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构建和谐社会,农民要有歌唱
作者:杨长峰

《词刊》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从事过多年业余歌曲创作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面临新的形势与机遇,在针对当地新农村文化的实际状况瞻前顾后之余,使我深深地觉察到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农民要有歌唱。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艺术的巨大影响。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以新鲜美丽、简捷感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强烈、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歌曲,对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这种起源于劳动与生活的美妙艺术,自古至今一直深得人民的喜爱、欣赏与共鸣,并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想,它也必将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到永远。
       
  然而,近年来农村现实题材的歌曲创作,却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有所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正因如此,那些曾使我们非常熟悉而朴实、亲切的农民歌声,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自幼爱好音乐,因生长在农村,故对农村题材的歌曲及农民的歌声尤为喜欢与关注。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爱唱歌的母亲就经常和一帮婶子、大娘、奶奶们在我老家的小院里尽情地歌唱。我依稀记得她们当时唱的是妇女解放之类的歌,如《妇女自由歌》、《夫妻识字》等。我上小学后,尽管当时新中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的困难时期,可在我们北方农村的大街小巷,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到那自然亲切、纯朴优美的歌声。当时他们所唱的那些歌至今我大都会唱。像《幸福不会从天降》、《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谁不说俺家乡好》、《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所听到的则是一些农业学大寨的歌曲和毛主席语录歌。改革开放后,曾有一大批新颖、感人的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及农民心声的歌曲涌现出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在希望的田野上》、《篱笆墙的影子》、《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这些优秀的农民新歌,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广为传唱,其积极影响是巨大的。
       
  可令人遗憾的是,自那以后,农村现实题材的歌曲创作就逐渐地冷落了起来。那些亲切、朴实的农民歌声也随之日益减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音乐创作主体的创造意识发生了改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音乐创作领域曾不断受到来自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各种浪潮的冲击。一大批崛起的“新潮”作曲家和他们大量极富时代感、极富诗意与个性的崭新音乐作品迅速涌现出来。这对音乐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使得我们以往的某些创作思想和创作规范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效力。此乃我国音乐历史上一次“传统”与“新潮”的较量。然而,尽管我们的民族音乐家业已竭尽全力地创作出了很多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但还是让后者占据了上风。于是,我们的歌坛便很快火爆得令广大农民难以接近了。应该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的音乐家为此而淡忘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淡忘了深入生活,从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甚至于单纯为追求“票房”的庸俗功利,而只顾一味无限度地强化音乐创作中的主体创造意识,在作品中只将自己的狭小内心世界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客体——创作出的作品就必然会逐渐地脱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最主要的欣赏群体。其二,我国农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一直没变。这是因为,这样的音乐起源于他们的劳动与生活,具有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强烈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常常表现在节奏、调式、旋律方式以及演唱的风格与音色等各方面。这样的音乐是反映他们现实生活的最具体、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也是他们自认为最美丽、最和谐的艺术。是他们祖祖辈辈在千百年来漫长的劳动生产中所感受的生活印象的结晶,它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气质。当然,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必然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但它的发展必须是在保存其民族特征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这也正和斯大林所指出的文字语言的发展相类似:“不是用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的方法,而是用扩大和改进现存语言基本要素的方法”来发展的。毋庸置疑,上述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同时也证明:音乐艺术的创新必须要严格遵循其发展的规律,而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受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最主要的欣赏群体所制约的。总之,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所必须始终恪守的创作原则和理念。我们不会忘记,在农村题材的歌曲创作逐渐冷落之时,曾一度充斥歌坛并将其侵蚀的,是一些令人不安、无病呻吟的哀伤、忧怨、苦闷和莫名其妙的狂热。那些少不更事、城府尚浅的青年男女,极力地卖弄着怪异的舞姿,一味模仿着他们心中各自不同的偶像——无休止地尽情宣泄着似乎出于病态的恩恩爱爱、甜甜蜜蜜、苦苦楚楚,伴随着近似疯狂的节奏和极不和谐的声音去刺激他们歇斯底里的神经。而所有这些与我国广大农民格格不入的非和谐的东西,不仅破坏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并且已给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如前所述,在过来的二十几年中,也曾产生过很多受农民喜欢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的中国心》、《父老乡亲》、《青藏高原》……但因这些歌曲不是直接反映其农村现实生活的,故对广大农民而言,自然就缺少了亲切感。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村经济的发展较迅速,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眼下,各地政府也都纷纷加大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然而,恰恰就在此时,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与农民心声的歌曲却一直青黄不接。这就可以想见: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占了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一年四季栉风沐雨、默默无闻地辛苦耕作,可到头来,竟然没有几首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新鲜歌曲来调剂生活,愉悦、安抚其疲惫的身心,他们的精神该是多么的困渴!我想,我们的音乐家,对此是不能够无动于衷的。列宁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使之发展……”。文化艺术一直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注意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目前我国九亿农民不仅缺少自己的歌唱,而且他们的整个文化生活状况却正与各地歌坛的自身热闹形成着强烈的反差。这实在是不容任其持续的、极不和谐的严重现象。
       
  毋庸赘述,我国广大农民的歌唱问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滞后现状,不仅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注意,更是摆在我们从事音乐创作的每一位同志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看到,在我国广大农村希望的田野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改革创业精神的先进农民代表,是他们勇敢地肩负起了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的历史使命。这些时代的楷模及其先进事迹,是需要我们及时发现与歌颂的。要引吭礼赞我们新农村的美好生活与光明前景。这对于搞好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其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