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文化]中医未必不科学
作者:施用勤

《博览群书》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屡试不第的范进在五十多岁时得中举人,喜极而疯,在家人悲伤和邻里的惋惜声中,一个报喜官差出主意,找一个他平素最害怕的人抽他一记耳光,并对他说他不曾中,就能治好他的疯病。于是人们找来范进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他奓着胆子打了“文曲星”一个嘴巴,还真的让女婿清醒过来。吴敬梓这个故事讲得生动,一直保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不过,至于这种治疗喜极而疯的方法是吴敬梓编出来忽悠读者的,还是真有其事,真的有效,它有什么医学依据,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关于这个故事的这一方面,1960年代我上中学学这篇课文时,老师没讲过;事隔三十多年后,我女儿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仍没有讲。
       五行相克巧治情志病
       古时的文人都懂些医理,曾有“一个秀才半个医”的说法。整部《儒林外史》中肯定有不少虚构之处,但这种治疗喜极而疯的方法,却是中医治疗这类疾病的传统有效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就是五行相生相克。范进得的这种病在中医称为情志病。
       五行相生相克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法,也是中医治病诊病的重要的法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般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圆圈套一个五角星来直观地展示。圆圈箭头表示相生关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角星五条线的箭头表示相克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生关系是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
       
       根据五脏相生相克关系,中医可以有许多方便手法,如果直接补某一脏器有困难时,可以采取补母益子的方法。如直接补心的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补肝。某一脏器过旺,既可以通过泄子来恢复它的正常状态,也可以通过增强克它的脏器来达到这个目的。还以心脏为例。如心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泄子(脾,心火生脾土,脾为心之子),也可以通过加强肾水(肾水克心火)来达到目的。这就使中医在治疗内脏器官疾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与本文谈到的情志病有关的脏器和其主领的情绪是: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忧;水——肾、恐。在中医理论中,处于生克关系的还有时间、空间、五音、五色、五味等等,由于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医治疗情志病主要从五志相克入手: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以范进喜极而疯为例。喜由心生,成语心花怒放表达的是中医对喜与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种对喜怒忧思恐等情绪与脏器的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日常话语,可见它在历史上曾是比较普及的知识。范进是由于喜出望外而疯的,要让一个他平素惧怕的人来打他耳光是因为,恐胜喜,也就是肾水克心火。恐和肾之间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受到极度惊吓的人会小便失禁。俗话说就是吓尿了。让范进畏惧的人打他嘴巴,并说他中举是假的,才能令他产生恐惧,达到恐胜喜的效果。让一个他不惧怕的人抽他嘴巴,也许不但不会令他恐惧,还会激怒他,按五行相生的关系,肝木生心火,不但抑制不了因喜悦而生的疯,还会使疯加剧。
       中医治疗情志病从理论到实践早已形成完整的系统。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就是一位擅长用情志相胜(即相克)理论治疗情志病大家。他治疗情志病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
       息城司侯的父亲被强盗所害,噩耗传来,司侯悲痛万分,大哭一场,之后就感到心下疼痛,而且越来越严重,最后心下形成一个杯子大小的结块,疼痛难忍。请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都没有效果。后来请张从正医治,张从正问清病因后,自己装扮成巫师,一手拿着把桃木剑,一手拿着一张符,口里还不停地念着:“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患者看着他滑稽的样子,不禁大笑。几天后,心下结块渐渐散开,不药而愈。患者向张从正请教,张说他用的是“喜胜悲”的方法。而之所以能以这种方法达到喜胜悲的效果,在于张从正对患者性格的把握。首先这个司侯并不迷信巫术,否则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另外,张从正是位名医,他突然改变身份装扮巫师,使患者感到滑稽,才能发笑。
       一位富家妇女因思虑过度导致两年睡不好觉。服了许多镇定安神的药都无效,请张从正治疗。张从正问明病情,请患者的丈夫协助他一起激怒病人。张从正对病人说,要纹银50两,还要在病人家里吃喝3天,然后再行治疗。此后3天里,她丈夫陪着张从正喝酒吃饭聊天,好像把病人忘在脑后。3天后,张从正拿了50两纹银就走,根本没理病人。病人大怒,把张从正连自己的丈夫臭骂了一顿。奇怪的是,发泄完了之后,她就睡着了,一连睡了七八天。从此以后,折磨了她两年的失眠症就好了。治疗这个病的原理是:怒胜思,即肝木克脾土。
       过去所谓情志病的范围比较宽,除了精神病外,情绪诱发的身体疾病也包括在内。上面举的3个病例中,一个属于精神病,另外两个则是身体疾病。而传统中医把凡是情绪引发的疾病都归为一类,并用同一种相克的方法去治疗,而且简单有效。
       现代科学证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
       大概不少读者看了这些会问:五行相生相克有科学依据吗?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在科学话语统领当今世界之时,一切都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才算数。
       恰好笔者近来读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气的乐章》一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发明了脉诊仪,用一块电极触患者的脉,就可使病人身上的12条经络都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并得出数据。其依据是人体器官和经络都有共振频率(书中称为谐波),这台仪器把难以把握觉察的细微脉象数字化、精确化,并通过测量谐波的变化来诊病。王博士以心脏频率为基准频率,称它为0谐波,然后根据用这台仪器测出的各脏腑经络的频率与基准频率之间的关系,依次测定肝是第1谐波,肾是第2谐波,脾是第3谐波,肺是第4谐波……
       王博士从谐波的角度解释了五行相生相克。根据线性现象变成非线性现象时频率会增加一倍的原理,可以看到第1谐波(肝)与第2谐波(肾)的相生关系,第2谐波(肾)与第4谐波(肺)的相生关系,脾是第3谐波,与之相生的应是第6谐波(胆)。这与传统的说法心火生脾土看似不相关,但《黄帝内经》说胆是相火,心是君火,所以土火相生的关系还是存在的。书中没有具体解释木火相生即肝心相生的关系,大概是因为0谐波与其他谐波之间不好推导(这是笔者从书中相关论述得出的结论,如不确切,请王博士鉴谅)。但五行中的五种相生已经破解了4种,应该说基本上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需要指出的是,王博士发现的相生关系与传统五行相生方向相反,如传统中医认为肾水生肝木,肺金生肾水,但王博士证明的则是肝木生肾水,肾水生肺金。这同样是笔者的理解,如果不错的话,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博士是这样用谐波来破解相克关系的;因为第1谐波与第2谐波是相生关系,所以相克就要看第1谐波与第3谐波之间的关系。1+3=4,二者之和的能量是固定的,如果第1谐波的能量增大,第3谐波的能量必然减少,即肝木克脾土,反之亦然。这并不违背相克关系,因为传统中医理论还有反侮之说,即土旺反伤木。同理,第1谐波(肝)和第4谐波(肺)、第2谐波(肾)与第3谐波(脾)、第2谐波(肾)与第5谐波(胃,在中医中,脾胃皆属土)均存在相克关系。王博士同样没有推导出水克火的关系(这也是笔者根据书中论述所得出的结论,未必准确),相克关系也证出了80%。
       东方传统认知方式与西方科学认知方式的差异
       
       王博士在做出上面的推断后,由衷地赞叹说:“我们是念了现代物理学后才知道这些规则的。所以可以借用、对应,但是古人是怎么导出来的呢?难道他们是直接观察到的?真是令人惊讶!”在认识论的高度上,东方传统认知方式与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根本差别可能就在这里。
       东方传统认知方式走的是内求的路子,西方科学用的则是外求法。杨振宁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归纳,没有演绎,确实道出了两种认知方式的重大差异之一。传统认知方式的内求法的不足之处是很难成功。古人总结修道者与得道者的比例关系时说,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成功的比例如此之低,使修行者望而却步;何况修行者还要摒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若是一旦修成,就不得了了,就能“得大自在”。他无须凭借任何工具,就能驰骋天地,宇宙奥秘尽现眼前。上世纪初有学者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文化”的说法,此说的基点,是认为西方现代科学的认知模式才是正常的,不按照这个模式或超越这个模式的认知方式和成果,就是“早熟”。此说有为传统文化感到骄傲的意思,但说到底还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正常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无非是在认知方法上存在内求法和外求法的差别。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个明显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黄帝内经》就是个例子。说它是横空出世,决不能说是夸张。西方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则不同,它是外求的,即通过实证手段来认识世界。在它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个强大的技术系统。随着认识手段(技术工具)的不断发明,认识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不断加强。它有一个明显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西方科学在利用技术手段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认知主体对认知手段的高度依赖。这点通过中西医对比就能看出来。中医凭他的3根手指就能诊病,而现代西医离开医院,离开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就寸步难行。然而西医的优点是它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又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手段发明不简单,可一旦发明出来之后,就可以大规模复制,掌握应用也不复杂。因而西医可以通过医学院大规模培养。中医则不然,在它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一个支撑它的技术系统。正是因此,中医的培养要比西医难得多。现今通用的学校教育模式培养西医是合适的,但对于中医的培养就不那么合适了。用学校教育模式来培养中医,也是如今中医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
       检验传统认知方式的标准同样是实践
       19世纪,人们认为睿智的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极致。因此各学科都挟哲学以自重。在那时,起步不久的科学都想沾哲学之光,也称自己为哲学,如“物理哲学”、“化学哲学”、“数学哲学”等。
       到了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造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它取代哲学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因而“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依照傍强者的规律,许多和现代科学根本不搭界的领域为了给自己壮声势,也把自己和科学联系起来。如在前几年气功热时,一份很重要的气功刊物的刊名就是《气功与科学》。因而反气功人士就称气功是“伪科学”。其实,气功属于东方传统认识范畴,即内求法,通过“致虚极,守静笃”,最后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本来就不是科学,也就谈不上真伪了。
       近来又有人提出废止中医,其主要理由还是认为它不科学,阴阳五行、经络穴位、气,都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然而,现代科学仍在发展,谁也不能说科学已经发展到头了。科学今天认识不了、证明不了的东西,未必在明天、后天也认识不了、证明不了。以今天科学无法证明为理由否定明天科学可能证明的东西,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何况检验中医是否科学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实践。中医对于某些西医束手无策的慢性病、疑难病上的治疗效果大家都耳熟能详。现代西医的发展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中国也就百余年,它的普及只有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初,能享受它恩惠的还只是少数达官贵人。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医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