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文丛]阳光灿烂的27年
作者:任志萍
《词刊》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81年,大约是个晚秋的下午,在北京政协礼堂一楼的一间大厅里,正在召开着一个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这就是“北京歌词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以乔羽先生为首的北京词界的朋友们都出席了大会。那次会议还特请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邓在军率领摄制组做了专题新闻,著名主持人吕大渝和曹勇主持了那次会议。这次规模不大的会议,标志着中国歌词界有了第一个自己的组织,有了自己研讨、交流的园地。虽然这次成立的学会是“北京歌词研究会”,但它却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诞生的前奏。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成立大会,是在湖南株洲举行的。不要小看“音乐文学”这四个字,从此,被一向看做“诗之余”、“雕虫小技”的歌词有了大名,有了可以和“电影文学”、“戏剧文学”、“戏曲文学”、“曲艺文学”并驾齐驱的大名了。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随着人们对类似于轻骑兵式的歌曲越来越热爱,音乐文学的创作队伍空前壮大,音乐文学的创作水准不断提高。在这个队伍壮大、水准提高的过程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以它特有的凝聚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和带头作用。当各省、市“音乐文学学会”遍地开花的时候,全周的音乐文学创作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我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一直工作至今,因此,我是学会诞生、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学会从始至终应当说坚持了下述几个方面:
1、“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所有人员,即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一律兼职,而且没有任何报酬。所有同志都是怀着一颗对音乐文学事业的酷爱之心而努力工作的。这不是我在提倡无报酬义务劳动,因为我们无经济来源,即使有来源也是为举办活动而设立的,因此,最初才出现过开会时轮流到各家吃面条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所具备的第一个“特点”。
2、“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是没有办公地点的学会。学会所谓办公地点,其实是秘书长王玉民同志任职的办公室。他调到哪里,学会办公地点便搬到哪里,这是一个听起来有趣却又是一个无奈之举啊。
3、“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唯一拥有的财富,是一批活跃在当今词坛上的优秀词作家:乔羽、阎肃、张藜、晓光、洪源、刘薇、张士燮、张名河、凯传、石祥、郑南、晓岭、瞿琮……等等。特别是乔羽先生这杆大旗,更是学会得以受到社会青眯的光辉榜样。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27年来,做了哪些工作呢?大体上有下列几项:
1、扶植新人新作。要让音乐文学事业常新,要让“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经久不衰,必须扶持新人、扶植新作。在乔羽先生的领导下,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在企业家的资助下,在老词家的赞助下,我们举办过两届“虹雨杯”新人新作大赛,其优秀词作还谱了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由名演员参与的演唱会,其举办效果是令社会各界称赞的,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一广为流传的作品。正是“虹雨杯”首推的。在老词家刘薇同志以个人全部稿费设立的青年歌词奖,至今更是举办了7届,三年一届,对于扶植新人来说,是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的。社会上举办的歌手大赛、歌词大赛不在少数,学会或主办、或协办,不断参与这类活动。因为,我们认为,社会自发的文化活动,是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对此不应一律排斥,只要是健康的、得到批准的文化活动,就应支持,就应参与。
2、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以上我说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是拥有一批在音乐文学事业上很有建树的词作家的,对于他们的创作经验,研讨、分析、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学会曾举办和倡导举办了多位词家的作品研讨会。由于这些研讨会,准备充分,宣读的文章理论性强,所以,其效果是良好的,影响是深远的。研讨会的作法,后来在全国辐射开来,各地又为许多词家召开了研讨会。那些不同类型的研讨会,同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