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往事]王立群:吕后年轻时温顺善良
作者:王立群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相面成亲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不知道了,史书只称他为吕公。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
       吕公和沛县县令是至交好友,所以,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既然萧何负责这次酒宴的收礼,刘邦自然敢于大讲谎言。这样,刘邦堂而皇之地坐到了堂上。
       吕公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
       刘邦的面相有什么特点呢?《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所谓“隆准”,是指鼻梁高;“龙颜”,指上额突起;“美须髯”,指胡须长得非常漂亮。《史记》的这一记载是否是溢美之辞,不得而知;但是,这种面相显然是贵人之相。
       由于这次酒宴设定了“上座”的钱数,出钱多的人照理应当坐上席。但是,就一般人而言,这种场面一文钱不出,实在不好意思,肯定非常拘谨。一文钱没出的刘邦不但没有一点拘谨,反倒心安理得地坐在“上座”,挥洒自如,“狎侮诸客”,随便和客人开玩笑,好像自己做东请客。
       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刘邦此时还没有妻子,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刘邦这次真没想到骗了顿酒,还混了个老婆。当然是大喜过望。
       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这不是你们这些老娘们所知道的了(“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
       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未出阁的吕后当年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是贾宝玉所说的“水做”的单纯温顺的女儿。
       我们还可以从年龄上做个补证。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嫡长子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1年;因此,刘盈出生之时刘邦已经46岁了。刘盈还有一位姐姐鲁元公主,两人的年龄差距当不超过两三岁。因此,鲁元公主出生时刘邦约四十二三岁。假定鲁元公主是在吕雉婚后一年出生的,假定吕雉是正常出阁,那么,吕雉嫁给刘邦之时应当不超过20岁,刘邦此时应当是41岁。因此,刘邦与吕雉的年龄相差恐怕有21岁左右。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姑娘嫁给一位比自己年长21岁之多的亭长,还毫无怨言,应当说此时的吕雉非常温顺、听话。
       不到20岁的吕雉嫁给了41岁的刘邦,是否有吕雉看中刘邦才能的因素呢?假如有这种可能,那么,吕雉就不仅仅是温顺、听话,而且还有慧眼识人的一面。
       通过“相面成亲”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年轻的吕雉是一位温顺、听话的女子,这和我们印象中凶残暴虐的女主形象差异非常大。
       为人后母
       吕雉出嫁之时还有一个令她非常难办的问题:刘邦已经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高五王传》:“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
       两部史书都称曹氏为“外妇”,所谓“外妇”,是指外遇之妇。所谓“微时”,就是未发迹之时。可见,刘肥不是刘邦和吕雉的亲生之子,刘肥的生母姓曹。《史记》、《汉书》仅有这么一个简短的记载,至于这位曹姓女子的详细身份,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刘肥是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所生,还是与刘邦结婚之后所生?史无明载。可能性较大的是刘肥出生在刘邦与吕后结婚之前:第一,刘肥比刘盈年长;第二,吕雉没有对刘肥出生做出任何反应。
       根据这两点,我们可以推断:不到20岁的吕雉嫁给了41岁的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儿子。
       刘邦当皇帝的第二年(前201年,高祖六年)封刘肥为齐王,统辖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刘邦所封诸子之中,齐王刘肥的封地最多。而且,刘邦还非常破例地下了一道命令:“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即把能够讲齐地方言的人全部迁到齐国。秦末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使天下不少人被迫离开故土,齐地百姓迁居他乡的人非常多。刘邦为了壮大齐王刘肥的力量,命令天下会讲齐地方言的人都迁回齐地居住。经过秦末和刘项之争的战乱,各地人口死亡的现象非常严重。齐王刘肥的封地已经非常大了,所欠缺的是人口。由于有了这道诏书,从齐地流亡他乡的齐人都得返回齐地,这对刘肥来说非常有利。因此,人口增加,意味着赋税、兵员都增加了。
       这是非常破例的一道王命。我们在史书中没有看到类似的王命。这道王命的出台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刘邦对这位庶长子相当不错,和这位曹姓“外妇”的感情应当说也不错;第二,刘肥年长,较为成熟,有能力管辖人多地广的齐地。
       刘邦封刘肥为齐王会不会影响到刘邦和吕雉的感情?我们今天在史书中间看不到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一位丈夫长自己二十多岁的少妇来说,实属不易。吕后在未掌握国家大权之前,确有她善良温顺的一面。
       下地种田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雉有了儿子、女儿之后,还要在田中干活。有一天,一位老人经过吕雉干活的田地,向吕雉要水喝。吕雉赶快给老人拿来了水和食品。这位老人吃过、喝过以后,看了吕雉的面相,说:夫人是天下贵人之相(“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吕雉一听,赶快让两个孩子过来。老人看了看惠帝,说:夫人之所以有富贵相,正是因为这个儿子(“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老人又看了吕雉女儿的面相,也说是贵人之相(“相鲁元,亦皆贵”)。
       老人为吕雉相面一事,是《史记·高祖本纪》神化刘邦之辞,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吕雉嫁给泗水亭长刘邦之后还要种地耕田却是确凿无疑的了。吕雉婚后还得亲自下田种地,显示了吕雉勤劳持家的一面。
       为夫入狱
       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要负责往骊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但是,秦朝的徭役繁重、艰苦,常常有人因服徭役而命丧他乡。因此,许多被征调服劳役的人采取逃亡来规避徭役。
       一次,刘邦押送劳工去骊山服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刘邦心想,这样跑下去,走到骊山人也跑得差不多了(“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自己押送服劳役的人,人都跑光了,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肯定会受到秦法的严惩。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阻止逃亡。无奈之下,他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一说一放,反倒感动了十几个本来不愿逃的人,他们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刘邦此举显示了他的造反精神。
       刘邦身为亭长,押送骊山劳工,竟然放走劳工,自己逃亡,这当然为秦法难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下了狱。
       监狱里的生活历来不好过,吕雉进了秦代沛县的监狱也好不到哪儿。狱卒对像吕雉这样坐牢之人肯定不会礼遇,吕雉在狱中为刘邦究竟受了什么罪史书没有记载。沛县监狱中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关系挺铁。任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欺侮吕雉了。任敖打伤虐待吕雉的狱卒,说明吕雉在沛县监狱中受过虐待。
       自此之后,任敖成了吕雉的大恩人。吕后掌权之时,任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虽然,任敖的本事不大,只做了三年御史大夫就被免职了,但是,这对任敖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如果不是当年对狱中的吕雉出手相援,任敖不可能做到御史大夫的官位上。可见,吕雉还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
       刘邦犯事,吕雉坐牢,这是吕雉为刘邦的重大付出。从史书记载来看,吕雉并没有把这件事挂到嘴上,整天高叫着自己为刘邦吃过什么苦,这显示了吕雉深沉的一面。但是,吕雉的这种付出也为她日后执掌政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