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鸟瞰大地的视野
作者:征 宇

《词刊》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汉语言文学中很早就有了“鸟瞰”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简单解释是指:“从高处往下看”,或是:“对事物的概括描写”。这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渴望能像鸟儿那样,从高空俯视大地,从而更加全面,准确,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身边的世界。
       
  歌词创作中也有个观察和叙述“角度”的问题,对全景式歌颂祖国这一宏大题材的作品而言,如能借助类似于“鸟瞰”或是“航拍”的手法,来为其提供一幅幅立体的、多角度的画面与场景的话,则显然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其审美效果。
       
  仔细欣赏了瞿琮先生发表于174期《词刊》上的歌词新作《鸽子》后,就感到他已经拥有了这种“自上而下”的视野。并能十分娴熟的将这种视野所呈现出的壮观景象,再用文字从容的表现出来。从这一过程中似乎可以认定:作者已经用自己的心灵和作品,实现了祖先们“鸟瞰”的梦想。
       
  早在三十年前那首响遏行云的《我爱你,中国》里,瞿琮就有了“百灵鸟从蓝天飞过……”的成功开篇,就有了接下来“碧波滚滚的南海”,“白雪飘飘的北国”,和“春天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等兼具了宏观与微观的广阔视野。倾听如此大跨度的咏唱时,我们的心灵也仿佛插上了翅膀,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壮美的天地间,自由欢快的飞翔。
       
  三十年后,作者笔下的“百灵鸟”换成了“鸽子”,“鸟瞰”的视野犹在,关注的对象却不同了。用对人类更为亲近的“鸽子”,“去叩开每一户的门窗,去唤醒每一个人的心田”,就显然比其它鸟类更为合理和贴切。
       
  其实有很多词作者在创作此类题材的“大歌”时,也并不乏从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大范围地理高度,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同样很有气魄的时空转换,却常常因为缺乏了某些合情合理的“介体”,而颇显生硬,难以达到同等的艺术效果。在瞿琮的这首新作中,“鸽子”实际上就是作者抵达作品主题的一个“介体”,也只有借助了这只“鸽子”的“自由飞旋”,才可能实现“带着我的祝愿”,去“飞向大地每一个角落,飞向祖国美好的明天”这一目的。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作者没有使用这只“鸽子”作为“介体”,或是说将这首歌词的首尾两段有关“鸽子”的内容全部删去,仅留下中间的两段词来构筑全篇,倒也仍能通顺流畅,独立成章,并且也依然可以表达作品的主题。但我们却也不难看出,这样删改的结果,就会使原作中最为可贵的那种轻盈、灵动的感觉,立刻消失殆净,从而使该作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甚至将由此一下跌入到语言直白,意象空泛的平庸套路中。正所谓: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能少。也许这正是老词家与新作者在创作功力上的差距所在吧?
       
  大作家应具有大气魄,大气魄需要有大视野,大视野还应配备大手段……这就是我读瞿词后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