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怀念]大江健三郎悼念巴金唁函
作者:许金龙译

《博览群书》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金先生逝世以后,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闻讯立刻发来唁函,悼念这位伟大的亚洲作家。国内资深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先生是大江健三郎先生唁函的收件人,他翻译了这篇唁函,并为本刊读者撰写了精彩的译注。
       编者
       从今天早晨的报纸上惊悉巴金先生去世的噩耗,在感到深深悲哀的同时,对巴金先生再度产生了巨大的敬意。我以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越发感受到先生的伟大。先生的《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生活。我会对照这个典范来反观自身。
       我还感受到另一个悲哀,那就是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家不断背叛广大中国人民的善意,我为日本政治家的这种卑劣行径感到羞耻。
       大江健三郎(印鉴)
       2005年10月18日
       译注:唁函中提到的“自己的三部曲”,是指大江先生近年相继发表的《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和《再见吧,我的书啊!》。
       巴金是大江先生景仰的作家。在2000年9月28日的北京演讲中,大江先生说:“我觉得,尽管中国的文学者们在种种主张上存在着分歧,但在时代的进程中,却总是为了巨大的连续性而不懈地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这个巨大的连续性又是什么呢?那是一种使命感,是要在中国建设国民国家,维护国民国家,并且试图用文学来引导这一切。我在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先生年过八旬还能重新进行文学活动,是因为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他在二十年代的上海进行工作的经验依然充满活力。”
       时间上溯到1960年,那一年,25岁的大江先生初登文坛不久,即随野间宏率领的日本作家代表团来华访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拜会了郭沫若、许广平、茅盾、老舍、巴金、赵树理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当时正值日本公众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高潮,中国文化界人士对这一运动的理解和支持,令代表团成员们感到非常欣慰。大江先生在中国《世界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特约文章中,代表日本人民发誓:“永远不背叛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四十五年前的庄严誓词,与唁函中特别提到的“日本的政治家不断背叛广大中国人民的善意”,恰成对照。
       值得指出的是:大江先生的唁函,在形容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时,使用了日文汉字“卑小”一词;译者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将其译为“卑劣”,但这一译法实不足以传达原文的丰富意涵。大江先生笔底锤炼出的“卑小”一词,除了“卑劣”的意思以外,还有“玩小聪明”“机关算尽”等含义。在当今日本,存在着很多像大江先生这样,对日本政治家的“卑小”行径感到“羞耻”的善良人士,他们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