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实]埃及阿斯旺高坝的建设与功过
作者:詹世亮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世纪60年代,埃及政府在南部尼罗河上游阿斯旺城附近,用10年时间建成一座高坝,它是世界著名的七大水坝之一。高坝长3600米,其中520米夹在河底两岸间,海拔高度为196米,相对高度111米。坝体由花岗岩、砂石和泥土构成,坝底宽980米,顶宽40米。高坝拦截尼罗河后蓄水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长500公里,平均宽11.8公里,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工湖,蓄水量为1640亿立方米,最高水位为182米。该湖在埃及境内长300公里,称纳赛尔湖;在苏丹境内长200公里,称努比亚湖。高坝有6条隧道,水电站位于隧道口上,由12台机组组成,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它是一个以控制尼罗河水量,集灌溉、发电、防洪等各项功效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
       谁来帮助建设这个高坝,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1952年以前,埃及尼罗河上仅有几座低坝工程,“七月革命”成功后,埃及政府全面研究尼罗河开发问题,拟定了阿斯旺高坝方案。该工程设计工作原来委托给西方国家,并希望西方国家与世界银行投资建设。可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政治条件,被纳赛尔总统拒绝。纳赛尔便决定收回苏伊士运河,拟以运河收入进行建设。接着英、法、以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企图迫使埃及就范,然而却以失败告终。这时纳赛尔转向同苏联合作,苏联对建设阿斯旺水坝态度积极,1960年埃苏签订协议,由苏联援建。工程总费用包括输电及施工期利息为4.02亿埃镑(折合10亿美元),其中苏联贷款1.38亿埃镑,年利率2.5%,12年偿还,埃方自筹2.64亿埃镑。1960年1月9日高坝第一期工程开工,1964年5月中旬完工。赫鲁晓夫亲自来埃及参加仪式,神气十足,兴高采烈。当时我在埃及使馆工作,目睹庆祝盛典的热闹场面。1967年10月,高坝水电站输出第一束电流,1968年在高坝南部实现全面蓄水,1971年1月高坝全部竣工。这时赫鲁晓夫早已下台,纳赛尔在前一年去世,萨达特当选总统,埃苏关系却开始紧张。
       关于高坝建成后的利弊得失,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议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在热烈讨论三峡工程是否上马的问题。需要借鉴阿斯旺高坝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派代表团来埃及进行实地考察。穆巴拉克总统指示埃及有关部门要提供一切方便。1986年10月,李鹏副总理在参加博茨瓦纳独立庆典后顺道访问埃及,主要考察阿斯旺水坝。同行的还有潘家铮、史大桢、魏廷铮等几位知名的水利专家。代表团仔细观察了高坝建筑本身、发电厂、水库以及迁移的古迹,并且同埃及电力能源部部长,灌溉部、农业部、渔业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官员、顾问、专家和阿斯旺省省长、高坝管理局局长等进行多次座谈,认为“高坝效益是主要的,副作用是第二位的”,“阿斯旺工程给埃及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效益”。
       我到开罗就职时,水利部钱正英部长正率我国代表团对阿斯旺水坝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代表团参加了我主持的国庆招待会。1988年5月农业部长何康也来埃及访问,我陪他去参观了阿斯旺水坝工程和尼罗河三角洲。之后我又去过两次。
       综合埃及各方面的看法和我国专家考察的结果,认为就工程建设来说是很成功的,高坝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表现在:
       1.免除了旱涝灾害。例如1964年及1975年为埃及特大洪水年,由于高坝建设,避免成灾。1979年和之后6年非洲连续大旱,埃及邻近的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灾情十分严重,埃及依赖高坝而幸免。
       2.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改造。埃及全国全年降雨量很小,农田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全赖尼罗河水8、9、10这三个月洪泛期灌溉,每年一熟,靠天吃饭。高坝建成后,河水可以得到完全控制,大量耕地可以得到常年灌溉,一年可以两熟甚至三熟,不仅单产大大增加,而且大量开垦新耕地,实际使耕地面积翻了一番。整个水利工程的实施还促进农业采用新技术和走向现代化,农民生活也得到改善。
       3.有着巨大的发电效益。1960年埃及全国发电量仅20亿千瓦时,基本上为火电。高坝电站由12台机组组成,投产后,全国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其中高坝电站的发电量约占全国一半,1982年达86.3亿千瓦时,而且促使埃及全国连成统一电网。
       4.纳赛尔湖水面辽阔,适宜开发渔业,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湖泊之一。
       5.改善了尼罗河全年的船运状况,对推动国内航运,振兴尼罗河旅游,促进埃及与苏丹之间的运输、贸易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阿斯旺城的人口从3万发展到近20万,每年接待外国旅客数十万人。
       值得提出的是在库区有着不少古埃及的文物,特别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阿布·辛贝勒神庙。这座神庙是在山体里开凿出来的。庙宇的正面有四尊巨大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头坐像,高20米,也是整体开凿而成。庙宇规模宏伟,供有法老本人的雕像和一些神像,墙上画着一些战争场景的壁画。尤其奥妙的是,每年10月和2月的22日,外边的阳光刚好射进庙宇,照耀在神殿深处的雕像上。这座巨大而且结构复杂的庙宇,原来建造在尼罗河转弯处一座峭壁上,高坝建成后,这里将被淹没在纳赛尔湖底。由于这些古迹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埃及政府极为重视,后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家的赞助,对这些古迹进行了迁移或保护。阿布·辛贝勒神庙的迁移工作十分庞大和细致。人们必须先把它们和山体分开,在一个地势更高的地方重新恢复原来那部分山体。石头开凿出来的庙宇、雕像等都要小心翼翼地分割,每块5—20吨重,并加以编号、处理、转移,最后在比原来高65米的地方重新组合在一起。整个工程进行得十分科学,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看不出拆建的痕迹。整个古迹和移民迁建的投资达1.5亿埃镑,超过水电站的投资。其中阿布·辛贝勒神庙的迁建费即达4100万美元。水库区由于比较偏僻,居民较少,移民共约10万人,埃及、苏丹各半,均采取集中远迁的办法,移至新开灌区,种植甘蔗。现在阿斯旺工程和沿线古文化遗迹已成为埃及吸引外国游客的主要景点之一。
       当然,阿斯旺高坝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主要是相当多的土地出现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以及水库泥沙淤积和海岸线有所后退等。对这些问题经专家们考证,有些不能归咎于高坝,有些已采取措施得到解决,有些还在不断观察。关于高坝和水库建成后的生态环境问题,经埃及政府全面调查与埃及和外国专家反复研究,尚无明显的不利影响。至于水库是否会诱发地震问题,埃及政府曾请美国咨询小组进行研究,并请一些国际专家论证和审核,一致认为1981年曾在离高坝60公里的断层处发生的5.5级地震与水库无关,高坝本身能够承受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安全可靠的。关于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埃及研究和观测的重要项目,迄今还未造成不利影响。
       我离开埃及时已是20世纪90年代,在埃及已基本不存在有关高坝建设功过之争。官方和民间普遍的看法是:高坝工程是完全成功的、稳妥的,利大于弊。美国和其他国家舆论也认为:从任何意义上讲,高坝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基本上达到目的;对其副作用应该重视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