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思想解放”的边
作者:王乾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拿文凭换利益,学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不做,别人做,到头来不光项目没有了,还被人笑话为‘思想不解放’。”
       持此高论的,是一座大学研究生院负责招生的副院长,其言见2003年 9月2日《法制日报》第8版。他说的,是真话。他的坦白,简直可爱之极。
       他说“文凭换利益”,赤裸裸,不像有的学校的负责人“既要……又要……”那般,大言不惭地宣扬他们的此种勾当,是为了“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云云。
       他说“你不做,别人做”,虽然无形中“出卖”了同行,却道出了买卖文凭这种肮脏之“做”的普遍性和不可遏制性。
       最有意思的,是他害怕别人笑话“思想不解放”。
       然而思想“解放”到宇宙之外,麻烦也来了。
       我说“宇宙之外”,大有语病,其实是违反规律的意思。比如秦皇汉武之流妄图长生不老,本属虚妄,而如今的时髦作家,居然为康熙老儿招魂,想让他“再活五百年”(见电视剧《康熙王朝》),这“解放”不是痴人说梦吗?
       今之摩登作家,“不写内心专写内分泌”(余华语),也“解放”得很啊。内分泌为人兽所共有,而兽恰恰是没有内心的,作家大人舍此而取彼,总不能把人“解放”成兽吧?
       陕西勉县青平驿镇,有人把淫窝开到了镇政府大院里(见《西安晚报》),真是符合潮流呀。因为这一来,“项目”有了,“利益”大了,也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嘛。
       山东一个小小酒厂,投入大过产值几十上百倍的成亿资金,去争什么电视广告“标王”,就像1958年一个小县“放”亩产十万斤稻子的“卫星”一样,直至把自己“争”吐血、“放”完蛋,才算思想“解放”到家了。
       有所谓“行为艺术家”者,画一个盘子里放一个被吃得肢体残缺的孩子,并在画旁注道:“只要使用非犯罪手段的吃人行为,是完全不受人类社会中宗教、法律的约束的,现在是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了。”(见刘征《吃人的艺术》)这观点还不够刺激、“解放”?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个例子是:南京一些人,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一名之易,便给血淋淋的兽行苫上了温情脉脉的橄榄枝。如此“解放”思想,恐怕只有令后人灵魂颤栗的份儿吧。
       小小不言的“解放”,也花里胡哨得很,比如所谓“个性车牌”的“S正X— 001”、“TMD-002”之类。
       一些人为什么把思想解放弄得如此面目全非呢?
       思想解放是一个迷人的命题。解放,是解除束缚的意思。思想这玩意儿,确乎需要不断解放。解放落实到行动上,比如鲁迅所谓“第一个吃螃蟹”就是先例,便是茹毛饮血,也得有人带个头,否则,如今大家恐怕还处在吃草根的惨境呢。有如此美丽内涵,谁不想解放思想?而在“解放”的旗号下,狗苟蝇营似乎也冠冕堂皇了。有多少倒行逆施,是假“思想解放”之名而行的?
       然而庄子说,“尽有天,循有道”,指的是万物都有它们的自然本性和规律,顺应之才会逐渐明其道理。思想“解放”至反“大道”而行,就只有跌跌撞撞堕入混沌了。
       你看在一些人那里,人有多大胆,思想的“解放区”便有多大空间。而这个“解放”,还是相互影响、传染、比照着干的,就像上面那位副院长所说,别人做,你不做,至少会招来讥笑。拿高等教育界来说,大家争着“解放”,荚丽的大学、硕士文凭乃至博士帽,于是便漫天飞舞了。这景象不是很繁荣吗?仔细一看,那胡乱飞舞飘荡的,原来是一堆五彩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