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散文]善待生命
作者:梅 洁

《十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发现,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苦难之后,我们才会警觉除却人类自身和我们自己的苦难外,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所遭际的苦难与不幸。它们面临的残酷境遇,恰恰是我们带给它们的。比之人类,它们的弱小、它们的无辜都使我产生深深的忧虑。
       儿童的天性中是最喜爱小动物的,而儿童的天性中又是最能毫无顾忌地戕害弱小生命的。这是儿童天性伪悖论。我在这种悖论中长大……
       蟋蟀“比尔”及其他
       童年的夜晚,仿佛遍地响着蟋蟀的叫声,那此起彼伏,抑或是无休无止的声音使夜晚充满了诱惑。
       在这些夏日的夜晚,我总是和弟弟、申子哥他们一起溜出家门,拿上手电筒,或顺着墙边、或来到一片长满灰灰菜的生地里逮蟋蟀,我们那时不叫它们蟋蟀,而是叫蛐蛐儿。白天,我们早已做好了各种不同大小的装蛐蛐儿的泥罐子。泥罐子做得精致而光滑,内里掏着一些拐弯抹角的洞,地道似的,我们企图让逮住的蛐蛐儿住进去有家的感觉。泥罐子上面我们做着泥盖,防止蛐蛐儿逃跑;泥盖上留着瞭望口,好观察它们在房子里的动静。
       我们撬石搬土,在一些潮湿的地方寻找我们心中的“勇士”。这些“勇士”都是公蛐蛐儿,我们能认出公母,我们甚至能根据鸣叫声音大小来辨别它们的性别和年龄。我们常常能逮住一些被我们称为“王子”、“公爵”的漂亮英俊的公蛐蛐儿,也能逮住一些叫“关公”、“赵云”的英勇善战的公蛐蛐儿。我们不要母蛐蛐儿,因为母蛐蛐儿不会“战斗”,它们从不参与“男人们”的战争。我们有严格的规矩,谁逮住的蛐蛐儿算谁的,装进各自的泥罐儿,以待第二天“决斗”。泥罐儿可以互相赠送,但决不允许相互偷蛐蛐儿,谁偷谁是“美国”,立即不再跟他玩。那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人们把坏人坏事都称为“美国”。
       有一次申子哥的弟弟偷了我弟弟的“赵云”,且不小心把“赵云”强健的腿弄掉了一只,我弟弟大哭起来。我弟弟的“赵云”剽悍英俊,它有着漂亮的黑褐色,脑袋上两只细长的触须就像大将赵云手中百战百胜的长枪,他还有两条强劲健美的后腿,决斗时两腿蹲得很长,很有力!它的两只尾须翘起,像扇起的两翼黑色披风!夜间,它鸣叫的声音也特别嘹亮,能从弟弟睡觉的屋子传到我睡觉的屋子,“姐,听见了吗?‘赵云’……”弟弟在那间屋子里喊。“听见了……”我扯起嗓子愉快地回答。我和弟弟因有“赵云”而骄傲着。现在,“赵云”残废了,弟弟和我都哭得不吃饭。
       申子哥执仗正义,揍了他弟弟一顿之后,随之将他的“关公”赔偿了我弟弟。他弟弟好几天被我们骂成“美国”,不理他。“关公”是我们仰慕敬畏已久的蛐蛐儿,它不仅有黑里透红的身体,而且十分的勇敢顽强,每次决斗,它不是咬断对方的腿,就是把对方的触须给拔下来,弟弟的“勇敢者1号”和“勇敢者2号”都曾在“关公”阵前毙命。申子哥将红色“关公”赔给我们,那一刻,我们对申子哥也充满了敬畏。后来,申子哥成为我们“家属院”十几个孩子的“王”。
       一开始,我是认不准公蛐蚰儿和母蛐蛐儿的。有一次,我把自己逮住的一只肥硕的大蛐蛐儿装进我的蛐蛐儿罐儿里,罐儿里有一只弟弟送我的蛐蛐儿,这只蛐蛐儿名叫“比尔”,弟弟给它起的名字——弟弟在看一本连环画,“比尔”可能是连环画里的什么人物。“比尔”在与申子哥他们的蛐蛐儿决斗时,表现得不英勇,总是退让、逃跑,于是弟弟把它送给了我。我想,我那只肥硕的大蛐蛐儿进去后,三下五去二会把“比尔”打得落花流水的。没想到,相反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大蛐蛐儿和“比尔”非常友好,它们用长长的触须相互碰了碰,然后又很久地碰着不动,像是在紧紧地握手。过了一会儿,它们的身体开始接触,先是拥抱,不久,尾与尾便接在了一起。很久很久,它们都很安详、很平静。不像我在弟弟和申子哥的罐儿里看到的现象:来一个“不速之客”,立即“吱吱”地咬起来,直到缺胳膊断腿。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是不喜欢看到这种场面的。我主要是觉着断了腿的蛐蛐儿,身体一定很疼。
       我把罐儿捧给弟弟和申子哥看:“看呢,它们不打仗……”我豁着牙嘻嘻地笑着——我直到11岁两只前门牙都没长出来,妈说是我总用舌头舔的过。要按现在的说法可能是缺钙。
       谁知弟弟和申子哥他们看完之后,相视着一笑——他们笑得很腼腆很难看的样子,然后说:“母的……”然后又说:“连呢……”我长大之后回忆这句话时,我想他们当时可能是说“恋呢”。说完,他们就不由分说把我的那只大蛐蛐儿捉住,恶狠狠地分离了它们,并一扬手把它摔出老远,他们说:“不要母的……”我那只大蛐蛐儿肯定被摔死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比尔”也死了。它歪倒在罐儿里,腿脚僵直,很痛苦的样子。
       我那一天也很难过,其实,也说不清为谁。为我那只母蛐蛐儿还是为“比尔”?还是为别的什么……
       黄儿
       黄儿是舅奶奶家的一只母狗。我看到它时,它已很老了,没人记住它的年龄。它有点枯瘦如柴,肚子总是吸得扁扁的,脊梁的肋骨很突出;尾巴也不蓬松卷曲,总是有气无力地拖在身后,一点也不好看,像只可怜、孤独的老狼。我跟它开始有感情是在小妹生下之后,小妹拉巴巴后,只要母亲唤一声“黄儿,喔——”,它就迅速地跑来,把地上的巴巴舔得一干二净。然后走到门槛外边,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望着我们。有时它望我们望很久,有时,我发现它眼角有泪水流下来,很苍老的泪水。
       “妈,黄儿在哭……”我对母亲说。
       “它想它的孩子……”母亲说。
       我们住的这山里,人烟很稀,好几里地才有一两户人家,没有人家就没有黄儿的同伴。黄儿这一生只有一次爱情,是山里那个卖货郎路过舅奶奶家时,他随身的那只雄健的公狗和黄儿相爱了。后来,黄儿就怀孕了,生了三只小狗娃。黄儿还在哺乳期时,舅爷爷就把三只毛茸茸的小狗娃偷走,换了几烟锅鸦片。黄儿失去了儿女,日夜狂吠不止。舅奶奶拿热毛巾给黄儿敷奶,它的奶因没有小狗娃吃奶水已肿胀得通红。“老剁头的,害死黄儿……”舅奶奶骂舅爷爷。“你狗都不如!你有本事屙啊……”舅爷爷是咒骂舅奶奶不会生养。黄儿终于痛苦不堪,疯狂地出走了,好几天没有回来。夜里,舅奶奶听见它在后山上狂吠,它在找它的孩子。7天后,它无望地回来了,瘦成一把骨头,再没“返醒”过来……“返醒”是鄂西的土语,指“恢复”的意思。
       母亲讲黄儿的故事时,很忧伤,这故事肯定是舅奶奶讲给母亲的。我不敢和舅奶奶说话,我感觉她很古怪,很陌生,她有时想和我们亲近,有时却又故意疏远着我们,带着一种敌意。
       有一次,我抱着小妹到水塘那边的石坡上玩,回家时把小妹的一只小鞋弄丢了,正着急呢,黄儿叼着那只小鞋“颠颠地”回来了。放下小鞋,它依然一声不吭地蹲在门槛外边望我们,望很久。
       有一次,母亲到城里看父亲和哥哥,交代我看好弟妹。当晚山里下起了大雨,雨水从山墙沟流进了屋里,我害怕极了,我让弟妹坐在床上别动,我蹲在木板凳上为弟妹煮了萝卜白米粥,因为我还没有锅台高。我不知放多少水,把萝卜粥煮得很稠。雨下个不停,下成了白雨。屋里的水也越来越深,我蹚着水把饭端到床上递给小弟,又盛一碗去喂小妹……我做这一切时,黄儿一直站在灶前的水里看着我。地老天荒我也不会忘记当时的一种心情:唯有一声不吭望着我的黄儿给我担挡恐惧的勇气。我给黄儿盛了一碗萝卜粥放在地上……
       “吃饭了没有?姐儿……”临睡时,舅奶奶从只有三根木窗棂的土窗外问我,她的声音很粗很生硬,嗡嗡的。“吃了……”我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多么希望那一夜她和我们做伴、睡在一起,但她问完就从土窗外消失了。唯有黄儿蹲在灶膛前……
       
       夜里,我被小妹的哭声和黄儿的“嗯嗯”声惊醒,爬起来就在床上摸小妹——那时,乡下没有电,我们只是点桐油灯。来不及点灯,我就在床上乱摸,摸不着。仔细一听,小妹是在床下哭,懵懂着“忽地”跳到床下的水里,又摸。原来小妹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掉到床底下,把小妹从水里捞到床上时,我哭了起来。那一夜及天亮后盼望母亲归来的心情,成为我一生都再也没有过的一次刻骨铭记。
       不久,爸爸要接我们进城住了。我们走时,黄儿默默地跟着我们走出了十几里地,山里不通汽车,40多里山路我们只靠步行。一路,母亲反复劝黄儿:“黄儿,回去吧……”母亲说这话时像对一个姐妹。我想让黄儿和我们一起进城,但母亲不答应,说“黄儿是舅奶奶的”。翻过一个大山梁时,黄儿停下来不再走了。它“嗯嗯”着在山梁上转着圈,并用一只前爪刨着地。我不知黄儿要干什么,母亲说:“黄儿要在这里和我们告别了……”我再也忍不住了,蹲下身去抱着黄儿的脑袋,大哭。黄儿“嗯嗯”着,也在流泪。那泪,很苍老很凄楚。
       和黄儿告别的山岭叫羊岭。
       羊岭是一个五里长的大坡,我们顺坡往下走,黄儿一直在岭头蹲着,望我们。直到我们走到谷底,回头望黄儿,还看见黄儿蹲在岭头的黑色剪影。
       一年后,听说舅奶奶死了。不久,黄儿也死了,在舅奶奶坟前……
       前几年,去贵州台江苗乡。公路旁耸立着偌大的广告牌:花江狗肉,驰名天下。只见街头所有人家的玻璃橱窗里,全都摆放着被褪光了毛的乳狗,乳狗被吹了气,圆滚滚、白煞煞的,开始我还以为是褪了毛的乳猪呢。当我知道那是乳狗时,我在刹那间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也是在那个刹那间,黄儿和它的儿女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贵州工作的同学要请我吃狗肉,我断然拒绝。我恨天下那些杀狗的刽子手,我也恨那些大吃海喝狗肉的人。我相信,人对动物的涂炭,必将得到报应!
       水塘边的鸟窝
       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的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山坳里的男孩子在塘边用竹筐捞青蛙,捞上的青蛙用藕叶包好了烧着吃。他们还吃烧田鼠,也用藕叶包着。他们还常用石头砸蚧蛤蟆,蚧蛤蟆长得很大,背上长满令人恐惧的肉疙瘩。我非常害怕,母亲从小就不让我们看杀这杀那的,包括杀鸡。母亲希望我们长大了善良。致使我最终不敢看杀鸡,到老不敢弄死一只活鱼。买鱼时,总问:“有死的吗?”小贩不理解,张几下嘴,不知怎样回答。小贩没有死鱼只有活鱼。
       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着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鸟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象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魅魅的一团从几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逸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
       磨坊里的蛇
       蛇曾经是始祖黄帝部落的图腾,这个软体动物被画成一截很短的扭曲,附着在黄帝部落所有人的头上、胳膊上和身上,成为部落人的象征。由蛇图腾到龙图腾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的。图腾即一个部落的崇拜物,它被确认为与部落有某种血缘关系,且认为是部落的庇护神。我常常想,至今令人们看到即毛骨悚然的蛇究竟和原始人类发生过什么关系呢?他们何以将此供奉为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
       在我儿时阅读的读物和我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蛇与人类却仿佛天生就处在一种不寻常的关系中。西方人在《圣经》中把蛇说成为人类灾难的根源。当然,不仅仅是上古时期的希伯来人讨厌蛇,在世界各种文化中蛇都被当作邪恶和危险的化身。人们能理性地对待其他一切动物,就是不能把蛇当作简单的血肉之躯,它总是被视为具有某种特别的神秘和魔力的动物。
       小时候,每每在五月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在我们的耳根处涂抹上兑了雄黄药的酒液,说这一天出世的蛇很多,涂了这种酒液,就能防止蛇咬;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在门脑上系一把艾草,说有艾草蛇就不敢进门。因为害怕蛇的袭击,各地的风俗中都有防备蛇的计谋:有的地方在房子的周围用石灰撒个圈,认为这样就可以将蛇拒之门外;有的认为在家里的墙壁上挂几辫大蒜蛇就不敢进屋了,等等。总之,蛇始终处在人类的防范中。
       小时候还听母亲说,蛇好与人比高,如果你没有它高,它就会扑过来咬你。这时你就往天上扔石子,让石子超过它,它就罢休。说有一次她回鄂西乡下娘家时,路上碰见一条蛇,蛇“倏”地站了起来,只有尾巴梢支撑在地。蛇挺拔在那里,比母亲还高,它挡在路上,一动不动,挑衅地向母亲吐着蛇信儿,母亲快吓晕了。这时,一个农人走过来,递给母亲一块石头,让母亲往高处扔石头,超过蛇。母亲做了,蛇便趴了下来,钻进路边的草丛中去了……蛇在很多时候被人类看作是邪恶智慧的妖物。
       而在更多的时候,人类对蛇是怀着憎恶感的,见了必消灭之。比如,农人们有句俗语:“打蛇打七寸。”就是说见到蛇,要毫不犹豫地对准蛇头距蛇身七寸的地方狠狠地砸下去,或用镢头或用石头。大约“七寸”的地方是蛇的致命处,一两镢头便会要了蛇的命。
       对蛇的神秘的恐惧是在民俗与教诲中日渐形成的。而对蛇的憎恶,认为它是一个坏家伙,那是在我更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时,我由于对蛇本能地憎恶,曾不顾一切地消灭了一条蛇。这样的消灭,使我一生背负了更大的恐怖。
       我随母亲在乡下的时候,我总从一条破败的墙缝里偷看磨坊里的舅奶奶,因为我发现舅奶奶推磨时总是坐在磨道的什么地方自言自语。她微微仰着脸,眼神时而散乱时而凝滞地望着某一个地方,但我知道她什么也没看见,她只是自己对自己说着话。我曾好奇地对母亲说:“舅奶奶总在磨坊里一个人说话……”母亲好像说过“舅奶奶孤独,一生没生过孩子”这样的话。
       
       我就是从墙缝偷看舅奶奶时,发现了一条青蛇的。那条青蛇不太大,有二尺多长吧。但很粗,肚子鼓鼓的。
       我不知自己从什么年代起,对软体动物开始毛骨悚然。我一眼都不敢看电视里有关蛇和各类毛毛虫、肉虫的画面,甚至看见米里、菜里的肉虫我都吓得浑身发抖,尖叫不止。但我却不知我在7岁那个年龄为什么不惧怕蛇,包括一切软体动物。母亲在稻田里糊秧时,我随母亲下稻田一把一把地捉稻芯虫和稻冥虫,它们全蜷藏在最嫩的一片稻叶中间睡觉。我一个一个从稻叶中间把它们剥离出来,它们肥硕柔软的青色身体不是被我的小手一一捏死,就是一把一把被我埋在田埂上;收豌豆的季节,晒场上堆满了被大人们脱了荚的豌豆粒儿,我和一群小孩子以捉豌豆堆里的小肉虫子为乐。我们一把一把地捉,我们把那玫瑰红、樱花红以及乳白、麻黑等各色各类的肉虫向对方的头上、身上扔去,我们豁着牙“咯咯”地笑个不停……
       那条青蛇顺着墙缝向舅奶奶的磨坊里爬时我看见了它,我捡起一根还带着青柳树叶的木棍子,使劲向青蛇抽去,我连连地抽。那时我还不懂“打蛇打七寸”,所以抽了半天蛇也没死,但它除了想逃窜外,一点儿也不向我反攻,致使我小小的年龄最终把它打死。
       舅奶奶闻讯从磨坊里走出来时,蛇已经死了,它肚子的一个部位鼓得很大很粗。舅奶奶说:“不知是刚吃了老鼠还是有了身孕,蛇不招惹你时不要打它!小心报应……”说完,她狠狠盯了我一眼。至今我想起她那很深很冷的眼神我都依然战栗。
       此后的年月里,我再也没有碰到过蛇,但蛇却不断在我的梦里与我纠缠——
       我在湖里、塘里、河里、水渠里游泳,一群细长的青蛇、黑蛇在我身前身后竞游。我拼命地快游,想摆脱它们,但却万万不能。我心惊胆战,游得精疲力竭……
       雷雨过后,我看见四条巨龙般的蛇盘旋,静止在东南西北的四面天空,我到处找地方藏身,但却从山崖上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滑落下来……
       一条马头状、青色巨蟒静卧在海岸边,海翻滚着幽深,黑色的浪,天空灰暗,四周无一人迹。突然,那蟒一个翻身便整个地翻进了海里。看清了这一切的我正要离开海岸,突然又听见一片青色藻类植物下面发出了它的声音,它说:“我是无处不在的……”又说:“我是捉摸不定和莫测的……”我听得很真,它说的是哲学语言。它要说明什么?我惊魂失魄,想立即逃离,但我却站在那里一动不敢动……
       梦醒,我常常大汗淋漓,常常思忖良久:这莫非是我童年打杀那条无辜的青蛇应得的惩罚?
       我许多次地想过,什么时候人类能够对蛇公平,仅仅只把它视为与其他动物一样的血肉之躯,不再神秘,也不再伤害它,唯其时,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