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打工文学的庙堂之忧
作者:拇 姬

《词刊》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日,“打工文学”终于获得“主流文坛”的首肯,被供入现代文学馆的庙堂。
       
  按主流文坛的传统做法,一旦发掘了基层劳动者中的写作新人,通常就会通过组织程序将其纳入到文坛体制之中。而新晋者通常也会在随后的职业作家生涯中,逐渐消耗掉自己作为基层劳动者的体验与表达方式——去年“打工诗人”郑小琼拒绝东莞作协的要求,就包含着对这一变化的抗拒。
       
  很显然,主流文坛对这样的情况同样非常警惕。因此,在近日举办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上,主流批评家们又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对打工文学“变味”的忧虑,担心打工者通过自己的书写努力,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蓝领变成了白领,并在“外界的诱惑与压力之下”,有所改变。
       
  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来由的。然而,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什么样的东西,以什么方式来写,这完全是个人问题。它会随着写作者视野的变化,思考主题的转换,表达方式的挪移而逐渐改变。对一个青年作者来说,这往往意味着成长。打工作家们同样需要这种成长的空间。同时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个人也很难按照组织的授意,以预定的形式写出符合某种特定要求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这次论坛上,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打工作家”代表们这样的呼吁:打工作家的视野应该更宽阔,写作范围应该更大。
       
  一方面是主流文坛怕打工作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是打工作家希望看得更远,写得更大。这显然是一对不应被忽视的矛盾。
       
  ——转自2008年1月23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