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陈云的书法故事
作者:刘明钢

《文史精华》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云(1905-199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他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很有造诣,大气磅礴,充满生气。
       陈云的书品和人品一样端庄朴实,气势宏伟,为世人景仰。
       形成个性书体的特殊原因
       
       孩童时的陈云就十分懂事,自幼受到书法的启蒙教育,读小学时,每天清晨都是先写大字,然后再去上学,早早打下了书法的基础。
       由于家境贫寒,从15岁起,陈云就不得不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解放前的学徒工是非常辛苦的。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姑且不说,还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干得再好,跑得再勤,一旦稍有闪失,常常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受到训斥甚至暴打,自己还只能忍气吞声,不得解释半句。尽管如此,陈云每天早晨也先写一阵毛笔字。
       陈云曾在印书馆总发行所干发行工作,写毛笔字就成了谋生的技能。他的工作是往外寄书,几乎天天不厌其烦地在牛皮纸上填写收书人的姓名和地址。数量的庞大,工作的繁重,不允许慢条斯理、一笔一画地书写,但为了不致邮递员误读误送,封皮上的字又不能太过潦草、随意。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写,使陈云的书写技能大有长进,写得异常熟练,并且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体。
       “现在的字有飘逸感了”
       陈云参加革命后,工作紧张繁忙,长时间地用毛笔写字的机会少了,更没有闲情逸致练习书法,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手感。
       自80岁开始,陈云完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于是又重新开始练字。他认为作书临帖,要闭气凝神,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心无杂念,就像练气功一样,做到绝对宁静;而站着悬腕用毛笔写大字,呼吸节奏与运笔一致,一点一撇,一勾一捺,都要运动手部关节,眼和脑专注字体的笔画,因而有舒筋骨、活气血、健脑益智的效果;而且书法运动量不强、不急、不大,正适合老年人。所以,陈云把练习书法,看成是一种体脑结合的健身方法,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陶冶情操。
       十年如一日,从80岁到90岁,陈云几乎每天练字,开始写半小时左右,后来年纪大了,按照医生的意见,减少为20分钟左右,最后到10分钟左右。写完大字之后,他还经常自我欣赏、揣摩,寻找毛病,以利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专心致志与持之以恒,陈云书法渐入佳境,他自得其乐地说:“现在的字有飘逸感了。”
       
       1986年陈云81岁时创作了一幅行书,作品长1.36米,宽0.68米。内容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字以颜入行,兼有北海之沉着、汉魏之风骨;行笔率意自然,一气呵成;落笔稳健飘逸,字字千钧;结构落落大方,协调有度;通篇大气磅礴,充满生气。
       这幅字点画间蕴含着革命家的情怀和品质,不愧为陈云书法艺术的一件代表作。
       正因为陈云能自觉养生保健,长期坚持练习书法,所以直到90高龄去世前,仍思维敏捷,记忆力不减当年。1995年年初,当时主管中央经济工作的朱镕基副总理,到医院向陈云汇报1994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离开病房时,朱副总理十分惊讶地对工作人员说:“老爷子太神了!太神了!”原来朱副总理向陈云汇报的一些统计数据中,有一数据的小数点后数值与前段时间汇报得不一样(前为初步统计数据,后为正式公布数据),陈云马上追问:“究竟哪个是正确的?”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常见到的陈云墨迹,多是题词或题报头等,如:学习雷锋题词,“中国工商报”,“中国劳动人事报”,“劳动报”,“中国化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上海商报”,“浙江工人报”等。人们在欣赏或阅读的同时,也领略到陈云那雄浑沉着的书法艺术。
       陈云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堪称清正廉洁的楷模。他最喜欢写的一幅字就是:“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也是陈云十分欣赏又经常书写的楹联。他说:“这两句诗写得好啊!用官职和籍贯的巧妙结合,来讽刺贪官污吏,同情百姓的疾苦。‘宰相’指的是李鸿章,李是安徽合肥人;‘司农’就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是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做宰相的自己肥了,天下的老百姓被剥削瘦了;当司农的家里‘常熟’了,‘朱门酒肉臭’呀,但对世间的灾荒,老百姓的缺吃少穿却不闻不问,只顾搜刮民脂民膏,不为老百姓着想,不为老百姓做事。”陈云在写这副楹联时,还故意将“宰相”、“司农”写得很肥,而把“天下”和“世间”写得很瘦小,用陈云的话就是“在字形上取诗意”。
       从这幅书法作品,人们可以读出陈云鲜明的爱憎。
       陈云经常书写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诗句与格言,比如:“闻鸡晨舞剑,借萤夜读书”。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云领导中央纪委展开了新一轮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仅1986年这一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经济犯罪案件4.9万多起。随着查处经济犯罪案件的层层深入,办案人员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打击报复办案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陈云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这个人头皮硬,能够得罪人。与此同时,他不能不为孩子们担心,有一天他特意让秘书给孩子捎去了一句话:你们回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小心在后头有人用车撞你们,或者拿刀子捅你们。
       
       这段时间,陈云经常送给部下一个条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或许就是陈云对党的纪检工作的理解和追求。
       赠送书法作品以表达眷恋之情
       何占春与陈云结缘于评弹,这项共同的爱好,牵起了他们之间长达36年的友情。何占春退休前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曾是陈云的“评弹情报收集员”,经常给陈云录制一些新的评弹曲目。
       1985年,80岁的陈云在街头与何占春不期相遇,故人相见,分外高兴。为感谢何占春36年来的无偿帮助,回到家中,陈云亲手笔录唐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描写了一幅相遇、相约的温馨画面。传说那一年清明,崔护去长安郊外南庄踏青,因口渴,便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门前的桃树旁深情地凝视着他。这情景使崔护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他又来到这里,只见门墙依旧,桃花依旧,而那美貌多情的村姑却不知去向了。
       陈云以这首唐诗赠送友人,表达自己的眷恋之情。每当看到这幅字,都会唤起何占春美好的回忆。日前,年逾八十的何占春老人,将这幅珍藏了20年的书法作品,捐赠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老馆长朱习理先生,与陈云一家有着长期交往,在陈云诞辰100周年之际,朱习理从他的卧室里捧出了他最为珍贵的宝贝,陈云的一幅亲笔墨迹:唐代大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朱习理说,这幅字是陈云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书赠与他的。
       这幅字被装裱在一块1米多长的硬纸板上,条屏格式,芯子是白色的宣纸,字迹乌黑发亮,笔画飘逸、遒劲,字体隽秀、洒脱,字与字之间没有互相连接的笔画,但字里行间似乎由书家注入了一种特有的生机与心绪。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进入了张继所描述的寒山寺外月落乌啼的诗情画意。
       
       学习哲学的心得也成了书法的内容
       
       陈云一生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并颇有心得,他深有体会地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由此,学习研究哲学的心得与总结,也就成了陈云书法的内容,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经常将这些肺腑之言,经验之谈,写成条幅赠送友人,并勉励周围的人。陈曼丽,内科主任医师,曾在1979年为陈云做过保健工作。1985年,陈曼丽又见到了陈云,令她惊讶的是,时隔多年,80岁的陈云一眼就认出了她。陈云与她亲切叙旧,仔细地询问工作与生活情况。当陈云获悉陈曼丽刚刚担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高兴地说:“恭喜你。”
       “我从没做过领导工作,怕干不好。”陈曼丽回答。
       “没关系,边学边干,从实际出发,一定会做好。”陈云鼓励道。
       过了几天,陈云仍惦记这件事,特派秘书送来了个条幅,上面写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位中央领导人送条幅勉励医护人员,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位实事求是、勇于改变自我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严于律己、认真谨慎的老共产党员;一位关心他人、和蔼可亲的长者。
       对于把字送什么人极其慎重
       陈云对自己的字要求很严格。一幅字中只要有一个错字或他认为败笔之处,一般都要重写一幅,绝不马虎。一次在题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繁体的“验”字下面的“从”写成了“八”,身边的工作人员指出:“这么写不太规范。”陈云马上说:“那就再写一张。”
       对于把自己的字送什么人,陈云也极其慎重。他说:“我这字,好人才送,送给好人不要钱。不能给坏人,坏人一万块钱也不能卖给他,给了他,他的政治资本就高了。字不能去卖。”
       有一次,他的家乡有人送来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宝,同时请他为准备开办但还没有正式批准的一家公司题词。听了秘书的汇报后,陈云很不高兴,说:“这个词我不能题,如我题词,就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成立这家公司了。”
       陈云吩咐秘书把送来的礼品退回去,而且向上海市委通报了这件事。
       “云栖竹径”是陈云为名胜风景极为罕见的题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陈云生前热爱杭州,曾26次来到“人间天堂”,在西子湖畔留下了许多轶事、佳话。陈云的俭朴生活是出了名的,他一生始终是粗茶淡饭、布衣素食。陈云到杭州时,每次都带着三件宝:一只延安时期就跟随他的旧皮箱;一台苏联制造的老式放音机,是专用来听评弹的;一条薄薄的旧棉被,这是他到哪里都带着就寝时盖用的,这条褪了色的旧棉被,他老人家一直用到最后。1985年春天,杭州评选“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被评为之一。为了给新十景增色,杭州园林管理部门想请陈云为“云栖竹径”题名。
       正在杭州的陈云欣然同意。
       5月11日上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陈云先写了一张“云栖竹径”,但对“栖”字不满意,再写一张还是如此。这时有人提议写简化的“栖”字。陈云采纳了这一意见,挥毫写出了4个苍劲潇洒的大字:“云栖竹径”。
       在落款下盖上印章后,他满意地说:“毛笔书法多用繁体字,繁体字写起来间架结构好安排,写出来好看。我和于若木学的都是繁体字。不过简体的‘栖’字也好看,结构也好。”
       
       陈云为名胜风景题字极为罕见。这次题字,显见他对于云栖的心爱之情。
       这幅字后被镌刻成碑,矗立在云栖竹径的石径旁,成为最受人景仰的一个景观。
       生前一直不同意出版他的墨迹
       早在1945年5月,陈云在中共“七大”上就说过:“假如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
       “不居功,不自恃”,这是陈云为人处世的准则。建国初期,陈云就是党中央的五大书记之一,但他始终要求有关部门在待遇上、宣传上不能把他和毛、刘、周、朱并列。苏联政府赠送汽车,给五大书记一人一辆,陈云坚持把自己的那辆退回去。实行工资制,有关部门给五大书记定为一级,陈云把自己的改为二级。解放战争时期,陈云等领导南满根据地军民取得了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但当有人写回忆录提到他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的作用时,他却大笔一挥,把送审稿中有关内容全部删掉了。党的八大以后,《红旗飘飘》丛书要给每个政治局常委都登一个小传,他始终不同意登他的传。
       每个酷爱书法的人,都希望能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编辑出版,流传于世,陈云也不例外。在他生前,有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对陈云的书法作品很有兴趣,收集了陈云每年写的条幅,想出版一本《陈云书法作品选》,可是,陈云不同意,因此出版社也不敢贸然行事。
       在陈云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表达对陈云的爱戴和缅怀之情,浙江古籍出版社从浙江和其他方面收集了陈云在不同历史时期题写的珍贵题词、书信、电文等墨迹200余幅,从中挑选了内容和书法艺术俱佳的题词书信作品138幅,并以传统的宣纸彩印线装形式,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取名为《陈云墨迹选》。
       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书籍,值得大家慢慢地品味、欣赏;而这些墨宝所体现的陈云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
       责任编辑谢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