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用文字构筑一个后现代的“鸟巢”
作者:贺绍俊

《博览群书》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曾哲决定写一部奥运建筑的书,我就知道他写的一定是一本不一般的书,虽说是与奥运有关,但肯定不会是那些搭奥运之便利的、介绍性的、宣传性的书。这样的书不需要曾哲去写,曾哲也不屑于写。尽管我已有了这样的期待,但当我拿到他的这本书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本,我一时读不懂它,就像我一时读不懂那个造型奇怪的“鸟巢”一样。这或许证明了一点,曾哲真正读懂了北京奥运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他以文字为材料为我们建造了又一个“鸟巢”,一个文字的“鸟巢”。
       曾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成为世界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曾哲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一说法。北京奥运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世界上所有野心勃勃的建筑设计师都不会放过的。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甚至包括国家大剧院,这些典型的后现代建筑集体亮相北京。我们都会感觉到它们的意义已经大大超过了建筑本身,解读这些建筑,其实就是在解读中国,解读中国发展的进程。在我看来,当下中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但又不完全是西方学术著作所阐释的后现代,也许这是一种后现代中的后现代。我以为曾哲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纯粹关于建筑或建筑艺术的书,也不想写成一本关于筹办北京奥运的书。他想破解这些建筑里面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它的后现代文化内涵。但这样做是有难度的。于是他直接采用了后现代的文本。我理解曾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以这样一种与其本质相吻合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抵达终点的通道。
       《觉建筑》采用了后现代最典型的拼贴方式,这是多层次的拼贴。内容上的拼贴,语言上的拼贴,结构上的拼贴。他把一个个完整的东西活生生地撕裂成无数的碎片,让各种碎片无序地组合起来。他在貌似严谨的结构里装置着结构紊乱的文本,让你的思维在一座迷宫中找不着方向。你看,他的结构是十二个元素:金、木、水、火、土、壁、窗、顶、石、门、建、筑,这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有建筑的基本材料,于是这个文本获得了最强烈的形式感。强烈的形式感甚至会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阅读终归是要来探询内容的。最具形式感的是署名刘自明的文本。仿佛是分行的诗,又把版撑得满满的不留一个字的余地,然而最玄奥的文字也是刘自明的文字,这一组组排成方阵的文字充满着哲理、诗性,每一个方阵都可以让你琢磨大半天。不过说句实话,当我看到这由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整齐划一的方阵时,有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也就顾不得再去猜测文字背后玄奥的含义了。这或许是《觉建筑》的一个问题,过分注意形式感,势必会影响到内容的阐发。
       但我们的阅读不可能停留在形式上,最终还是要进入到意义的层面。《觉建筑》所要表达的意义也许是庞杂繁复的。有几位奥运建筑的直接参与者的访谈,如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师,鸟巢项目的总工程师,五棵松场馆的总工程师,“水立方”的中方总设计师。他们的访谈保留着最原始的形态,包括他们的锋芒、智慧、意识流以及悖论,从他们的访谈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现代性思维以及奥运工程的超前性。还有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先锋派建筑师”,身兼诗人、文学理论和建筑学理论编译数职的自由撰稿人,精通《说文解字》的工地油漆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白泽、刑天和仓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故宫和厕所是两个特殊的角色,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出现在这本书里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厕所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怎么也允许它来参与发言了呢?也许在曾哲看来,越是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越能透视出文明的程度。曾哲本人当然也是一个发言者,不过他似乎有意把自己降低为配角,主要做一些补充说明似的发言。曾哲在处理这些庞杂的内容时体现出他对多元化的尊重,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构成一个中心。曾哲或许以为,只要将多个中心搭建在一起,读者就会读出相互之间的隐喻和对应。但这样的阅读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太艰苦的挑战,因为它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觉建筑,这么一个奇怪的标题。曾哲的灵感或许来自佛教。佛的本义就是觉悟,佛教的觉悟是对世界真谛的领悟,这是一种心与心的通达。我理解,曾哲希望自己不只看到建筑的物质层面,而是能够直达建筑的内部,发现建筑的精神层面。这样做是明智的选择。当我们理解到建筑与社会与经济与文化的深厚密切的关系后,就会发现每一个新的建筑就是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以“鸟巢”为代表的一批北京奥运建筑,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建筑本身,现在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可以预想到在不久的将来,“鸟巢”会成为一个“新北京”、乃至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文化符号而流传到全世界。这就是北京奥运建筑的精神空间。今天,我们有必要充分阐明这一点。曾哲的书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我不能说曾哲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通过对北京奥运建筑的深入了解,触摸到了这个新的精神空间。这个新的精神空间带有浓郁的后现代性,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阐释的,后现代性也是一种现代性。这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北京奥运的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这种后现代性恰恰体现出中国一个后发国家果敢崛起的鲜明特色,对它的认识和阐释是在西方后现代理论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的。寻找它的最佳答案,这应该是中国的作家和学者的任务。曾哲抓住了它,但他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能苛求曾哲,因为如果说觉就是佛的话,那么,修炼成佛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