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水痕轩话词]期盼奥运主题歌
作者:王晓岭 宋小明 王 磊

《词刊》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王晓岭:随着奥运会召开的日趋临近,大家对奥运歌曲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主题歌到底以什么样面目出现,让人心里充满期待。现在场地、吉祥物、口号、火炬、金牌等全都有了,就差主题歌还没出炉,可从组织角度来说,对这项工作准备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王磊:五年以前就开始了奥运歌曲征集,到今年是第四届。其中第一届评出7首、第二届评出10首、第三届评出16首、第四届评出25首优秀的奥运歌曲。
       

       
  王晓岭:4月30日就要在太庙结合奥运倒计时100天进行给第四届获奖作者的颁奖。
       

       
  宋小明:这里除纯粹奥运歌曲外,另外还包括一些相关的仪式歌曲,如火炬传递、志愿者、残奥会歌曲以及优秀歌词等等。正式的火炬传递歌曲,可能随着圣火传回国内以后最先频繁使用。我已接到邀请参加这次活动。我获的是一首优秀歌词,点燃圣火方面的《太阳日记》。
       

       
  王晓岭:我也接到邀请,第三届时获的是《同在蓝色星球上》。
       

       
  王磊:这届我也参加,挺幸运地又获奖了,第三届时获的是《心若无疆,爱也无疆》,这届连续获得,是首《送你一朵东方茉莉》。
       

       
  王晓岭:很好啊,奥组委连续四届评选出这数十首优秀歌曲,至于投稿可能得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王磊:据详细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年4月15日征集评选活动启动,第一届征歌办共收到全国各地群众来信共计744封,电子邮件75封,其中有效作品304首。第二届征集活动共收到歌曲来稿430余首,专业作者来稿50余首(包括宋小明老师开始参与),歌词1937件。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稿件十余首。第三届共收到海内外歌曲参选作品746件,歌词参选作品6000余件。词曲专业作者的作品占到参选作品总数的二分之一(我和王晓岭老师开始参与),表明音乐界对奥运歌曲的关注和参与开始升温。第四届活动作为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一届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则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关注和专业作者的最踊跃参与,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歌曲参选作品3151件,歌词参选作品64100余件,参选作品的数量超过前三届参选作品数量总和的6倍,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成绩,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宋小明:是逐届倍增,越来越热的,那么歌词、歌曲投稿加起来将近10万首左右。
       

       
  王晓岭:这实际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专业作家、各个年龄层、各个行业、大到八九十岁,甚至有人写厚厚一本。这些歌里有时还真出现不少很好的作品。
       

       
  宋小明:不光我们国内参与,这一届尤其港澳台、海外华人以及国外专业音乐人参与的都很多。
       

       
  王磊:因为一开始就界定的是全球征集。第二届已选出的作品里就有黄大炜的《Wishing Star》、英国Claire selby的《china-wodd》。这一届也有意大利作曲家莫洛德尔、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等国际大腕,韩国张娜拉等明星,谭晶演唱的一个作品也是美国电影音乐人Frank Mayor打造的等等。
       

       
  王晓岭:现在还有些奥运歌曲在有些晚会、电视节目进行日常播放宣传,并且正逐步形成一些印象。
       

       
  宋小明:像莫洛德尔《永远的朋友》,香港音乐人创作的倒计时一周年的《We Are Ready》等等。
       

       
  王晓岭:那是百名群星,有点印象。还有唱志愿者的《我是明星》。
       

       
  王磊:对,周华健的作品。这届参与者里名气大者很多,港台这边还有像成龙、张学友、刘德华、周杰伦、王力宏、林夕、方文山等。
       

       
  宋小明:他们都是集中在最后发力的时候冲上来的,现在无论从奥运歌曲的征集、发动还是参与,整个面上是够了,但这里面究竟哪首能有幸成为奥运主题歌,还不确定。
       

       
  王晓岭:这个事大家都还在猜测、等待当中。
       

       
  王磊:我是从第三届征集开始亲身经历、参与的,应该说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连续两届获奖。但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这四届的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告示里,并没有写明主题歌一定从这里诞生。以前对奥运主题歌有两种推广方式,第一种是早在开幕前就把歌放出来,传唱很久;还有一种是玩神秘,到最后一幕才揭晓花落谁家。所以目前按形势看,咱们国家偏向于第二种,因为现在已经很临近了,到4月30日就只剩倒计时100天了。
       

       
  王晓岭:那就说明采用了“点火式”的,就是点火的方式一定要保密到最后一刻。
       

       
  宋小明:主题歌可能是这样,但也不排除它和这几届推荐的奥运歌曲放到一起。我们现在考证,奥运会主题歌真正引起国际重视、传媒、官方和老百姓都认可的应该是始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手拉手》这首歌,确实起到了超乎歌曲之外很大的作用。
       

       
  王晓岭:延续这么多年了,奥运会结束了,这首歌还远远没有结束。
       

       
  宋小明:一直到今天,汉城之后的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等,都希望拿《手拉手》说事,做出一首类似这样的歌。包括我们这一届,无论奥组委、领导层还是奥运团队也都有这种想法,可以说也是最初的一个期望。但很多时候一谈到这个,就出现很多另外的问题。比如一,很多歌的走红并不是以作者或组织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第二个就是我们参与者还存在写完、获奖之后怎么与组织演出者衔接的问题。
       

       
  王晓岭: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这些歌写完之后,谁来认定的问题,评判者是谁?是群众评判呢还是?
       

       
  宋小明:我觉得不是,我觉得主题歌是总导演认定制。
       

       
  王磊:或者说比较官方。
       

       
  王晓岭:这个指两方面,一个是作品本身,一个是谁来认定。作品很好,不见得谁来认定;作品一般吧,如果指定你了,可能它就好了。
       

       
  宋小明:认定肯定是奥运会的主办者认定;如果走群众认定它会把每届的东西放到网上,弄一个投票制,相当于群众最喜爱的歌评选。但现在看奥运会主题歌没有走排行榜那种形式。
       

       
  王晓岭:这两种认定其实都是可以的,因为都是甄选的办法。对于作者来说,谁认定不认定也不是我们思考范围。我们只是考虑歌该怎样写,希望它最好是什么样子。我记得5年前奥运刚开始征歌的时候,奥组委的官员们也提出过对奥运歌曲的一些希望,他们希望未来是什么形式的?
       

       
  宋小明:从歌词的内容讲,不单纯是中国的、是北京的。
       

       
  王晓岭:对,像黄河、长江或中国龙,不见得是这样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奥运的口号,直呼更高、更快、更强,甚至五环这些字。应是说一种体育的精神或人类共同的梦想。
       

       
  宋小明:还有一条要求,就是汉语的歌词要翻译成英文、外文,也具有它同样的美感。不光是一个翻译的问题,应该是这个歌有诗意,还可以为其他语言
       提供一个很美的平台。
       

       
  王磊:国际奥委会规定对会歌要翻译成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奥运成员国流传。
       

       
  宋小明:几大语种,像他们主持活动也是要经常播放的。
       

       
  王晓岭:所以回过头看,这种要求的理念是对的,我们写歌不仅是奥运歌曲,如果写一种特定指向性内容歌曲,也往往容易陷入到指向性之中,指向性过强。而突破概念去写的话才更有广泛性、更广义、更深刻,没有那种局限性。不是必须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写奥运,只要写出全人类共同的一种期望和精神来,这种理念大家是认可的。所以后面的征集慢慢从开始的局限跳出来,慢慢调整,后几届有较好理念的歌曲就比较多了,尤其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口号以后,实际对我们写歌的人也是一种打开,对我们搞其他歌曲也是一种启示。
       

       
  宋小明:实际上1988年的《手拉手》可以分析一下,《手拉手》就是写团结友谊,它整个歌只有最后半句用了阿里郎元素,这可能是考虑到在韩国办,可能在创作的时候有这样的设计或要求,实际上听时不注意也很难听出阿里郎。
       

       
  王磊:演绎的时候是在韩国主场,作词美国人,作曲意大利人,再加上由四位韩国实力巨星组成的“Koreana”演唱组使用英语演绎,身后18000名合唱团映衬,一开始它就处在一个很国际的背景下,所以较容易被世界受众接受认同并迅速推广。另外每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是随着主办国的转换而不断转换的,每四年都要诞生一首新作,那么中国的国情和韩国、美国又不一样,如果能把本民族的元素和世界音乐的元素相结合,我认为是最好的,你也不能全部按照欧美西化流行音乐的感觉去做,民族的东西没有,那就是一种缺失。
       

       
  宋小明:这样主办者也不认同,扩大一点说,它起码要有一定的东方元素,而有中国元素更好。
       

       
  王晓岭:除了歌词还指它的音乐语言。
       

       
  王磊:包括编曲、乐器、音色、旋律、气质。
       

       
  王晓岭:这个我认为可能分歧、差异也更大一些。像歌词歌颂奥运精神理念,大家比较容易认同,音乐究竟什么风格,实际大家也在多元探讨,就像刚才说的,究竟是那种世界性的流行风格还是中国特色比较浓的语言风格,或是两者融合到一起的这种风格,都有可能。再就是演唱,究竟是流行还是什么……
       

       
  宋小明:谁来演唱?是具有国际符号还是中国特点的大腕,或者是两者结合……
       

       
  王晓岭:一中一外的演唱,那就演唱的人究竟什么唱法,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还是音乐剧唱法呢?或是再创造?
       

       
  王磊:我现在就正进行这个设计,第四届我获奖的这首《送你一朵东方茉莉》就有一定创意,像茉莉花属于中国传统民歌,歌剧《图兰朵》采用的《茉莉花》旋律,赢得世界的关注和华人的欢心,我这首歌首先定位演唱者是宋祖英,她在悉尼、维也纳、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三场演唱会上均被媒体报道誉为“东方茉莉”、“美丽的茉莉花”等,那么我选择这个名字作为主题,就是设想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各国运动员、观众来到中国,我们通过这样一位美丽的民族歌唱家,既把“茉莉花”的歌声送给你,把茉莉这朵花儿送给你,还把“东方茉莉”浪漫微笑的形象送给你,那么这样几重含义可以说就把这个古老元素进行了新的外延。而在4月30日太庙的颁奖活动中,这首歌又有了韩国的张娜拉、中国台湾的许茹芸以及汤灿、陈思思等演出阵容的加盟。
       

       
  宋小明:亚洲女孩,她们把东方元素扩大了。
       

       
  王磊:对,这首歌在奥运歌曲里应该说是走了别出心裁的另类路线,因为传统意义的奥运歌曲都倾向于体育、动感,或者说比较偏向流行音乐,但我和作曲龙伟华在设计时恰恰兼收了民族音乐的走向,表达了欢迎和喜庆这样一个概念,同时更反映出中国人很东方的既含蓄又笑对世界的气质。也还真被选出来了。但是我觉得目前已经搞了四届,很多优秀的歌或者说“身上有点”的歌都已产生,当务之急是怎样把这些有特点或有潜质的歌整合到一起,形成规模化或针对化的宣传,这是目前最需要做的。从这几年看,尤其第一、二、三届征集到的奥运歌曲来看,推广的力度远远不够,无论从网络搜索还是电视播放、大型晚会的推介推广等都还没看到太多。
       

       
  宋小明:老百姓相对还比较陌生,这是现在工作的一个缺憾。严格意义讲现在1—3届应该有一定的密度,也有了一定的时间跨度。在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淘,前一届搭着后一届,比如前面的10首好歌里再挑出5首更为不错的,不断滚动到后面,再跟后面的一起PK。
       

       
  王晓岭:这个还真不是乱说,是滚动式的推。
       

       
  宋小明:最起码要让老百姓认可,即便不是主题歌,但作为奥运歌曲,能代表另一层东西,形成整个宣传,奥运氛围就更浓。也可能到奥运开幕时老百姓真正会唱几首,而且这几首在体育场里大家可以直接跟着演唱。
       

       
  王磊:其实《手拉手》的成功也得益于韩国奥组委在开幕式之前就在国内不断地通过媒体播放这首歌,使得歌曲在开幕式演唱当天就取得了观众全场同唱的壮观场面。
       

       
  宋小明:对,我未必是强迫灌输说这是奥运主题歌,但是在这批歌曲的不断宣传中也其实加强了奥运的宣传意识,使大家有歌可唱。你别到了开幕式时再好的歌,玩神秘就亮一次,那么听了不错但很快就过去了。这也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像《亚洲雄风》在亚运会召开前铺铺铺,所有人都会唱了,使张黎和徐沛东成了黑马,在前期组织的一批亚运歌曲里一下唱响,变成老百姓一提亚运会先说这个歌。
       

       
  王磊:相当于准会歌。
       

       
  宋小明:反而委托施光南创作,胡晓晴、佟铁鑫演唱的亚运会会歌已经没有印象了,如果说采取一种滚动推广宣传、密集轰炸的话,实际能达到歌曲、奥运、群众三者很好的结合作用。而且也不枉费这些作者的精心投入。现在看实际是有脱节。我觉得奥运会主题歌不管你是内部定也好,从几届里选也好,我个人看法,刚才谈到了歌词,要有人类的视角,俯视的。但国际有很多活动同样是人类的视角,比如世博会等等,所以奥运主题歌还是要抓住某一点奥运精神,这样会和其他大型活动有所区别,更多应放在人类关注自己、激励自己、团结、友谊,实现大同等,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学特征。还要简单。音乐呢要有世界性。魂是中国的,而包括和声、配器、选法等可以借助欧美,时尚、流行,比如说有一特色乐器,它也能体现;还比如说我们的民歌,如果进入之后,比如宋祖英或别人,她和一个外国的歌手声音能够搭在一起,大家感觉非常新奇,这个也很好。你说直接请外国歌手来唱吧,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会觉得不满足。
       

       
  王磊:任何一个音乐都要尽量“听得懂”才更容易“唱得开”,尤其在中国,有13亿人民的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下。我们当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我们希望有国际性的元素进入,但是如果我们丢掉本民族的语言,同时我们也放弃了一个用主题歌宣传我们民族的阵地。西方在圣火传递中给予的阻挠也说明不是我们想拥抱世界,世界就一定会热情地接纳我们,所以不管请多少国际大腕参与者进来,我们所有的人民和创作者还是真切地希望主题歌能从我们自己的作品里产生,当然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水平。我觉得从音乐概念上讲,现在乐曲编配都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管弦乐,这方面西方艺术家早已玩的如火如荼,而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乐器,它的音色是可以体现民族特质的。比如我们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照样被苏格兰风笛所打动。我们中国古代讲究黄钟大吕,包括我们有敲击乐的曾侯乙编钟,有极强震撼力的中国大鼓,包括一些琵琶、二胡、古筝都容易产生类似于萦绕回旋的感觉。这些东西在音乐本身上似乎很土,但如果和西方管弦乐、世界音乐结合,它将达到一个很震撼的效果。同时每个奥运会主办国的主题歌选择点都不一样,比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从开始的《Barcelona》(巴塞罗那)到后来的《Amigos parasiempre》(永远的朋友);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歌定为《Reach》(登峰造极);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题歌叫做《Flame》(圣火);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题曲叫做《Oceania》(海洋),从歌词角度看,歌词是.一一个歌曲的灵魂,在中国,古老的文学传承使得人们格外注重音乐中文字的分量,我们中国也有几千年文明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从歌词理念上来讲,应该有独树一帜的立意,深刻的人文精神与博爱概念。现在比较好的是我们看到众多国际友人也在参与,但现在要想达到大家普遍都认同的,我觉得很难,一些现在看似比较火的奥运歌曲歌词也不太经得起推敲,半中半英翻译起来也很浅白,怎样能得到普遍认同必须及早动手,而不是难题越放到后面越难。
       

       
  宋小明:如果真在揭幕时才公布这个歌,那这是失败的,我觉得应该有个预热段。我想要是聪明的话,最少都得有一个月的预热期。其实主题歌有必要像点火仪式一样保密吗?没有必要吧,歌曲和点火不一样,应该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推,做成MV,在所有媒体强力推广,这样就会形成“耳音”。有了“耳音”一部分人就会喜欢跟着唱,不要人为地把它搞得太神秘。
       

       
  王晓岭:我想之所以现在主题歌迟迟还没有确定,没有公开,应该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组委会对主题歌有更高期待,就是认为我们目前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二个就是这个歌应该诞生在何人手里?作者和表演者是何人,北京这届奥运会主题歌究竟是什么样式、什么风格,怎么呈现,估计没拿定主意,所以就还没有太确定。
       

       
  宋小明:因为它肯定要新的,想出新。所以又回到悖论上,我知道我不要什么,但我还不太清楚我要什么。按说实际现在该有几首是备选了,不应该是一首。从主抓奥运这批歌曲的人来讲,意识还是蛮新的,他们希望不拘一格,不管是西洋的还是东方的,中国风还是电子乐,给作者没有太多的约束。
       

       
  王晓岭:不设预定框框,先搞开放式的。
       

       
  宋小明:实际各国都是这样,各国的奥运主题歌回头看有的成功,有的也不怎么成功。
       

       
  王磊:我认为,如果我们北京奥运会主题歌迟迟还不出炉,到最后从创作到演唱推广很有可能集中到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文化精英身上。张艺谋做开幕式总导演,而张艺谋最熟悉的海外华裔音乐家就是谭盾和陈其钢,陈其钢和张艺谋合作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又担当聘为开幕式音乐总设计,也许他会给我们惊喜。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的最大亮点是妮基·韦伯斯特,年仅13岁,却在开幕式演唱了歌曲《Under Southern Skies》(南方天空下),在闭幕式演唱了《Well be one》(我们是一体)。但北京奥运会上目前看似乎还没发现这种迹象。
       

       
  宋小明:是。小女孩一夜成名。刚才我们讲了歌词、音乐上的样式……
       

       
  王晓岭:从演唱上,据我分析流行唱法的可能性较大。流行音乐更具世界性,基本样式也与国际接轨更方便。中国民族唱法在世界是另类,美声也不是强项,汉语发音咬字唱美声也有一定困难。
       

       
  宋小明:基本演唱样式应是流行。但我们三种唱法实际最有特色的是民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在国外的影响看,美声演员在外的一般,有不少演员在大剧院演歌剧,也获了一些奖,但够不上世界级。而流行演员在国际更一般,著名演员到了国外也基本没人认识,属于和足球一样没冲出亚洲。
       

       
  王晓岭:我们分析流行因素可能性最大,效果也最符合奥运会主题歌的要求,但是恰恰国内流行歌手在国际的影响力最弱。整个国家实际是民族歌手实力最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最强,宋祖英能走到国际连开三场演唱会,并被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授予艺术金奖,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专门设立一天“宋祖英日”。而流行歌手在亚洲都影响不是很大,甚至还赶不过港台,还有韩国、日本,更别提和欧美席琳迪翁等巨星相提并论。没有这种国际大牌,可能这也是影响困扰我们主题歌诞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王磊:所以从目前新闻上看,有可能要请席琳迪翁和俄罗斯海豚音王子vitas来助阵。
       

       
  宋小明:我估计可行的是,主题歌流行演唱者请国际流行,用民歌元素的话恰恰是用中国民族的。
       

       
  王晓岭:你的意思不止一个人,而是确切的说是要组合的。
       

       
  宋小明:对,还有可能是张艺谋喜欢出险招,用一纯粹新人也有可能,就像《一个都不能少》里推出非职业演员一样。
       

       
  王晓岭:完全不在公众视野、非常藏龙卧虎、一朝浮出水面的那种歌手。
       

       
  王磊:我们当然也希望能有这样的超天才诞生啊,但对于我来讲,我倒觉得没有必要把视野单单放在一首主题歌上,因为整个奥运会开幕式应该具有3—4小时的时长,它的表演空间很大,除了入场、仪式、点火、舞蹈、主题歌演绎以外,应该还有很多的展示和表演内容,我们国家的一些素材也肯定会设计调用,包括我们猜测的秦兵马俑等内容。我想不管主题歌定了哪首,只希望在开幕式的表演区能多设一些音乐的内容,比如在开幕式上呈现最少4—5首歌,有国际流行化的,也有中国本土民族化的,还有国际国内相结合的,让观众的喜爱和流传决定。因为我觉得如果把所有的负载都放在一个歌上,那风险太大,何况这个主题歌到现在还没有推出来,让13亿乃至50亿人都瞩目这首歌,它承担不了,也不可能期望太高。
       

       
  宋小明:对,其实表演环节也可以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散点透视,甚至不排除音乐主题贯穿,像从歌曲发展到声乐、器乐、合唱,变化贯穿于整台开幕式结构中。我们大家做晚会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中间再加上一些变化发展。
       

       
  王晓岭:说不定主题歌是晚会结构之中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歌,那么就更难预测、有更多变数,可无论这么说,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奥运歌曲,有一些也是相当不错的,即使这四届里评选出来的作品没有成为主题歌,但也在实际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主题歌的参照系,我们也起到了为创作主题歌服务的作用。
       

       
  王磊:不是有句奥运口号说吗?重要在于参与!
       
  王晓岭:主题歌真正揭晓的那一天,说不定会给我们一个惊讶,不是我们意料之中的,如果能有这样歌曲诞生,那我们所有音乐创作者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