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著译者言]我写《茅盾和他的女儿》
作者:钟桂松

《博览群书》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茅盾和他的女儿》,钟桂松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8月版,34.00元。
       茅盾心爱的女儿沈霞同志1945年8月因人流不慎感染在延安去世,是文学巨匠茅盾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最为痛彻心肺的一件事。1946年8月,沈霞去世一周年时,茅盾应约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想起萧红想起女儿,心情无比压抑悲痛。他借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写道: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茅盾这段隐在内心无法言说的悲痛,借为萧红《呼兰河传》作序,写出这如诉如泣的哀伤凄美文字;几十年后,我们同样看到,茅盾晚年在写回忆录写到女儿沈霞的去世时,字里行间依然老泪纵横:
       大约在九月二十日前后的一日,我略感不适,躺在文协的宿舍里休息,等着德沚进城来接我回唐家沱。以群的床铺在我对面,此时他正和我闲谈。忽然,版画家刘岘夫妇走进房来。他们刚从延安来,在新华日报社工作,那天是第一次出门访友,还带了他们的女儿,一个圆脸大眼睛的小姑娘。那一段时间延安来人不少,但我熟悉的不多,刘岘是我在三十年代就认识的,那时他在日本学美术,为《子夜》刻过一套版画,后来在延安也见过面,可以算是老朋友了。我自然向他打听延安文艺界的情形。他也侃侃而谈,并说,他还认识我们孩子。忽然他喟叹道:“只是沈霞同志牺牲得太可惜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你说什么?”他见我的神色不对,便不知所措了,讷讷地问:“沈先生,您还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是第一次听说,你快说,究竟出了什么事。”我顿时从床上坐了起来。刘岘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想开口又不敢开口,眼睛觑着叶以群。我的心猛地紧张了,难道这是真的?怎么可能呢!前几天还收到了她的信啊!我感到一阵憋闷,喘不过气来。这时以群说话了:“这是真的。沈霞同志牺牲了,恩来同志叮嘱我们暂时不要告诉您,怕您过份伤心,弄坏了身体。前一阵您正好又在赶写《清明前后》……”“怎么会死的?出了什么事?”刘岘说:“据说因为人工流产,手术不慎,出了事故。详细情形我也不清楚。”我胸中的瘀积化成泪水从眼眶溢了出来。我们的亚男啊!你怎么就这样死去了,莫名其妙地死去了!死于人工流产!这不是太不值得了吗?!你在不久前的信中还说:“爸,妈,我很高兴,敌人投降了,我们胜利了,等得十分心焦的见面日子等到了,我们一定不久就可以见面。”可见你是热爱生活的,你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你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呀!“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八月二十日。”已经快一个月了!为什么琴秋他们不来一封信,难道能永远瞒着我们?医疗事故,随随便便害死一个人!难道不负法律的责任!以群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递给我一封信道:“这是张仲实托人带来的,出于同样的原因,我没有及时交给您。”我接过信,正要抽出信笺,听得楼下传来了德沚声音。“不能让德址知道,至少现在不能!”我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就连忙把信塞到了褥子底下,并向以群他们做了一个手势。德址拎了一包东西进门,见我坐在床沿上,就问:“病好点了吗?”又说:“原来还有客人。”我就介绍道:“他们是新从延安出来的。”这时德沚的注意力转到了刘岘的女儿身上,说:“看,这小姑娘多么像亚男小时候,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刘岘一听不妙,连忙把话岔开,与德沚寒暄了几句,就起身告辞。
       即使今天,当我们每次读到茅盾回忆录有关沈霞去世这一节文字时,依然仿佛听得到茅盾强忍悲痛半夜梦中哭泣的悲声。几天后,当夫人孔德沚得知24岁的女儿在延安去世后,那悲痛欲绝的呼唤,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女儿沈霞的去世让孔德沚郁悒伤神,一生都无法释怀。就在茅盾写《呼兰河传》序文时,这位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写了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母亲思念女儿的文字,其哀痛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孔德沚心里在流血:
       亚,你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吧,可是你妈日夜在等着你有一日再回呢,也许你妈在做梦,听许多朋友们告诉我你的确是死了,但是我没有看见,你是那样死的,因为你是活泼健康的青年怎么会死的,不是死得太冤枉了么?
       亚,你在死的前几天写了一封信,信内这样说:“妈,我很高兴敌人投降了我们胜利了,等得十分心焦见面日子等到了,我们一定不久就可以见面”,有这样的一封信,但你自己也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只过了二天你会死了又是这样的死。你妈常想到你死的时候的痛苦,因为你极富于生命力,你觉得胜利后要好好地为社会努力工作,因此,去请教医生,那知道竟被医生杀了!
       亚,你妈对不住你,放得你那么远自己不能来看护你,让你不明不白的死去。但是你妈现在只有恨,恨那些好战敌人,假使没有战争,我们不会丢了那个温暖的家拖着你们去过着流亡生活,吃尽一切的苦,也牺牲了你的学业,但你从不曾说一句抱怨的话,总是自己默默用功不去浪费一点时间。亚你是个好孩子,就是这样死去了,因为你跟着我们过着没有自由艰苦漂流生活,同时也见到了这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和不合理的事情,因此你后来就深深感觉到做个中国儿女责任重大,因此你就感到吃苦是应当的,要为多数人谋幸福,要使老百姓有一日好日子过,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先自己要有吃苦精神,你就决心克服过去那些都市生活的习气学习适应环境的生活。起先你妈非常不放心的,因为你们从不曾远离过父母,生活是相当舒服,可是降低了生活,害怕你吃不消,妨害身体健康!但我的好儿,你真正克服了一切艰苦生活,慢慢弄惯了一切,身体也很好!你屡次来信叫我们不要挂念,你很好!别人也称赞你是个有出息孩子!当然你爹妈听到了多么高兴呀,但是亚,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好人总是这样死去呢?这就是不合理强暴没有是非的世界吧。你在去年今天死去了,可是吃了八年苦的同胞们今年再死在内战炮火里,你还活着的话,一定增加你怒火去和敌人拼,你安息吧,有千千万万人续你的工作。
       茅盾一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奉献三位亲人。1934年,茅盾胞弟沈泽民,病逝在鄂豫皖苏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去
       东北工作,女儿沈霞竟意外去世在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女婿萧逸作为战地记者,牺牲在解放太原的前线阵地上。茅盾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深知要奋斗就要有牺牲的革命道理,但他也始终无法释怀,晚年在孤独中高声朗读女儿高中时的作文,一种老父亲思念女儿的悲怆,漫溢在整个茅盾生命世界。
       然而,对关乎茅盾生命情结血肉相联的沈霞,我们知道得很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一直在注意收集、梳理茅盾女儿沈霞的生平材料。2001年,纪念茅盾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茅盾家乡召开,茅盾儿子韦韬先生知道我在搜集沈霞史迹时,便将他家中保存的沈霞中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带来让我研读。当时我捧着两册作文本原件小心翼翼地阅读时,深知这两册作文保存的不易及蕴含的分量。后来,韦韬先生又陆续提供了沈霞、萧逸在延安写的几个日记本以及他们的一些的书信。这些沈霞当年写的日记和信,今天已经发黄发脆,但从这些粗糙的纸片上,仍可看到一个追求进步有着远大理想充满活力才气横溢的形象。1942年12月10日,沈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次日的日记中,沈霞坦露心声:“当然我是很高兴,不过也很平静,因为在我内心早就确定这样一个决心,就是自从我有了这样一个决心——为解放事业牺牲到底的决心。”“我觉得我的责任更加重了,因为我已经是对一个组织,一个集体负了责,如果一些成就在一个普通的人说来是够了的话,在我,目前说来,只有是太少,因为任何为革命尽力的事是本分,而自己应做的是应该更多更多。”就在她给父母的最后一封信里,依然充满激情地说:“日本鬼子已投降了。我们这里大家高兴得很,想你们那里也是罢!?我们很快就可以见面了,愿你们好好保健身体,战后可以做些事。”又说“我不需什么东西,《约翰·克里斯朵夫》,据说大后方出版了,如爸爸有的话,给我寄一本来吧!爸爸讲的军用语字典赶快设法带来,现在急用。”字里行间一个活生生的女儿形象从那些发黄的纸片里跃在眼前。
       今天,沈霞写的信和她写的日记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沈霞的书信日记在她去世后由其爱人萧逸保管着,萧逸1949年牺牲后由其战友张帆等清理后让邓拓同志带到北京,交给正在为新中国建立日夜操劳的茅盾,此后一直由茅盾亲自保管着。茅盾逝世后,由韦韬先生精心保存着。
       在梳理研究沈霞的有关史料时,发现这位尽管还没有建功立业便早逝的革命者,有着和一般年青人不一般的文化背景和才智理想,自幼聪慧,尤其在其祖母陈爱珠的管教和父母的影响下,知书达理,早知早觉,才气横溢,多才多艺。她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剖析自己思想时,也反复谈到自己学生时代的识见,常常在常人之上;而她的一些中学时代未刊作品中,忧国忧民,同情弱者,家庭影响显而易见,一个革命者的端倪显而易见。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了在延安的培养熏陶下,如何刻苦努力地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激情的有为青年,但,也正是这理想主义激情让沈霞魂断延安。
       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但沈霞年轻的生命里,短暂的一生中却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后人怀念,因为沈霞的聪慧曾经给文学巨匠茅盾带来欢乐,沈霞的不幸去世也给茅盾带来无尽的忧伤,抱憾终身,女儿沈霞的遽然去世,直接影响了茅盾的创作,父女的舐犊之情,恐怕古今中外,大人物小人物都同此一理!
       所以,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在沈霞去世60周年的时候,几易其稿,终于写出这部20多万字的沈霞传记作品。其间韦韬先生在百忙中亲自审阅打印稿,提出不少中肯意见,又寄来二三十张沈霞留下的珍贵照片,让《茅盾和他的女儿》一书图文并茂,充满历史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