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词曲作家群体透析(下)
作者:周龙然

《词刊》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四、电视晚会群体
       

       
  为电视文艺晚会创作节目的词曲作家,是参与人数相对较少的群体。尽管电视晚会大多以电视导演为中心,词曲作家只是处于客体和从属地位,是纯粹的创作者,但他们与媒体长期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其合作格局圈外人很难轻易打破并参与其中。在地方性电视晚会的职员表中,我们总能读到几个一成不变、耳熟能详的名字。
       
  虽然参与电视晚会的歌星往往自备演唱曲目,但电视文艺晚会一般具有相对明朗的宣传主题,仍然必不可少的要结合主题创作一些就事论事的曲目,如开场曲、结束歌、篇章段落点题歌曲等等。加之近年电视媒体各种主题晚会层出不穷,各种演唱大赛此起彼伏,让该群体词曲作家一年到头总有忙不完的活计。
       
  电视晚会歌曲多为约稿创作,词曲作家写成即意味着成活。且因电视媒体用稿酬劳远比其它媒体标准要高,为电视晚会服务让词曲作家实至名归,基本提不起在其它媒体发表作品的兴趣。何况他们懂得作品推出的重要性,具备市场前景的作品根本不会拿去发表,只会束之高阁待价而沽。而电视的媒体优势又是不待言说的,其通俗、普及和贴近大众的程度远非其它媒体可比。也正因为如此,活跃于电视媒体的词曲作家们往往乐此不疲,守着圈儿乐不思蜀。
       
  当然,电视晚会歌曲因受其特定主题的限制,往往专题性太强或行业味太浓。很多歌曲属于一次性用品,较少有再次利用的可能。这当然不是词曲作家所期望的。实际操作中他们常常寻求作品专题性与艺术性的契合点,总在做着让作品既切合主题又具有一定流行因素的尝试。如一度红火的歌曲《雾里看花》,其“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句子,最初是作为“3·15”晚会打假维权节目之用的。电视晚会作家群体可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行家里手。
       
  长期栖身于电视文艺圈子,让他们熟悉了解歌手的需要和喜好,为他们推出真正具有艺术水准和市场价值的作品提供了可能。然而当下活跃于电视晚会的歌手们几乎可以一曲走天下,并不像音像公司签约歌手那样需要不断推出新歌专辑,他们对原创作品的需求微乎其微。因此,电视晚会作家群体想要佳作不断恐怕也难。
       
  若论及该群体作家作品的弱项,则莫过于应景作品太多,公式化概念化、套路化模式化充斥其间。作品固然很合法度、很贴情景,但生命力不旺盛,鲜活意味不足。身居强势媒体让他们常生一览众山之慨,却往往只见长空云霞漫漫,忽略了脚下草色青青。深入生活,寻找作品的亮点,是他们的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
       

       
  五、音像出版群体
       

       
  供职于专业音像公司,专为旗下歌手度身订做创作歌曲的作家群体,可归类于流水生产线式的工业媒体范畴。相比电视媒体词曲作家稳定的圈子格局,音像出版群体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团队圈子结构更加森严壁垒坚不可摧,圈外人几乎没有与之合作的可能。既不会接纳圈外人的作品,也不会为圈外人写作,除非以公司名义签约协谈。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公司签约的,都有一纸文契管着。
       
  毫无疑问,“版权”二字最易触碰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懂得从工业化产品中寻求自身收益,明白利益比率中每一个百分点的终端意义。“打击盗版”是他们时刻想要振臂一呼的唯一口号(尽管盗版行为已让他们防不胜防)。他们对合同文本的字斟句酌,绝不会亚于锤炼词句时的严肃认真。而这最值得传统媒体词曲作家借鉴学习。传统媒体作家那种面子重于银子的思想,以及几番赞美就能免费拿走作品的做法,在他们那里根本行不通。他们的作品哪怕压在柜底一辈子不见阳光,其自我标价也绝对会是以万元为单位的。
       
  作品的市场推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独到的营销策略常常令人叹服。在歌曲推广上所下的工夫会比在歌曲创作中所动的心思更多。巧妙的时机、巧妙的场合、巧妙的方式,他们的歌曲推广有着太多的讲究。
       
  而从歌曲创作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市场前景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没有卖点的东西他们不会去写,写了也不会推出。因为对音像公司而言,一首歌曲的生产决定,往往意味着数万乃至数十万的资金注入,曲目创作、遴选不得不慎之又慎。独到的题材发掘,深挚的情感抒发,新颖的旋律构建,是他们作品的可取之处,最值得传统媒体词曲作家研习。在他们眼里,当今歌坛仿佛进入了题材创意时代,一个好的选题策划似乎就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他们的创作磨合过程,几乎就是费尽心机捕捉好的题材去点亮视野与心灵的过程。
       
  他们中间不乏让人称道的实力高手,太多的作品值得研读。如S.H.E歌曲《波斯猫》中,“爱上它危险危险/不爱它思念思念/它总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靠近时缠绵缠绵/离开时敷衍敷衍/它总是忽热忽冷忽近忽远/它可以一成不变也可以瞬息万变/但是它不会为你做任何改变”,以及《斗牛士》中“我痛到开始懂他”等词句,分明就是在借物喻人,描写那个难以驾驭、伤害着自己却又不得不倾心爱慕的情侣。许多作品需得慢慢咀嚼反复玩赏,方可品尝出不尽的红尘百味。
       
  音像出版词曲作家群体是流行音乐的掌门人,引领着大众音乐的流行风潮。但需要觉醒并修正的是,如今打开电视,充斥视听的都是些如出一辙的打榜歌曲。一样的搔首弄姿,一样的发嗲发颠,让人顿生是否所有歌曲都出自同一家公司手笔的疑虑。
       
  那么,作品更加出色的个性追求,少一些相互摹仿和模拟,是音像出版媒体歌曲创作的当务之急。
       

       
  六、影视歌曲群体
       

       
  该群体交叉于电视、电影媒体之中,笔者将其归类为“剧情歌曲”作家群落单列于此。他们是为电影电视剧写作插曲、主题歌或情绪音乐的精英群落,几乎可誉为从事音乐工作的骄子一族。
       
  他们大多是音乐创作领域的顶尖高手,或者说影视剧导演总会选择资深名家与之合作也是一样道理。尽管其它群体内能写出演播级歌曲的作家(者)不在少数。但出于宣传造势、商业回报、利益分配等诸多考量,制片方、导演组对其各方面合作者的遴选近乎苛刻,无名作者想要涉入影视音乐创作只可能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当然,少数非一线导演照顾朋友情面退而求次的情况则另当别论了。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剧情所构建的既定情绪,往往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能够最大限度地感染观众。每每听闻或吟唱,仿佛又回归于过眼而去的剧情之中。能用简单几段文字、简短几行旋律,恰当地诠释、烘托一个内容丰富、时空旷远的故事,真正不可视之等闲。
       
  当然不乏单单作为歌曲也堪称精品的,抛开剧情也能让人深深感动。如《铁达尼号》主题歌《我心永恒》,其前奏音乐响起就将人带入一种凄切哀婉的情绪中。歌词写作则更是令人恻隐、叩击心扉:“每个夜晚在梦里/见到你,感觉你/我知道你从不曾别离/穿越千里万里,来到我们的领地/让我相信你从未远去/或近,或远,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坚信此心永不改移”(意译)。再如电影《神话》主题曲《无尽的爱》,其旋律用音相当考究,张弛有度又优美抒情。只是歌词的意象组织略显突兀,仿佛依曲填字般的零乱:“解开我最神秘的等待/星星坠落风在吹动/终于再将你拥入怀中/两颗心颤抖/相信我不变的真心/千年等待有我承诺/无论经过多少的寒冬/我决不放手”。然而瑕不掩瑜,有流畅舒展、深入人心的旋律映衬,使得该歌曲仍不失为影视歌曲中的上品。不争的事实是,能咏唱该曲的人肯定比看过该电影的人要多。许多广为流传的影视剧歌曲,人们都不大记得所出于斯的原剧了。
       
  当然也不乏影视歌曲原本不过尔尔的例子。然而当今电视泡沫剧动辄几十集的硬性灌输,仍然能够达到妇孺皆知、全民吟咏的效果。
       
  该群落本来就人烟稀少,如同凤毛麟角,笔者于此已无过多絮叨的必要。
       
  除此之外,应当还存在商广歌曲、电视单曲等群体,都是电视媒体领域里的特色分支。商广歌曲群体专事写作商业广告歌曲或行业形象歌曲,也是道行颇深并较难入围的一类,笔者另有专文论述。电视单曲即歌手为打榜宣传而拍摄的音乐电视作品,简称MTV或MV,而这基本上是以歌手或其所在公司为推广主体的,词曲作家在其中能够操控的成份有十分有限。故也只作类别区分而不再单列剖析了。另有一些身居音乐院校的教授型词曲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多理性胜于感性,讲求法度规范,学府气息浓郁,歌曲难易程度是他们创作的首要考量指标,往往视演唱者实际需要而创作,歌曲音域音高先于旋律而确立。这也不在本文以歌曲市场性、流传性为讨论主旨的范围之列,故亦从略。
       
  综上所述,分析探讨词曲作家的群体特点,其目的不在于刻意制造红线划地为牢,更不在于架设排名榜单分晓高下优劣。笔者初衷所在,只是期望各路英豪打破圈子走出樊笼,互相渗透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为裨益,共同点染词曲创作新的春景。
       
  果能如此,则其幸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