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水痕轩话词]网络歌曲一席谈
作者:王晓岭 宋小明 王 磊

《词刊》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新年伊始,水痕轩话词也开篇了,这是一个针对歌坛现象及歌词创作问题的茶座式论坛。由三位嘉宾组成,每月一期。本期话题是针对网络歌曲的概念、起源、操作、发展、方向等,嘉宾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愿能给关注网络歌曲的朋友一些启示。
       

       
  宋小明:我对网络歌曲在国外的历史不是很了解,可能随着网络这种载体,国外的网络歌曲最早在生活中出现。而中国网络歌曲有个界定,就是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雪村这批歌实际90年代中就陆续做出来了。但是这些歌“怪”,怎么“怪”呢,业内评价你这歌挺有意思,但是好像不是流行歌的概念,找音像出版社愣是没有人给他出。那年我们和金兆钧一起做音乐网站,雪村也是高级雇员,他又翻出这批歌说:哥,你们看我这些歌怎么办?金兆钧出主意说,你不试了不能正式出吗?你把它挂网上试试。结果点击、下载荡下来的很多。由于网络世界的特点,雪村这些歌在网上一批人中不径走红,京文唱片觉得这里有商机,就签了他。因此可以看出,网络歌曲最早的发端传播的载体就是网络。今天你上网了吗?今天你QQ了吗?任何一个载体都不如网络具有更现代的传播概念,网络所承载的歌曲的量比其他载体都大。我和“新浪”之间探讨,据不完全统计,“新浪”存在的网络歌曲就达到20一30万首之多,而以往全国的刊物加起来也就能达到10万首左右。同时网络歌曲不用经过电视台、报纸等一级级审核,只要注册、登录、使用自我上传功能就可以发表。尽管说网上无真话,每个人都把面目藏起来,但是网络生活鼓励人们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有时你的性格、生活的压力决定你不敢说真心的话。但网络为你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网络本身具备这个特点。网络里面蕴藏着一大批能人,今天的业余作者没准明天也变成很专业的作者。
       

       
  王晓岭:那么我们就从网络歌曲的发端开始谈。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呢?因为网络歌曲确实成为群众生活的一个侧面了。过去我们一般把歌曲划分为三大类,如晚会歌曲、影视歌曲、唱片歌曲等,当时可以称为三足鼎立,而现在网络歌曲实际已经成为第四类。它的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实际上在逼近甚至超过了前三类。我们今天开辟专栏,以论坛形式谈起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作为音乐的评论者,不能存在一个“失语”的状态;而作为一个专业的词曲作者,如果不参与网络音乐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面对网络这个非常重要的阵地,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现在音乐可以是这样的,歌词可以是那样的,你有不理解,也有时必须接受,不要简单排斥否定之,否则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对立。当网络音乐这一大潮扑面而来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引起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在京召开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与会的词曲作家联名发起《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关于这个,我们看法不一定一致,可以全面地谈一谈。
       

       
  王磊:我觉得从评论网络歌曲的角度来讲,我是有发言权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曾经创作过一本书叫《亲历历史》,那么我也亲历了网络歌曲的产生发展创作的过程。我认为,网络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一个可以集中所有网民的目光焦点进行一个自我宣泄的显示器。网络本身就是电脑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于网络歌曲,我不仅可以作为业内人士来评论它,另外我也可以作为参与者来分析它,网络歌曲创作已经成为我平日创作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在我看来,网络歌曲起源在1999年中国网络兴起之后,当时我也刚学习和接触网络,偶尔在网上发表自己写的歌词。在2001年左右,网上已经出现了诸如midifan、音乐蓝图、音频制作、秀网、搜刮网等专业网站。网站里有全国各地很多不知名的搞音乐的小人物,比如midifan站长仅仅是高中生。当时服务器都很局限,硬盘空间都很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上传爆满、经费欠缺而出现各种问题。当时在midifan上最火的一个歌叫《阴天+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把莫文蔚原版的《阴天》伴奏加上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一段台词作曲配唱,非常滑稽,点击量有几十万次之多a我听到这个歌后感触就是比较新奇,引发了我的创作激情,陆续写出《幸福并且疼痛》、《爱你是我今生的宿命》、《我在北京没有家》等网络歌曲。 2002年夏天,中国电视连续剧有了第一次的网络主题歌征集,就是张纪中担任制片人的央视版《射雕英雄传》。以往电视剧音乐创作从没有向业余领域用网络征集过,这是史上第一次,又是投入五千万的鸿篇巨制,所以我积极地参与了这次征集,并幸运地从1480首投稿中得中片尾曲《真情真美》。之前电视剧歌曲都是约稿制,而这次网络征集的过程既产生了实际作品也产生了宣传效应,包括后来剧组找我的过程和后续宣传报道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真情真美》也成为我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2002年年底,我已经成为midifan网站“词韵飘香”论坛的版主。在我看来,网络歌曲不管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还是《阴天+唐伯虎点秋香》,它都是以“新、奇、特”取胜,强调标新立异,和主流的创作有一定区别。同时网络也给很多有志音乐的人以机会。比如说我,比如说创作演唱《丁香花》的唐磊和唱《老鼠爱大米》的香香,他们都是我的网友。我的网名叫“阳人”,唐磊的网名叫“穷摇”,香香的网名就叫“香香”。我们在当时都经常在网上交流,利用QQ聊天、发小样,用Email传输文字照片,相互碰撞沟通。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利用这种自由宣泄的心态,创作自己的作品,使彼此凝聚成为别人的目光焦点,也使网络歌曲渐成气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来我还以此素材专门创作了一首《网络陌生人》,在2005年新浪网络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三。
       

       
  宋小明:我们能不能这样讲,网络歌曲首先是以它的网络发表传输作为根本属性,比如网络本身的特点,它的快捷是任何传媒都达不到的。第二网络交流无界面,非常的自由,天马行空。第三是它在创作中是实现集体意识也好,集体无意识也好,一定要与传统有所区别,因此强调新奇特。而且不仅是音乐文学上的新奇特,还有音乐创作制作上的新奇特。它采用新解元主义、节奏、结构、拼贴、包括它的配器手法、它的后现代意识等都有所反映。我觉得最早网络是从文字引起的轰动,比如周星驰《大话西游》里的台词,网络轰动以后又引起另一批人去看、去关注揣摩周氏行为,星仔实际上是中国网民托起来的,网络生活具备这样的特点。而让更多的年轻人屈从于传统,则是不太可能的,以至于形成网络外化的现象。如果说网络音乐都是年轻人瞎搞的、低俗的、恶俗的,那么就太片面了。决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当成瞎搞、恶搞,这就成了一棍子打死。在音协会议上付林讲了个例子,过去他做
       程琳的歌的时候,程琳就是批判对象。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证明那根本不是什么事。我们现在也不要让这种现象作为闹剧再度发生。我们是从上一代人的阵营当中奋斗出来,在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确实也感受过被压的痛苦。可能人老一点会形成自己观点、风格和一系列的看法,但是容易给年轻人造成桎梏,我们对年轻人还是要积极扶持。
       

       
  王晓岭:对!把网络歌曲和其他类型的歌曲的区别,除了传播渠道的不同,还有一个非常有别于其他音乐活动的标志,就是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探讨都是在所谓职业音乐人本身,在创作圈里面探讨一些得失。如曾有过港台歌曲传人内地后一些是非优劣的批判。而现在网络歌曲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现象,我们面对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歌曲中确实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是引起大家议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但是超出了以往音乐创作探讨的范畴。你说它新奇特,初衷是由此起因,但一旦发展下去不受限制、约束,就有点失控,像“大字报”似的,有点像那种年代了。有些网络歌曲不上网不见得看得到,但是经常上网一定能看到。就像我们在会上举到的几个例子,《那一夜》、《武汉粗口》、《香水有毒》等这样的歌曲。它们的出现让我就觉得确实应该限制了,社会不应主张这种东西。另外还有恶俗与恶搞的东西,你说它为了出新而出新,也不是。它是调侃形式的,消极解构,对庄严的东西故意讥讽、玩世不恭,在这种状态下创作,有时是打擦边球,有时则是到了黄色的边缘,到了与现在社会道德体系不相容、相抵触、甚至越界的层面。这部分歌曲到底占了多大比例,我认为还算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应因为它而对整个网络歌曲产生敌意。
       

       
  宋小明:这是个认识论的问题。除了网络歌曲以外,各种网络文章、网络小说、网络语言,同样存在和网络歌曲一样的问题。跳出网络来讲,民歌中流传下来的各民族作品也有少量黄色、粉色的东西。我们讲流行歌曲,3%可以留下来,其余也像餐巾纸、一次性口杯一样被扔进垃圾堆。莫扎特写了一千多部交响乐作品,也有很多应景之作。宏观上是这样,微观上则要注意了,我们有句话叫“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果文化、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对此不加以限制、制止,就很可能导致恶俗现象的泛滥。网络的生活状态,就是要在网上与别人发生语言关系,然而太正的语言并不吃香,需要松弛自我、调侃诙谐、幽默式,不太严肃的表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于非常恶俗低俗的黄色东西要加以抵制,这个毫无疑问。音协那次会议是对不良的、有害的、非常不好的网络歌曲进行抵制,不是对所有的网络歌曲进行抵制,音协是音乐人的协会,要站出来发表观点,但某些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使得事情比较戏剧。事实上会上各位专家发言也不尽相同,付林讲,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研究,不要一棍子打死;印青也谈了他的观点,没觉得网络歌曲质上有什么不好,也好听,应予扶持;金兆钧则说应把网络歌曲分为通俗、低俗、恶俗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新生的事物,你具不具备话语权,不是由你的地位决定,你必须了解它,必须有作业,才有发言权,如果网络歌曲你没听过,不知道代表作是什么,那你怎么发言,人家怎么不能有抵制情绪?
       

       
  王晓岭:我对网络歌曲是抱着非常喜欢看的态度,因为它不同于主流媒体里歌词语言的叙事方式,无论遣词造句、切人角度,都有别于以往司空见惯的歌曲。具体说一个是它的叙事角度都非常具体,不空泛,属于“言之有物”。以往我们创作歌曲很多都强调形象、理念、意境、词序的东西,而网络歌曲背后蕴藏更多的是故事。我们现在讲出来每个歌曲后面基本都有一个故事,源于生活,具有生命力。我们搞专业创作的是无法体会那么多阶层人的生活的,坐在屋里想这种语言也想不出来。无论什么年代,创作都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这个倒是一脉相承。第二是我喜欢看它的表述方式,不是司空见惯的套路性语言,不是为作词而作词,而是不拘一格。也有些人问这是歌词吗?事实上它也能通过自己新鲜的语言,扩大歌词内涵和范畴,以往都认为歌词就是很短的篇幅,表达受限,但现在同样事情的表达,结合Rap等新形式,大的信息量也未尝不可。比如我们过去写雷锋都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们的战友》,而实质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是在弘扬雷锋精神,它的题材也是主旋律的。也许一开始你还不愿意听,但一琢磨它的叙事别有意味,再往下看,就发现它的选词造句、切入角度、整个词汇的组接传承等都有别于传统创作手法。
       

       
  宋小明:拿台湾方文山的歌词来讲,也具备网络歌曲的特点,意象组接很明显,同时它和周杰伦的音乐是融合的,先有个创意,走完音乐再填词。方文山这种伤感民谣带有古典的东西在网络同样很受欢迎。
       

       
  王磊:对,中国风与现代音乐结合以后也有强大的生命力。最近周杰伦最新专辑《我很忙》里,方文山写了首《青花瓷》,网络上随后就建立了这首歌的贴吧,并且迅速就有各种歌迷、粉丝发表的一万多篇帖子,还有网络词人按照这个曲子再填词,网络歌手进行翻唱等等。我想这充分反映了网络在传播、创作和再创作上的优势。纵观网络歌曲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至少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点:1 技术条件使网络歌曲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网络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它意味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比如说电子编曲软件、midi制作、mp3、光盘、博客、qq、主页、彩铃sp等,一系列的东西使它的存在成为可能。2 传统唱片产业制约使得喜欢及从事音乐的人需要在网络上寻求突破。改革开放后,不少孩子接受了现代的素质教育,学艺术的人比过去多的多。但是如果想出人头地,必须受到家庭条件、经济因素、自身技能、工作环境等制约。网络无疑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扇更为宽广的窗口。3 网络传媒的快捷与免费性使得网络音乐得以迅速铺开。从正面讲,促进了网络音乐的发展,提高了网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增大了信息量。从负面讲,则导致了版权意识的极度淡漠和唱片业的不景气,以及网民对创作者劳动的不尊重。各类音频、视频、flash传播的免费性使它流行非常快,容易忽视创作者本身在背后的劳动。如果说中国网络歌曲都像美国一样开始需要授权、付费下载,那么肯定又会受到限制,转入另一种轨道。4 各种新闻舆论的炒作使得网络歌曲及网络音乐人不断成为焦点。5 网络歌曲创作本身的特点使其更具有流行质素。除了新奇特以外,网络歌曲还有特别强的模仿性、时效性、目的性,如《老鼠爱大米》之后,《狼爱上羊》也紧接着模仿产生。《死了都要爱》之后,又出现《该死的温柔》等,都暴露出很强的模仿痕迹。同时网络歌曲的作品同样紧贴时事,如写过《大连站》的网络歌手葡萄,在2004年日本原首相小泉纯一郎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时,就创作过一首《日本你听着》,与我所写的《保卫钓鱼岛》一起
       反映了当时民间爱国主义涌动的思潮。6 网络比其他宣传平台更具有现代的传播优势。从传统媒体来讲,电视报纸广播等各有各的优缺点,如电视7点的节目我8点去看就看不见了,报纸我不会去买昨天的报纸,电台播完一遍也就没了。而网络是只要我这个信息在网上发布了,一天不删除,一天就存在。7 网络歌曲的产生融合了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网络歌曲本身,还融合了恶搞、正搞,视频的、网络事件集中报道的、包括现在舆论导向所密切关注的东西,比如陈凯歌《无极》一拍完,马上就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炉等。歌曲同样也是这样,当某种焦点文化现象产生时,会导致大量的相关作品的产生。8 网络歌曲一定要和传统唱片工业融合并推进传统唱片业发展。现在都知道出唱片不容易挣钱了,以前一张唱片卖几十万、上百万的时代很难再现,这里面很大部分是网络造成的。那么传统唱片工业怎样在时代大潮中能够前进而不是落后,不被残酷地淘汰,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9 网络歌曲培养和锻炼造就了一支年轻的创作演唱队伍。网络歌曲的起点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在传统唱片领域正式出版的第一首作品是1997年所写的《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一直到2000年才正式发表了三首音像作品。网络歌曲出现后我则将其视为机会,除了《射雕》片尾曲征集入选外,我先后帮助过唱《老鼠爱大米》一炮而红的香香和唱《当我再爱你的时候》走红的小鸣等网络歌手。香香在同唱片公司签约以前,除翻唱作品外仅仅唱过的两首原创作品都是我和哈尔滨音乐人李白合作写的。一首是《快乐海岸线》,一首是《水做的女人》,时至今天我们都没有见过面。我现在走进海政文工团,成为专业歌词作家,香香成为著名的职业歌手,多栖发展艺人。在创作队伍里面我算是70后,再往下都是80后、90后,这些人在电脑时代成长,标榜自己吃麦当劳汉堡包长大,因此未来的音乐创作力量和方向水准都不能小视。10 网络歌曲有必要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系,使其向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标志。网络歌曲目前良莠不齐,创作题材、推广方式、炒作手段等都极其宽泛,包括盗版现象、侵权现象屡禁不止,如果不去疏导不去重视,它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在我们海政文工团,专业词曲作家们已经集体掌握了几大网络时代的电子功能:一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用电脑进行编曲;所有的作词家都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二是团里所有的音乐资料文本均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输;三是记谱全部是电子的tt格式,打印一目了然;四是全都建有网上博客;这一点无论是在全军还是全国都是走在专业音乐创作者前列的,这里面包括付林老师等老艺术家,六十岁了还在钻研,而且我们互帮互学,彼此辅助,使得彼此享受到了网络的快捷。因为网络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专业创作者都有了大量的创作积淀,但不见得这些积淀老百姓都知道,你要是想宣传自己的作品或者想掌握新的传媒资源,给想了解你的人以更多途径,就必须了解和熟悉网络,才能把网络歌曲打造好。
       

       
  宋小明:网络歌曲的确是和科学技术相关联的,先有物质,再有精神文化。我们回想一下,从改革开放初期,磁带和邓丽君、台湾校园民谣以及流行歌曲的概念是共生的;在cd时代,国外音乐就是和惠特尼,休斯顿、席琳迪翁、玛丽亚凯莉等共生的;以及日本发明的vcd和卡拉OK共生;再往后,如mp3,和当今网络世界的一系列音乐也是共生的。如果新发明的物质对于老百姓都是基本好用的,而不仅仅属于极少数有钱人,那么它的先进性就能促使社会进步。
       

       
  王晓岭:网络是一大块流行文化的生活内容,如果说与其他媒介结合起来有些难度,与纸介媒体的接轨应是最便捷的。网络是空间、电子的传播,但目前人们欣赏、阅读习惯往往还需要真实的东西,总是眼见为实。从这方面讲,我们的《词刊》、《歌曲》等杂志也从未失去价值,网络小说最终也要出版,我们积极介入网络之后,没准会取得双赢局面。
       

       
  宋小明:对,事实上出版界已经在做了,作协也在研究韩寒、郭敬明现象,原先各种争论也很大,他们也算作家吗?后来不得不承认书畅销的事实。他们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以自我方式为中心的,而且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干吗要求他的东西跟柳青、茅盾似的,宽容就可以啦,这才是时代进步,与时俱进的体现。歌曲事实上更应该这样,歌曲是反映主流文化最快的一个宣传类型,社会上的风吹草动别的还没反映歌曲就有反映,金兆钧有个著名观点,说举出任何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你就会想到那一年你在干什么?比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跟着感觉走》、《好人一生平安》等等,流行歌曲似乎是以年为标定的,而流行歌曲受众都是以几年为一代的,原先说5年、8年,现在都缩短了,高中生和初中生欣赏就完全不同了,初中生和小学生又不一样,几乎两三年就一代,甚至有人说现在还听周杰伦啊,太老了,他们早已哈韩哈日哈国外欧美流行音乐去了。那么我们现在的确应该做一些事,音协也要考虑把网络音乐人纳入,我们现在这拨专业作家也很希望接触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了解并吸纳新的东西,另外考虑到发展的不容易,也希望这些没浮出水面的作者和作品能浮出来。我有一个观点,就是鲁迅那句话,强者拔刀向更强者、弱者拔刀向更弱者,征服你的同龄人和比你年轻的人固然很棒,但最有本事的是征服比你自己岁数还大的人。周杰伦相当于台湾音像界的一棵树,但他征服的还是跟他差不多大或比他低龄的人,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姜育恒、童安格、苏芮、林忆莲等歌手,包括罗大佑、李宗盛等作者,他征服的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听众。
       

       
  王磊:现在新和老的之间的结合的确有必要,各方面也都在进行尝试,比如周杰伦和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阿宝、戴玉强和吴雁泽一起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周笔畅和李谷一共同放歌《浏阳河》等;《浏阳河》是把李谷一演唱的原版民歌旋律作为引子,再引申出周笔畅R&B风格的新歌,两者通过改编融合,当然这也涉及原作者的接受与不接受问题。
       

       
  王磊:现在是崇尚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梦。但社会普遍浮躁,这种浮躁导致北漂的歌手全都梦想一夜成名。还有很多不在北京的音乐人,也都在梦想着能火到谁谁谁那样。目前这些人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创作传播,他们可能还没实现梦想,但是通过网络发表的状态使自己觉得很舒服,不受压抑。其中很多人中间放弃了,只是玩玩而已;也有的人坚持了下来,仍旧为理想打拼。
       

       
  王晓岭:的确,网络歌曲现在看来是方兴未艾,我们在这个时候的探讨也很及时很有意义,今后的话题还可以再扩大一点,词坛的音乐文学学会也要发展一批新生力量。我们可以主动降低门槛,这实际上也是为了让网络歌曲和其他类型歌曲共同促进,形成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这是我们有共识的,也是符合十七大精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作为我们《词刊》,应该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各个层面都能了解到,不管上网的人还是不上网的人,都能注意到网络歌曲发展的问题。很多问题就是要不断探讨、研究、深化,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网络歌曲的发展,这个话题肯定也是无休无尽的。我们应始终关注这个话题,不管认识论、创作法、现实观都应该跟上一步,大家在这上面多做工作,以后还可以带着案例讨论,或许大家观点可能又不尽相同,而且会很有意思,这就又将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今天的话题就先暂时告一段落。
       

       
  (本文由王磊根据录音谈话整理200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