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天地]白桦与王蓓的电影情缘
作者:麦群忠

《文史精华》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白桦是军内被誉为“天才作家”的部队作家,王蓓则是昔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影星。他俩因电影而喜结良缘,因电影而受磨难,粉碎“四人帮”后,又携手创作电影剧本,人生经历颇富传奇性。
       电影将他俩心相连
       白桦,原名陈佑华,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与哥哥陈佐华是一对孪生兄弟(陈佐华参加海军后也成为著名作家,笔名叶楠,他参与编剧的《甲午风云》和独自编剧的《巴山夜雨》颇负盛名)。白桦1946年入潢川中学高中部学习,学生时代就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1947年白桦肄业于信阳师范学校艺术科,同年逃离国统区。这位17岁的热血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为争取建立新中国的战场。建国初期,他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1955年调到北京,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边疆声音》、《猎人的姑娘》,抒情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的歌》和长诗《鹰群》、《孔雀》等作品,是上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王蓓,原名王淑贞,1930年出生于南京的书香世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市师范学校。当她还是一名中学生的花季少女,即幸运地被著名电影导演孙瑜苦苦寻找到其导演的《武训传》中,与大名鼎鼎的影星赵丹配戏(赵丹饰武训),扮演命运悲惨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的少女小桃。当年王蓓只有18岁。这个悲剧角色使众多观众一掬同情之泪。《武训传》制作周期很长,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在拍片的间隙,她又应著名导演郑君里的邀请,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的进步电影《乌鸦与麻雀》中扮演小阿妹,再次与赵丹合作。剧中的小阿妹为了急救华先生病危的孩子而急中生智,悄悄弄到“乌鸦”侯义的盘尼西丁,神奇地救活了高烧不退的孩子。王蓓做足了戏份,演活了可爱而机灵的小阿妹,颇得观众好评。拍完《乌鸦与麻雀》,王蓓得知昆仑影业公司是中共地下党和“左翼”进步人士领导的进步组织,便留了下来,随即参加了夏衍编剧的《人民的巨掌》的拍摄。1950年,她转入了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最早进厂的演员之一和厂里重点培养的演艺人才。
       1953年,全国文艺工作创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白桦作为解放军的文艺工作者代表,和电影界的代表王蓓在会场不期而遇。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一个是崭露头角的电影演员,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由相识而相爱。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他改编成电影剧本。夏天,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请他到北戴河,修改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1954年《山间铃响马帮来》在云南拍摄,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爱情及军民联合剿匪的影片,由著名导演王为一执导。此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第二年,他的另一部反特题材的小说《无铃的马帮》又被长影著名导演林农改编,并与朱文顺联合导演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当时,白桦年仅24岁,他通过自己在边疆的实地生活,细心观察苗族边寨的生活习俗,写出了这两部反特和惊险、爱情与抒情于一体的电影文学剧本,又在王为一、林农、朱文顺的精心执导下,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浓郁的民俗风情融会在一起,影片情节曲折惊险,风格清新,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王蓓参加了《纺花曲》、《小巷之春》、《丰收》、《淮上人家》、《两个小足球队》、《幸福》等影片的拍摄,知名度与日俱增。1956年,年轻而有才华的电影编剧白桦和同样年轻而有神韵的电影演员王蓓这两颗影坛新星结合了,在上海成家。然而,新婚不久的白桦和王蓓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很难有机会相聚,伴随他们的并不是如日中天的事业腾飞,而是意想不到的磨难。
       磨难中相互支持
       1957年春,已在北京总政工作的白桦应邀回到云南原来所在部队故地重游,他心直口快,帮助以前在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战友们向上级反映了一些部队存在的问题,并被邀请参加云南省委宣传部的一次作家鸣放会。他发言说应允许文艺工作者有个性,应给他们起码的创作条件,应让作家协会成为作家自己的组织,而不是衙门。返京之后,全国反右派的浪潮骤起,他因云南之行闯了祸,被总政治部划为“右派分子”。当时北京军队的“右派分子”都要发配北大荒垦荒,白桦因为在上海有个家,领导“照顾”他,把他发配到地处上海郊区的八一电影机械厂当了一名钳工。直到1961年,才又调到上影厂文学部工作,重操旧业,与郑君里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李白与杜甫》。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筹备,郑君里搭好了摄制组,亲任导演,选赵丹饰李白,谢添演杜甫。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和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春桥都提出要“大写十三年,大演十三年”(即1949年至1962年),作为历史题材的《李白与杜甫》便被强制下马了。
       王蓓比起丈夫白桦来,还算是幸运的,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不断,各电影厂拍片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她还能不断拍戏。如1958年,她参加了赵丹导演的《常青树》;1959年,又第三次与赵丹合作,在国庆十周年18部献礼片之一的《聂耳》中扮演女主角万千红;1960年,王蓓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神话舞台剧《马兰花》中一身兼二职,扮演了好吃懒做的大兰和勤劳善良的小兰,深受观众喜爱,使她跃入著名演员的行列。其后,上影将《马兰花》搬上银幕,她又有幸成为主演。1963年,王蓓与李纬联袂主演了《飞刀华》。1965年,她在珠影拍摄的《大浪淘沙》中扮演女主角谢辉,把这位知识女性从幼稚到困惑,从迷惑到觉醒,从单纯到成熟,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最后在暴风骤雨中成为一代革命女杰形象,塑造得层次分明,血肉丰满,激情飞扬。谢辉是王蓓在银幕上塑造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形象。不幸的是,《大浪淘沙》由于被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所肯定,在文革中随着陶铸的被打倒而被列为“毒草”遭到批判,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正式公映。
       银幕上的王蓓,光彩照人;生活中的她则是位品性高雅端庄、艺德双馨的女性,特别可贵的是白桦自1957年错划为右派到文革十年浩劫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始终坚信正义的存在,始终陪伴着咫尺天涯的丈夫,患难与共。她坚信白桦的清白,不但没有同丈夫“划清界限”,反而从思想上、言行上、生活上去安慰他、体贴他。这对情绪曾一度悲观失望的白桦,是莫大的精神慰藉。但文革爆发后,王蓓也在劫难逃了。
       1964年,白桦重新入伍,回到部队,从上海来到武汉军区任创作员。文革初期,在上影厂拍摄的《南海长城》中扮演女主角阿螺的王蓓看到造反派在街上横冲直撞,灭绝人性地对所谓“牛鬼蛇神”和“走资派”残酷批斗,心里十分愤慨,她把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写信给远在武汉的丈夫。不幸的是,已远离大都市和斗争漩涡、一心搞创作的白桦仍不能逃脱造反派们的穷追猛击。他们在清查白桦的房间时,从枕头下搜出了王蓓的来函,随即把这一“重大发现”告知上影厂的当权者。一天下午,厂里召开全体人员大会;此时此刻,王蓓还不知大祸从天降临。会议开始不多一会儿,规规矩矩地端坐着的王蓓突然听到念自己的名字,还未反应过来,就被两个造反派粗暴地架着胳膊拧到主席台上,接着对她进行疯狂批斗。她被斗懵了,自己有什么差错呢?难道仅仅因对时局发表了一些看法,而且还是与丈夫私下交流吗?后来,王蓓被作为“散布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言行的典型代表”以及文革前17年“文艺路线的黑尖子”进行公开批斗,并对她拳打脚踢,好几次把本来就很柔弱的她整得死去活来。1968年,她与上影厂一大批被打倒的同事们被遣送到上海郊外的奉贤电影干校,进行强体力的劳动改造。而远在武汉的白桦,则再次被剥夺创作自由,被打发到炊事班里烧火做饭干杂活。
       白桦和王蓓自1956年组建家庭,由于各自工作特点不同而聚少离多。反右把他俩人为拆散,而到了文革两人更是天各一方,几乎整整10年没有在一起。但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心是相通的。他俩相互思念、鼓励和安慰,终于经受住了炼狱般的磨难。
       携手创作谱新篇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文艺复苏,白桦和王蓓又焕发艺术青春,继续活跃在文坛和影坛,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先说白桦。文革后中断多年的创作活动得以继续。他创作了小说《苦恋》,后被改变成电影《太阳与人》。但这部反映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电影引起了轩然大波,1981年曾在全国掀起批评《苦恋》的浪潮,闹得沸沸扬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表态:再不要以一部作品和某些言论加罪于知识分子,更不能发动一次政治运动。阻止了这场落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大灾难。
       再说王蓓。多才多艺的她不仅是银幕上灼灼闪光的影星,而且文学艺术造诣颇深。文革后,她挥笔写了《恶梦醒来是早晨》,这是一部通过文革反映家庭悲欢离合的小说。面世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继《伤痕》后我国“伤痕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不久,王蓓又自己动手编剧,成同名电影,由珠影厂搬上了银幕,同样在当时的影坛引起了众人关注,上世纪70年代末,她还应邀拍摄了根据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剧中扮演沦落风尘的舞女金小宝。这是她从影以来参加的第一部电视剧。1979年,她又自编自演了4集电视连续剧《惨案之后》;不久,又创作并演出话剧《杜十娘》。
       最后再说白桦与王蓓共同创作的成果《曙光》。1952夏,22岁的边防军基层军官白桦奉西南军区之令,调去贺龙司令员身边工作,任务是在贺龙空闲时聆听其讲述前半生的战斗经历,作为创作素材。贺老总曾用好多个下午,向白桦讲述自己许多质朴而传奇的经历。白桦早就筹划写一部他所敬重的首长的作品了,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如愿。文革后,贺龙元帅平了反。白桦也有了创作自由,便同夫人王蓓一起动手,共同创作了反映贺龙元帅早年创建革命根据地传奇生涯的大型话剧《曙光》。主要反映1935年间,鄂豫皖红军根据地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和党内肃反运动扩大化给红军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损失。这部话剧上演后,很受欢迎,并获奖。其后又由上影厂改编,由沈浮导演,拍摄成上下集电影,这是白桦、王蓓夫妇文学创作的共同结晶。此外白桦的诗歌、小说、电影、戏剧、散文、演讲等均多次结集出版,并有《白桦文集》(4卷)问世。
       1985年,白桦转业到上海,这对长期分离的苦难情侣终于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责任编辑谢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