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小说新干线]获救之门
作者:顾建平

《十月》 1999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伯格理来到滇黔川交界处乌蒙山区苗族聚居区,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在此生活了十余年。他着苗衣说苗话,率众兴建了基督教堂、学校、医院、麻疯病院、纺织厂、游泳池、足球场,使当地百姓成为上帝虔诚的子民。伯格理病殁于石门坎,并葬于此地。
       这是潘灵的中篇小说新作《窄门》取材的故事原型。由于我们对小说中虚构的传教士爱情经历看法有差异,本期“小说新干线”采用了从题材到意旨与《窄门》大异其趣的《回来》。但伯格理的传奇般生平,还是值得我们在此记录一笔。
       潘灵的故乡,云南省巧家县,与石门坎相距不过百里,伯格理的故事,或许正是他少年时代父祖辈口中的乡村掌故。这位壮硕冲动的山地之子,如果早生六十年,可能也会在伯格理的讲坛下温顺地聆听天启。而他现今的艺术启悟,也许只能源自滇东北贪瘠的山地和昆明的繁花世界。
       与时下常见的新生代作家的小说不同,潘灵的小说存在着明白朴素的道德取向,对人性中邪恶之欲坚定的拒斥。
       “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这是法国小说家弗朗索娃·萨冈小说主人公的一句自白。《天麻》、《回来》的主人公则没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梅莉空虚、慵倦、无聊,恶劣的精神状态与物质环境相疏隔;阿莲浪迹多年,结束风尘生涯重返故里,企求宁静生活。他们在期待救赎———或者说,作者认为她们应当被救赎。梅莉无意之间成为希望工程的捐助人,阿莲为了抗争恶势力出资贿选;无人救赎,她们只能自我拯救。但她们早已踏上了不归路,是属于不能被救赎的异类。如果你不能通过窄门走向天堂,那么所有的天堂之门都将关上。
       小说里流露了作者难以自抑的是非爱憎,价值判断的二元对立,镜子式地互相映衬;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不免夸张变形,对小说的“真实”有所损害。甚至情节设置也是互相对立的正负结构。过去和现在,乡村与都市,艰辛与闲逸,富足与空虚,风尘生涯与婚姻意愿,赵牧之的来而去,阿莲的去而回,身处故土却心无所托……作者最初的创作理念被镜像式的叙事方式削减了。
       圣徒死于他乡,而浪子永远在回家路上。只要人心仍有期盼,感动人的小说主题就不会穷尽。小说新干线为潘灵提供了一个驿站,愿这一停靠点成为他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