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
作者:尹晓星

《词刊》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罗兰有云:“诗句是在有限的地面上‘走’的,而音乐却是在无限的空间‘飞’的。”我认为,能走能唱又能飞的诗,歌词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诗人尤其是文学青年,对歌词写作情有独钟。
       
  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热情指导下,在中国音协《词刊》的精心引领下,各地词报词刊如雨后春笋,一批又一批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不断涌现,歌词创作队伍日益壮大,真可谓一派“木欣欣以向荣”的景象!
       
  朋友赠我一份地方内刊“词报”。其中不少篇章,已具备歌词之基质:错落有致的节奏;隐含着起伏多变的韵律;注意按歌曲音乐的曲式谋篇;讲究从听觉艺术要求遣词用句,且精练、活泼、灵动。有的可谓立意高远,想象奇伟,风格浪漫,撩人心扉,励人向上,催人奋进;有的富有思辨性,“哲思化作情意出”,给人以启迪,以教诲;有的情景交融,洋溢着谐和的音律,蕴藏着深邃的意境;有的宛如一泓清泉,可以涤荡心灵深处的污秽;有的俨像炎炎暑日里一支雪糕,能赐人以幽凉、以清新……这样的词作,徜若入乐演唱,其情、其意、其风韵、其魅力,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然而,恕我直言,其中亦有好些既不能吟又不能唱更不能“飞”的分行排列文字,读了令人顿生晦涩、古奥、干瘪、平庸、浅薄,俗不可耐之感,特别是一些朦胧词句,研读反复仍不知所云,此乃“无病呻吟之作”。还有的词作,意象纷杂,也是作曲家颇为忌讳的。不善于营造形式美的能动性与独创性,更是较普遍毛病。语言结构是字、词、句、段、篇,音乐的划分是按单音、音型、动机、乐句、乐段、乐章安排的。作为音乐文学的歌词形式,既应受到音乐逻辑的制约,又不至于让其所固囿、所桎梏。因为“音乐逻辑本身不等于枯燥乏味的公式,它存在于大量的作品之中,并以千姿百态的变化表现出来”(引自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因此,切不可因形式而害意,应在“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下,力求句式十分灵巧,变化多端,错落有致,具有参差之美,抑扬之美,隽永、俊逸之美。
       
  歌词能“飞”,势必比一般的诗要附加一些“条件”。作为内刊“词报”总编辑的这位朋友,他不仅是希望我在评点这张词报作品时对歌词创作谈点看法,且更渴望我从谱曲的角度对歌词提几点要求,以便让青年词作者的作品令作曲家“爱不释手”,稍稍读后就能乐思如泉涌。这倒为我出了道难题。我是个地道的歌词门外汉,谈“这个”委实是举鼎绝膑力所不逮,然又感到身为一个职业音乐工作者却之不恭。于是,思考再三,斗胆以十二个字答日:近距离、纯意象、多空间、易入乐。
       
  所谓“近距离”,意味着对所歌唱的对象越贴近越能激起心灵共鸣,有人倡导“雾里看花”,或是“远距离”地“走马观花”,窃以为此举是难以使生活能真正艺术化的。作曲家对于那些缺乏浓郁生活气息所致的菲情薄意的词作——这种面壁虚构、缘木求鱼的文字游戏,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作曲者深知,这样的词作即便是谱了曲,也不能打动听众的心。意象,不仅体现了歌词的形象思维法,古有“尽意莫若象”之说,而且能给歌词带来生动形象的画面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与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这就是说歌词必须具有意象。唯其如此,作曲家才能“窥象而运斤”,也只有为意象美的歌词创作出来的音乐,才有可能具有生动性、可感性,才有可能情势与意态趋于“和谐”,臻于物我同一的意境。我提出“纯意象”,强调这个“纯”字,也贵在这个“纯”字。也就是说意象切不可罗列太多,更不能繁杂,以单纯为佳。再说“多空间”,此乃针对当下一些歌词写得太实、太满、太臃而言。人太臃,则动作不灵便,歌词太臃,意味着废话太多,让缛词冗句占了“空间”。作曲家拿到这样的歌词最感头疼,——音乐,英雄无用武之地!歌词界有“点到为止”之说,窃以为,有一位作曲家所言“给我一个插翅膀的地方吧”更为形象。至于“易入乐”,很能得到大家理解与认同:因为音乐美是以穆耳协心为标准,而有些词句难以入乐,即便是配乐也不中听,甚至产生歧义,如“功绩”一词,作曲者稍不注意其声调,则也许让人听成了“公鸡”,或为“攻击”;特别是分节歌词,比如上一节的某句中有名词“海洋”,下一节这句相对应的亦必须为名词,而不能是动词如“跳跃”;而且从声调上考虑,亦不能是“跳跃”,因为“跳跃”(tiaàoyuè)皆为四声,而“海洋”(hǎi yáng)分别为三声与二声。现实中词曲结合很勉强甚至极不“谐和”者屡见不鲜。窃以为,因歌词是能唱的诗,写作时必须从听觉艺术要求上斟词酌句,致力于入乐谐和、柔顺且悦耳动听。从某种意义上讲,词作家与作曲家一样,懂一点“音韵学”也是必要的。唯其如此,在词与曲交融的艺术魅力中,才有可能显现出“抒情”、“陈情”的灵动之美。
       
  什么样的歌词才算成功之作?我愿与词作者们一起探索。我坚信,一首首能唱能走的诗,一定能插上音乐翅膀,在无限广阔的空间高高飞翔,飞翔!
       

       
  全国词曲作者踊跃参加“2009中国杯’共和国
       
  六十周年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展示大赛”活动
       

       
  当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的钟声敲响的前夜,中国音乐界的爱国之声已经提前唱响;当“2009中国杯”共和国六十周年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展示大赛”喜讯传开为时候,中国音乐人就已经用心声谱写出了万众歌唱新中国的新乐章;篇篇优秀词曲稿件陆续飞达北京参赛……
       
  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网、北京卫视阳光国际传播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型音乐活动“2009中国杯’共和国六十周年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展示大赛”(详细内容已经在本词刊10月份刊发、可登陆中国音乐家官方网站WWW·ZGYYJ.CN)发出通知后,至今,记者在该项活动组委办已经看到各项参赛报名信函已达数千封。感到篇篇稿件都洋溢着参赛者们对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大庆的欢心鼓舞之情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从大量来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业余词曲作者同样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作品富含新意;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许多离退休的老年作者的积极参与,才思不减当年,作品中澎湃着青春的激情!
       
  大赛组委会再次对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国各地词曲作家们、歌手们、乐手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如歌)
       

       
  中国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西安开坛
       

       
  中国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于11月3日在西安拉开帷幕。
       
  此次论坛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和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音乐家协会承办。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词曲作家、音乐理论家和陕西音协理事、陕西各市音协负责人及省内外知名音乐家30余人参与论坛。共收集参会论文20余篇,论坛以陕南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切入点,探讨了陕南民歌当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产生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和经济开发对民歌所带来的影响,力求为进一步解决好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与陕南民歌推广的关系。通过陕南、陕北民歌起源及发展异同的比较研究,处理好陕南民歌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议题。
       
  论坛旨在通过会议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为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陈智勇)
       

       
  《歌词创作论》出版
       

       
  辽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沈阳音乐学院胡杰副教授的专著《歌词创作论》已出版发行。全书共十一章,分别对歌词主题论、题材论、结构论、音乐性、语言论等作了全新的阐述和深刻的论证;在审美创造论、中国红意象、创新论等论题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外来文化的借鉴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兴趣的读者请与作者联系: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华山路99-7号3单元9楼2号.胡杰收
       

       
  更正
       

       
  贵刊2008年九月号刊文《歌唱祖国主旋律》中说:“黄霑对应的特别好,而且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原来黄山还只是五岳之一,《我的中国心》一出,分量顿时加重。”
       
  说黄山是五岳之一,这是不对的。五岳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而黄山并不在五岳之列。
       
  黄山早已闻名天下,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谈不上《我的中国心》一出.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
       
  高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