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批评]关于“鲒埼”的讹误
作者:尽 心

《博览群书》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几天前,笔者随便翻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代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吴庚舜、董乃斌主编,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在第十六章“杜牧”之第二节“杜牧的诗歌”看到这样一句话(下册第353页):
       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鲒绮亭集外编》)
       全祖望是清代浙西学派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集何以命名为“鲒绮”这个乍看来不知所以的名字?
       偶然中萌生一点探究其渊源的心思。所憾手边没有全祖望的文集。 先是用电脑检索“鲒绮”这个词,获得两万多个结果,看了前面几页,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据查,“鲒”指的是一种腹中生有寄生蟹的蚌;“绮”是平纹底上起花的丝织物。一种海产品,一种丝织品,很难联系在—起。遂心生疑惑。
       于是很随意地向人提起。结果,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生出了新的问题。有人说,不是“鲒绮”,而是“鲒崎”,是个山名,“崎”有倾侧之意。据说,与天门山东西相望的叫鲒崎山,是象山港周围至今能够找到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地名。还提到《汉书》上有“古鄞地,鲒崎山,设鲒崎亭”的记载。鲒崎山上有亭子是一说,此鲒崎亭则是另外的一说。作为行政地名,当时的亭比乡小一级,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当然,在网上搜索“鲒崎”一词亦可得到一万多条相关信息,也都说得头头是道。
       看来,抄近道不成,只好去查原典。
       向一位研究明清文学的学者借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全三册),是朱铸禹汇校集注的本子。翻开目录,赫然入目的不是“鲒绮”,也不是“鲒崎”。而是“鲒埼”!包括《鲒埼亭集内编》38卷、《鲒埼亭集外编》50卷、《鲒埼亭诗集》10卷。
       《鲒埼亭集外编》有《杜牧之论》一篇(第1512~1513页),第一句话是:“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肯定杜牧是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后的第一才子。这里的句逗,似较《唐代文学史》的句读为胜。
       蒋天枢在1979年11月写于复旦寓舍的序言中这样说: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他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
       谢山常自署鲒埼亭长,因而以鲒埼亭名其集。又自署双韭山民。韭山在象山县境外海中,谢山则在舟山与大陆之间的海中,他取二山作别号,应有他的寓意吧?
       鄞县是明季抗清复明的主要根据地,参预复明运动的亦鄞人为多。
       鄞县在浙江宁波府,是全祖望的故乡。他以故乡颇具特色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并且以此为自己的诗文集命名,无论是否暗含着反清复明的志意。至少是表达了对故乡的一份深情。
       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的记载,在“会稽郡”下有“鄞”一地。班固自注:“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人海。有越天亭”(第1591页)。唐·颜师古注曰:“鄞音牛斤反。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埼音钜依反”(第1592页)。
       这不仅让笔者明确了“鲒埼”两个字的写法,还总算是基本上弄清了“鲒”与“埼”的关系。在这一带弯曲的海岸,盛产着一种特殊的蚌,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鲒埼”。
       据“鲒埼”一词,查《尔雅》,则称“鲒”为“蛣”,也提到了颜师古的《汉书》注。
       蛣,蚌也。长一寸,广二分,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
       全文检索《四库全书》中“鲒埼”一词。得71个匹配结果;检索“鲒崎”得五个匹配;检索“鲒绮”,没有匹配的结果。
       宋代梅尧臣有《送鄞宰王殿丞》一诗,前四句是:“君行问埼鲒,殊物可讲解。一寸明月腹,中有小碧蟹。”“鲒埼”变成“埼鲒”,大概是为押韵吧。
       请教那位研究明清文学的学者,何以出现这般纷杂的情状。他说,原因很简单,是很多种录入电子文本所用的字库,没有“琦”这个字,于是就用“绮”或者“崎”代替。
       想来虽有一定道理,但谁又保证不会是某位始作俑者笔误,导致以讹传讹呢?
       再者。即使网上资料容或苟且如此“假借”,作为纸本出版的《唐代文学史》,似乎不应该有此疏忽吧。
       (本文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