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发行首张专辑《JAY》以来,周杰伦迅速成为当代华语歌坛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不仅被棒为“美式节奏蓝调接班人”、“R6出小天王”,而且屡次拿下多项大奖,蹄造了各类流行歌曲排行榜的神话。周杰伦在当今流行乐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固然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潜质,同时也源于其歌词的独特魅力。例如,2005年3月,他演唱的《蜗牛》就被列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100首”的推荐目录。除了自创的词曲外,为他作词的还有被称为“词神”的方文山和许世昌、黄俊郎、刘畊宏、徐若瑄、宋健彰、曾郁婷等人。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奇妙的融合,是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更使得他的大部分专辑都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浪漫主义气息。
孟建安在《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景物携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组合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周杰伦专辑中的不少歌词就因选择和使用了这些“携带”着“中国文化气息”的意象,从而使此类歌曲无形中具有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韵味。意象的古典化在周杰伦的歌词.中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
选用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事物为意象。加达默尔说:“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采的人看世界,其方法是不同的。”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所以前代人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就会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而那些因与中华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有一定渊源,或因文学的重复使用从而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就充当了承传这种文化传统的基本载体。以“杨柳”为例,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三辅黄图》中即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此这个意象便带有了“离别”、“留恋”的意味。后代文人多沿袭此意,尤其在唐宋词中,它更成了渲染离愁别绪必不可少的“道具”。如“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泰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等。周杰伦专辑申的歌词也使用了“杨柳”意象:“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娘子》),这就将一个痴情守望者的形象刻画得明白而深刻。其它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意象同样在周杰伦专辑的歌词中频繁出现,如象征着民族精神的长城、黄河、泰山、龙:“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跨越黄河东登上泰山顶峰……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龙拳》);代表相思的红豆:“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娘子》);意味着双宿双飞的蝴蝶:“蝴蝶自在飞,花也布满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睛》);表现岁月沧桑的风霜;“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回头看的片段,有一些风霜”(《上海一九四三》),等等。此类意象,由于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而很容易引起欣赏者的认同感和熟稔感,能够产生扩展歌词的内蕴和外延、便于理解、易于被接受的艺术效果。
选用或重组古典诗词中的语句为意象。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歌词领域就已经存在直接撷取前人成句,或者间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词的创作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与他同时期的周邦彦亦染此风,所谓“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沈义父《
乐府指迷》)。此外,还出现隐括前人的诗文入词的隐括词,如苏轼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的《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以及黄庭坚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等等,由此可见当时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此类现象在当代流行歌词创作中也屡见不鲜。例如琼瑶,她作品的题目大多即是唐宋词中情韵兼胜的名句,而由其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主题曲歌词,更是很多都借用古典诗词来“代言”周杰伦专辑的歌词里很少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原句,而是重组或萃取前人成句,将其转化为符合自身情境需要的独特意象。如《发如雪》一词:“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从《娘子》,到《东风破》,再到这首《发如雪》,周杰伦专辑中的歌词较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整合”。此词充满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专一和青史成灰而爱不灭的执著,不但选用诸如“前世柜”、“焚香”一类传统意象,而且巧妙地将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四句诗浓缩为“发如雪”这一鲜明而独特的意象。同时,它又借古诗词中“邀明月”的意象为己用,渲染出既不同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之清冷孤寂,又异于“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之惆怅自怜的凄美意境。这种融汇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但丰富了周杰伦歌词的表现内容,而且深化其文化底蕴,使得欣赏者在其时尚的RAP,形式和充满着西方音乐元素的曲调之外,感受到了歌词内在的古典而优雅的韵致。
使用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事物为意象。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相异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也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传统事物。像中华民族特有节日、习俗、服装、饮食、建筑模式、武术、书法、乐器等传统事物,虽然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却都有着固定的“话语系统”,也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传统的“意象体系”。周杰伦专辑的歌词中即大量使用了此类意象,比如与中华传统武术有关的“双刀”(《双刀》)“双节棍”、“铁沙掌”、“杨家抢”、“呼吸吐纳心自在”、“气沉丹田手心开”、“日行千里系沙袋”、“太极风生水起”、“轻功飞檐走壁”、“漂亮的回旋踢”(《双节棍》)等意象;属于中国传统民居范畴的“老街坊”、“小弄堂”、“白墙黑瓦”(《上海一九四三》)等意象;与传统习俗有关的意象“春联”(《上海一九四三》);中华民族的传统书法意象“楷书”等等,甚至连“陆羽”和《
茶经》等意象也在他的歌词中出现。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然而,日益物质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漠视民族传统文化,过洋节、嗜洋餐、哈日哈韩。用作家冯骥才的话说是:“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文化的流传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条件,文脉一断,青年一代就再没有机会接触传统的文化,他们与文化传统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在民族传统文化于当代青年中式微的堪忧境况下,周杰伦专辑里那些洋溢着浓郁“中国风”的作品无疑值得肯定。使用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事物为意象,既能增强歌词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又能提升欣赏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大的方面来看,或者说,它还能“寓教于乐”地对那些酷爱流行歌曲的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