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爱国歌词创作浅论
作者:毛 翰

《词刊》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祖国,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字眼。且不说屈原以身殉国,岳飞尽忠报国,浩气长存,垂范千古,有一部电影,写谭嗣同由湖南进京参与变法救国,途经黄河,面对滔滔黄水三叩九拜,那画面就足以让我们情思为动,有一部电影,写狱中的田汉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那情景就足以让我们热血为涌。
       

       
  爱国与思乡
       

       
  对于游子,离开故乡就会思念故乡,离开祖国就会思念祖国。一旦跨出国门,渐行渐远,祖国就是回望中的故乡。此时,思乡即爱国。清朝末年,留学日本的华倩叔曾有一首《怀帝乡》:“频年寄迹扶桑岛,又绿遍瀛洲草。湖山尽说他乡好,乡思未全消。记往日风暖天高,春色园林早。满路春花满山鸟,分手灞陵桥……”灞陵桥在长安城郊,折柳道别,挥手自兹去,回想桥头那一幕,在异乡游子,所寄即故乡之思;在异国游子,所寄即故国之怀。1920年秋天,留学伦敦的刘半农以一首深情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感动了一个时代。作为抒情对象,词中首创的那个“她”字,指故乡,也指故国,指生我养我的那片乡土,也指让我魂牵梦绕的那个国度。
       
  当外敌入侵之时,对于逃离沦陷区的难民,思乡亦即爱国。因为此时家乡已经沦于敌手,倾诉思乡之情,即表达驱逐敌寇光复河山之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和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半壁河山失陷之后,流亡同胞的许多乡愁之歌都属于这一类,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如戴天道填词的《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一夜里炮声高涨,火光布满四方,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到如今东西流浪。故乡远隔在重洋,旦夕不能相忘,那儿有我高年的苦命娘,盼望着游子返乡。”
       
  20世纪下半叶,一道海峡划开了大陆和台湾,分隔两岸的中国人,其怀念对岸家乡的歌,也都属于爱国之歌。如于右任的绝唱《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人生情怀与政治情怀
       

       
  有时候,爱国之情只是一种人生情怀,可与思乡之情合称“家国之情”。在人生情怀的序列中,有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等。思乡之情可以说是亲情以及爱情、友情的延伸,爱国之情则是思乡之情的放大。而没有亲人以及爱人、友人(即便他们已经故去)以及文化血缘的地方,即便我们曾经居住过,也是很难勾起我们的故乡故国之思的。
       
  余光中的《乡愁》可以作为这一命题的一个不错的注脚。“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就是说,思乡之情首先缘于亲情,也主要缘于亲情,因为亲人在故乡,故乡便让我们眷念。“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是说,思乡之情也缘于爱情,因为爱人在故乡,故乡便让我们依恋。如果再补上一节,说“有时候/乡愁是一支天真的童谣/我在这头/伙伴们在那头”,这就全齐了,思乡之情还缘于友情,因为儿时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在故乡,故乡便让我们怀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站在孤悬海外的岛屿上遥望祖国大陆,这份家国情怀,就由人生情怀转向政治情怀了。
       
  许多时候,爱国情怀则主要是一种政治情怀。爱国情怀中往往包含着一种政治的、社会的祈盼,祈盼祖国政治清明,社会公正,国力强盛,领土完整,祈盼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成为现实。或者说,凡关切国运、关切国家政治的歌,都属于爱国之歌。“朝向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牧虹这首《团结就是力量》,主题偏重于社会政治理想,呼唤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暴政的结束,其政治情怀亦即爱国情怀。今天,当台湾同胞歌唱《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爱国情怀中也融会着政治倾向,那就是盼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反对****的逆流。
       

       
  山水与文明
       

       
  爱国之歌,可以从自然的角度,歌颂祖国的山川形胜,地大物博,包括长江黄河、昆仑五岳、海洋岛屿、田野湖泊、森林草原,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歌颂祖国的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和创造文明历史的英雄人民。前者如北朝《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后者如北宋柳永所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20世纪初由沈心工作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则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方面着墨,分别描述当时全国十八省(后加上东北三省)的风采。例如,其扛苏篇云:“溯江苏龙盘虎踞,巍巍石头城,长江滚滚太湖宽,毓秀与钟灵。拜将台上旧风云,阁部坟前月,万古不灭有精神,英雄在天魂。”
       
  台湾诗人高凖有一首气势磅礴的《中国万岁交响曲》,分为“山河的礼赞”、“历史的光荣”、“英雄的人民”和“光明的展望”四个乐章。试看其第一、二乐章的几个片段:
       
  从帕米尔皑皑雪岭的东面,
       
  一万里路,直到太平洋浩浩的西边;
       
  从黑龙江荒寒漠漠的河沿,
       
  一万里路,直到芒市郁郁的芭蕉林间。
       
  那是我光荣的祖国之所在,
       
  五千年创造与奋斗的家园!
       

       
  那昆仑耸峙,玉龙隐现,
       
  可犹回荡着穆王八骏的风烟?
       
  那塞草黄沙,飘风烈烈,
       
  或是呼应着黄帝飞驰的轩辕?
       
  那钱塘波浪,莫非是后禹最后的号令?
       
  那苗山芦笛,竟是否盘瓠遗世的余弦?
       

       
  啊,美丽的地呀灿烂的源泉!
       
  锦绣的江山呀,你孳乳着多少英杰!
       
  那秦岭泰岳,自古曾孕育几多圣哲?
       
  那五湖三峡,从来曾凝注几许诗篇?
       
  那燕赵风云,曾激荡多少悲歌慷慨!
       
  那江南春水,曾浸润几许儿女情怀?
       

       
  啊,芳菲的地呀永恒的爱恋!
       
  关关的雎鸠呀,歌唱在潺漫的河边。
       
  杨柳已飘烟,谁能忘那西湖的潋滟?
       
  月光正似水,堪掬否那漓江的清浅?
       
  袅袅的秋风,吹拂着洞庭湖的红叶,
       
  呦呦的鹿鸣,蹦跳在长白山的林间。
       
  啊啊,创造与奋斗的家园!
       
  你代代呀放射着多少璀璨的光焰!
       
  自从那神农氏种下了第一粒稻麦,
       
  那嫘祖采下了第一颗蚕茧……
       
  辟草莱,开沟洫,治九河,定九州,
       
  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下了尧封禹甸!
       

       
  啊!那是谁鹰扬牧野,曲章制度垂久远?
       
  那是谁一统神州,万里长城惊万代!
       
  那是谁驰骋天山,慷慨壮志临西海!
       
  那是谁威扬八极,万国衣冠来朝拜!
       
  那造纸、印刷与罗盘,更是谁的创建?
       
  啊,永恒的青春啊,你永远创造着时代!
       

       
  啊啊,青春灿烂的家园!
       
  泽畔行吟呀,是谁洒布着兰惠的芳洁?
       
  朵朵菊花呀,是谁酿成了永世的诗篇?
       
  举头望明月,是谁把清辉夹入了你的书页?
       
  造化钟神秀,更何人诗圣大名扬世界?
       
  多少珍花香草啊,馥郁着人类的心田!
       
  方圆万里神姿仙态的中华江山,须得以如此笔墨才能尽情抒写;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须得以如此笔力才能卓越表现。而爱国诗歌往往就是这样着笔的:一、中华江山,二、中华文明,及其天才的创造者。《中国万岁交响曲》作为一篇朗诵诗,并不曾谱曲演唱,却不妨作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歌词创作时,取材山水和文明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文本,包括其潇洒从容、风流儒雅、磅礴豪迈、华美整饬的风格,和对中华江山的浪漫主义的写意式的描绘,对中华文明史及其创造者的浪漫主义的理解和讴歌。
       
  在1998年举行的第九届“亚洲之声”大赛上,涌现一首气势恢弘的《唐古拉》(陈虹词、羊鸣曲),其歌词的主干部分为两段,正好也是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着墨的。
       
  第一段从人的角度看山,仰望高耸入云的唐古拉,发出由衷的赞叹:“哦,没见过天空这么高远,没见过胸怀这么博大,没见过白云这么圣洁,没见过积雪这么无瑕。哦,神奇的唐古拉,众山之上你笑傲天下,多少战士为你慨然倒下,多少英雄为你把泪抛洒。”
       
  第二段以山的角度俯瞰人间,俯瞰中华大地,唐古拉已幻化为一位历史老人:“哦,你听过秦汉西沉的号角,你见过唐宋燃烧的晚霞,你读过春秋失传的史话,你记得圆明园最后的倒塌。哦,古老的唐古拉,你的情怀装着千秋中华,多少男儿为你横刀纵马,多少女儿为你戎装披挂。”
       
  瑰丽的艺术想象,开阔的时空视野,使其赞美祖国大好江山、讴歌民族不屈精神的主题,得到了不同凡响的表达。讴歌与批判
       
  这是我们的神州,这是我们的中华。她的山河原野,给我们以母爱般的温暖;她的语言文化,给我们以母乳般的哺育。为此族裔,我心皈依。对于祖国,我们所有的情怀,如眷念、感恩、膜拜、热爱、忧思、悲戚……最后都应落实为两个字:报效。尽忠报国,这是古往今来爱国主义诗歌的主旋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那多难兴邦的峥嵘岁月中,中华儿女的报国心声吧!
       
  “亚东帝国大国民,赫赫同胞轩辕孙。祖国之流泽长且深,祖宗之遗念远且存。保国保种,保我家庭,尽我天职献我身。枪林炮雨仇莫忘,大敌在前我军壮。横刀向天人莫当,国民侠骨有余芳。大旗翻飞正当阳,黄龙灿灿风飘荡。祖国千秋万岁之金汤,增我历史之荣光。”这是1906年出版的《新中国唱歌》中的一首广为传唱的《大国民》,作者华振。“帝国”二字留着历史的烙印,然而当年不称“大清帝国”,却称“亚东帝国”,淡化忠君,强调爱国,已经在打擦边球了。辛亥革命后此歌继续流行,首句改为“中华民国大国民”。
       
  “黄帝子孙尽雄武,屹立中流作砥柱。仇我何人不蚩尤,逐敌无地非涿鹿,中国少年谁敢侮!亚雨欧风卷地来,猛虎毒蛇实悍哉。丈夫不辞浴血死,捍我邦国靖风霾……”这首《黄帝子孙尽雄武》以我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于涿鹿一战大败蚩尤的故事,鼓励黄帝子孙奋起抵抗外侮,再建伟业。其作者相传是梁启超。
       
  “噫吁唏!岌岌乎其殆哉!全国同胞一致起来!暴日横行公理兮安在!帝国主义流毒九垓,今兹之变兮天地湮霾,恶兽张牙兮流血世界,中原安保兮赖英才,莫待他日共衔亡国哀。从今整我军旅,一齐枕戈以待。来来,速来!好将热血洒东海,收复关外!”这首《抗日歌》借用法国《马赛曲》旋律,语辞古雅,语调悲壮,今日读来仍让我辈心潮澎湃。
       
  有一位洋教头告诉他的球员,如果你不知道球该往哪儿踢,就往球门里踢。同理,如果你不知道爱国之歌怎么写,就不妨往尽忠报国的主题上写。“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总是不会错的。
       
  不过,爱国之歌不必是清一色的浪漫主义的诗化美化的颂歌。不妨有一些现实主义的针砭和批判,如清朝末年广为流传的一首《奴才好》,讽刺国人面对外侮的奴才苟安心理。不妨感时伤世,长歌当哭,悲鸣痛喝,如夏颂莱《何日醒》(1904):“一朝病国人都病,妖烟鸦片进,呜呼吾族尽,四万万人厄运临……”如恽代英根据“梅花三弄”曲谱填写的《国耻歌》(1922):“游行警告我同胞,国家耻辱可知道?四年五月九日事,大家不要忘记了!是谁抢夺我高丽?是谁割我台湾岛?是谁蚕食我满洲?是谁占我山东道……”爱之深,责之切。即如柏杨大骂《丑陋的中国人》,讽之以歌,刺之以词,也无伤大雅,不可或缺。
       
  ①李白有诗云:“东风已绿瀛洲草”。
       
  ②炎黄子孙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听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仄声韵,和《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的美妙旋律,都会勾起无尽的故国神州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