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好书当读,后学得益
作者:抒 真

《词刊》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我编辑出版的所有图书当中,这是一个特例,因为作者庄捃华是我的大学老师,而出版此书时她已经去世近19年了。
       
  庄捃华和她的这本书得以面世,本身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因时代、因环境、因家庭、因她自身的命运等等,知情者每每谈及都难免有种悲壮之感油然而生。关于这些,她的同仁、我的老师王照乾在该书的编后记里讲得详尽而令人动容。
       
  中国音乐学院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初恢复招生,作为首届音乐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也成为庄捃华的学生。学生到她的家里上课,她声调低缓、平静,话语简约精当、从无赘言,而且充满逻辑思辨之力和艺术审美之趣。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思路敏捷、学养深厚、性情率真却已重病缠身的人在拼力为她的学生讲课。……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受托编辑出版她当年讲课的书稿(经王照乾、吴苏宁,以及她的先生郦苏元整理、编辑而成),看着一页页经她潜心钻研、也曾向我们讲授的课程内容时,似乎这一切又都鲜活了起来。
       
  这本书是为作曲系和音乐文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系科学生选修,其特色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首先,在于作者的使命感。创建音乐文学专业,始于安波、马可,赵沨、李凌、王元方、张肖虎等等学院领导都曾做出努力,而庄捃华为之编写教材。第二,在于作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坚实基础。庄捃华在自序里说:“1977年我写了一稿,在北京市文化宫的歌曲创作班,从歌词创作的角度试讲了一遍;1978年又写了一稿,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作曲者如何认识、分析、鉴赏表达歌词的角度试讲了一遍。”在三年三易稿、两次试讲的基础上整理出这本教材。第三,在于作者具有文学和音乐两个学科的深厚功底和卓越才学,以及一个学者的缜密思维和一个教育者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庄捃华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又系统学习了诸如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作品分析和作曲系学生的其他课程,知识底蕴与实践经验使得这部著作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辞贴切、分析透彻。即使今天读她1979年草就的书稿,也分明能感受到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探索创作规律本质的执著精神,如关于素材、题材与主题,关于形象、节奏、音韵、语言修辞等章节的论述都系统而精准,并有独到的见解:对那些违背创作规律、应时逢迎的虚假而空洞之作也给予犀利的批评,明确指出“社论词”、“通用词”必须废止。另外,附录部分的几篇文章是极其精彩的范文,《真切与失实》和《隔与不隔》剖析深邃,《〈海韵〉重品》和《吟词小趣》文采横溢,让人从审美享受中提高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最后,不能不说作者的这本书并不完整。庄捃华在自序中说明:“根据写作特点的不同,全书分为两篇,上篇为歌词,下篇为歌剧。”但歌剧部分她因生命所限未能完成,留下无限的遗憾。李西安说她“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自己的生命,……她没有浪费自己的生命,而凡是没有浪费的人生,都是伟大崇高的人生。”这是非常客观而真诚的评价。
       
  学品同人品。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读懂她,也相信倾注了多少人激情与才华来建设的这一学科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