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的艺术修养
清末词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词非俗即腐,非粗即纤。”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他认为,作诗写词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妙悟”,它不同于知识积累、科学创造,它要有独特的韵味,但妙悟活动不是与知识截然分开的思维活动,知识往往是妙悟思维的支持力量,没有知识的妙悟是空虚而惨白的,它无法获得深入的审美体验。乔羽的歌词创作能取得成功,是跟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分不开的。乔羽从小就受到父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父亲教他从小识方块卡片字,练毛笔字,以及教他读《
论语》、《
古文观止》、《唐宋千家诗》、《
百家姓》等古典文学书,给他看《西厢记》、《
红楼梦》、《聊斋》、《三国》等小说,还联系生活实际对他进行觅诗作文的启蒙教育。母亲讲不完的童话和神话故事,伴随着慈母的乳汁,一股脑儿地进入乔羽的童心世界。
一、小时候受到三种截然不同的学校教育
乔羽的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步入老年而生乔羽,对这个最小的儿子疼爱有加,教育备至。乔羽说:“我的父亲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而且极为旷达,绝对不是市集上的冬烘先生。当时我虽幼小,但我的记忆中,他讲唐诗、宋词、西厢、红楼,都比现时一些权威人物更有情致。我一生得益,至今不为时尚所惑。”
①有人问乔羽什么时候有了对文学的兴趣,他归功于小时候父亲的引导:“我开始认字读书比较早,在家里他让我认字,从认方块字到后来念书的时候开蒙课本就是唐宋千家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所以说从那时候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兴趣。”1936年夏,他9岁进了“一天门小学”读书,小学的功课,大多是父亲在家里提前教过的,六年的小学课程,他只用三年就完成了。
1939年他考取济宁中西中学,时12岁,不仅学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文化课,绘画、书法、器乐、歌咏、田径、球类、演讲、戏曲等也学了不少。当时他家里穷,幸好该校有个制度,就是每个学期期末考试谁得第一名的话,免交学费。他为了能免交学费,每个学期都争第一,所以他说:“所以我说那个时候我的功课好啊,也不是我的天资多么好,是穷逼的,把我逼成这样的。虽然这个逼不太好,但是当时我学得还真是扎实,我为了每次考试能真正的万无一失,所以功课要做得门门到家才行。”01944年7月乔羽毕业,乔羽在中学以“四多”闻名全校:一是被存档的优秀作文最多,“勾勾点点,画上圈什么的,写上批语”,二是毛笔字存档最多,“大宇小字毛笔字”,三是他的画存档最多,“那个时候我志在做画家,非常愿意画画”
②,四是他采制的生物标本存入最多,至今在该校还保存着一些当年他们采集的标本。
1946年春乔羽参加革命,考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这所革命熔炉里,他的思想受到马列主义的熏陶,受到革命前辈的影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终生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他边学习革命理论,边参加农村土改工作团,担任《光荣报》编辑等革命实践锻炼。1948年秋,他在华北联合大学毕业后留校进入剧本创作室。当时的文艺作品《白毛女》、《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所发挥的革命作用,对乔羽产生很大影响。本来他为了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大学毕业后极想从事经济工作,看不起搞文学艺术的,他接触了这些文艺作品后,不再认为艺术只是“玩玩”了,思想开始转变。
二、爱看杂书,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
我国地球化学家谢衣锦院士说:“培养想象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博览群书,越是只看一门学科的书,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④乔羽从小爱读书,而且读得很杂。他说“就读书而言,我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他读书大致有四个阶段,一是跟着父亲学读古书,《
红楼梦》、《三国》、《
西游记》、《
儒林外史》、《
山海经》、《
小八义》……唐诗宋词、《千家文》、《
论语》等等;二是在中西中学读“洋书”,物理、化学、美术;三是在北方大学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鲁迅的书;四是进入北京50年来在更大范围里读到的古今中外的书。
⑤乔羽虽是搞艺术的,却不光读艺术类的书。如《元素的故事》是讲化学元素的发现、诞生的,一个元素写成一个故事,他就读了多年。华罗庚的数学著作,他起初看不懂,却买来看,喜欢翻翻它。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他十分喜欢,不仅仅因为它记载的情况真实可靠,详细而深刻,而且其文笔精炼、清晰、优美,文风质朴、别有风趣。书中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对昆虫、对微小生命的爱。乔羽说,“这部书,我是百读不厌的”,“书就像挚友和蔼的眼光注视着你的命运。一本书甚至一本书里的几句话,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多得举不胜举。”
由于读了许多杂书,了解了世间方方面面的事情,有了多种门类的知识,他写文章、写歌词才能写啥像啥,深刻逼真、入情入理。犹如一个人平时不挑食,爱吃五谷杂粮,才不缺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这也是前人的经验,古代学者向来也是重视拥有广博的知识的。袁枚说:“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登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处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一舵工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
三、听说书,听渔鼓,接纳民间文艺营养。
古人向来重视向民间学习语言,如(随园诗话)卷二云:“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济宁素有曲乡艺海之称,乔羽从小在济宁“小土山”听说书,听渔鼓、弦子戏、山东梆子腔等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往往把各种“神圣”化为通俗,使演唱者与听众融为一体,这对乔羽歌词创作雅俗共赏风格的形成有影响,给他的创作注入故乡民间艺术的神灵之气。乔羽说“真正的大家永远在民间”,他从小对民间艺术就非常喜爱,对民间艺人十分崇拜。他小时因为和“擂琴大王”王殿玉是邻居,而感到格外风光和热闹,王殿玉是盲人,小乔羽时常帮王殿玉买书、读报,成了他的眼和腿,而王殿玉演奏的民间音乐则像汩汩甘泉滋润着幼小乔羽的心田。乔羽的(说聊斋)、(说溥仪)等作品中都可找到受说唱艺术影响的痕迹。乔羽说:“我的艺术创作的起步,基本上是从民间艺术开始的。到了创作歌剧(刘三姐)的时候,我又深入广西一带采风8个月,光收集的资料和记录下的民歌,堆起来足有一立。方公尺。”这次采风,他最大的收获是对民间艺术的惊叹。他开始认识到,民歌、民间艺术是从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经过多少年淘
洗、提炼出来的东西,因此倍加珍惜。此后,他在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采集、学习民间艺术,在创作中更加重视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羽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民间歌谣、讲民间故事,他说:“我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家女,她会唱很多民歌,会说很多民谣、谜语。当然我最爱听的是她讲的那些民间故事。我的家是一个清贫之家,为了节省一盏灯油,每天睡觉都很早,母亲说:‘早睡早起,打发两眼欢喜。’这时便是我央求她讲那些听不够的故事的时候了。夏夜她拿蒲扇打着蚊子,冬夜把我搂进温暖的怀抱,门闩呀,门鼻呀,故事就这样轻声细语地讲起来了。她从来没有厌烦过,好像一条涓涓的小溪从来没有干涸过,每晚都在这种汩汩细流中把我带进梦乡。”
⑥ 四、吸取多门艺术营养,培养广博而纯正的审美趣味。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他还说:“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在歌词创作中,不仅捕捉感觉凭趣味,立意布局凭趣味,作品的修改取舍也全凭趣味。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愈纯正。”乔羽爱好广泛,除了文学以外,书法、美术、戏剧等等他也十分喜欢。他说:“歌词以外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贫乏与狭小是一切艺术的大敌。”他非常爱好欣赏绘画,他说:“我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个习惯,有好的画展我就去看,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绘画馆五十年代我是经常去的,因为它隔一段时间换一批展品,那里的收藏都是我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绘画名作。那些名画原是皇帝收藏的嘛,所以我经常去看,看一整天。”
他是著名的剧作家,当过1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他在歌词创作中,常能吸收姐妹艺术的营养。如他曾经运用戏剧重视细节描绘和情节突转的手法,写出充满戏趣的歌词《马上的人儿就是他》:
顺手掐来一朵野花,/让它装饰我的头发。/望着天边奔驰而来的骏马,/仿佛听见马蹄声儿踏踏。/踏踏踏踏,/踏踏踏踏,/马儿过去啦,/马儿走远啦,/马上的人儿不是他。
摘下头上那朵野花,/狠狠把它扔在脚下。/无精打采走进我的帐房,/仿佛又听见马蹄声儿踏踏。/踏踏踏踏,/踏踏踏踏,/马儿走近啦,/马儿停下啦,/马上的人儿就是他。
开头两句描绘出姑娘为即将见面的恋人而打扮的微妙心情,当见到马上的人儿不是他时,“摘下头上那朵花,狠狠把它扔在脚下,”再次通过动作细节描绘出姑娘无比失落的心情,接着,又听见传来马蹄声,走近一看马上的人儿就是他,这戏剧般的突转,给姑娘一份惊喜,也让人们为她感到高兴。这首作品是作者吸收了戏剧艺术的营养,在歌词园地中培育出的一朵奇芭。八十年代大陆流行过一首民歌《回娘家》,也是这样富有戏趣的作品。趣味有一种独具的美,但光有趣味没意味就浅俗。听了有趣味,想想有意味,就是好词。汤显祖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马上的人儿就是他》可谓四者兼备矣。其他如《思念》中一个个场景的转换,儿童歌词《小蝴蝶》中儿童与蝴蝶的一问一答,都颇有戏趣。乔羽说:“专精才能独擅,这是一。但是专精不是单打一。任何一种功力的形成,都是多种功力的综合和凝聚”。正是由于他非常注重吸收多门艺术的营养,才具有广博而纯、正的审美趣味。(未完待续)
①《乔羽文集·文章卷》205页。
②《乔羽文集·文章卷》221页。
③《乔羽文集·文章卷》222页。
④2002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⑤周长行《乔羽“恋”歌》346页。
⑥《乔羽文集·文章卷》第130页。
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492页。
⑧同⑦,第253页。
⑨同⑦,第487页。
⑩《乔羽文集·文章卷》第167页。
⑾《乔羽文集·文章卷》第230页。
⑿《乔羽说歌词》载(词刊)1991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