱清泉则因作战不力,坐视区寿年兵团被歼而受到训斥,告病回浙江永嘉老家“休养”去了。
豫东战役是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
豫东战役的成果不仅如此,就在华野主力围歼区兵团,并与邱兵团、黄兵团激烈交战,中野5个纵队在平汉路东顽强阻击胡琏等兵团的同时,刘邓首长乘敌第十五绥区部队陷于孤立的有利时机,以中野6纵及桐柏、陕南军区的主力,于7月3日至16日突然发起了襄樊战役,全歼敌军2万余人,活捉康泽,解放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及老河口等地区。不但大大改变了江汉、桐柏地区的形势,而且对华野豫东作战进行了有力的战略支援。
在豫东战役期间,华野苏北兵团攻克淮海中心区的涟水、众兴、宿迁等重要城镇,歼敌近万,使淮阴、淮安之敌陷于孤立。华野山东兵团则乘敌八十五师等西援后守敌薄弱,一举全歼敌十二军等2.8万余人,解放了兖州地区,接着又歼济南援敌万余,不仅使济南之敌困守孤城,而且使我华野东、西兵团会合,重新形成整体。由于以上战场的重大胜利,中原和华东的战略形势顿时改观。
豫东战役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战果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华东、中原我军作战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直接参战的部队有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冀鲁豫地方部队20万人,国民党军约25万人。人民解放军经历的20个昼夜的激烈战斗,攻克开封,歼灭区寿年兵团,打击了黄伯韬兵团,削弱了邱清泉兵团。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援作战在内,共歼敌9.4万人。这一场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后规模更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之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国民党“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豫东战役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军进一步歼敌重兵集团,攻克敌坚固设防城市创造了经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原地区的几个新解放区也完全连成一片,日趋巩固。豫东战役是南线我军战略进攻发展中的重大转折,它加快了战略进攻的进程,为顺利转入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1948年8月,豫东战役后两个多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对豫东(睢杞)战役作了高度评价,指出:“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请战役的结果”,“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粟裕称豫东战役为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将其主要经验归纳为四条:不囿于原定目标、原定计划,审时度势,临机应变;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善于制造和捕捉战机,在运动中歼敌;以攻为退,安全转移。
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在豫东战役中发挥得非常出色。在豫东战役中,粟裕不仅灵活地运用了我军兵力,而且巧妙地调动了敌人,使敌完全入我掌握之中,以我之有备,攻敌之无备,真正把兵用活了。
粟裕创造战机的手段在豫东战役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概言之为“攻敌必救,调敌出援”。粟裕后来在回顾豫东战役时说:“战役指挥员不仅要对整个战役有通盘的考虑,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打第一仗时就想打第二仗第三仗的问题,而且要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
对于粟裕的指挥艺术,陈毅评价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八十个就差不多了。”刘伯承赞扬粟裕是“解放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员之一”。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说,“粟裕作为一代名将,他用兵的最大特点,是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在谋略上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1984年4月1日,北京火车站第五站台。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被鲜花簇拥的粟裕大将的骨灰盒,安放在13次特别快车的4号包厢,由粟裕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护灵南下。按照粟裕生前意愿,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豫东大地。
在豫东战役的主战场开封和睢县,两个烈士陵园里都有一个大大的无名烈士墓,是在豫东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们。粟裕的部分骨灰,撒放到开封和睢县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前面的花坛里,丛丛鲜花带着粟裕大将的微笑,以最绚丽的色彩为无名烈士生辉。
责任编辑 杨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