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往事]遵义会议后林彪提出由彭德怀负责红军前敌指挥
作者:潘星海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红军在黔川滇边界与敌周旋
       1935年3月12日,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苟坝作出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
       四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把蒋军重兵甩在赤水河西岸地区。接着,三人团于3月21日、24日命令野战部队渡河后迅速南移,赶快通过遵仁之线,向南寻求新的机动。
       蒋介石被红军的行动搞得无所适从,于3月24日由重庆飞抵贵阳督战。
       红军于3月27日从遵义、仁怀大道南侧南下。三人团命令红9军团暂留乌江北岸,在苟坝西马鬃岭地区佯装主力活动,钳制周浑元、吴奇伟两纵队,以配合主力作战。31日,红军主力在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4月2日佯攻熄烽,前锋逼近贵阳,后又派一部兵力东渡清水河,佯作东进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之势。
       在贵阳坐镇指挥“围歼”红军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增援,并急令其嫡系中央军和湘军、黔军堵击红军出湖南。4月5日,滇军到清镇、贵阳一线。7日,红军从洗马河、龙里、贵阳之间南进,10日起连克定番、广顺、长寨等城。16日至18日在贞丰县跨过北盘江,接着连占贞丰、安龙、兴仁等县,23日进入云南,随即占领平彝、罗平。25日,按照三人团的部署,中革军委致电各军团首长,指出云南东北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于红军向东及向南作战,在不利与必要时亦便于向北向转移。鉴于蒋军主力正向云南东北运动,而滇军距红军较远,中革军委命令红1、3、5军团首先在白水、曲靖、沾益地域消灭滇军先头部队,然后迅速进入另一地区,消灭周浑元、吴奇伟部,以开展新的局面。
       两天后,红军连克白水、曲靖、沾益、马龙,前锋部队红1军团l师攻占距昆明50公里的嵩明城,红2师夺占距昆明仅15公里的杨林,摆出进攻昆明的架势。此时,龙云的滇军6个旅主力早已外调,昆明只有团防及警卫部队,他急令孙渡率部回昆明防守。就在滇军纷纷赶回昆明守城时,红军主力突然兵分两路,向西北转进,直奔金沙江。
       行军都是在夜间进行。天下着雨,道路一片泥泞。连续不断的行军,战士们很疲惫,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前面有人摔跤,后面的人也跟着撞在一起,摔成一团。这些日子,他们时而走大路,时而走小路,时而走新路,时而走回头路,一直在跟蒋军绕圈子、玩捉迷藏似的:甚至有时候刚下令去攻打一个县城,当部队做好攻城准备时,又下命令要一连翻越几座山头,与蒋军擦身而过时,也不发一枪一弹。
       这么一来,把洋顾问李德弄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他本来就吃不得苦,行走在这样崎岖泥泞的山道上,有马没法骑,没几天他就两腿发酸,脚板起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像个跛子。自遵义会议取消李德在三人团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后,他自告奋勇到林彪的红1军团,要亲身体验毛泽东的游击打法。前段时间,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脚伤未愈,他协助林彪指挥作战。
       走着走着,李德就觉得头重脚轻,脑子开始晕乎乎。他一脚踏空,扑通一声,掉进了溪水里。他惊恐地叫喊起来。翻译和警卫员在迷糊地沿溪边走,此时才回过神来,跳下溪水去,把李德搀扶上岸。
       林彪从后面赶上来,得知李德不慎掉进溪里,气忿忿地把警卫员和翻译训斥了一通。李德见林彪来了,对林彪说:“林军团长,你看我们这像在行军吗?这简直是在梦游!这样下去,部队还不被拖垮吗?”
       林彪点了点头,说:“我现在也是一肚子气哩!老避开敌人绕圈子,不打仗,还专走弓背路,部队不被拖垮才怪呢!”
       李德见林彪观点与自己相同,显然是找到了知音,加重语气说:“以前我面对面跟敌人打,说我冒险。现在老是避开敌人,老是不间断地行军,把部队拖累拖垮了,算是怎么回事呢?毛泽东的这套战略战术到底行得通行不通?”
       林彪沉思不语。
       李德又说:“这些天,战士掉队特别多。你知道现在战士怎么讲,他们说不怕打仗,就怕行军累坏了掉队,当敌人的俘虏!”
       林彪烦恼地叹了口气。
       李德接着说:“林军团长,现在部队的情况很严峻,这你也是看见了的。作为前线指挥员,你可不能装聋作哑!”
       林彪点了点头,说:“不。我不能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我会向中央反映情况的!”
       由目前部队的情况,林彪想起当初进攻打鼓新场对还是打鲁班场对的那场争论。当时,林彪和聂荣臻的建议得到全体军委委员的支持,就因为毛泽东一个人反对,后来又得到周恩来的支持,以不应该打有一个师守敌的攻坚战为由否决,改为攻打有三个师守敌的鲁班场,一场惨烈的攻坚战!从鲁班场撤退时,红1军团又不得不进行习水之战,激战一天又以失败告终。林彪内心本来就有气,这下子就难以忍受了。
       林彪的信
       第二天,林彪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信写好后,他交给聂荣臻看。
       聂荣臻才把林彪的信看了一半,两只眼睛就睁大了。林彪在信中不仅对三人团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提出批评,认为老走“弓背路”避开敌人绕圈子,只能将部队拖垮,还建议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军委领导专门主持大计,不直接参与军事指挥,前敌指挥交由彭德怀负责。再往下看,聂荣臻的脸就起了阴云。
       林彪没有注意到聂荣臻脸上的表情,说:“聂政委,你签个字,我们联名把信送上去。”
       聂荣臻把信还给林彪,冷冷地说:“我不能签这个字。”
       林彪一怔,问:“为什么?”
       “你在信中的这些提法不妥。”
       “难道我说的不是实际情况?”
       “你一个军团指挥员,怎么可以提出要改组统帅部呢?”
       “这不是改组统帅部,只是改变指挥方法,加强战场指挥嘛。”
       “还不是一回事?”
       “现在是谁的办法成,就采取谁的办法。这段时间部队的情况你也清楚,这样下去,怎么能打胜仗呢?”
       “有意见,可以向中央提。但我不同意要求更换军委领导,这样的提法是不对的。”
       林彪气红了脸,瞪着聂荣臻说:“你不签拉倒!我找老彭签!”
       聂荣臻严肃地说:“林军团长,听我的劝告,这封信你别送上去。这样影响不好!”
       虽然在进攻打鼓新场问题上聂荣臻与林彪观点一致,甚至也跟林彪一样对鲁班场之战有看法,但他不同意林彪要求变更军事指挥组织的提议。见政委态度坚决,林彪嘴撇了撇,叫来通信员,吩咐把他的信火速送到红3军团交给彭德怀。
       此时,林彪争取彭德怀的支持,是有他的想法的。鲁班场之战后,在红军四渡赤水前夕,三人团于3月20日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命令红军出敌不备折而向东,迅速渡过赤水河。彭德怀对此提出异议,向军委提出:“根据20日的敌情,我军应继续西进,吸引川、滇两敌,然后脱离川敌,与滇敌作战。”
       他还批评毛泽东发动的遵义之战和鲁班场之战,指出:“目前,我应避免与相等兵力敌军决战,保持自己的优势兵力,不应攻坚乱碰。遵义战斗的胜利没有扩张,由于机械和失掉时机。鲁班场的战斗原则上不应打。”由此,林彪不难看出,彭德怀不仅对毛泽东的指挥有看法,而且对目前局势的观点与他相似。
       看了林彪的信后,彭德怀搔首抓腮,陷入苦思。林彪所反映的部队老走“弓背路”,老避开敌人不打仗,部队疲劳至极,下面怨声载道,等等现象,他有同感。但林彪提出由他当前敌指挥,取代三人团直接指挥军事行动,却使他心里深感不安。
       就在彭德怀思前预后、不知所措之时,林彪打来了电话。电话里,林彪用催促的口气说:“老彭,我的信你看了吧!你的意见如何?”
       彭德怀吁了口气,说:“你向中央反映部队的情绪,这我同意。不过,你提出设立前敌指挥部,叫我负责前敌指挥,这个我不能同意。”
       林彪急切地说:“难道你还看不出来,他们已经黔驴技穷,老办法不灵了。按他们这样指挥下去,部队只能被拖垮啊!老彭,你的办法成。你来指挥,我们听你的!”
       彭德怀苦苦一笑,说:“林军团长,你跟随老毛多年,他的脾气你还不清楚?你这分明是在逼他让位呀!”
       林彪说:“话怎么能这么说?他们几位应该集中精力主持大计,不该直接参与战场指挥。本来早就应该这样了嘛!”
       彭德怀叹了口气,说:“我总觉得这事不对头。”
       林彪说:“老彭,关键时刻,你就当仁不让吧!”
       “不。这事不妥,我不能这样做。”彭德怀说着,放下了电话耳机。他叫来通信员,吩咐把信送到红1军团部交还林彪。
       这时,军团政治部一个工作人员走进指挥部,递给彭德怀一份电报稿。这份电报稿主要是向中央反映这段时间以来,由于不间断地行军,造成部队严重疲劳,出现了掉队减员现象。彭德怀一看,双眉紧蹙。在他看来,部队的掉队、疲劳、减员情况确实严重,下面各种意见都有,也有人在议论,老行军不打仗,要走到哪年哪月才算完?发牢骚的人是不少,情况确实也令人担忧,但不应该说得这么悲观。这份电报主要反映部队指战员的情绪,说到底是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他认为不宜以军团总部的名义,而应以军团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上报中央。
       林彪的信和红3军团的电报,很快就在中央主要领导人当中传阅。洛甫觉得这些情况非同一般,在行军途中召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开碰头会,研究林彪的信和红3军团的电报所提的问题。
       会议在山坡上的一个岩洞前举行。岩洞下面是一条山道,部队正急匆匆在山道上赶路。天上烈日炎炎,地上没有一丝风,正在赶路的战士们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路边有掉队的战士,有丢弃的行李,还有疲惫过度走不动的战马。
       毛泽东本来就对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样的会议很反感,只是洛甫和王稼祥一定要求开,他没有办法。会议一开始,他就拉下脸说:“也不看是什么时候,提这样的问题,不是要添乱吗?你们竟然也当回事!”
       洛甫一听毛泽东那口气,心里就不高兴。他说:“泽东同志,话不能这么说的。林彪他们反映的这些问题,不能被看成是一般的问题嘛。这些问题,要是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酿成大错的!”
       王稼祥也神情严肃地说:“他们反映的部队掉队、疲劳、减员情况,我认为是符合实际的。这些天,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些问题。”
       毛泽东瞅了王稼祥一眼,说:“你们的意思是,停下来,我们不走啦?”
       王稼祥说话已带了点火气:“老是行军,老是避开敌人,老是不打仗,这不是办法。”
       毛泽东也有点克制不住了。他冲着王稼祥说:“现在就去跟围追堵截我们的强敌决一死战,才是办法?”
       王稼祥红着脸,大声说:“选择一两次有把握的仗打,可以鼓舞士气。老这样整天走个不停一,部队越走越疲劳,掉队一天比一天多,谈何鼓舞士气!”
       毛泽东脸也红了。他正要发脾气,但想了想,又忍住了。他耐心地说:“这时候去跟他们打,正中老蒋下怀。你们想没想过,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打,而是逃。我们只有摆脱他们的围追堵截,才是生路。”
       王稼祥厉声说:“都是你说的!不打,光绕圈子跑,我们又怎么能摆脱他们?”
       “我们都不要争论了。”周恩来打断了王稼祥和毛泽东的争论,情绪显得有些不耐烦。“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若这样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我们只能等老蒋来包围了。”
       没有人出声。
       周恩来继续说:“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赶往金沙汪,渡过金沙江。只有渡过金沙江,我们才能摆脱老蒋的围追堵截。我们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还是没有人出声。
       周恩来望一望毛泽东,又瞧一瞧王稼祥和洛甫,神情庄重地说:“我们不多绕圈子,怎么迷惑老蒋?不迷惑老蒋“我们又怎么能跳出他们的包围圈?要是叫老蒋现在就知道我们要渡金沙江,可想而知,这样我们能渡过金沙江吗?”
       毛泽东脸上的阴云稍散了一些,望着周恩来赞赏地点了点头。
       王稼祥脸扭过一边去,不吭声了。
       洛甫想了想,说:“部队疲劳、掉队、减员的情况,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这样吧,我亲自下部队了解情况,先做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再说吧。”会理风波
       5月12日晚,在会理城外铁厂村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洛甫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林彪的信和红3军团的电报所提出的问题。这是继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又一次不寻常的会议。因为在取消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新成立的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运作才两个月时间,内部就出现了分歧。所以,会议一开始,气氛就很紧张。洛甫宣布开会后,请王稼祥先讲。王稼祥犹豫了一下,还是请洛甫先讲。洛甫作了开场白后,请与会者对林彪的信和红3军团的电报发表意见。
       彭德怀首先发言。他说话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他说林彪在给中夹写信之前,曾和他交换看法,对林彪提出的观点,他也有同感。对林彪提议由他来负责战场指挥,他认为这样的提法不妥。
       毛泽东站起来大声向大家陈述自己的主张。他一再强调,现在不是在跟数十万强敌决战,而是千方百计摆脱他们的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运动战,不多转圈子多跑动,怎么能甩掉敌人?当然,多跑动也有损失。但这是值得的,这种损失跟盲目进攻强敌所造成的损失比,那是小得多了。部队现在具备进攻敌人的条件吗?反过来说,部队多运动,迷惑敌人,一方面是为了摆脱他们,一方面就是为了创造条件,寻找战机,有把握地攻击他们。王稼祥摇了摇头,反驳毛泽东的话说:“采取运动战摆脱敌人,这个策略是对的。但是,
       我们不能老是运动而不战,这样既造成大量减员,又不见得对敌人构成什么威胁,部队怨声载道,情绪低落得很,以后怎么能打好仗呢?”
       毛泽东争辩说:“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就是对敌人的最大威胁!运动而不战怎么啦?只要我们一天不运动,就要陷入敌人的重重围困,就像陷入泥潭一样!我们现在多跑路是有好处的,多跑路才能摆脱敌人嘛。”
       “我同意泽东同志的看法。”周恩来一发言,就表明了态度。“我们必须摆脱强于我们数十倍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做到这一点可能有多种办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多绕圈子与敌人周旋,我看不出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
       大家望着周恩来,没有人出声。
       周恩来接着说:“遵义会议后,泽东同志参加军事指挥,他在我们三人团中是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我认为泽东同志提出的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是目前惟一可行的办法。正因为有了泽东同志的这个战略战术,正因为有了泽东同志正确指挥,我们才能迷惑敌人,甩掉敌人,渡过金沙江。”
       大家听着周恩来的发言,没有人插话。
       周恩来望一望林彪和彭德怀,语气严肃地说:“中央成立新的三人团才两个月,中央是全权委托三人团指挥军事嘛,现在又提出要设立前敌指挥机构,我看没有必要。大敌当前,提出这种建议,是不严肃的,也是错误的。”
       林彪脸膛赧红,垂头不语。彭德怀脸阴沉着,也不吭声。其他人互相张望了一下,也不说话。这时红军已渡过金沙江,跳出了蒋军的重兵包围圈,达到了预期目的,说明毛泽东在周恩来的全力支持下,其军事指挥是正确的。林彪在这时候批评毛泽东的指挥方法,提出设立前敌指挥机构,以削弱三人团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显然不合时宜。
       洛甫见周恩来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便改变了说话的口气,说:“这段时间,部队疲劳和掉队减员的确严重,但这是不得已的。正如泽东、恩来同志所说的,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强敌的围追堵截。看来,我们有不少的同志对这一点理解不够,对部队的宣传教育也不够,所以……”
       “这实际上是一种右倾观念,是对革命丧失信心的表现!”毛泽东截住洛甫的话,厉声地说。“你们口口声声说,光转圈子不打仗会把部队拖垮。我看你们的这些动摇情绪才会把部队拖垮!掉队减员就以为我们的策略错了,多跑路吃了苦头就想变换指挥组织,这不是彻头尾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什么?……”
       彭德怀嘴撇了撇,不服气地说:“批评就批评嘛,给人家扣这么大的帽子干什么?”
       林彪也恼怒地顶撞说:“这种粗暴的批评方式,我是不能接受的!”
       洛甫见争论双方都分外眼红,赶紧解围说:“泽东同志,你的话也说得太过火了。批评可以,怎么能乱扣帽子呢?”
       毛泽东也觉得自己一时气愤,有些冲动,说话是过火了。他狠吸着烟,不作声了。
       “泽东同志的话是有点过火,但他的批评是正确的。”周恩来望了望大家,那语气不容辩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段时间从中央领导层到部队基层,确实出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观念。与强敌周旋多走路,造成一些减员,下面产生了疲劳畏难情绪,发了一些牢骚怨言,作为指挥员就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是很危险的。不能光看到部队疲劳减员,更应该看到遵义会议以后,特别是新的三人团成立以后,指挥部队二攻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把数十万强敌甩在后面的这些战绩。这几个月来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这时候要求变换指挥组织,就是对这几个月来的战略战术的否定,也就打乱了中央的整个战略部署。
       洛甫面露愧色,承认对部队光转圈子不打仗,疲劳减员情况严重,原先他也持批评的态度。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发言后,对这些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看来,毛泽东、周恩来两人的意见是正确的。王稼祥也指出,向中央汇报部队连续长途行军造成的疲劳情况,这一点当然应该引起重视。但这时候提出变换最高指挥组织,这是错误的。这种想法,的确是右倾机会主义观念作祟,必须在部队中肃清。对草率地支持彭德怀、林彪等人的观点,他感到愧疚。最后,洛甫批评林彪提出变换最高指挥组织的主张是错误的,同意毛泽东、周恩来的观点,加强内部团结,维护三人团的权威。
       彭德怀也不再争辩了。其实,他有一肚子的委屈。毛泽东指责他鼓动林彪写信,以为他有权欲,想当红军的前敌总指挥,这明显地是冤枉他了。可他又想到,若这时候竭力争辩,事情只能越闹越大,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影响内部团结。“我老彭一向坦率直爽,光明磊落,这种事情时间一久就会自然明了的!”他在心里这样叨念着。
       林彪的活动被指责为军事路线上的机会主义,有损于军事领导层团结。但他对大家提出的批评,尤其是对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批评,并没有心服口服。他一直认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人应该专门主持大计,战场指挥由彭德怀负责。但是,他孤掌难鸣,连彭德怀都没有支持他要求变换指挥组织的观点,在毛泽东、周恩来提出批评,洛甫、王稼祥改变初衷并表了态以后,由他挑起的这场风波实际上已经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