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词曲作家群体透析(上)
作者:周龙然

《词刊》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词曲作家有群之区分吗?答案是肯定的。
       
  词曲作家(或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个人艺术水准、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等诸多影响,其所长、所好、所求表现在创作活动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群体或创作圈子。虽然也常有词曲作家跨越圈子、四路出击的现象存在,但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众多领域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全能的、多栖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宏观看来,现今较为活跃的词曲作家,其创作活动的重心总是以某一圈子为主要区域的。
       
  笔者视当今词曲作家栖身的媒体与活动范围,将其划分为音乐报刊(平面媒体)、文艺院团(舞台媒体)、网络音乐(网络媒体)、电视晚会(电视媒体)、音像出版(工业媒体)等媒体群落大类。以及影剧歌曲、商广歌曲、电视单曲等跨媒体特色小类。并分析其风格特点与运作模式,以供词曲爱好者研讨探究。并期互取短长、互为补益。
       

       
  一、音乐报刊群体
       

       
  即平面媒体(纸质媒体)词曲作家群落。寻求作品在传统音乐报刊发表登载,是自上世纪下半叶盛行至今并最为根深蒂固的群体,也是参与其间词曲作家(者)人数最多的群体。其它媒体词曲作家也常常跨媒体参与进来。
       
  上世纪后半叶是平面媒体最为火爆的时段,那时候的电视文艺不像今天这样普及。网络媒体也还远未起步,自然成就了计划体制时代平面媒体的辉煌。那是不必依赖发行收入办刊的时代,全国各省市都有一种以上地方音乐刊物。包括国家级音刊在内,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音乐刊物达数十种之多,每年可刊发大量词曲作品。词曲作者(特别是基层作者)几乎视作品发表为词曲创作的终极目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对各类刊物的行政补贴减少,不少地方性音乐刊物难以为继,不得不全面改版,有些勉力维持的刊物现已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名存实亡。许多曾倍受词曲作家珍爱的音乐刊物,其原创词曲作品版面大幅缩水,有的杂志甚至将原创版面以刊中刊的“夹页”形式出现,成了娱乐八卦新闻的赠品或附庸。尽管也有遍地开花的民办词曲刊物撑持其间,但大多属免费赠阅形式,作者的版面使用费才是刊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基础。词曲作家抛却“用稿付酬”的黄梁旧梦。接受市场模式的全新洗脑,购买版面去“付费发表”自己的心血之作。手中的旧船票再也无法轻易登上今日的客船,平面媒体词曲作家眼下几乎是“痛失舞台”了。
       
  所幸词曲作家未曾停歇心灵的舞蹈,他们依然笔耕不辍,《词刊》、《歌曲》等音乐刊物仍是他们心中挺立的旗帜。然而在各种文艺媒体竞相绽放的时代,平面媒体与词曲作家都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守住阵脚是绝对不够的。更要“伺机突围”寻求突破。
       
  单从创作的角度,笔者以为词曲作家从事创作时(特别是从歌词写作之始)需要考量作品的“四性”。首先是创新性,歌词从标题到题材到内容是否有新意,是耳目一新、旧瓶新酒还是老调重弹?其次是音乐性,品读歌词是否朗朗上口?是否易于或适于作曲家谱曲?要知道愿意象李春波一样将“此致敬礼”之类的《一封家书》写成曲子的作曲家毕竟不多;再次是煽情性,一首歌词不能以情动人绝对是失败的,要能以深挚的情感招来作曲家谱写、打动歌手演唱、引起听众共鸣才好;最后是市场性,这是从受众的角度着想,考量作品是否有人愿唱、有人愿听或有人喜欢。需要注意的是,一首好的、美的歌曲并不一定会被市场所接受。
       
  除此之外,歌词作品还需克服太过注重文学色彩的弊端,歌词毕竟不是诗,不是纯粹的阅读文学,它应该是可以用来演唱的。如果一首歌曲演唱时需要借助字幕才能让人听懂,那将如何普及与流传呢?
       
  同时也要注意词曲作家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沟通。词作家适当学习了解作曲知识,了解曲式等基本规律,写出让作曲家容易上手的歌词;曲作家也增进自身文学素养,以便写作时准确把握词作灵魂,少患改辞害意的忌讳,则合作写出较好作品的机会自然增多。
       
  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提高词作的谱曲率、曲作的演唱率,提高“孵化”作品的成活率,也才有可能为平面媒体词曲作品找到真正的出路。
       

       
  二、文艺院团群体
       

       
  可称为舞台媒体词曲作家群落。他们供职于全国各地专业文艺院团,拥有作品上演的近水楼台,具备作品自产自销、现蒸热卖的舞台便利,为本院团歌手创作词曲作品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和当然任务。一年四季都有相对明确的创作计划,有比较丰富的创作主题,常年忙于此起彼伏的各种主题晚会或专场演出。词曲创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了真正的职业或饭碗。
       
  他们偶尔也会在传统平面媒体发表一些零散作品。但发表作品不是他们的唯一追求。在他们眼中,舞台演唱就是再好不过的发表。有时候作品在传统音乐刊物登载,甚至可视作一次与国内同行的沟通联系,可以解读为向词家曲友们发出。本人尚在写作中的例行宣告。
       
  他们多为经验丰富、创作成熟的资深专业人士,出身科班,道行颇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资圈点、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更多是诉诸听觉而不是视觉的。这给他们审听、整饬、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提供了优势和便利。他们是相对较为容易磨出好作品的一个群体。而歌手演唱实力的局限。才是他们经常会在意或为之苦恼的问题。
       
  作品的数量已不是舞台作家考量的范围。他们懂得作品之精胜于作品之多的道理。曾有一位资深词家在拍摄他的音乐电视片时谈到这样的观点:自己大半生创作的词作数量已足够多,其中不乏得意佳作。先为那些精品之作找到出口,才是心下最重要的寄望。笔者以为所言甚是。
       
  由此可见,不闭关自守,不坐山自拥,努力加强横向联系。在不断提高自身作品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前提下,寻求歌曲被更多实力歌手甚至名家演唱的可能,当是他们创作目标的重中之重。
       
  舞台媒体词曲作家具备较好的作品展示平台,也拥有较好的文艺合作网络。其所在专业院团的坚强后盾,为他们提供了创作大型歌舞、歌剧等作品的条件和可能。他们之中的少数大方之家业已推出过规模化、系列化的作品,如组歌、交响诗等。具备生产条件的大型院团词曲作家,创作推出重量级作品也可作为其创作实践的巅峰目标。
       
  而单从创作角度看,如何让词曲作品摆脱院团习气。溶入生活情趣,为作品注入新空气、新血液,完成作品从艺术化向通俗化的转型或倾斜,是他们应该常有的艺术自觉。走出媒体禁锢,将艺术触角向其它媒体适度靠近,如从z新锐时尚的网络媒体作品吸取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失为一种颇能奏效的方法。
       

       
  三、网络音乐群体
       

       
  如今走在大城小市、街巷里弄,你已不可能对《丁香花》、《两只蝴蝶》、《狼爱上羊》、《猪之歌》等一大批风行网歌充耳不闻。网络歌曲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小视。
       
  活跃于互联网络的词曲作家(者)群体,毫无疑问是参与人数总量最为庞大的,也是作品水准最为参差不齐的一类。小年轻、小年少是网络音乐群体中活跃的大多数。他
       们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致把自己“挂”在网上。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信与海量资讯。让他们如鱼得水倍感快乐。没有准入限制和论资排辈,没有起承转合与约法三章。作词谱曲这份在他们看来最容易上手、最轻事熟路的短频快工种,让他们能够轻松体验到玩儿一把艺术的美妙快感。不断的发帖、点击、刷新、滚屏。构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作品的点击率是他们追求的首要指标。似真亦幻的虚拟世界成了众多网络寻梦人聊以自慰的激情空间。
       
  网络歌曲题材出奇的广泛,风格超常的多样。动情的、风趣的,自由随性的、搞怪歪唱的,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没有发贴数量限制,无需编辑审核把关,网络音乐作品整体水平当然不敢恭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以低层级作品居多。歌词似是而非、旋律乱无章法、音乐粗制滥造的作品俯拾皆是。不少连基础乐理也尚需补课的作者,也在网络音乐领域忘情地活动。他们的很多东西让传统媒体作家不屑或鄙夷。
       
  然而需要注意的现实是,从网络领域火爆流行然后打入传统主流媒体的歌曲也不乏其例。如《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玫瑰花》之类,以及因网络热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走进大型电视晚会的歌手雪村等等。传统媒体对网络音乐的逐步接纳。恰到好处的给原本多属自娱自乐性质的网络音乐人注入了兴奋剂。网络媒体向电视媒体的渗透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些颇具创作实力又懂得媒体运作的网络音乐人,已开始有意识地引入作品选题策划、音乐精工细做、歌手包装推介等具有专业色彩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创作的歌曲很容易对上网民胃口,一经推出就让人自发追捧。这是传统媒体作家群体应该留意、反思和借鉴的所在。
       
  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两大阵营似乎存在明显的代沟。艺术取向与作品风格难以互相接受。平面媒体作家看不起网络作品的肤浅稚嫩。网络音乐人也不会赞赏传统作品的老气横秋。然而笔者以为这恰恰是两个最应互取所需、互补短长的群体。
       
  曾见在传统媒体还算红火的词曲作家。不甘落伍(或落寞)来到网络世界冲杀打拼。但需直面的是,在传统媒体的左右逢源。完全有可能变成网络世界的跌跌撞撞。平面媒体词曲作家根本受不了网络语境中不按常理出牌的挤兑。除非你有让网络世界无法抹黑的传世力作,否则不招来大片的棒杀之声已算足够客气。须知网络上盲目跟风胡乱起哄的人实在太多。
       
  网络音乐阵营中,似乎还应包含一个为手机创作回铃音(彩铃)的人群。其作品算不上一首完整的歌曲,只是一分钟以内的歌曲段子。很多彩铃本就是从歌曲中断章取义、斩头去尾而来。如今已出现很多专事彩铃创作的专业公司和骨干写手。回铃音虽然短小,却是如短信文学(又称拇指文学)一般,能让创作者以下载积分获取利益的小东东。有兴趣的其它媒体作者也可一试。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如今已是除电视媒体之外,相比传统平面媒体在大众音乐领域更具优势与潜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