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抗震救灾中的人民解放军
作者:杨耀枢

《文史精华》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将一个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墟土,房屋倒塌,数十万居民被埋压在废墟之下。而且,震后雷雨交加,余震不断,交通、通讯中断,水、电俱停,其残景难以想像。从废墟中钻出来的幸存者,顽强拼搏,抢救被掩埋的亲人。但是,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无法扭转危难局面。关键时刻,是人民子弟兵救民于危难之中,成为遭受地震浩劫的唐山人的救命恩人。30年后的今天,唐山人仍一往情深地记着:“正是这些军人没日没夜地扒开坚硬的废墟救人,蹭得满身都是伤,许多人连手指盖都没有了,满手是血……还帮我们建起了地震棚。在一片废墟中,他们的身影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十万大军昼夜兼程,急奔灾区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断绝。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某部通讯营无线电连报务员吴东亮,在震后短短的8分钟,他四出三进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的报务房,抢出了收发报用的全部器材,于凌晨4点零3分,也就是震后的第21分钟,与上级电台联系成功,报告了唐山的灾情。与此同时,开滦唐山矿的李玉林、唐山市委的赵俊杰,也向北京报告了唐山地震的情况。
       28日上午6时,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唐山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决定调集解放军有关兵种部队参加救灾抢险。还迅速组织了以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为组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为副组长的唐山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7月28日12时,刘子厚、肖选进、万海峰乘坐飞机到达唐山机场。下午2时,沈阳军区指挥机关也到达唐山。
       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所属部队迅速集结向唐山疾进,参加抗震救灾斗争。除地震区的部队外,最早进入唐山灾区的部队是北京军区驻滦县某团和驻玉田的某部一营,他们于地震发生后当天上午进入唐山市区。同时,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的两个野战军也奉命紧急出动,从唐山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向唐山实施摩托化开进。当部队分别开进到滦河和蓟运河时,由于地震毁坏了两条河的大桥,两个军下午分别被阻滞在滦河边和蓟运河边。在十万火急的时刻,一支部队利用机耕小道迂回过了河,一支部队冒着危险,从摇晃着的滦河铁路桥上强行驱车通过,争分夺秒地赶赴灾区,抢救受灾群众。
       某部二营7月28日上午正在实弹射击,接到命令,未吃午饭就立刻出发。他们翻山越岭,泅渡河流,步行赶到唐山市区的时间已是次日清晨。汗水浸透军装的指战员,又累又饿又渴,个个无力地坐倒在路边。炊事班架锅熬出了一锅米粥,战士们刚端起饭盆站起身子,又不约而同地坐下了,他们看到大锅旁站着一群饥饿的唐山孩子。于是,他们把第一锅粥分给了孩子们,第二锅粥又分给了路边饥饿的群众,第三锅还没熟,他们就接到了救人的命令,上了废墟;某炮兵团副政委李志民,带领部队急行军17小时到唐山执行抢救任务,由于天气炎热,苦累交加,晕到在路边,警卫员拿来仅有的半壶水给他喝。但他看电线杆旁躺着一名受伤的妇女,嘴一张一合地呻吟着。他挣扎着起来,摇晃着身子亲手把水送到受伤妇女嘴边。妇女喝了水,眼泪夺眶而出。还有的部队发现群众没有饭吃,就把自己带着的大米送给群众,自己去挖野菜充饥。多好的军队呀!这是唐山人民至今提起解放军都万分激动的原因。
       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包括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空军、海军、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和各军(兵)种、大军区所属医院的10万名指战员,夜以继日参加了抗震救灾斗争,与唐山人民结下了极为深厚的情谊。
       “救命甚于救火”
       部队陆续进入唐山市区后,俗话说“救命甚于救火”,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抢救仍在废墟下的幸存者。由于任务紧迫,部队开进时没有携带大型施工机械,连锹、锤、镐带得也很少。面对倒塌的楼房,巨大又坚硬的水泥板等,在最初的5天里,战士们硬是靠双手和就地能找到的简易工具扒碎石,掀楼板,扯钢筋,许多人手砸破了,身体砸伤了,仍然坚持战斗,有的还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
       28日下午进入唐山市区的某营,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在没有作业工具的情况下,硬把原有3层楼高的新华旅馆的废墟翻了个遍,救出了70多名幸存者;北京军区某部“红二连”,不顾一天一夜急行军的疲劳,在倒塌的唐山火车站凿墙打洞、撬水泥板,冒着余震的危险救出了许多人,接着又到和平街、市政局等地,从倒塌的房屋里抢救出280人;到唐山出差的某部战士王彦修,地震时正在唐山火车站候车室,地震发生后,他不顾一切地抢救出多人,自己多处受伤,最后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为了有秩序地迅速抢救伤员,“前指”及时提出了“灾区就是战场,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战斗口号,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救灾信心。同时,“前指”还将先后进入唐山市区的10万大军,根据地形特点和部队进入唐山的方向,给各部队划分了救灾区域,提出具体任务。具体办法是分三片部署,除了一部分部队去丰南县,在唐山市区以陡河为界,将沈阳军区所属5个师部署在陡河以东;将军委各兵种和北京军区的8个师部署在陡河以西。部署方案确定后,首长们带领参谋人员,分头迎接部队。如对沈阳军区的部队,在25公里外的古冶就一一接头,当面介绍灾情,明确任务,使部队能够直接向指定地点开进,迅速展开救灾工作。
       驻唐部队在抢救被埋压的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驻唐各部队共有22500人,他们既是地震的受害者,有2466人遇难,又是抢险救灾的突击队。在强烈地震迅猛发生,又与上级机关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当机立断,一方面进行自救,一方面有组织地到就近居民区,抢救被埋压的居民。据统计,只有2万多名的驻唐部队抢救了被压在废墟下的居民达15839人。某部一连冒死抢救出压在残楼楼板下已6天6夜的10岁男孩白海明;师直工兵二连抢救出被压104小时的15岁男孩周向东,都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驻唐部队在奋力抢救生命的同时,还派出了8个连,分别到国民经济要害部门,如陡河电厂、水库、金库、油库、粮库、百货库等担任警戒任务,维护社会治安,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为了抢救每一个幸存者的生命,部队成立了许多“潜听队”,每晚到废墟上屏息静听地下的动静。一有动静,立刻紧急出动,奋力挖找。到了后期,基建工程兵运用机械设备抢救被埋的幸存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子弟兵共抢救被埋压的幸存者16400多人。
       转运和医治伤员掩埋震亡者尸体
       地震废墟中抢救出的幸存者,绝大部分受了伤,其中不少人是重伤,人数达164851人,还有的甚至伤残。这些人急需得到医治和抢救。
       震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派出了大批地方和军队的医疗队开赴灾区。军委、总部、各军兵种和北京、沈阳、济南、昆明等军区就派出医疗队207个,6300多人。其中,北京军区派出医疗队179个,5655人。医疗队到灾区后划分任务区,分片配属各救灾部队。为了及时抢救受伤群众,部队医疗队采取设点和分组巡回相结合的办法,为伤员医治创伤。51033部队医院医疗队经过20多个小时急行军,到达市中心伤亡集中的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附近,不顾疲劳和饥饿,立即清理场地,在15分钟内展开医疗救护工作,头3天救治伤员8405人次,日平均通过量突破2800人次;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在地震当天就赶到灾区,没有手术台用桌子代替,没有电灯用车灯和手电照明,用脸盆消毒,用树枝代替夹板,一连工作30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没休息,救治了大批垂危伤员;北京军区268医院医疗队,经过长途行军,到达后背包没打开,立即开始抢救工作,战斗3天3夜,诊治了2000多名伤员,手术100多例,抢救垂危伤员70多人。据统计,经过各部队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努力,先后抢救危重伤员4.4万人。
       由于药品和设备的紧缺,成千上万的重伤员很难得到很好的治疗。所以,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伤员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截至8月25日,部队协助地方向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上海等地转运伤员10万多人。期间共动用火车159列(次),飞机470架(次)。
       地震初期,交通遭到严重破坏而中断。当时转运伤员、运送物资和救灾人员全凭一个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军用机场。危险之时,空军唐山机场航行调度主任李升堂、调度员赵彦彬等用一台破旧的塔台指挥车和最简单的通讯工具,用耳听、目测和头脑分析,成功地指挥了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数千架飞机的安全起降,准确无误地安全地把一批又一批重伤员送上天空,转运全国。从7月28日至8月12日半个月中,这个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中等军用机场,共起降各类飞机2885架次,最多的一天有354架次,平均2分钟起降一次,密度最大时,间隔只有26秒。通过这个机场,转运各地的重伤员达2万多人,运来了3000多名救灾人员和大批物资。可以说他们在危难之际筑起了一条救死扶伤的空中桥梁。
       转运的伤员,一部分到各地方医院,一部分到部队各医院。例如海员航院烟台407医院接收了200多名重伤员;解放军148医院收治了93名重伤员。伤员在各地医院得到了很好的医治,与医务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唐山大地震,震亡人数达242419人,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时值炎夏酷暑,气候炎热,震亡者的尸体很快腐烂发臭。参加救灾的部队担当起了扒挖和掩埋尸体的任务,战士们将尸体扒挖出来后,先用塑料袋包装起来,再用手抱肩扛送上汽车运走。掩埋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战士们就出现了中毒现象,有的整个连队的战士生毒疮,疮口淌着黄水;有的还因氨中毒晕倒在尸体旁。因为过度劳累,有的战士夜晚在尸体堆旁就睡着了。据驻津某军统计,到10月10日,这个军就掩埋尸体14700多具。
       部队在掩埋震亡者尸体的同时,还协助地方有关部门扒挖了埋压在废墟下的大量的医药、粮食、日用品仓库的物资。
       救灾部队还参加了震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有史以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已成规律。唐山大地震又发生在炎热的暑天,震后不长时间尸体腐烂,蚊蝇肆虐,细菌蔓延,并且已经发现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在地方和部队卫生防疫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防止了大震之后出现的大规模疫病的流行。部队为这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空军派出安2和运2飞机,每天从空中喷洒消毒杀虫药物;防化部队派出数十辆洗消车,协同成千上万的防疫人员,身背喷雾器,一丝不苟地喷洒消毒杀虫药物;发动居民点燃拌着药物的草堆,熏杀带菌的蚊蝇;给当时灾区67万群众和部队打预防针等。由于防疫措施及时果断,第二年春天,唐山的乙脑、痢疾、伤寒等疫病发病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
       安排群众生活帮助恢复生产
       大震之后,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各种生活物资埋压在废墟下,几十万受灾群众的生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震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救灾部队将食品、衣服、搭盖防震棚的材料等运到灾民的聚集点。然后,协助居民干部把这些生活必需品分发给各户。
       灾民们住的是部队帮助搭盖的防震简易房。当时,在唐山这块遭受地震灾难的废墟上,到处可见身穿草绿色军装的战士们在为群众搭建简易房。这种简易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门有窗,上面用油毡盖顶,既能居住,还防震、防寒、防雨。震后,部队为群众搭盖的简易房有45万间之多,解决了受灾群众居住和过冬的燃眉之急。群众入住简易房后,遇有下雨,战士还要冒雨去逐个检查,给群众排水、补漏、挡风。材料不够时,就把自己棚子上的席子和油毡揭下来盖在群众的棚上;还有的战士把自己穿的雨衣搭盖在群众的棚子上,自己淋在雨里。
       唐山大地震破坏了数以千计的家庭,仅在市区就留下孤儿2700多人,孤老800多人,截瘫人员1800多人。这些孤老孤少牵动着救灾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心。在大批孤儿转送外地之前,大部分孤儿被收容在部队的营地。有的连队平均3个战士照看1个孩子。人们常常看到,在执行任务的军车驾驶室里,还有穿着军大衣、手拿苹果或小人书的孩子。后来,部队积极协助地方,将孤儿向石家庄、邢台、邯郸、承德等转送,并建立了许多育红院、敬老院、截瘫疗养院,精心安置孤老孤少的生活。
       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建设公共设施,也是救灾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部队的帮助下,震后不长时间就有836个单位恢复生产,修建各种厂房7.35平方米,恢复商业网点970个;帮助15所学校复课,建简易校舍1.5平方米;恢复医院和医疗单位70个,建简易医疗用房7300平方米;还恢复影剧院3个,浴室14个。部队还派人到受灾农村开展宣传,帮助农民恢复农业生产。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世界罕见的唐山大地震中,军民情谊进一步加深,这个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它不仅能战胜国内外穷凶极恶的敌人,还能战胜史无前列的特大自然灾难,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创造人间奇迹;并且成为唐山抗震精神的重要内容,启迪后人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谢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