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海存真]滇军精锐,国之劲旅
作者:王 谊 陈永红

《文史精华》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云南简称“滇”,故以“滇军”之名称呼云南军队,这里特指中华民国时期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滇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不可低估的,从辛亥革命的护国运动时期,就有“滇军精锐,冠于全国”之说;抗日战争时期,滇军被看做是“国之劲旅”;解放战争时期,滇军成了国共两党重点争夺的对象,滇军的最后转向,加速了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溃败。第六十军则是滇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骁勇善战,敢打敢拼,屡建奇功。
       快速组建,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寇继续向华东、华中进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督促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于7月17日在江西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抗战,并决定召开国防会议,商议出兵抗日大计。8月上旬,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到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会上,龙云主动请缨,向蒋介石承诺将派一个军出滇参加抗战并得到了应允。龙云回滇后立即拨款新滇币1万元,仅用28天的时间,将云南现有的6个旅及部分直属部队组建成一个军,中央授予第六十军番号,卢汉为军长,下辖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3个师、6个旅12个团。此外,军部尚有直属机关、一个直属炮兵团,全军官兵共4万余人。
       1937年九九重阳节,新组建成立的第六十军在昆明巫家坝举行了誓师出征大会。军长卢汉代表全体官兵宣读了誓词:“抗日救国,奋斗到底,若有违背誓言,愿受军律严厉之制裁。”第二天,《云南日报》发表了“十万军民气吞三岛,六十军昨日大检阅”的报道,详细描述了第六十军出征的情景:至参加检阅部队,站立远方,场无隙地,人小如豆,马大似蚁,人数之多,难以计数,连开会及参观者计算,将近10万人。两天后,第一批4万多名云南子弟组成的陆军第六十军,在家乡人民的热烈助威声中奉命奔赴中原战场,步行40余天,长途跋涉2000公里,抵达湖南长沙。
       冼星海和田汉夫人安娥为激励云南子弟兵英勇抗击日寇,共同创作了一首军歌——《六十军军歌》。不论在驻地或行军时,或在战场上,常常听见“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的歌声,雄壮有力,铮铮强劲,撼人肺腑: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
       横穿过贵州湖南开赴抗敌的战场。
       弟兄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
       保卫蔡松坡留给我们的荣光。
       不能让敌人横行在我们的国土,
       不能等敌机轰炸我们的澜沧江。
       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
       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
       与此同时,云南各界群众也积极地投入到支援抗战的空前热潮中。当时昆华女中、昆明市女中等几个女校的近千名学生,高呼着“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等口号走上街头请愿,要求和男儿一样走上前线杀敌报国。女学生的爱国热忱让龙云十分感动,夸奖她们是云南的花木兰。随后,省政府根据第六十军的番号,从请愿的女生中挑选出60人组成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经过一个月的简单医护培训后,服务团即奉命出发抵达第六十军的驻地武汉。虽然女学生们对前线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准备,但是残酷的战争还是让她们这些昔日的大户人家小姐非常难以接受。60名柔弱的女子始终跟随着第六十军,组织群众,抢救伤兵,同时,还坚持进行宣传鼓动,组织文艺演出。通过她们的战地服务工作,极大地鼓舞了第六十军官兵士气。
       
       根据最初的作战计划,第六十军原本是调往南京保卫首都的,当先头部队都已进至金华、衢州地区时,由于日军的大举入侵和疯狂进攻,南京很快就沦陷。第六十军又奉命返回武汉待命,旋又奉命赴孝感、花园、武胜关一带整训。整训期间,蒋介石特命第六十军在武汉沿繁华市区绕行一周,以显示军威和力量,表示中国尚有如此训练有素的军队可投入战斗,以安定民心。蒋介石对这支非嫡系部队给予了特殊的照顾,特调第六十军团以上军官到武昌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训练,并同意将第六十军编为特种军编制,扩大军部及直属队,增编3个补充团,拨给20辆运输车、500支手枪和10万发子弹。
       卢汉军长及第六十军的部分将领,在驻孝感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进步民主人士有所接触。第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在部队行经武汉时,便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建议了关系,并在叶剑英、罗炳辉的关心下,吸收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第该师工作。这些共产党员在第一八四师建立了党的支部,掌握了师政治部,在军中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工作,为尔后的海城起义和长春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血战台儿庄,彰显国威军威
       1938年3月,日军集中了10余万部队,进攻位于京沪线上的重镇徐州。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我方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决定放开津浦路正面,诱敌深入以围歼之。在徐州附近台儿庄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至4月7日,我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歼敌l.1万余人,使日军遭到了自侵华开战以来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惨重损失,不得不放弃台儿庄。为拿下徐州,日军在作了一番喘息后又调集部队,除原坂垣、矶谷等主力师团外,又在徐州北线增派了土肥原、山本等主力师团,使集中到徐州附近的总兵力达30余万人。4月中旬,日军坂垣、矶谷两师团再犯台儿庄。为防止敌军陷我徐州,长驱武汉,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徐州与敌抵抗,先后调集增援部队20余万人,加上第五战区原有部队共60余万人,集结到徐州附近地区,与日军展开了第二阶段的会战。第六十军也就在这个时候奉命调至,归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指挥。
       第六十军于22日到达前线,接防台儿庄的于学忠部和守卫禹王山的汤恩伯部。第一八二师守卫蒲汪、辛庄;第一八三师为陈瓦房、五圣堂一带;第一八四师为陶沉桥、沧浪庙;军部设在东庄。于、汤两部知第六十军前来接防,未进行交结换防,即左右后撤,形成一个大缺口,敌人乘虚以四五千人,炮30余门、坦克20余辆向缺口处猛冲,与第一八三师遭遇于陈瓦房、刑家楼、五圣堂一带,双方进行了激烈战斗。鲁南一带均系大平原,除以村庄为根据外,毫无凭借,这对于习惯山地作战的滇军来说,战斗异常艰苦。双方反复冲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旅长陈钟书率部冲入敌阵,展开白刃战,头部被击中,当晚牺牲。团长莫肇衡英勇冲杀,中弹倒地,咽气之前,还用衣蘸血书“壮志未酬身先死”于道旁石上。营长尹国华为守住阵地与敌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营官兵500余名壮烈殉国。第一八三师投入战斗仅3天,全师官兵仅存四分之一。
       第一八二师22日午前到达蒲汪、辛庄后,马上昼夜构筑工事。23日日寇开始进攻,炮火猛轰,坦克开道、步兵冲锋,并在久攻不下后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敌人数度冲锋均被打退,阵地前遗尸累累,生还无几。经过6昼夜激战,歼灭了大量敌人,全师伤亡过半。团长董文英在率部出击时,身先士卒,并大声疾呼:“弟兄们,今天是我们献身报国的时候了,冲啊!”边喊边端着轻机枪向山顶冲击,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火舌下。团长龙云阶夜间率队增援,与敌相遇,短兵相接,黑暗中被日寇刺死。在6天的作战中,第六十军官兵英勇顽强,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令日军胆寒,被日军称为“南蛮兵”、“猴子军”。所谓“猴子军”,是指战士像猴子一样机灵,成串地爬上日军坦克,拉开手榴弹,往坦克孔里塞,不断地有人从坦克上摔下来,不断又有人爬上去。第六十军官兵这种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威慑敌胆,使日军闻风丧胆,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禹王山位于台儿庄东南、运河东岸,是徐州的一道天然屏障,位置非常重要。第一八四师在师长张冲的指挥下,27日起防守禹王山阵地。张冲师长把师指挥所设在禹王山西南坡上,表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日寇对禹王山志在必得,飞机轰炸,坦克、骑兵、步兵联合进攻,一股被击败了,另一股又继续进犯,整日不休。第一八四师官兵坚决迎击,战防炮连控制敌坦克,炮营以炮火封锁敌步兵进攻的要道,步兵则先以步、机枪、继以手榴弹,最后展开白刃战,把进犯的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日寇见昼攻不成,又改夜袭。5月3日夜1时,敌杀死哨兵冲入一○八六团阵地,旅长万保邦、团长杨宏元亲率预备队将敌驱逐,夺回了阵地。就这样,全师官兵前赴后继,负伤不下火线,工事随毁随修,坚守住了禹王山这块重要阵地,也使日军遭到了在鲁南战役中最惨重的打击。
       据卢汉军长向龙云报告的战况:“截至今(30日)酉止,职部伤亡已达万余,所幸阵地未退一步,刻尚在激战中,其炮声如寺庙之擂鼓。”龙云5月1日接电后立复:“查我国在此力求生存之际,民族欲求解放之时,值此存亡绝续之交,适如总理所云:我死国生,我生国死,虽有损失,亦无法逃避。况战争之道,愈打愈精,军心愈战愈固,唯有硬起心肠,贯彻初衷,以求最后之胜利。万勿因伤亡过多而动摇意志,是所至盼。”就这样,第六十军在台儿庄血战27天,有效地扼制住了敌人对台儿庄的进攻,使敌由台儿庄直下徐州的企图终因第六十军的苦战而未能得逞。5月14日,第六十军奉命转移,掩护大部队撤出战场,15日,将第一八二师、第一八三师剩余兵力各编为1个团,统归第一八四师指挥,至5月31日,全军方得在漯河车站会合,后达湖北黄陂、花园休整。
       在台儿庄血战中,第六十军投入战斗者35132人,牺牲13869人,受伤4545人,失踪者430人。各级军官牺牲177人,受伤380人,其中旅长亡1伤1,团长亡5伤4,营连排长伤亡过半。
       第六十军在台儿庄的英勇作战,作为一支地方部队而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能力,因而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嘉奖,蒋介石电:“台儿庄卢军长:贵部英勇奋斗,嘉慰良深。查敌之苦困缺乏,较我尤甚。盼鼓舞所部,继续努力,压倒倭寇,以示国威。”直接指挥第六十军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亦电卢汉:“贵军此次在台儿庄附近集中之际,仓促遭遇敌之主力于大平原中,以血肉之躯,与敌机械化部队艰苦奋战,前仆后继,鏖战八昼夜,初不以伤亡惨重稍形气馁,不唯使台儿庄固如磐石,抑且使抗战大局转危为安。忠勇奋发,是资楷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电龙云:“六十军将士忠勇奋发。”就连日方报纸也承认:“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第六十军的官兵就是这样在台儿庄战场上用自己的鲜血和行动,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自豪感,为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显现了“滇军精锐,冠于全国”的气概,被称为“国之劲旅”,这是第六十军战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六十军奉命赴越南受降。
       顺应历史潮流,长春起义震撼蒋军
       1946年,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急令到越南接收日军投降的第六十军速到越南的海防港集结,经过整编后(军长为曾泽生,下辖第一八二师、第一八四师、暂编第二十一师3个师,师长分别为白肇学、潘朔端、陇耀)乘美国的军舰经海路直抵辽西重要军港葫芦岛,并由此转赴东北内地准备参加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第六十军为国民党地方部队,长期受蒋介石嫡系部队排挤,积怨甚深,与中国共产党则有过统战关系,部队中存在着中共地下党组织。该军调往东北后,其所属第一八二师配属国民党新一军,担任铁岭、开原、昌图一线铁路交通警备任务;第一八四师由东北长官部直接指挥,防守鞍山、海城、营口等地;暂编第二十一师驻防抚顺,所属第一团配属新六军。滇军广大官兵对东北长官部把第六十军建制分割、分散配置、首尾分离的做法十分不满。面对被分散配置的部下,军长曾泽生手下已没有部队可调遣,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已经失去了对第六十军的集中指挥权,整天呆在军部烤火,足不出户。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专门成立了滇军工作委员会,东北军区也成立了前方办事处,积极开展对第六十军官兵的教育和争取工作。
       第一八四师是一支敢打硬仗、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是第六十军的主力师,其第一任师长是张冲将军。在抗战期间,中共地下党已在第一八四师建立了党的支部,逐渐开展兵运工作,争取了大部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第一八四师到了东北立即投入了战斗,由于兵力过于分散,被我东北民主联军以优势兵力围困于鞍山和海城之间。1946年5月,驻守在鞍山的第一八四师五五一团被歼,五五○团团长被俘,余部投降。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早已厌烦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抓住机会,毅然率领师部和第五五二团共计2712人在海城起义。朱德总司令从延安发来电报嘉奖,赞誉潘朔端“揭滇军之义旗,张滇军之荣誉”。遂即,第一八四师改编为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朔端为军长。
       第一八四师海城起义,是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内战前线首次举起的义旗,震撼了蒋军,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滇军最终走上光明道路的的起点。
       1946年10月,东北国民党军为实现其“南攻北守”的作战计划,加强北满防御力量,掩护南满方向的进攻,把第六十军(欠第一八四师)调到吉南地区,归新一军指挥,担任吉林市至烟筒山及其以东地区的防御。1947年第六十军所部奉命向我东北军进攻,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第六十军受到3次重大打击,损失惨重,元气大伤。1948年3月8日,第六十军奉命撤出吉林市,进驻长春市,担负市区东半部的防守任务。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不久就攻克锦州,截断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之间的陆上通道,置长春、沈阳两地国民党守军于欲逃不能、待援无望的孤立境地。在兵临城下、走投无路之际,以中共长期的工作和争取教育,军长曾泽生在坚守、突围、起义3个方案中毅然选择了起义。
       曾泽生,早年在云南讲武堂受训,后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任职。自抗战初期组建第六十军开始,即在该军任团长、师长。他既有“唯蒋是国”的正统观念,又有浓厚的地方观念;既对蒋政权的腐败不满,又将较进步的军官视为不可靠分子。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旧军人,通过两年多内战的痛苦经历,从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受到了启迪,认清了形势,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看到了光明,毅然决定反蒋起义。10月15日,曾泽生派出代表,携其要求起义的亲笔信前往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联系起义事宜。16日,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萧劲光,指派兵团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潘朔端,会见曾泽生所派代表,对第六十军的起义行动表示欢迎,并希望其配合东北野战军部队全歼长春守敌。17日,曾泽生率第六十军所部2.6万人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并将驻守防区移交给东北野战军部队。
       曾泽生之义举,极大地震撼了长春其余守敌,加速了国民党军心的瓦解。由于第六十军的起义,使国民党军新七军及其残留守军4万余人完全陷入混乱状态,纷纷向人民解放军投降。19日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郑洞国及新七军军长李鸿率部4.7万人宣布投诚,长春得以解放。
       
       长春的和平解放,是我军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宣告解放,对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实行长困久围、不攻而破大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
       新式整军,“滇军”获得新生
       滇军第六十军经过海城起义、长春起义,从而结束了在国民党军体系的历史。曾泽生率第六十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属原第一八二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二十一师编为第149师,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五十二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五十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
       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籍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参加了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了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
       1950年2月,该部奉命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时,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二十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
       全歼英皇家重型坦克营,“滇军”再展雄风
       1950年初,因朝鲜战事紧急,第50军奉命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磬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
       同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在第一次战役中,第50军与英第27旅交手,推进至铁山地区。因英军退得快,第50军斩获并不多。在第二次战役中,第50军于西线进攻英第27旅和美第24师一部,兜着敌军屁股追击,协助兄弟部队解放了北朝鲜全境。第一、二次战役第50军的战略地位并不重要,因此少有亮点。
       在第三次战役中,第50军较晚突破临津江防线,从正面向汉城推进。本来说兄弟部队都攻到前面去了,第50军轮不到什么仗打。然而,战机却出现了。在高阳以北的碧蹄里地区,第50军击破了美第25师一个营的阻击,又在仙游里地区击退了英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第1营。这样一来,英第29旅主力和其皇家重坦克中队被分隔开了。曾泽生命令第149师部队抓紧时间攻歼,仙游里的部队则坚决挡住英军主力的救援。英第29旅组织了1000余兵力和200门大炮拼死反击,却均被击退,第149师部队则乘夜向皇家重坦克营发动猛攻。英军装备的都是“百人队长式”重坦克,火力充足,但面对到处都是提着爆破筒、扛着炸药包扑来的中国士兵,英军顾此失彼,防线终于被突破,皇家重坦克中队被全部歼灭。第50军部队共毙伤俘敌300余人,缴获击毁坦克31辆、装甲车1辆、牵引汽车24辆。对于一支起义部队来说,这一战绩是足以自豪的。
       在第四次战役中,为打破“联合国军”的北进攻势,志愿军采取了“西顶东攻”的战略,在西线以第38军和第50军背水列阵,顽强顶住美军主力的攻击;在东线志愿军集中4个军兵力进行横城反击作战,以图击破敌军的北进。
       第50军位于战线的最西部,在汉城以南地区,背临汉江,迎头挡住美第3师、第25师,英第29旅和土耳其第1旅的道路。“联合国军”的火力太猛烈了,炮弹像下雨一样。面对优势的敌军,第50军部队昼失夜覆,死战不退,以血肉之躯苦苦坚守着阵地。最惨烈的时候,一天就有三四个连队全部牺牲在阵地上。营连一级的建制很快就打散了架,只好以团级单位进行防守。打了不到半个月,第50军就已伤亡过半,全军勉强能成建制投入战斗的只有4个营又4个连部队。因伤亡过大,很多阵地丢失了。曾泽生只好收缩兵力,固守要点,尽力迟滞敌军的北进。一直打到1951年2月初,因汉江面临解冻,第50军不得不放弃阵地,撤至汉江北岸。在这里,第50军继续阻击攻势不减的“联合国军”,为稳定整个战线苦苦支撑。在50多天的汉江两岸防御作战中,第50军统计毙伤俘敌1.1万余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0余辆,击落击伤敌机15架,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汽车17辆、火炮34门。
       若干年后,有人问起曾泽生对自己打过的哪一仗印象最深刻,他回答:“汉江南岸防御作战。”作为一名起义将领,在一生中打过这样的仗,曾泽生可以骄傲了。
       1951年3月15日,曾泽生率第50军回国休整。同年7月,第50军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第50军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韩军盘踞的极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此后,第50军一直作为西海岸守备部队。
       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
       第50军入朝作战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1979年2月17日,第50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5年全军大整编时50军番号被撤消,其中一个师缩编为某集团军炮兵旅,一个师缩编某集团军装甲旅,一个师划归某集团军建制,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之一。
       责任编辑 杨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