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文丛]千里之外 天马行空
作者:王生宁
《词刊》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方文山是当代华语流行歌坛享有极高声誉的词作家之一。他的歌词创作拓展了传统流行歌词创作的内容。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改华语流行词坛长期落后的整体艺术形象,从而使歌词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方文山在歌词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瞩,不仅在于他“不走寻常路”,在歌词创作的内容题材上“什么都敢拿来写”①,而且在艺术上更有益于对个人文字风格的长久经营。在进入歌词创作领域之前,他就确立了要建立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目标。他在接受某报纸采访时也说过:“我要求我的歌词一定要有天马行空的画面感,历史感,就像一部电影,画面跳跃,节奏紧凑,这是我的风格……如果看到歌词就能在脑海中表现出电影场景般的图像,甚至可以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想象,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②这段话可以说是他对其歌词的艺术风格大致的概括。因此笔者认为,方文山的歌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新诗化:以写诗的方式填词
方文山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曾说自己是以“作诗”的方式来填词,而他所写的歌词“恰到好处的押韵和转韵,充满跳跃的思维方式,接近诗句的表达方式,为周杰伦的‘唱诗潮”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③。其实,诗与歌本身是同宗同源的,但歌词可以说是诗歌,诗歌却不能说是歌词,这也是歌词的独特点。“作为和市场结合紧密的歌词创作,必须满足音乐运营的各个环节的各种功能特征”④,从最初的歌手风格的吻合,到歌词创作过程的配乐,以及技术发展起来以后的MTV声画对位,到最终推进市场与受众接轨,歌词创作者就像是一群带着脚铐跳舞的人,在禁锢中寻找任何可以展示个性突破的可能性。但是在很多时候,关于“展示个性突破的可能这个方面”,很多专业作词人都做的不够好,仍然受困于传统歌词创作的牢笼中,按条条框框来写词,一般都很注重一种意想的情绪体验,从而出现了歌词创作的千篇一律性,而方文山也看出了这个歌词创作的死结:“所谓的歌词早已脱离了耐人寻味的文学意蕴,而直接诉诸于口语化情绪,完全商业媚俗化,在我看来,歌词还不够格称为文学作品,充其量只算是文字作品。”⑤因此,他在歌词创作中,坚持以一种诗歌的形式来填词,也就是他所提倡的“新诗化”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拒绝传统情歌歌词创作的完全情绪体验,从而更注重寻找一种歌词内部突破,注重通过意象来构建意境,通过气氛、环境来渲染情绪,选择具有图像感和画面感强烈的文字图景,从而使歌词插上诗歌所具有的含蓄蕴藉的翅膀,真正体现出歌词新诗化。这一些从他的代表作如《千里之外》、《东风破》、《止战之殇》等都有所体现。
二、视觉化:极强的电影画面感
“方文山的歌词作品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像感和画面感,而这也是他的歌词创作中最显著的风格,让他成为了当下创作群体中最重要最具有特点的人物。”⑥而方文山自己也曾说过:“我一开始进入流行音乐界,就已经决定要摈弃传统歌词单纯的描写情绪为主的手法,开始大量使用图像和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场景,因为那些相对较为传统的歌词同质性实在太高了,了无新意……”“写词是导演一部电影,希望完成的作品能像电影场景一样立体丰富。所以,在每一首词里,总是画面丰富,空间感十足……也因为文字在脑海中完成了故事的构建时间、空间、人物和剧情,相乘的效果已超出了原本文字范畴,读者好像看到了更多,在电影氛围里感动就一直延续着,因为里面的人物已经生动了,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⑦方文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夜曲》一词,电影画面感十足:
一群嗜血的蚂蚁被腐肉所吸引/我面无表情看孤独的风景/失去你爱恨开始分明/失去你还有什么事好关心/当鸽子不再象征和平/我终于被提醒广场上喂食的是秃鹰/我用漂亮的押韵形容被掠夺一空的爱情/啊乌云开始遮蔽夜色不干净/葬园里葬礼的回音在漫天飞行/送你的白色玫瑰在纯黑的环境凋零/乌鸦在树枝上诡异的很安静/静静听我黑色的大衣/想温暖你日渐冰冷的回忆/走过的走过的生命/啊四周弥漫雾气/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跟夜风一样的声音心碎的很好听/手在键盘敲很轻/我给的思念很小心/你埋葬的地方叫幽冥/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而我为你隐姓埋名/在月光下弹琴对你心跳的感应/还是如此温热亲近/怀念你那鲜红的唇印/那些断翅的蜻蜓散落在这森林/而我的眼睛没有丝毫同情/失去你爱恨开始分明/失去你我连笑容都有阴影/风在长满青苔的屋顶/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我用凄美的字型描绘后悔莫及的那爱情
这首歌词的篇幅比较长,但在词中却没有一般歌词因为旋律化问题而让副歌重复或意境重复,而是以众多意象来构建各自不同的独特意境,“嗜血的蚂蚁”、“广场的鸽子和秃鹰”、“乌云”、“乌鸦”等在歌词的付托下散发出动态的美感,而画面也一直在不断地切换着,同时“通过带有肃杀之气的景物的描写,酝酿失去爱人后,生命不再有的希望的情绪,然后到了副歌部分点出,表达将众生追悼这份爱情的心愿”。⑧其实,这就是一种借景抒情的写法。
方文山为了能使视觉性的画面感更强烈,事先往往会营造一种环境氛围,细致地描述某个时空中的一景一物,让读者能通过这些景物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他所陈述的场景。比如《上海一九四三》一词中,就是透过旧上海时代的景物描写,从而回到过去的场景:“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整首词就是将“泛黄的春联”、“爬满黄金葛的门窗”、“斑驳的砖瓦”等意象来构建意境,形成不断变化的画面,从而表达一种深深的伤感怀旧情怀。另外,方文山能够将歌词写得如此有电影画面感,这与他本身创作中大量运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和空镜头等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如《娘子》一词就是从江南小镇到塞外边疆的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使游子和思妇的相互思念跨越了地域的局限,富有跳跃性的电影画面感。再如《千里之外》则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的心理告白通过蒙太奇手法剪辑重组,从而使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历史的重现,实现了古今对话。这样不仅使情绪表达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遥远相爱”的爱情主题。
三、个人化:凄美温情共存的词风
当下流行歌词词风,一时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到90年代的“校园民谣”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或许这也反映流行歌曲的“流行”本质吧。但在这些不断变化的词风下,很多流行歌词对爱情、人生等描写抒情都很注重主题集中,而且词风都相对统一,或悲情、或大气、或崇敬、词风都比较鲜明,情感也浓郁。
不过歌词到了方文山的手下时,由于“对时间的压缩(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剪辑)以及对地理位置空间的压缩,(包括《上海一九四三》、《威廉古堡》、《布拉格广场》等具有明显地域却无特定地域空间感的歌曲),形成了集中词风特征的交织感”。⑨因此在方文山的歌词创作中,常常隐藏着多种情感元素,阴冷中渗透温情,华丽中展示诡异,而这种“游移和不定的情感诉求,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扩大想象和感觉的空间和纬度”⑩,如《发如雪》: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铜镜映无邪扎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这首歌的主题写的是凄美的爱情,从歌名《发如雪》这样一词就已经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华丽。一开篇就是以“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这样的句子来渲染一种气氛,而后又加入“打翻前世柜”、“哭红颜唤不回”、“化身的蝶”、“纷飞的眼泪”等具有悲凉特色的词汇,这样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令歌词所要表达的爱情主题充满着凄美的气息,而爱情在此刻也穿越了时空,无论是离去还是等候,甚至是写到前生今世的相爱,但歌词总体上却不断透出一种温情:对爱的坚守,对心上人的坚贞,也因此“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从而“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这样凄美温情共存的词风,在一定程度中拓展了听众在时间、空间上的想象,深化了作品主题表达。
如果说这样的千古之爱的内容作品比较容易使人在悲凉氛围中感受到其中的深情,那么《最后的战役》这样关于现代电玩的词,则分明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兄弟情:
机枪扫射声中我们寻找遮蔽的战壕/儿时沙雕的城堡毁坏了重新盖就好/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却就连祷告手都举不好/在硝烟中想起冰棒汽水的味道/和那些无所事事一整个夏天的年少/我放下枪回忆去年一起毕业的学校/而眼泪一直都忘记要掉/嘲笑的声音在风中不断被练习/连树林间充满了敌意/部队弃守阵地你坚持要我也离去/我怎么能放弃/我留着陪你强忍着泪滴/有些事真的来不及回不去/你脸在抽搐就快没力气/家乡事不准我再提/我留着陪你最后的距离/是你的侧脸倒在我的怀里/你慢慢睡去我摇不醒你/泪水在战壕里决了堤
歌词从一开始就描述了一种残酷战争场景:敌机在头顶在盘旋,并且不断地扫射,而你的“染血的军外套”已“布满了弹孔”,而后又将儿时的游戏与如今的残酷现实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渲染出此时的悲凉气氛,再以后是“部队弃守阵地你坚持要我离去”,但“我怎么能放弃”?这时候的兄弟深情在凄凉的气氛渲染下不断地表现出来。直到“你脸在抽搐就快没力气”,“你慢慢睡去我摇不醒你/泪水在战壕里决了堤”。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也忍不住要掉眼泪。战友间的关怀,失去同伴的难过,都表现得很淋漓尽致,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性的呼唤,其实际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其中将悲凉凄美的残酷战争场景赋予兄弟无限的深情,这样两种不同境遇结合在一起,给与人的感受是无比震撼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方文山的歌词创作中不同词风共存所表达出来的绝佳的审美效果。
四、陌生化:超强搭配的语用现象
方文山歌词创作除了在电影画面感强烈和多变的词风等这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之外,他对歌词的用语现象进行陌生化也使他的歌词创作取得极强的美感,从而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般说,语言有生活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语言的陌生化程度越高,其文学性越强,美感程度也越高。而所谓的“语言陌生化”,一般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使读者阅读过程受到阻碍。具体来看,就是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之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意义、新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指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11}
方文山的歌词创作在陌生化的条件下,在语言表达上十分注重求新求异,因此他的歌词语言中往往出现各种超强的搭配,具体大概有以下三点:
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搭配。如“残忍的温柔”、“伤人的美丽”、“肮脏的香味”等,这些搭配的词语都是修辞语与中心语的语义相对或相反,在逻辑上讲是无法搭配在一起。但作为一种艺术化语言,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语义和感情,适合地根据词境运用来制造惊奇,这样的做法与中国传统文艺所常用的“以乐景写悲”的艺术手法,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让读者在接受美好快乐的同时也略感到凄凉悲伤的忧愁,达到一种凄美的审美效果。”{12}
名词与量词错位搭配。一般说,量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在汉语言中已经约定俗成,什么名词使用什么量词,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语言到了方文山的手中,常常出现超强的名量搭配的现象,如“一盏离愁”、“一壶漂泊”等,在这些数量词做定语的语法结构中,“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东西来测量,这种看似荒谬的用法,恰能若隐若现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虚虚实实的离愁别恨,孤独寂寞之感。”{13}
“很+名词”的超常搭配。按照汉语语法运用习惯,名词是不受副词所修辞的,这也是汉语语法规则。但在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中,却时常出现此类的搭配,如“很欧洲的情调”、“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等,这样的搭配不仅不让人觉得其中的语句有语法毛病,反而使歌词语音更活灵活现,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时代气息和新鲜感。
值得注意,方文山在歌词创作中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同时也表现在他所运用的变幻多姿的修辞手法中,他的那种“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花样翻新,大胆独特的修辞手法在歌词中更是展现出令人叫绝的艺术魅力”{14}。如“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用一个比喻就将一个苦苦守望的人的冰冷、绝望和苍凉演绎得淋漓尽致,而“那薄如蝉翼的未来”又是何等的脆弱!而“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则用拟人的手法,突出烛火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和我的绝望心伤,类似的诸多词句耐人寻味,不胜枚举。
方文山的陌生化的超强搭配的语用现象,从基本上背叛了传统的陈词,冲破了传统的语法束缚,使歌词创作的语言更显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这么说,方文山歌词作品的陌生化的超强搭配的语言,可谓是“当代语言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15}
①佚名.词人方文山:我的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②张富萍.方文山歌词创作赏析。
③⑤苏品晶.流行歌词文化及其审美流变。
④方文山博客——方道·文山流。
⑥方文山博客——方道·文山流。
⑦张涵.走进N时代——当代流行文化个案研究。
⑧⑨苏晶晶.流行歌词文化及其审美流变。
{10}陈梅.试论周杰伦歌词语言的陌生化。
{11}{12}吴艳,王丽芳.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语用现象。
{13}{14}吴艳,王丽芳.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语用现象。
{15}陆正兰.中国诗歌能否回向歌词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