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信息
作者:佚名

《博览群书》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间词话>辩》 该书通过对《人间词话》创作目的的辨析和对《人间词话》64则稿文本意义的解读,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国粹学报》稿(64则)、手稿原稿(126则)等的比较,来研究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的心路历程;并从其哲学层面进入来探讨《人间词话》的本真意义及价值。大体上,前四章是《人间词话》文本主体的辨析、解读及阐释,后三章是对前四章论证的证明和判断。(李砾著,2006年6月版,23.00元)
       《归因与文化》 作者采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分析、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西方归因理论是西方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竞争主义文化的产物,批判了其文化偏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773名高中生及其家长为测试对象,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具有中国文化取向的被试者和具有西方文化取向的被试者的归因差异性,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文化解释。(杜林致著,2006年6月版,19.00元)
       《明清经典小说重读——寻找失落的传统》 诸葛亮是足智多谋、执着人生价值自我求证的智士,还是执着功名忠义的沽名钓誉者?宋江是急人危难的侠士,还是走无赖政治终南捷径的功利之徒……作者消解了《三国演义》、《水浒》等明清经典小说中的权威与崇高,将之回归文本、大众、传统,作了一番精彩的后现代解读。(徐扬尚著,2006年6月版,28.00元)
       《X染色体的故事:它如何决定我们的人生》 X染色体能提供治病方法,挑战我们与男女特质有关的文化、伦理和科学观念,甚至已经重塑了我们对人类进化和人性的看法。该书沿着X染色体的进化历程信步走来,引领我们对x染色体的本质获得最新理解。从它在19世纪被偶然发现,到当代研究工作的前途和结论,作者告诉我们,X染色体是怎样进化的、它和它的搭档Y染色体将何去何从、它如何帮助赋予发育中的人类婴儿以性别——甚至可能赋予他(她)们性特征——以及它怎样通过无比复杂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美]戴维·班布里奇著,汪洪友译,2006年6月版,18.00元)
       人民出版社
       《易学津梁》 该书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初学者引入易学门内。点——从读者陌生的卦象、卦辞、爻位、爻辞等人手,解释基本概念、命题、范畴。线——介绍有关《周易》的主要学派、学说和易学家;说明各学派师承或传承的关系。面——比较《周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学派,并用列表的方式予以概括。书中用黑体字显示易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帮助读者快速捕捉重要信息。(汪致正著,2006年5月版,46.00元)
       华东师大出版社
       《吟赏风流——范曾畅论大画家(插图版)》该书首次荟萃了范曾先生对中外近代大画家的独到述评: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从凡·高到平山郁夫,范曾先生在诗词歌赋、论文绘画间与中外画坛巨匠展开了一番心灵的对话。另有《吟赏风雅——范曾吟赏古典文学(插图版)》(范曾著,2006年7月版,49.80元)
       《国学经典名著讲读系列——论语讲读》该书对《论语》做了较为简明的注释,并有问题分析、文化史扩展等,为读者提供了一本有参考价值的好书。另已出版《文选讲读》、《史记讲读》等。(查正贤著,2006年7月版,27.00元)
       《背影》 该书对“背影”这个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和刻画。欣赏人物的肖像,如阅读一篇小说;欣赏背影,则像咀嚼一首诗。该书集结了以“背影”为主题的精美画作,与读者一起品味孤独、寂寞、远离和等待。(巴尼著,2006年6月版,18.00元)
       《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人格权法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维护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保护了人的自由、尊严和安全,使民事主体的自身完善和发展得到了保障,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该书主要探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与互联网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的传播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大众传媒与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以及大众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旨在探讨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保护的冲突和平衡的关系问题,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洪伟著,2005年6月版,26.00元)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另类的现代性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该书作为最早探讨社会性别、现代性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人类学名著之一,着重考察了中国自社会主义革命以来所进行的交叉重叠的现代性项目以及社会性别在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通过比较杭州一家丝绸厂里分别在解放初期、“文革”中和后毛时代进厂的三代女工对工作、政治和社会性别文化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想象的不平等交叉中进行的各种现代性想象,以及女工们与中国各个现代性项目之间的多样关系。该书还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良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典范。([美]罗丽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