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让我们眼光向下
作者:凌 里

《博览群书》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2006年过了一半的时候,看见一本名叫《话题2005)的书,不禁让人为它捏把冷汗。不论是传媒炒作的对象,或是普通人饭桌上的谈资,话题总是越新鲜越好。那些曾经甚嚣尘上的新闻或事件,在没有了新鲜刺激这最有力的保证后,还有什么能够吸引读者的眼光?
       这就难怪作者会在“缘起”中花那么长的篇幅去说服读者,购买此书的理由也列举了一堆。“话题的深度”、“独立的立场”及“分享的需要”是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三大特色。作者群清一色的高学历背景、专业修养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保证了对每一个话题的探讨都不是浅尝即止的单向度报道,而是要尽力从新的角度去挖掘纷繁现象背后的东西。作者们也宣称因为这个学术群体的年轻、及某种程度的边缘化,反而保证了他们在写作时的独立立场。也正是在这种独立标准下,2005年很多更轰动、更有社会关注度的事件反而被搁置,从对分析对象的选择到讨论本身,再到结论或问题的提出,每个作者的独立性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这种独立性的存在,在我看来,是此书得以在同类书籍中显得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
       由于是不同作者的集体创作,此书与其他选集一样,会面临风格不统一、作品质量也不统一的问题。似乎是经验不足或磨合不够,这一组作者在写作体例或是风格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倒是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众声喧哗”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写作风格,并不是个人在文字方面特色的不同,而是虽然面对同一类读者——在思索身边事物并希望将这种思索与人分享的人,不同的作者采用的姿态也不尽相同。比如集子中讨论端午保卫战的一篇,作者显然在尽力淡化文章的专业色彩,不过这种淡化不等于放弃,将理论性的思考压到较为通俗化的表述和文体的背后,反倒是更能显现作者的写作特色。从这个角度看,此书的特色还有一个:即这是一本眼光向下的书。
       对于相当多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来说,“超女”、“房价”、“中日”、“台海”都是可以谈论,但不一定要去研究的话题。有的是因为话题太过“通俗”,有的是因为话题太过“专业”,“越界发言”本来是学界的一大禁忌,到了此书反倒成了一大特色。正因为这种“越界”声音的存在,使得单向的话题可以构成“复调”,也有了深度发掘的可能。这个年轻的作者群,选择这样一些话题,本身就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姿态:眼光向下。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大众话题,甚至是最通俗的娱乐话题作为思考对象,在学理准备之外,其实更需要的是新的学术思路和勇气。
       书中的“复调”通过附着于每篇文字背后的讨论彰显,有的时候,这种讨论和多元的评说甚至精彩胜于正文。讨论中对于正文的质疑、与作者的往复辩论、没有能够穷尽的话题,都以原生形态得以存留。也正是这一部分文字的存在,使得所有的话题在结束的同时,也留下了无穷的空间等待更进一步的发掘。
       还是在《缘起》当中,作者们这样总结自己的书,“新闻不免过时,结论可以存疑,这本书真正追求的,或可简括为思维的乐趣”。当用一种别样的视角回顾完2005那些已成为历史,或仍在我们生活中延续的话题后,《话题2006》也许将会成为我们和这批年轻学者未来的共同乐趣所在。
       (《话题2005》,萨支山、杨早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