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散文]闲话三国人物(之二)
作者:谈 歌

《十月》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着调的蒋干
       蒋干,字子翼。曹操手下的一位谋划之士,简称谋士。曹操手底下到底有多少谋士,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演义》里也没有写。但是肯定不少。应该说是智者如云,一扒拉一片。林子一大,什么鸟儿都有了。这里边肯定就会有不少南郭先生,充数的。蒋干算不算呢?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或许蒋干就没有了出场的机会。也没有了他说话的机会。试想,曹操手底下那么多文人谋士,如果让每人都说一句,那得多少句啊。曹操长八只耳朵也听不过来。蒋干出场,因为周瑜。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遭遇到了一个劲敌:周瑜。这个周瑜让曹操十分头疼,本来东吴的文人们都准备投降了,东吴的孙老板也准备投降了,曹先生可以兵不血刃,就拿下东吴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了。可是周瑜偏偏跳出来了,主战。曹操也不是天生就喜欢打仗啊,如果能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江东最好啊。曹操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战争贩子,他也希望和平解决争端。可是怎么才能说服这个不识时务的周瑜放弃抵抗呢?这让曹操颇费心思,于是,曹老板召开紧急会议,专题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蒋干先生主动请缨了:曹老板,您别发愁,我认识这个周瑜。我认识他,我找他说说去。
       蒋干怎么认识周瑜呢?蒋干是周瑜的同学。什么同学?小学同学?中学同学?还是大学同学?党校同学?电大同学?书里没有交代,反正是同学。就跟现在一样,张嘴就说,某某是我同学。你也别问;是什么同学,反正挺亲的。还时不时弄场同学聚会。吃吃喝喝,跳舞唱歌,联络感情。同学通讯录,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社会人事名单。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通讯地址,电子信箱等等,一应俱全。写到这里,谈歌笑了,现在桌上就有一本谈歌的同学通讯录。
       由此看来古时候就有同学聚会了。蒋干怀里是不是也揣着一本同学通讯录呢?书上没写,不好妄猜。
       也不知道蒋干跟周瑜是什么样的同学,如何多年不见面了(或许只是初中时的同学?后来人家周瑜一路高中大学考上去了,还考上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也说不定。而蒋干或许初中毕业后就上了一个中专),也不知道他们毕业多少年之后才有了这次会面。他们当年分别之后,自然是各自发展自己的事业。当然现在周瑜比蒋干混得强多了。跟现在一样,毕业的时候也看不出谁会怎么样。等多少年之后,某某出息了,就有不服气的私下嚷嚷:“什么啊,就他?我还不知道他那点底细吗?当年他还不如我呢!”这种话常常听到。可是说这种话软弱无力。一样的同学,后来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周瑜在东吴的部队里当了司令(都督),是东吴这边的高级干部。蒋干呢,在曹操的部队里当参谋。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顶多也就是一个副主任科员一级的参谋。这两个人级别不一样,差大劲了。
       你还别不服气。同学归同学,有卖菜的,就有买菜的,有抬轿的,就有坐轿的。蒋干先生心中是不是也有一种不服气的酸葡萄味道呢?
       曹操挺怀疑这事儿,他问,蒋先生,您行吗?您能说动周瑜投降?
       蒋干仗着跟周瑜的这层同学关系,就敢对曹操拍胸脯说,曹老板啊,您别小瞧我,就凭着我蒋某人这三寸舌头(古时人爱说舌头:三寸不烂之舌。常常怀疑,古人怎么会量舌头呢?真的是三寸?现在也没有人印证过),就能把周瑜说得叛变了,屁颠屁颠打着白旗过来投降。曹老板,您就瞧好吧。书看到这里,感觉蒋干是在吹大牛。你凭什么啊?就凭一张嘴说说,就能把人给说过来?你是什么舌头啊?牛舌头?莫非你蒋干参加过全国大舌头公开赛?拿过金奖?
       这里边会不会是这样一种情况,蒋干好容易逮着一次出头的机会,就难免说几句过头话。如果不吹得大点,万一曹操不给这次机会呢?到东吴去说服周瑜,至少也算一次公费旅游啊。再让带上家属,不就是更好了吗?也或许当年同学时,你周瑜还打过我的小抄呢!现在你周瑜牛了,你得记得我蒋干当年帮过你的情分啊。由此猜测,蒋干如此大吹牛皮,有多种动机。
       可是感觉曹操好像有点愚蠢了,你怎么就相信牛皮轰轰的蒋干先生呢?蒋先生说他能把鱼说上岸来你也相信?那周瑜是三岁的小孩子啊?也可以这样想,曹操也未必多么相信蒋干的能力。书上讲,“孟德大喜”,那是表情。曹操心里怎么想的?大概也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事儿吧。你愿意去,就去试试吧。反正我也不损失什么。说不降周瑜,也是丢你蒋干的人。再者,你去一趟,看看东吴那边的情况也好。回来说给我听听,也是个收获。行了行了,蒋先生,那就劳烦您去一趟吧,按出差报销车马费。请客送礼,也开张正式发票回来。这应该是曹操的真实心态。
       于是,曹操就让蒋干去了。
       这同学的关系就是这点好,一般都给面子。老同学大老远来了,周瑜当然要大大地款待,当然要好好宴请蒋干了,而且要用最高的规格。老同学嘛。这样的款待一定会极大地满足蒋干的虚荣心。但是读者别忘了,这不是一般的同学聚会,蒋干是带着任务来的,周瑜也是带着心理准备的。这更像一场商务洽谈会。
       洽谈会的场面十分隆重,老同学见面,酒是免不了的,肯定还都是好酒,至少是茅台五粮液这种级别的。还得找些陪酒的。其实这都是周先生事先设计好了的。周瑜热情地说:蒋学兄啊,咱们多年不见了,这次见面,真不容易啊。我很想念同学们啊。人生苦短,咱们今天不谈工作,只谈风月,喝酒,得使劲喝。喝完了,没事儿了,睡觉。也赶上周瑜那个时代的条件不行,现在比过去节目多了些,喝完了,还有唱歌、跳舞、洗澡、打保龄球等节目。很遗憾,蒋干先生没赶上现在的时代,要是赶上了,喝完了酒,周瑜肯定还要请蒋干先生跳舞唱歌洗澡蒸桑拿,找几个按摩小姐也备不住。
       周瑜装作喝高了,就让蒋干跟自己躺在一个床上睡觉。蒋干却没有喝多。有读者评论这一个情节说,此时的周瑜装睡,却是醒着;此时蒋干醒着,却真是做梦呢。周瑜然后就让蒋干盗书。蒋干真还盗了。这一盗,蒋干就算是结结实实钻了周瑜的圈套。蒋干揣着这封书信连夜跑回来了。情况紧急啊,他连夜把正睡得七荤八素的曹操从被窝里喊起来,听他汇报:曹老板啊,急事儿啊,实在对不起啊,打扰您休息了。我虽然没有把周瑜说投降了,可我弄来一个大情报啊。您知道吗,您身边有奸细啊。谁?就是蔡瑁和张允啊。这两个家伙早有二心了,是定时炸弹。啊。这书信就是物证。曹操正睡得迷迷瞪瞪呢,估计脑子也还没有完全清楚呢,他看了蒋干盗来的这封书信,当下就发火了。什么?这两个人竟敢暗地里想投降周瑜?来人啊,把他们宰了。得,曹操就把这两员大将给杀了。
       周瑜可高兴坏了。这蔡张二人是曹操身边的高科技人才,精通水军,是周瑜的心头大患啊。现在借蒋干的手,把他们送上了不归路,这曹操水军的战斗力可就大打折扣了。这一场老同学聚会啊,周瑜请蒋干喝了一场酒,这场酒喝得值了,喝出来两条人命。天!什么酒?代价这么高?这里边还有一个背景。这蔡瑁和张允本是降将,曹操对他们一直就不大放心。如果挑唆曹操杀许褚夏侯渊,曹操还会上当吗?你蒋干别说偷回一封信
       来,你就是弄几盘录音带来放放,曹操也不会相信。
       蒋干心里美啊。虽然周瑜没投降,可自己这趟公差没白出啊,我还是给曹老板办了一件大事情啊。替曹老板清除了他身边的两颗定时炸弹。这也是大功一件啊。等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之后,他还在曹操身边直磨蹭着不想走,大概是等着领奖金呢。
       曹操终归是个聪明人,片刻醒过盹儿来了,就知道上当了。还奖金呢!蒋干啊蒋干,我不处分你就算不赖了。他狠狠瞪了蒋干一眼,一句话都懒得跟他说,转身走了。
       这还得说是曹操,真算是胸怀大。出了这么大事,让蒋干给弄的,把两个海军科技的带头人给杀了,这得多大损失啊。可曹操也没怎么着蒋干。按说,你让人家利用了,捅了这么大娄子,我还不杀你吗?没杀。曹操懂得爱护知识分子,只是曹操不爱搭理蒋干了。这种傻蛋还怎么搭理啊?换上谈歌也不搭理他了。
       写到这里,就有了问题,蒋干这样没水平(估计那文凭也来路不正)的干部,曹操干吗还留着啊,还不赶紧着辞退算了。不行就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考核他的工作成绩,群众打分,末位淘汰嘛。曹操不用亲自出面,组织部门就会找蒋干谈话,蒋参谋啊,群众意见大大,你说你捅了多大的娄子啊,你这副主任科员级别的参谋也别干了,你到下边基层参加体力劳动算了。可是曹操没有这样处理蒋干,为什么?其实这里边有一个道理要讲。曹操有曹操的难处,他也知道手底下不都是郭嘉那样的人才,像蒋干这样有文凭没水平的干部也多了去了,可是也得养着啊。你辞退蒋干,他还不服呢,曹老板,你凭什么辞退我啊?我在你这单位干了这么多年,没功劳还有苦劳呢,没苦劳还有疲劳呢。弄急了眼蒋干还得找一大帮人跟曹操去说情,留下蒋干吧,他也在您的企业里待了好几年了,工作也没有什么大错。盗书这件事,他只是提建议嘛,处理蔡瑁张允是您曹老板拍的板啊,跟蒋干没直接关系嘛。蒋先生也是一个老实人,除了能说几句,他一无所长啊,您要是真炒了他,他上哪儿找工作啊?现在就业多难啊,您还是批评批评留下他吧。就算我们大伙求您了,给我们个面子吧。如果真闹到这一步,曹操也得收场。总之,蒋干只能留用了。
       想想看,其实哪个单位都有些像蒋干这样的不着调的干部,可是越是这样的干部,越没事,养着吧。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机构大概就是这样逐年庞大起来的。鸡多不下蛋,是一句常常用来比喻人浮于事的旧话。可是也得看看这都是些什么鸡哟,你这群鸡里本来就没有下蛋的鸡嘛。明白的领导人本来也就没指望着将干这样的干部下蛋。可是蒋干还发牢骚呢,那句有名的话是:曹营之事不好办啊。蒋干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句名言。
       一出京戏《群英会》,是名剧,久演不衰。且不说马连良谭富英这些正面的角色,萧长华老先生演技真是好。余生也晚,只是看过萧先生的片子,真是把一个又愚又蠢的蒋干演活了。清代毛宗岗先生评价蒋干时,讲过: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蒋干先生啊。写到这里,谈歌似乎看到了一个傻乎乎的书呆子正在历史的通道上,带着一脸怀才不遇的委屈表情,正摇头晃脑地向我们走来。
       杨修是个小器之才
       杨修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才子。当然,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里并不都是才子。作为才子,从来都是少数。才子是讨人喜欢的,可生活中常常是另一种情况。才子们往往都有些毛病。有了毛病的才子,往往让人讨厌。于是,这些才子稍有不顺,便感慨万千,怨天尤人,什么人间忌才啊,众口铄金啊,木秀于林啊,全来了。其实问题大多出在他们自己身上。爱卖弄,爱自我吹嘘,爱自我表扬,总感觉自己帅得都掉渣儿,吐唾沫都是花露水。而且才子无行,也是自古而然,戏中的唐伯虎,是个大才子,可是他好色过了头,为了一个女子,他可以卖身投靠。这点事儿按说算不了什么,爱情嘛,可是成了后来人的口实:才子加流氓嘛。当今一些才子作家夜宿花街,让警察逮住罚款的也不少。花花事儿也算不上什么,可总是不好看嘛。这是闲话,带住。
       在这个意义的层面上讲,所谓才子,大概就是指一些有毛病的知识分子。不可小看这毛病,有时能带来杀身之祸。与杨修同年代还有一个才子,祢衡,就是敢于光着屁股击鼓骂曹的那位哥们儿。不是后来也没有落下好结果吗?
       咱们先说说祢衡。祢衡有才,能说会道,胆子也大,还有一个毛病,喝了酒胆子更大,敢口没遮拦胡乱骂人。还敢光着屁股乱跑(现代人叫裸奔,有人定义为是一种行为艺术,如此看,祢先生是中国行为艺术的老前辈了)。有人还夸祢先生这是才子风度。也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审美眼光,还风度呢,只能是疯度。祢衡遇上曹操,乱骂一通,他还算万幸,曹操忍着没杀他,白白让他骂了一回,也没以诽谤罪把他告上法庭。于是,祢先生算是出了名了(今人也有想出名骂名人的风气。看来这是古时候的经验,祢衡不仅算是行为艺术的老前辈,还是骂人出名艺术的老前辈呢,今人只是照猫画虎)。他可能自我感觉也过于良好了,谁能怎么着我呢?谁敢怎么着我呢?连国家领导人曹老板都白让我骂了一顿,他都不敢怎么着我,别人我更不放在眼里了。可是曹操也有自尊心啊,人家是领导,有涵养,脸皮上不挂颜色,可心里算是恨死祢衡了。曹操憋着口气要收拾他呢。曹操很快就给祢衡找了个事由,让祢衡到刘表那里出公差,就是给这位祢先生挽了个死套儿,曹操料定他去刘表那里也一定来这套把戏。刘表能吃这套吗?刘表让祢先生闹了一通,刘表忍着气没动手,刘表明白,你曹操是让这位祢大爷惹翻了我,让我杀了他啊!我才不想担上一个杀人才的恶名呢,行了,祢先生,您在我这儿的公事也办完了,您就多玩几天吧。我这些日子太忙,真是没空儿陪您,您到我的下属黄祖将军那里玩几天去吧。黄将军那里真有几个景点值得您看看。祢衡还傻里巴叽地认为刘表是跟他客气呢,还傻里巴叽地认为刘表是巴结他呢。于是,祢衡到了刘表的手下黄祖将军那里去做客,见了黄将军祢先生也是玩这老一套,骂骂咧咧,涛声依旧,嘴里不干不净。黄祖什么脾气啊?大概当下就恼火了。黄将军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已经不好猜测,但是设身处地想想黄将军,祢衡到了他那里肯定是一点也不知道收敛啊。黄将军肯定骂,你一个臭读书的,狂什么狂啊?我好吃好喝招待你,还盛不下你了,你跑到我这里来撒野来了。来人啊,推出去,宰了。得,祢先生算是勾了户口本儿了。
       写到这里,谈歌感慨,这里边有一个不大好处理的问题,自古才子和权贵就是一对不好解决的矛盾。这话怎么说呢?才子和权贵似乎自古就是对头,但是结局总是才子们栽在权贵们的手里,把裤子扒下来,打你一顿屁股板子那是轻的,是为了让你长长记性。弄得不好,你得把脑袋混丢了。才子们最好少在权贵们面前晃悠。你自己一身毛病,自己还不觉得,人家其实早已经讨厌你了。你不定哪一句话惹了人家,就等着挨收拾吧。对领
       导应该有一个感觉上规定的距离,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别往领导跟前瞎贴近乎,瞎套瓷。别天天总想着,跟领导吊膀子保证你没事儿。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可是现实生活中肯定不行,为什么?才子们似乎自古就贱,还就是喜欢在权贵者眼前晃悠显摆,好让领导喜欢我啊。这就常常闹出悲剧来。比如上边讲的祢衡先生,你没事儿找黄祖将军干什么去啊?你以为谁都有耐心哄着你玩啊?你不是找刘表办公事儿吗?有什么公事儿说完了赶紧走人,你还至于把命搭进去吗?也有明白的才子,比杨修晚些时候,还出了一个大才子,就是竹林七贤里的那个阮籍,他毛病多多,可是阮先生明白一条,就是不在当权者那里乱显摆。权贵们倒是想找他谈谈,阮先生是个才子嘛,领导得重视重视啊。可阮先生天天总喝得酩酊大醉,见人就说疯话(自污),这叫装傻充愣。当时的当权者司马昭可不得了,凶着呢。他看上了大才子嵇康,嵇康身上有另一种邪劲,他倒是不在领导面前乱显摆,他要跟领导保持距离,他的态度就是不愿意去司马昭那里就职(高工资也不去),你不去就不去,可嵇康还玩邪的,仗着自己有才,背地里对司马昭冷嘲热讽,骂大街。这一来把司马昭惹恼了,你什么东西啊,敢骂我。来人啊,把他给我杀了。可老阮就平安无事。司马昭把老阮当成了酒鬼。谁跟酒鬼一般见识啊,遗憾的是,像老阮这样明白的才子太少。
       才子们啊,少在领导跟前去显摆。真出事儿啊。谈歌话讲到这里,知道自己也是讲废话,杨修这类人不可能不显摆。他们似乎天生就有这种毛病。就喜欢在领导面前贱不溜溜地瞎表现。出本书,先送领导一本,请领导指正。出唱片,先送领导一盘,请领导指正。可领导都忙啊,谁有空指正你呢?得,如果领导抽不出时间指正他,他就认为领导不赏识他了,他们就对领导有怨恨情绪了。什么领导都是有眼无珠啊,压制人才啊,自己是怀才不遇啊,全来了。曹操这里是私人企业,你杨修要是看不惯曹老板,你就辞职走人。要不,你就好好在这儿干。你想受重用也不是坏事,可是你别天天想着让领导提拔你啊,重视你啊。领导总不提拔你,总不重视你,你就认为领导不了解你?好,我得让你了解了解我的才华,我得跟领导逗逗闷子,这就有了显摆的最初动因。其实领导怎么不了解你,你以为领导真是草包吗?你不就那两下子吗?你凭什么事事显得比领导还精?你就逗吧,你哪天把领导逗急了,非出事儿不可。
       真就出事儿了。杨修高低还是被曹操杀了。这件事在大多数的人看来,都怪罪于曹操,认为曹操气量狭窄,不容人。更有甚者,说曹操是忌妒杨修,这话就更说远了。人家曹先生有必要忌妒你杨修吗?论文才,曹老板比你还大,人家是正经八百的大诗人;论官职,人家是你领导,是威风凛凛的国家领导人;论收入,人家肯定一个月的薪水顶你三个月的(还不算奖金和灰色收入呢)。这件事要认真分析分析,责任真不在曹操那里,完全是杨修先生咎由自取。
       事情的引起是关于口令“鸡肋”。话说在军营之中,曹操随口定了一道口令“鸡肋”,杨修就认定曹操是想退兵。他便在营中叫手下人收拾行装,你收拾就悄悄地收拾吧,他还到处散布:诸位,你们听我的吧,赶紧着收拾行李,我已经把曹丞相那点心思猜透了,曹先生是想退兵了。我为什么这么猜?你想啊,鸡肋是什么东西?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首先生犯愁了,他现在是犹豫不决,是退兵还是不退兵。他这一犹豫,肯定是退兵了。你们赶快着收拾行李吧。你们不相信?好,咱们打赌,我要是猜错了,我输你一百块钱。
       杨修这么干,就;是耍小聪明,就是想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这种聪明人我们在历史书中常常见到。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周围,这样的聪明人也常常出现,他们未必比得上杨修聪明,可是杨修的毛病,他们身上一点也不少,分析上层的动向,猜测领导的心态,这样的人其实是自作聪明。如果有人问,你杨修怎么知道曹丞相要退兵呢?是曹丞相亲口告诉你的?没有,你猜的。也许曹操是想别的事情,顺口讲出这么一个词儿呢?你想过没有,如果曹操当时正想方便一下,顺口说一个“厕所”呢?你能猜测曹领导可能会干什么吗?你能猜测曹老板想用餐了?好,就算曹操真想退兵,在正式命令没有下达之前,你能这样瞎嚷嚷吗?这个杨修,也的确是喜欢抢答,你还真盼着曹操亲口说:杨修,你说鸡肋就是想退兵?你还改不改了?不改了?好,恭喜你,答对了。可这是军营,你杨修还真把这儿当成《开心辞典》了?还真把曹丞相当成王小丫了?定军山一战,曹操败得一塌糊涂,本来就一肚子没有好气。杨修还这样一个劲扰乱军心,能不杀你吗?
       杨修死得的确不值,可是杨修死得一点也不冤。
       写到这里,谈歌不禁对这种人更加小看起来,这种人极不可爱。他们总是习惯猜测着领导的意图行事,习惯摸着领导的脉搏说话,习惯看着领导的眼色走路。老百姓常常贬损这种人,你是领导肚子里蛔虫啊?怎么领导想什么你都知道啊?他还挺高兴,我当然知道了,我会猜啊。这种人真正十分讨厌。你还不能算他是小人,他可是比小人还讨厌的小器之人,杨修就是这种小器人。总显着比别人聪明,比领导还聪明(你比领导聪明,怎么你没当上领导啊)。可悲的是,这种小器之人,千百年来,屡屡不绝。讲一个现代的例子,我过去工作过的一个单位,就有这么一位,聪明人。大学毕业就在厂办公室上班,这位还真是个才子。各种公文都拿起来就写,写得漂亮,办公室的其他工作也都拿得起来放得下,很让人服气。可这位先生就是有一个毛病,领导一表扬,他就乐不可支,总在领导眼前晃悠,总跟厂领导眉来眼去接话茬儿,他还总是私下猜测厂领导的意图。打个比方说,每到厂里的干部调整的时候,他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去问,这回提拔谁啊?他还真发表看法,我看啊,谁谁能上去,谁谁不行。还别说,他有时猜得还八九不离十。于是,迷信他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领导火了,什么啊,你是领导,我们是领导?这种人根本不能在机关里待着,太多事儿。拿下去。得,这位先生到职工浴池卖澡票去了。后来有人给厂领导们提意见,说这位挺有能力的,也熟悉办公室工作,干吗非得拿下去啊?这不是对有才干的干部不好好使用吗?一位厂领导恨恨地讲,这种人吃亏就吃在大聪明上了。他的聪明就是给工作添乱。留下他,机关就得让他给搞乱了。
       是啊,这位先生也真是太聪明了,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把自己聪明到沟里去了。读者你试着想想看,你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聪明人。
       杨修也一步一步被自己的聪明误着。“鸡肋事件”之前,他已经在曹操面前卖弄多少回了,关于“一盒酥”啊,关于“阔”字的另解啊,种种,这不是变相跟领导吊膀子飞媚眼儿吗?这杨修说不定还以为曹先生多么喜欢他这套呢。读书读到这里时,总感觉杨修这种人没劲没出息。《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孔融,就是三岁让梨那位。小时候懂事儿,大了可就差事儿。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一句针对聪明人没有善终的经验
       之谈。孔融跟杨修关系好,都属于才子一类的人物,最后也让曹操宰了。
       有一出新编的京戏《曹操与杨修》,把杨修写得大气得很。我感觉编剧有些草率,至少是对杨修这个人不够了解。杨修这种小聪明的人,绝不会成大器的。古人有一句名言: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总是整天猜测领导的意图,就是小人,就是小聪明。什么是小聪明?就是小心眼儿,小把戏,小儿科,小玩闹。
       杨修的下场,为小聪明者戒。可是戒得了吗?改也难。
       写到这里,扯两句正史,其实杨修是死在了曹植身上,跟“鸡肋”一说无关。曹操本来就不想让曹植接班。可是杨修几个人(包括孔融)拉帮结伙,上蹿下跳,就是想把曹植弄成曹操的首选接班人。这不惹曹操生气吗?这可是我们老曹家的事儿啊,我不想让曹檀当大老板,你们外人瞎鼓捣什么啊?留着你们几个,不仅这天下安生不了,我老曹家也安生不了啊。杀!
       这不该杀吗?
       该杀的张松
       张松是一个叛徒的典型。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叛徒。不是那种挨打不过,受不了皮肉之苦,骨头一软,投降了敌人。他是主动出卖国家利益,暗中给敌人当奸细的那种叛徒,更可恶。
       按照《三国演义》上讲的,张松是个才子。什么是才子?就是聪明的知识分子。《三国演义》上描写他有过目不忘之才,也就是说他记忆力好,就好像他天天吃“生命一号”,跟吃炒黄豆似的。仗着这点本事,他把曹操身边的那个才子杨修唬得一愣一愣的,还让曹操把自己一本刚刚完成的兵书《孟德新书》给烧了(他读了一遍记住了,读完了就给人家背,好像真是别人写的书,他早就看过了似的)。读《三国演义》读到张松这个人物时,主要是这个细节引人注目。
       张松这件事做得有点太阴损了。这人首先是心理阴暗。哦,就嫌人家慢待自己,就出此下三烂的招数。实在不妥当,为人不厚道。写本书多不容易啊,点灯熬油的,曹操还不是专业作家,肯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辛辛苦苦写成的一本书。你就骗人家给烧了?连底稿都不留。这至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遗憾。谈歌读到此处,倒是十分敬佩曹操,有气派,如果自己写的书真是与古人有雷同,干脆烧了,何必重复出版呢。不像当今有些小家子气的人,天,写本书得多少心血啊,管他与古人雷同不雷同呢,出版社不出,咱自己花钱先出了它。卖不卖的,送人也扬名啊,总归是自己的心血啊。可是曹操没有这样做,显得大气。
       扯远了,再说张松。这人真不是个好鸟儿。应该说,他是卖主求荣的典型,吃里扒外的范例,是知识分子的败类。刘璋让他出使曹操,他却私下另藏着一个心眼儿,画了一张西川的地图偷偷地带上了。怎么回事?他是看着刘璋不行了,才想着另攀高枝,准备投靠曹操的。果然是这样吗?是。这是他临行前跟密友讲的。他说,我看啊,这刘璋快不行了,咱们得想后路啊。曹操那个企业倒是效益一直不错,我想投奔他去吧。可咱也不能空着手儿去吧。这份地图,等于见面礼吧。树倒猢狲散。可是大树没倒呢,张松这个聪明的猴子已经准备先跑了。这真是一只聪明绝顶的猴子啊,心眼儿活。
       其实,刘璋虽然无能,可是他手底下有许多血性充足的文臣武将。文如王累,悬城死谏;武如张任,宁死不屈。怎么就出了张松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败类呢?谈歌感慨,张松在刘璋手下工作了多年,也是一个高级干部,什么职务?大概是副秘书长一级的干部吧?他在刘璋的企业里,至少也得到过不小的利益吧。怎么说叛变就叛变呢?莫非是他的个人利益没有满足(比如职称啊,住房啊,工资啊,或者没让他出国考察啊,种种)?他才想着另投靠他人。如果这样想,就是给张松这类人找借口。这种人其实是人品上出了问题,他才不管曹操是不是汉贼呢(古今中外这种知识分子不乏其人,有奶便是娘。在他们那里,什么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都是扯淡),他只是想让曹操重视他。只要皇军不亏待我就行了。他到曹操这里出公差,暗揣着一个心思,就是来出卖主子的。想把地图献给曹操。在曹操这里弄个一官半职。他在曹操面前一通卖弄,可是曹操瞧不起他(写到这里,挺服气曹操的,他比刘备有眼光)。张松碰了一鼻子灰,大大地伤了自尊心,赌气回来了,半道上路过刘备的地面。刘备隆重接待了他。
       说实话,刘备隆重接待张松,事先绝对想不到张松兜里揣着西川的军事地图呢。他大概只是想拉拢一下张松,借机拉近与刘璋的关系。好让张松在刘璋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为今后自己图谋西川先进行感情投资。也就是这么点心思。其实张松势利眼着呢!他一开始觉得刘备大弱,就没打刘备这张牌。要不然,怎么先想着把地图给曹操呢。虽然他开始没把刘备当盘菜,可是地图都揣出来了,总不能再揣回去啊。那岂不是白折腾了?这张图给不给刘备?先看看刘备怎么样吧!张松这就瞄上刘备了。
       刘备多会来事儿啊。好,又是高接远送,又是 酒肉招待。临别,再给张先生弄点土特产,保不齐还偷偷塞了红包呢,自是大大地满足了张松的自尊心。张别驾这才把地图献了出来。卖给谁不是卖啊。总不能白白偷着揣来再揣回去吧。曹操那里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吧。你刘备也将就了。刘备真是喜出望外。好家伙,困了人家给了个枕头,饿了天上掉了张馅饼。这张松怎么能把这高级机密的军事地图带出来了呢。行了,张先生,真是谢谢您了。您给了我这么大的好处,我一定记住您的恩情。您放心,如果我将来到了成都,当家做主了,我一定好好提拔您的。
       张松献给刘备的这张军事地图,给后来刘备进取西川打下了胜利的基础。可惜了刘璋手下那些宁死不屈的文人武将们,如张任者,王累者。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小人的卑劣,往往比英雄的高尚更起作用。
       读到张松时,谈歌感慨颇多,刘璋也算是一个正人君子,就算是窝囊了点,也不致手底下出这样的人物啊。以刘璋的目光,就算短浅,也应该对手下的干部们有一个考察。如何就让张松这样有才缺德的知识分子混入了干部队伍呢?而且还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机密,把顶顶要紧的军事地图弄出去了。张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至少也是读过圣贤书的,至少也应该懂得吃人家的饭,操人家的心。这算什么啊?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退一步讲,如果是刘备主动找到你家里去了,行贿,拿出一箱子美元或者英镑,晃得你张松眼疼,你一时犯了财迷,把持不住,或者你张松碍于组织纪律,不好出面,正赶上你老婆原则性不强,党性不强,一时挨不住,收了刘备的银子,就把地图给卖了,这也算是一说。可是这算怎么回事啊?是你主动偷出去卖给皇军的啊。这就是叛国,就是汉奸。这样的人不论多么有才,才高八斗也罢,以至九斗十斗也罢,也都应该杀掉。后人不能以张松这类是人才,就把这叛国的事儿抹去不提了。这是政治上糊涂。
       我给大学里讲过中文课,有一次讲到历史上一些变节的文人时,一些学生的态度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都对这些文人汉奸景仰不已,格外崇拜一些汉奸文人的才华,都快成了这些汉奸
       文人的“粉丝”了。还有学生质问我:人家就是才子,干吗因为一点政治问题就不依不饶呢?问得理直气壮。还有的讲:人都有两面性,不能不看到一些才子的另一面。写到这里,谈歌的确十分悲哀,我不理解,现在的大学里如何连基本的政治都不讲了。我看这些大学生还有没有一点基本的是非观念了?我给这些学生打过一个比方:比如你家的姐姐或者妈妈,长得十分漂亮,如果让某一个流氓看上了,强暴了,你还能分析这个流氓还是有爱美之心的吗?再打一个比方,一群外国强盗,来到了中国,让一些识文断字的中国人带路,来到了你们家,抢了你们家的牛和羊,烧了你们家的房子。你对这个带路的中国人能不愤恨吗?事情不打到谁头上,谁不知道难受。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死了三千多万老百姓,三百多万中国士兵战死。想想这些,我们还能替那些汉奸文人去讲话吗?
       就是当今时下,我们的社会情操教育仍然是一个问题。大学只教青年人的学问,而道德情操需要青年人自身的培养。青年人不能只讲学问不讲情操,张松的问题,是要引起知识分子的自省发问。写到这里,想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败类,为了自己出国,竟然把国家的一些科学成果都偷偷带到了国外,向国外的企业献媚。这就是背叛民族利益。往小里说,一些企业里,一些知识分子拿着企业的高工资,却把商业机密出卖给了另外的企业。这算什么?难道我们可以说都是在中国,这就不算什么了?这至少是人格上的缺损。
       他们跟张松应该算是一类人。
       写到这里,心头的悲哀仍然挥之不去。我们的民族的嫉恶如仇的品质莫非真是退化了?古人尚且知道把秦桧这些卖国人物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我们现在掌握了电脑的现代人,一些在高等学府里深造着的学子们,竟然学会了对汉奸们的原谅(不仅原谅,而且崇拜)?我们什么时候偷偷摸摸地有了如此宽容的胸怀?我们什么时候有了对吃里扒外的汉奸们的爱惜之情呢?我们的脑子什么时候开始进水了?写到这里,想起我家乡的一件事情,我的老家是山区,我爷爷那一辈上,村里的古姓开始发达,他家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个都送到外边去念书了。抗战开始,古家这六个儿子有了不同的命运。留在村里的这一个参加了区里的抗日武装。外边的五个儿子有四个参加了共产党或者国民党,抗战。只有老三当了汉奸。抗战当中,古家的六个儿子死了四个,只留下了老六和老三。老六一直在村里,老三跑到国外去了。老三先是在国外教书,后来在国外做买卖,发了些财。改革开放后,老三以外商的身份回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可是古家却不认他,老三至今不能回村。后来老三死在了国外。老三的一个侄子,是个农民,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他说,我三叔叫什么,汉奸,古家不承认他是古家的人。他也是一个读书人,却给日本鬼子做事情,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如果我们古家认了他,我们古家其他人岂不是白死了?这件事让我十分震撼,莫非我们当代的一些大学生,还不及一个八十多岁的农民有政治头脑吗?
       张松这个内奸人物,实在是知识分子的耻辱。最后刘备要攻打西川时,张松私通刘备的事情败露了(让他哥哥张肃给举报了。张肃这人还真是有原则,别看咱们是亲哥们儿,可是你当内奸,我不能包庇你),张松就让刘璋给杀了。那时候倒没有哪一个文臣武将站出来替张松求情。可以看出刘璋手下的干部们还是有原则,有党性的。
       至少刘璋手下没有这样政治上的糊涂虫。
       杀!对张松这种王八蛋。别客气。
       责任编辑 宗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