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怀思
作者:杨 模

《词刊》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节春节刚过,噩耗传来——晚笛于正月初二凌晨两点三十分在冀州老家病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闻后悲痛万分。
       
  晚笛病重的消息,除其家人外,我是最先知道的。回想起来,既出偶然,也是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当时我正观看庆祝石家庄市解放60周年文艺晚会。突然想到晚会的撰稿该是晚笛,随即拨打他的手机,接电话的是晚笛的儿子肖宝龙,听其声音悲切,告知父亲病了。而且情况比较严重。医院初步诊断是肺癌晚期。恐怕连手术也不能做了。我听后惊愕不已。后晚笛到省四院治疗,他患有先天性肾病,不能做放疗和化疗,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三个月后,终离我们而去。怎不令人痛哉、悲哉!
       
  晚笛原名肖世军,衡水市冀州王海庄人,1953年出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
       
  我与晚笛相识于七十年代初,他小我几岁,但入伍早我一年,我们当时在一个连队,他还担任过我的副班长。我们之间感情深厚,情同手足。记得当年我入党时搞政审,他到我老家去调查,还讨饶过我老娘的一碗炸酱面呢。1973年我们相继离开连队。1974年我调到省军区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经常胡乱写一些小东西,如小说、故事、散文、评论、新闻稿件等,不修、不专、不深。80年代初晚笛调入省歌舞剧院,我们成了近邻,经常在一起相聚,他对我说:“你试着写写歌词吧”。按他的话说,把我拉上了“贼船”。正是在他的倡导和指导下,我开始了歌词创作,期间的好多词作,都经他修改。可以说,我的一些歌词中凝结着晚笛的心血和汗水。1991年,我们合作出版了《晚笛、杨模歌词集》,并有幸请著名词作家晓光老师为之作序。谁知我没下“贼船”,这家伙却弃船而去。唯可释然的是。晚笛的儿子肖宝龙子承父业。如今也是一名颇有成就的词人。
       
  晚笛勤奋好学,一生酷爱歌词艺术。他从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到符山铁矿工人,后调入河北省最高艺术殿堂一一河北省歌舞剧院,担任编剧,从事专业歌词创作。在短短的一生中,发表了五千余首歌词,其中有六百多首在全国及省级以上征歌征词中获奖,他的词作取材广泛,语言质朴。通俗流畅,隽永深邃。不论什么题材,什么风格,晚笛都能熟练驾驭。其涉猎范围之广,在当代词人中不为多见。此外,晚笛还为许多大型文艺晚会撰稿,可谓事业辉煌。
       
  晚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的歌词有些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直抒胸臆,气势恢弘。晚笛涉猎广泛,除音乐创作外。他还先后发表过多篇(部)武侠小说、章回小说、故事、童话和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杂家”加“大家”。
       
  晚笛性格开朗,诙谐幽默,有时还带些“嘎”气,一件事、一句话,出自他口中,常常令人“喷饭”。记得在部队宣传队,我们排练一个小话剧,剧中有一句台词“你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怎么规定的?”,晚笛在排练中故意误导扮演者,让其说成“你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怎么固定的?”结果在一次正式演出的时候,扮演者真的把“规定”说成了“固定”,引起台下哄堂大笑。还有误导胡传魅的扮演者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句道白:“阿庆嫂,你别这么东一榔头,西一面(棒)子的,让我这棒(面)子往哪搁?”。凡此种种。晚笛骨子里带有军人作风,为人豪放,又不失笃厚,嗜烟好酒。常在必醉。
       
  晚笛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有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细想起来,这也是他离我们而去的致命原因。他经常伏在斗室中写作,烟不离口,将四壁熏得焦黄;他常常晚上不睡,白天不醒,黑白颠倒,生活没有规律,词界同仁当引以为戒。
       
  晚笛永远的去了,我失去了一个好词友、好战友,河北词界失去了一个好词友、好朋友。呜呼!悲伤不已,写此小文,聊寄怀思。
       
  惜哉晚笛。正当事业如日中天,英年早逝!
       
  痛哉晚笛,我的战友、词友,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