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实]蒋介石力抵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
作者:高群服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在1945年10月从日本手中收回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澎从此重回祖国怀抱,其一切事务均归于中国主权之下。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不久,随着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势力,为了维护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开始阴谋策划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十余年间,美国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割台湾的谬论。当时,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的庇护,偏安台湾,但是却坚守“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对美国分离台湾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先后多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1948年底开始,美国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台湾有关官员散布“台湾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的言论。1949年3月,由美国务院提出经总统批准的对台基本政策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共产党手中”,“为达此目标,最切实际的手段就是把这些岛屿同中国大陆分离开”。当时,美国务院新闻发布人发表谈话称:“台湾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公开了其官方观点。
       国民党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立即作出反应,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这一论点。他说: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台湾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台湾的企图”提高警惕。这个讲话,表明了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美国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时机。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美国还向台湾当局转交备忘录,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台湾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固定下来,并付诸行动。
       国民党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政府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明确表示了国民党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及“中立”台湾的方案是持异议的。美国则一再告诫蒋介石不得轻举妄动;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也一天没有停止。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反对“外岛停火论”
       所谓“外岛”即美国对国民党占领的相对于台、澎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的总称。
       1954年9月3日,为了打击美国侵略政策和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以及反对美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向金门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国民党军队立即发炮还击,并出动飞机、舰只相配合,同时台湾当局提出“充实战力,加强动员,准备转防守为反攻,今后施政悉以适应作战为中心”。一时间,金厦海峡硝烟弥漫,双方炮击达到白热化。
       “台海危机”发生后,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急忙召开会议,讨论沿海岛屿局势及对策。此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国民党无力守住这些沿海岛屿;如果美国帮助国民党防守外岛,则将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必然遭到世界及国内舆论的谴责。这就是说,为了这几个小岛,美国要冒同中国交火的危险。美国既要支持国民党政权,保住在台湾的利益,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这就是美国面对“台海危机”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中国大陆虽有足够的兵力攻克沿海岛屿,但要付出巨大代价。它推测,此举可能是中国对美国的试探性行为。因此,美国政府及军方高层均主张,“不必介入外岛纠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策划的 “外岛停火论”便出笼了。此即将中国大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争取达成停火决议。这样,既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的争端,又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实为解决这场危机的两全之策。在取得英国的支持后,美国将“停火议案”交由新西兰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
       美国此举遭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强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以及“停火”的建议。在国民党看来,沿海岛屿争夺纯属中国内战,如交安理会讨论,可能会在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而危及其“法统”地位;而所谓的“外岛停火论”,等于要国民党放弃“反攻大陆”,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设道路。这些都是台湾当局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蒋介石的警觉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台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暗中策划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美国务卿杜勒斯在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钧会谈时,坚持说存在着两个中国,正如同时存在两个德国、两个朝鲜和两个越南一样。他还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面对这一系列“两个中国”的论调,联系此次安理会讨论所谓“外岛停火”问题,不能不引起蒋介石的高度警觉。
       1955年1月28日,新西兰驻联合国代表在美英的支持下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台湾海峡“停火”提案。台湾当局代表蒋廷黻当即反对,此后又在联大发表演讲,反对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2月28日,蒋介石在台北举行的“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就国际形势发表长篇讲话,强烈谴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是“荒谬绝伦”,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华民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自私自利者”。其后蒋介石在多次接见西方记者时,继续严词谴责“停火”及“两个中国”的主张。
       在安理会,由于苏联代表反对新西兰提案,并提出关于制止美国侵略中国的提案,又遭到美英拒绝。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2月15日,安理会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这样,美国企图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外岛停火”的主张遭到挫败。
       反对“金马撤军论”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当“停火”提案被搁置后,美国又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迫其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以彻底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联,从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机”,亦从根本上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此即“金马撤军论”。在这一关系到国民党“法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蒋介石再次对美国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其实,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国和国民党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在美国看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与台湾、澎湖列岛的“国际地位”是不同的,这些岛屿从未割让给日本,美国可以制造“台湾地位未定”,却无法否认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从军事上看,这些岛屿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对台湾本身的防卫可有可无;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又是分离台湾搞“两个中国”的一块绊脚石。如果美国卷入这场因争夺沿海岛屿而发生的冲突之中,肯定会被世界谴责为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美国都视沿海岛屿为一沉重的包袱,早就有意让蒋介石退出。美曾一再向蒋表明,美台协防台澎不应包括外岛,美将不参与台湾对金门、马祖、大陈等沿海岛屿的防务活动。而国民党蒋介石则将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视为其“法统”的象征,“反攻大陆”的生命线,防御台湾的前沿。蒋介石认为,有金马就有台湾海峡,无金马即无台湾。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极力想把美国拖进来,一再要求美国,协防台澎应包括沿海岛屿;而美国则多次拒绝,极力避免染指,双方矛盾十分尖锐。
       1955年1月,台海战事向浙江方向转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月18日一举攻克了一江山岛,威逼大陈岛。蒋介石认为,大陈岛丢失将危及台澎,要求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美国认为大陈岛不具备任何战略重要性,极力要国民党放弃大陈岛,将兵力收缩到台、澎、金门一线。蒋介石则趁机提出以美国公开声明把其防卫扩大到金马作为大陈岛撤军的先决条件。为了使国民党迅速从大陈岛撤退,艾森豪威尔作了私下承诺。这样,在美国的协助下,国民党军于2月12日撤退完毕。在国民党从大陈岛撤军期间,蒋介石多次发表广播演说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大陈岛撤军是为了增强金、马防务,痛斥“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谬论。多次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民国”不容割裂;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大陆必须光复,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声称只有一个“中华民国”,国民党绝不放弃返回大陆的权利,等等。国民党从大陈岛撤退后,金门、马祖问题突出出来,“金马撤军论”甚嚣尘上。对此,蒋介石在1955年二三月间多次会见英美记者,表明台湾当局的立场。3月23日,蒋在接见美报人塞尔兹伯格时,对“盟国”建议他撤出金马表示愤慨,他说:“试图强迫我们不经一战而放弃沿海岛屿是不公正的”,“我们的军队在任何情势下都将不从外岛撤退,我们将不对任何的压力屈服。我们决心打到最后一个人”。两天后,他在接见美报人霍华德时再次强调:“不论是否获得美国的援助,中华民国都将全力防卫金门、马祖,一切在所不顾。”为了表示其决心,蒋介石甚至偕夫人宋美龄亲自前往金门视察。
       虽然蒋介石一再表明坚守金马的立场,然而美国却一意孤行,坚持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军。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召开白宫会议,提出让台湾当局自愿撤出金马,美国则可采取措施巩固台湾,并决定派特使去台湾做说服工作。4月22日,美远东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前往台湾游说。罗、雷到台湾后与蒋介石、叶公超等举行了两天会谈,表明美国的立场仍然是只保卫台澎不保卫沿海岛屿,要求蒋同意撤出金门、马祖。蒋介石坚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不同意从金马撤退,并明确表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防守金马。蒋介石说他曾指出,撤出大陈岛最终将导致有人提议从金门马祖撤退;如果现在再从金门、马祖撤退,那么就连小孩子也不相信在防守台湾时他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如果他放弃金门、马祖,只能导致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走向台湾被托管。会谈结束时蒋表示:他的答复是最后正式答复。蒋介石在金马撤军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美国无可奈何。
       国民党不仅拒绝从金马撤军,反而趁“台海危机”缓和之机增派兵力。1955年6月27日,蒋介石召见美军援顾问团团长蔡斯,提出台拟向金门增援一师兵力。此举再次引起美国高度重视。因为自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占台湾海峡后,为使台湾地区“中立化”,美国就规定台湾对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须征得美国有关方面同意。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双方又以换文形式达成一项谅解,即美台双方无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在台海地区擅自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因此,当得知蒋要向金门增兵一事后,美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向蒋重申:根据双方换文,美国有权阻止台湾向金门增兵。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增兵金门。9月17日,蒋介石不顾美国的抗议,冒着违背美台换文精神的风险,下令增兵金马。1956年6月,台湾当局确定金门、马祖为战地政务区。到1958年夏,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夕,有三分之一的国民党陆军被部署在这两个群岛上,表现了蒋介石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
       再反“金马撤军论”
       1958年8月23日,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焦点的国共炮战再度爆发。双方以炮战为主,以海战、空战相交错的规模空前的战争在金厦海峡延续四十余天,国内外为之瞩目。此即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它声称美对台有条约义务,并调兵遣将,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幅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到9月初,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但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补给舰队屡遭重创,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伎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金马撤军。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
       9月17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国民党当局应该从金马撤军。
       然而,国民党的神经最敏感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蒋介石是不会指名道姓地将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台湾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国民党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金马撤军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台湾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台湾方面充分自由地向金马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对金门停止炮击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
       美国认为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发表谈话,表示台湾当局在沿海岛屿驻军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会见叶公超,向台当局转达了从沿海岛屿撤退的意见。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台湾做说服工作。杜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再三要求国民党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联”;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958年10月23日发表。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显然,这是台湾当局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
       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政府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从金马撤军,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大陆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台湾,第二步就是托管台湾”;“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国民党,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国民党手里,作为台湾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停止炮击。逢年过节,停炮三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国民党军队能借此长期占据金、马,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长期以来迫其撤军的理由。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封锁海峡,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
       进入60年代初期,虽然美国不断加紧分离台湾,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