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取民俗精华 扬民族文化
作者:邬大为

《词刊》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日读到青年词作家张梓敏一首题为《在乡谚中成长》,眼睛为之一亮,心旌为之一动。眼睛一亮是因为作者借用乡谚所营造出来的美好世界,心旌一动是因为作者通过民俗所揭示出来的文化底蕴。既唱出了时代之音,又写出了中华之神,挖出了民俗之根。
       

       
  一、唱出了时代之音在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良思想遗产,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历来被世界上称为文明古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几千年来始终有一批又一批思想界、学术界的先躯,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奉献出许许多多光照千秋、字耀万古的先进学说和时代巨著,指导着人们,推动着时代。而乡谚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个性和内涵。
       
  乡谚来自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也有的来自文人墨客的研究成果。历来学子必读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其中就包含了无数妙语佳句、警世锦言,通过学子的言传身教,成为乡谚。这些乡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民俗的神采,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张梓敏以他特有的感受和独具的慧眼,在众多民俗中撷取了乡谚这个文化现象,是极有见地和意义的,作者借乡谚的价值取向,讴歌时代的思想风貌。
       

       
  二、写出了中华之神 几十年来,我国的音乐文学工作者采用民族风情创作出了不少好的歌词,如乔羽的《世界需要热心肠》、凯传为电视剧《人与人》写的主题歌《高天上流云》、易茗为电视剧《水浒传》写的主题歌《好汉歌》、马烽为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写的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乡谚在里面的痕迹和功效。今天,从张梓敏的《乡谚》中也可感受到作者对众多乡谚的学习和思考,选取了个人成长中最密切的部分,并加以贯穿,于是出现了“小时候”、“课堂上”、“长大后”和“离家时”这四个不同的年龄段,进而作者又把这四个段落分成四个层次加以阐述,以递进式的描写加深了乡谚在成长中的不同神态和特色,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仿佛置身在温暖的亲情之间、生活在甜美的乡谚中。中华的民族精神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三、挖出了民俗之根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选择好的题材,好的角度固然重要,但在确定了立题后,如何表现、如何深化却更为艰难,这是体现一切功力的真实写照,它是人品和词品的统一。在《乡谚》中,作者的目的是通过乡谚说明在乡谚中成长,即乡谚的价值。作者在写完了并列的四个A段后,对乡谚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比较清晰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深挖它的内涵。在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既把乡谚比喻为“摇篮”“温床”和“随身背着的行囊”,又把乡谚比喻为“甘泉”、“乳浆”和“难以忘却的心头暖流与家常”,并进而证明“乡谚给我智慧/乡谚使我坚强/乡谚教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儿郎”,从而完成了主题的开掘和展示,读后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所谓的在乡谚中成长,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成长。
       

       
  附:
       
  在乡谚中成长
       

       
  小时候爷爷对我讲,
       
  家有黄金千万两,
       
  不如一子在学堂,
       
  课堂上老师对我讲。
       
  不经一番寒霜苦,
       
  哪有梅花扑鼻香。
       
  长大后爸爸对我讲,
       
  好言一句三冬暖,
       
  以诚待人日月长,
       
  离家时乡亲们对我讲,
       
  树高千尺总有根,
       
  可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啊,在乡谚中成长,在乡谚中成长,
       
  乡谚是摇篮,乡谚是温床,
       
  乡谚是走向远方随身背着的行囊。
       
  啊,在乡谚中成长,在乡谚中成长,
       
  乡谚是甘泉,乡谚是乳浆,
       
  乡谚是难以忘却的心头暖流与家常。
       
  不管在哪里,无论在何方,
       
  乡谚给我智慧,乡谚使我坚强,
       
  乡谚教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